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瑞庭先生与配盛孺人墓表

王瑞庭先生与配盛孺人墓表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予在都门见王太史邵,称其先君瑞庭先生,世读书渊源濂洛〔18〕。亡何,盛孺人卒。先生讳所用,字乃玉,山西保德州人。六世至公,以子邵贵,益大称兴门云。王先生起于边郡,倡儒服行修言,从以区区仁怀,比于桂阳、晋城之化及于史。被称为先生的人,是那些头戴黑色礼帽的儒学教官。我在北京见过太史王邵,他说他的父亲王瑞庭先生,一辈子攻读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学派的理学。他按产量平分田地,嚣张的诉讼平息了。

王瑞庭先生与配盛孺人墓表

明大学士黄道周福建人

东汉而降,学不纯师,士博依〔2〕,讲肆〔3〕如市。迨明兴,以经文射的,稍稍遵其本业。然自乡塾负墙〔4〕而外,率踔〔5〕去不称先生。其称先生者,广文〔6〕委貌〔7〕耳。里居皤首〔8〕,无复桥大人〔9〕,岂道博不专,抑士多通数徙,难服耶。以余所闻,前辈有敬斋〔10〕、康斋〔11〕诸先生,皆拥皋比,立里门,称大师。负经逐畔〔12〕,恒百数十人,然未尝一日坐堂皇〔13〕,御百姓。如桂阳、晋城〔14〕时,虽载元纁〔15〕,列廊序〔16〕,于周程〔17〕自视瞠如也。予在都门见王太史邵,称其先君瑞庭先生,世读书渊源濂洛〔18〕。自为诸生时,辄奋然以斯文〔19〕为任,问掇〔20〕匏叶〔21〕习俎豆,翦蒿莱〔22〕射兔首。多士从者,垣如堵墙。犹自以为端居,束修不睹剸割〔23〕之用,疑拂锺〔24〕之无断也。时时为诸弟子赈贫之理婚娶、垂杖〔25〕、推车,意色穆如〔26〕。又自以郡城邻塞,筑土可凿也,议甃以石,当道难之。公为计丈尺,召工徒,指画成就,不爽〔27〕圭黍〔28〕。城成,敌至荡荡,辄叹息去。世以是知公才也。方是时,年已四十余,始以选贡,至成均籍甚都下。既归,益聚生徒,弦诵不辍。或问公平津侯〔29〕与辕固生〔30〕孰贤?公曰:平津侯如商贾,善居积,老折一售耳;辕固生良农,穮蓘有秋〔31〕,吾亦农耳。或劝公仕,公曰:“曾参仕莒,岂必贤于闵子。及二人殁,久之乃谒选〔32〕。”呜呼!士君子读书过数卷,慕宦如梅〔33〕,奔走一官,动以亲藉口,或守阙不归,皋鱼〔34〕所为兴叹也。谁复湛定〔35〕如先生者。既谒选,得蜀仁怀令。仁怀,故播州,杨酋新薙〔36〕,甫年余,夷汉杂居,服贰〔37〕靡常,众咸患之。公曰:患无行〔38〕蛮貊者耳,吾以试吕梁之水〔39〕。公至乃辟荆棘,创学宫,择民间子可教者,授经书。提命之为,因俗更化,去太甚。分田均产,嚣讼乃息。又值有采木之役,公授工直〔40〕,命山左自募,徐致之,如涌于川。亡何,盛孺人卒。孺人生惠而庄,事姑甚孝。自微时,姑恒以夫人呼之。初至仁怀,僮姁〔41〕见荒徼,邸署新立,相顾饮涕〔42〕。孺人正色曰:“朝廷不薄远彝,汝辈顾薄县令耶。”公既失孺人,乃益思归,移牒乞休者至再,当事方眷倚新疆,遗黎恋其乐岂,相抱持至五载,且迁矣。卒以无奥援〔43〕〔44〕王官去。比岁〔45〕余,百姓有从万里致去思碑者,世以是颂公之良也。公归,益理旧业,授经课士如前。时又值文庙圯,董师儒鼎新之,士以是益竞励〔46〕连茹征泰〔47〕矣。里居十三载,绝径郡庭。时携一编,坐啸行吟。或进诸弟子道古为乐。颜其斋曰“于徐轩”。此其意于紫芝〔48〕于蒍〔49〕〔50〕让乎。先生讳所用,字乃玉,山西保德州人。其先有学博奇、别驾鼐,皆以清惠〔51〕者。六世至公,以子邵贵,益大称兴门云。公仕不过郎令,寿未跻耆,而所著作甚富,卒之后三日复晬,诸弟子皆为服,就位如礼,此自齐鲁罕觏者。

