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车陂与抗元将领王道夫的故事

广州车陂与抗元将领王道夫的故事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维朗车陂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尚书王公祠天河区的车陂,宋代名永泰,元代称龙溪,清初改名车陂。两改地名,皆与宋末抗元将领王道夫及其后人有关。王道夫,字以行,号见雷,今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车陂村人,祖籍山西太原,迁福建莆田,后到广州,是宋末广州著名的抗元将领。后宋、元在新会崖山决战,王道夫战死,其孙王龙溪率族人留居今车陂。永泰乡车陂人敬重王龙溪是宋末忠臣王道夫的后人,故将乡名改为龙溪乡。

广州车陂与抗元将领王道夫的故事

蔡维朗

车陂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尚书王公祠

天河区的车陂,宋代名永泰,元代称龙溪,清初改名车陂。两改地名,皆与宋末抗元将领王道夫及其后人有关。

王道夫(1235—1279),字以行,号见雷,今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车陂村人,祖籍山西太原,迁福建莆田,后到广州,是宋末广州著名的抗元将领。清道光七年(1827)车陂村《王氏族谱》有记载:“始祖道夫,字以行,号见雷,宋忠勋大学士,葬衣冠茭塘司员岗南岸山。”

南宋末年,元军南下攻宋,势如破竹。进士、广东连山县尉王道夫于艰难中起兵勤王,与广州制置使凌震一起两度从元军手中收复广州,最后被宋皇室册封为忠勋大学士、兵部尚书。此事在《宋史》以及明代黄佐的《广州人物传》《番禺县志》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后宋、元在新会崖山决战,王道夫战死,其孙王龙溪率族人留居今车陂。

当时车陂称永泰乡。车陂墟旧名永泰市,今村中仍有永泰直街。宋代及以前今石牌、冼村、珠村到车陂,沿珠江北岸长达5公里的村庄都叫“永泰乡”。当时这一片都是荒芜的田野滩涂,人烟稀疏。宋末元初,由于战乱,中原人口向南方大迁徙。随着董氏、池氏、冼氏、李氏、钟氏、简氏、王氏、郝氏等族人陆续从中原各地迁来,这一带开始形成新的村落。元代起,人们逐渐将“永泰乡”细分,分别称石牌、冼村、猎德、珠村、龙溪(车陂)。(www.xing528.com)

永泰乡车陂人敬重王龙溪是宋末忠臣王道夫的后人,故将乡名改为龙溪乡。王龙溪的次女嫁与当地简氏始祖简承直之子简志康,故龙溪乡得名于王龙溪也载于当地简氏族谱。

后至明末清初,清兵南下,王道夫后人、明崇祯举人王邦畿秉承先祖志向,抵御外族入侵,组织反清志士效忠明室,抗节不屈,失败后携子在广东罗浮山出家。南下清军大肆屠杀抵抗人士,株连甚广。龙溪乡人惧祸,于是改乡名为车陂乡。此事也记载在简氏族谱中。

据《车陂村志》考证,“车陂”这一名字的来源是:自古当地就有一条官路(今中山大道)通往省城。元朝起,官府在此处正式设立递铺,传送往来公文、书信,因此官路上往来车马络绎不绝,有“车”。当地有山溪水(今车陂涌)自北往南流经,灌溉农田,有“陂”(当地称山溪为陂水),故名“车陂”。

车陂,自古就是东圃地区最繁华的地方。清代这里曾经有方圆十里最大的墟场东圃墟,有学府禺东书院和行政机构鹿步司总局,自然是车水马龙。另据车陂邻村珠村《潘氏族谱》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的一篇《序》记载:清代甚至更早以前,珠村村前门楼有一对联,上书:“胜有水云长绕郭;漫无车马自成村”。其意思是,别说我珠村没有太多来往的车马,我们村胜在有深涌的溪水环绕,有大灵山的云彩飘舞,是一处自然胜地。且不说这门联是否针对“车陂”的意思撰写,但或许可以佐证车陂村名的由来与车马有关。

据元朝大德《南海志·递铺》(递铺:传递公文的地方)已记“车陂正铺”,说明元朝大德年间已有“车陂”地名。明《永乐大典》中广州府图中也有“车陂正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番禺县志》记载已有“车陂堡”,而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石牌乡秀才董元楷的《鹏洲祠赋》中“鹿界满望梅花,龙溪接连桑梓”之句,仍提及“龙溪”,说明虽然官方已经称此地为车陂,但民间仍称此地为“龙溪”,体现民间仍不忘王道夫祖孙忠君爱国事迹。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当地神诞活动的祷告中,村民仍称此处是“龙溪”。现村中还有纪念王道夫的尚书王公祠,祠堂附近有王道夫后人居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