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详解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详解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四晚给先人烧纸后,认为春节已过,就不拜年了。清明节 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为三月节,是指农历而言,按阳历为四月四日或五日。端午节 又叫端阳节。月饼便成为中秋节互相馈赠的节日礼品。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详解

一、过年

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四为年节,过去叫过年,现在叫春节腊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为除夕。当晚全家团聚,晚上先敬天神(在院中摆香案)、土神(大门内墙壁上有土地堂)、灶神厨房灶头上方有灶爷堂),再祭祖先(开神主堂、坐纸,即把烧纸摆在供桌上),小辈给长辈依次磕头,叫辞岁。献饭毕,然后放鞭炮,吃年饭(年饭是吃长面即臊子面,必须剩下一部分,初一大清早煎热吃,意思是吃隔年饭,岁岁有余)。年饭后长辈要给小孩幼儿散发压岁钱。举行各种娱乐守岁,到交夜(即十二点后)时分,在院中“放旺火”,意为祀天。所谓旺火是用麦秸老扫帚扎成圆锥形物,抬置院中点着,火焰飞腾,竹节噼啪响,火燃烧得越旺越欢乐,因为这象征着一年家门兴旺。快烧完时,大家跨越火堆,表示把晦气烧光了,一年吉祥。有的把旺火烧放在大门外,同时泼一碗清水,大概是驱邪的意思。再扔出一个杂粮馍、一个白面馍,放狗去吃,吃白面馍象征今年夏粮丰收;反之则是杂粮丰收。这是占验今年应该多种夏粮还是多种秋粮。然后又敬众神、祭祖先毕,全家又依次拜年,长辈一二人到附近各庙敬神烧香。习惯上初一要给同宗、至亲拜年,第二天后给一般亲友拜年。旧时亲戚在街上相遇,晚辈要向长辈当街磕头,平辈则互相作揖,这种规矩,早已为握手点头礼所代替。初四晚给先人烧纸后,认为春节已过,就不拜年了。春节四天内早晚都要给祖先献饭,整天香烟不断,留祖先享受祭飨,初四晚在大门外烧纸,意为送祖先回去,掩阖神主堂,年节结束。初五日早晨全家男妇把各房内及院子打扫干净后,把垃圾倒在门外远处,并放鞭炮叫“赶五穷”。早上做荞面搅团吃,意取“粘五福”。

新中国成立后,过年风俗仍保存,迷信部分已渐消除或作改革,不祭神,不驱鬼,不赌博,不酗酒,不守岁,不提倡拜年。一般在春节前打扫卫生,添置新衣,蒸年馍,炸油香,制办菜肴;春节期间,休息娱乐,放鞭炮、打扑克、玩纸牌、下象棋、听音乐,看电影、电视,阖家团聚,娱乐吃喝,一般只在除夕,初一给祖先献饭,第四天晚烧纸,非有新丧,一般不哭。

二、月 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夜,也叫元宵节、灯节,这是春节的继续。旧时正月初一到十五,一般都是吃喝玩乐,走访亲戚。唱秧歌调子:黄昏时分,村头巷尾,成群结队,敲锣打鼓,青壮年围着人群,围着锣鼓,互相挑战,比赛唱民歌,这种民歌也各有简短铿锵的曲调,或唱和,或对歌,或一问一答,词儿有现成的,也有临时现编的,颇有刘三姐对歌的风味,谁要对唱失败,群众鼓倒掌,只好在夜里悄悄溜走。当然唱得好的,胜利的,也会被人群报以热烈掌声。放孔明灯:用麻纸糊成尖头圆筒状、形似火箭的灯,高约六七尺,下口扎十字交叉的铁丝,在交叉上搁厚厚一叠黄表纸,纸层中洒樟脑粉,俗叫“潮脑”,用清油浸透,点燃立时浓烟飞腾,把孔明灯下口按在地上,等轻烟胀满了灯,上端摆动时放开手,灯便腾上半天空,随风向飘走,小伙子们便呼啸着去追,灯如果落到谁家院落,认为不祥。小伙子要取孔明灯,就可能与院主人打起架来,顽皮的小伙子就以此取乐。看灯幔:旧时神庙,如庙台、文昌宫、普陀寺、火神庙、城隍庙、钟灵寺等,将大殿中间一间的门扇取掉,装上特制的灯幔,由几十块小窗框凑成,窗框糊白绫,浆过,画上成套的故事画,如《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等,象今连环画。每块窗框后点一盏油灯照亮,供人们晚上去游览。游街灯:专作灯架,树立街衢,每一灯架挂一对方纱灯,灯架间的距离相等,约为三丈或四丈,每一条街的灯上画一套连环故事画如灯幔一样。晚上花灯开放,照耀如同白昼。元宵之夜吃元宵,社火队通宵达旦表演,游人云集观灯,看社火,万人空巷,热闹异常。