史氏周曰:经学之替〔52〕也,微濂洛,则昌黎师说》亦为妄作矣。王先生起于边郡,倡儒服行修言,从以区区仁怀,比于桂阳、晋城之化及于史。邵砥励侃然〔53〕,有先正之风,非其世德源澜而然乎。视马扶风〔54〕戴九江〔55〕,缀〔56〕经书行售自汰〔57〕者何,贻厥之甚少也。闻其先兆有瓜瓞〔58〕之祥,视于陶鹤〔59〕。予素欲历边郡,备睹要塞。今老矣,不复能过,而题其墓,因为表之,使后之史者,不以循吏驾于儒学之上。

译文

自东汉以后,经学不纯粹靠宗师传授了,读书人广泛地取助于比喻。讲学的馆舍多如市场。到明朝建立,以经文取士,稍稍遵循儒学为本业。但是除了乡村私塾中那些小孩子还背着墙站立,称先生外,其他人都跳越过去,不称呼先生了。被称为先生的人,是那些头戴黑色礼帽的儒学教官。在乡里间居住的白发老人,再没有见识通达的大德之人了。难道是因为传道者知识广博而不专一经,或者是读书人获取知识门路多,经学难以让人信服了吗?

我听说,在前辈中有胡敬斋和吴康斋各位先生都坐拥讲堂设教,傲立乡里称为大师。背着经书前来求学的人,经常有数十人到一百余人,但这两人没有坐过一天官位,治理过百姓。像时任桂阳令的周敦颐与任晋城令的程颢虽载入贤士名册,位列宫迁,但周程自己也惊奇得目瞪口呆。

我在北京见过太史王邵,他说他的父亲王瑞庭先生,一辈子攻读周敦颐和程颢、程颐学派的理学。作诸生的时候,就以礼乐教化为自己的责任。寻找葫芦叶,学习祭祀;剪蓬蒿杆,演习飨射礼仪。读书人跟从他的很多,围起来就像一堵墙,他自以为这是他的平静生活。他不注重酬金,甚至不能买点肉,我甚怀疑,他怎么能不声不响坚持呢?经常赈济贫困弟子为他们办理婚娶、丧葬、外出求学或上任等事,态度平静。又如他认为州城地处边塞,土筑的城墙容易被凿穿,他建议用石头包墙,当时的主政者感到很为难。他测量设计,召集工匠,指挥策划,没出一点微小差错。城包完以后,敌人来了很多,只好叹息而去,世人以这件事知道了他的才能。这时候,他已四十多岁,才被选拔为贡生到首都读书。回来后,越发聚集生徒,弦诵不止。有人问他平津侯公孙弘与辕固生哪一个更有才德?他说,平津侯像一个商人,积蓄很多,只拿出十分之一销售。辕固生好像一个老农,他辛勤劳作,获得了丰收,我就是这样一个老农。有人劝他做官,他说:“曾参在莒子国(今山东莒县)做官,不一定比闵子蹇更有才德,等二人死了很久,才得到任职。”

啊!读书人读了许多书,羡慕官宦,如同望梅止渴,为奔走一个官职,常常借助亲戚朋友说情,有的甚至住在京城里不回来。如果皋鱼知道这事,他一定会叹息。谁能像先生这样镇定呢。

他被选用后,任四川仁怀知县。仁怀县是过去的播州,那里首领土司杨应龙刚被铲除,只有一年多时间。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时而归顺,时而反叛,反复无常。众人都很忧虑。他说,怕的是不能对少数民族办事。我倒要试一试这黄河的水深浅。他到任后克服各种困难,创立学宫,选择民间可以受教的孩子教给他们经书。亲自教诲,随他们的风俗实施教化,去掉不少陋俗。他按产量平分田地,嚣张的诉讼平息了。又碰上了一件伐木工程,他给了工钱,命部下到大山的东面自己雇募劳工,慢慢地工人像河水一样涌来。

不久,他的妻子盛氏突然死亡了。盛氏生来贤惠庄重,对婆母非常孝顺。在贫贱的时候,婆母常以“夫人”称呼她。初到仁怀县的时候,老小仆人见地方荒凉,官府也是新建的,互相看着哭泣。盛氏严肃地对他们说:“朝廷还不轻视少数民族,你们难道轻视县令吗?”王公失去妻子之后,越想回乡了,他多次写信请求辞官休息,有关领导者为了倚重他开辟边疆,让老百姓得到欢乐,便又让他坚持了五年,也该调动了。终于因为没有得力靠山,又没有给大官送东西而免职了。回乡一年后,有百姓从万里远的地方送来去思碑,世人都认为这是歌颂王公的善美。

王公回乡后,继续经理旧业,拿起经书,和从前一样教授弟子。当时,又遇上文庙坍塌,他督促儒学师生重新修缮。读书人因此更加互相勉励,连续不断地有人被选拔录用。在乡村中居住了十三年,从来不去州署,经常拿着一本书,走着坐着都在朗读,或者给各位弟子讲历史为快乐的事。将他的斋室取名“于徐轩”,意思是如果有人用珍贵的紫灵芝换这普通茅草屋,也不能转让。

先生名所用,字乃玉,山西保德州人。他的祖先有学博王奇、别驾王鼐,都是清廉、仁惠的官员。公是第六代,儿子王邵显贵,越发大兴门户。他做官不过郎令级别,年龄还不到六十岁,而著作很多。死后三日,面容如同周岁小儿。各位弟子,都为他服丧,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这是自齐鲁都少见的。

修史的我说:经学衰落,濂洛理学微弱,连韩愈的《师说》也成为平庸之作了。王先生出身于边境之州。倡导儒学,并用儒学规范自己的言行。由于在小小的仁怀县能够与任桂阳令的周敦颐和任晋城令程颢的教化相比美而载入史册。王邵磨炼自己,刚毅正直,有先辈的正直作风,不是以世代的美德为源头形成大浪的吗?不知人们是如何看待马融、戴圣汇集经书销售而自己也得到洗涤这些事的?像这样的事实在太少了。听说曾有子孙繁盛的吉祥先兆,我认为这就是培育鹤鸣之士的缘故。我平素就想游历边境州县,完整地看一下要塞情况,现在老了,不能再过往了。为他写碑文,是为了表彰他,使后来的史官,不要把循吏凌驾于儒学之上。

注释

〔1〕墓表:墓前碑文的总称。

〔2〕博依:广为比喻,指诗的比兴而言。

〔3〕讲肆:讲舍,讲堂。

〔4〕负墙:背墙而立。

〔5〕踔:跳越。

〔6〕广文:明清时称教官为广文,亦作广文先生。

〔7〕委貌:古冠名。以黑色丝织物制成。

〔8〕皤首:白发貌。

〔9〕桥大人:见识通达的人。

〔10〕敬斋:胡居仁(1434-1484)余干县梅港(现属江西)人,明朝理学家,饱览儒家经典,尤致力程朱理学,入主白鹿院讲学。名闻当代,影响后世,以布衣终身。

〔11〕康斋: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号康斋,崇仁县莲塘小陂(今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东来乡)人。崇仁学派创立者,明代学者、诗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12〕负经逐畔:背着书笈追逐名师于田间地头。

〔13〕堂皇:广大的殿堂。

〔14〕桂阳、晋城:指当时任桂阳县令的周敦颐和时任晋城县令的程颢。

〔15〕元纁:指黑色的币帛,古代帝王常以玄纁为征聘贤士的贽礼。

〔16〕列廊序:位列宫廷。廊,指走廊。序,指东西厢房。

〔17〕周程:周敦颐、程颢。

〔18〕濂洛:北宋理学的两个学派。濂,指濂溪周敦颐;洛,指洛阳程颢和程颐。

〔19〕斯文:指文化或文人和有修养的人。

〔20〕掇:摘取。

〔21〕匏叶:葫芦叶。

〔22〕蒿莱:蓬蒿。

〔23〕剸割:切割。

〔24〕拂锺:拂锺无声的省句。这里指不声不响。

〔25〕垂杖:拿着哀杖。

〔26〕穆如:美好,平静。

〔27〕爽:差错。

〔28〕圭黍:圭与黍是微小的计量单位。

〔29〕平津侯:公孙弘,字季,一字次卿,齐地菑川(今山东寿光南纪古乡)人,为西汉名臣。汉武帝封平津侯,累官至丞相,主要成就推广儒学。

〔30〕辕固生:西汉齐郡西安县(今淄博市桓台县)人。景帝时为《诗经博士。汉武帝即位,以贤良身份到了长安,后因年龄太大罢归。在儒家学说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1〕穮蓘:指辛勤劳作。穮,翻地。蓘,培土。