解放后带有迷信色彩的娱乐形式已不流行。万寿街或文化广场每年有街灯,举办灯谜会,秧歌社火队,花灯式样繁多,社火节目新颖,灯谜丰富多彩,人们看社火,猜灯谜。娱乐活动,无论形式、内容,都已趋向健康、文明。

二月二 古时叫“踏青节”,也叫“上工日”,说明春耕开始。这天又是土地神的诞辰,家家必先祭土神,并炒大豆,打灰簸箕,都是取杀灭害虫的意思。

清明节 清明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为三月节,是指农历而言,按阳历为四月四日或五日。千百年来,有清明节扫墓之俗。扫墓,新坟一定在“春社”前;旧坟,清明前择吉日举行。除献饭烧纸外,主要给祖先坟上添土,整修坟墓。年年添土,坟堆常新,显示兴旺,不致为荒草蒿莱所湮没,现出荒凉景象,好像后嗣乏人。

端午节 又叫端阳节。相传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遭受迫害,忧愤投汨罗江的日子,人民划船抢救不着,采箬皮裹米做成角黍投江中,让鱼食用,以免伤他的尸体。后世纪念他,端午这天有吃甜醅、粽子等习惯,粽子便成为端午互相馈赠的节日礼品。还有一种习俗,端午要喝雄黄酒,并用雄黄酒涂小儿囟门、耳门、鼻孔,认为可以驱邪恶,避虫害。在大门上插柳枝、艾蒿以避疫气。姑娘们要绣香包香囊),内盛芬芳药末,随身佩带,用以避邪,并有互抢香囊的风气。(www.xing528.com)

六月六 “天贶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拂晓去坟上泼绿豆汤,焚化纸钱,追念祖先。并有晒衣物等习俗,免生虫蛀。

七月十二 是麦田成熟食新麦的节日,在这天农家用新麦面做成各种各样的馍,如花篮、桃、梨,石榴、小兔、鱼等等,涂上颜色,烙熟后分给小孩吃,叫吃“麦扇儿”。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在秋季为正中,“月到中秋分外明”,自古就有中秋赏月传统。《淮南子》有嫦娥偷吃不死之药,奔月宫而成月精;《酉阳杂俎》有吴刚修仙犯错误,被罚在月宫伐桂树等神话。人们对于月便怀有神秘、温柔的深厚感情。中秋月光又分外圆满晶莹;便把这一天看成团圆节日,全家团聚,一边用月饼瓜果祭月,一边用幽闲情绪赏月,是非常富有诗意的一个节日。劳动人民在这一夜饱尝丰收果实,另有一番情趣和喜悦。月饼便成为中秋节互相馈赠的节日礼品。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又叫重九。古人把单数称为阳数。日、月都逢九,两阳相重,便叫重阳。古时九日为登高节日。《续齐谐记》说风俗,有重九日佩茱萸香囊,登高饮菊花酒,可以避灾之说。现在登高活动,限于一些文人游玩和学生秋季旅行活动,民间已无过重阳的风俗。

十月初一 为寒衣节,给祖先粘做纸衣烧送,表示追念。如果坟不在当地,家人还要把纸衣、帽、鞋封包,写明寄往地址,送城隍庙请转交,叫“焚包”。

冬至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日渐长,农民有“冬至当日回”的口歌,家家做“公道儿”吃,接新媳妇转娘家,给祖先烧纸。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清晨有吃腊八粥的习俗。粥用大米小米加点肉丁熬成稠粥。清晨,先到河滩或池塘去打冰,把冰块背回来分搁在院中央(天神所在)、土地堂、麦垛、牲畜圈等处,观察冰块中凝结进去的气泡形状,象征麦粒、豆粒、荞麦、糜、谷等,以此来推断来年那种庄稼可丰收。这也许是《诗·七月》所说“二之日凿冰冲冲”(周历二月即夏历十二月)的遗风。同时将腊八粥给土地堂、灶爷堂、麦垛、草堆、牲畜圈、大农具等上抹一点,表示犒劳的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