〔32〕谒选:官吏赴吏部应选。

〔33〕慕宦如梅:羡慕官宦,如同望梅止渴。

〔34〕皋魚:春秋时人。其亲亡,哭甚哀。孔子与他交谈,皋魚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得再见者,亲也”。说完便死去了。(www.xing528.com)

〔35〕湛定:沉静,镇定。

〔36〕杨酋新薙:杨应龙,贵州播州世袭土司,杨氏政权的第29代统治者。万历二十七年(1599)起兵造反,明朝派兵激战,次年兵败身亡。

〔37〕贰服:存有二心。

〔38〕无行:没有善行。

〔39〕吕梁之水:指黄河。

〔40〕工值:工钱。

〔41〕僮姁:老小仆人。僮,未成年的仆人。姁,老年妇女

〔42〕饮涕:指哭泣。

〔43〕奥援:有力的靠山。

〔44〕畀:给予。

〔45〕比岁:连年,近年。

〔46〕竞励:互相勉励。

〔47〕连茹征泰:连续不断被选拔录用的大好形势。

〔48〕紫芝:真菌的一种,也称木芝。

〔49〕蒍:草名。

〔50〕奚:怎么。

〔51〕清惠:清廉仁惠。

〔52〕替:衰落。

〔53〕侃然:刚强正直。

〔54〕马扶风:马融,字季长,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经学家。一生注书甚多,尤长于古文经学。唐代配享孔子,宋代被追封为扶风伯。

〔55〕戴九江:戴圣,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世称“小戴”,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

〔56〕缀:组织文字以成篇章,犹著作。

〔57〕自汰:自我清洗。

〔58〕瓜瓞:瓜瓞绵绵的省句,喻子孙昌盛

〔59〕陶鹤:培养德才兼备,极有声望的人。陶,陶冶,培养。鹤,鹤鸣之士。

徐星聚墓表

孙嘉淦〔1〕兴县人

徐君星聚,讳开第,余庚戌所举进士也。其先为江南滁州人,明季以戍边来保,遂家焉,世积德。至厥考煜公,尤以孝谨闻。家故贫。君性颖异,遇书辄能解。十余岁即辞塾,躬负贩,以给饘粥,日僇力〔2〕经营,夜即燃薪炬〔3〕读书。十七岁补弟子员,益自砺发。以丙午举于乡。庚戌,余以大司寇〔4〕总裁会试,而君逾人矣。夫人贫至不能就学,且奔走作若,而发奋以致荣显,非所称豪杰之士耶!甲寅冬,选授直隶宁津令。宁津故多讼,号称难治。君至谓:“百姓皆吾赤子,其舞法为奸,皆吏役也。严惩吏役,则奸民息,良民安矣。”于是严为禁约,择其尤点者,重置之法。不数月而顽奸屏息,四境无事。岁戊午,余总制直隶,以政最〔5〕永清、再调东明。永清为浑河下流,东明当金堤之冲。君设法调度,工固澜安,而民不扰。及余移镇两湖监郡,郡守方欲交章荐君,而君以疾力辞去。人问之,君曰:“人苦不知止。余起寒微,三仕烦剧,幸免无过,及今不去,后且欲去不得也。”呜呼!勇矣。归家,以家务尽付诸子。日与数知旧游,或访缁衣、黄冠与相谈诘。岁丁卯,余告致家居,魁来兴诣余。兴东南四十里有黑龙池,在石堠山之莲花峰下,岩壑幽邃,林木参天,中有池,清澄不溢。君顾而乐之,遂留资属余,结茅数椽,期共居其中。迨落成之明年秋,余复膺召入都,而君忽以疾告终矣。夫人身历艰难,一旦致通显则不能自持。即或稍自俭约,必不能遽舍之,以就闲寂。君以素寒,克自振拔,当时遇方隆,即自勇决。蝉蜕於荣禄烦嚣,此岂撄〔6〕心外境者耶。君好读书,凡讲贯〔7〕不依傍传注〔8〕,惟返诸心所固有,而验诸实践。故于书多有独得。居常危坐一室,至夜不寐,怡然若有所会而不以告人。呜呼!君之所得可知矣。君生于康熙三十七年八月二日。终于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丑时,殁年五十有二。易箦〔9〕时,一语不涉家事,惟以积德训其后人。亲族里党闻之,无不流涕。夫人张氏,与君同有居山之志,而不获如愿。子男二:长守现,娶杨氏。次安现,娶陈氏。孙男荫功守现。出以乾隆十五年十月十六日,卜葬於城东神树峁之新茔。是为记。

译文

徐星聚,名开第,是我在雍正八年所举荐的进士。他的祖先为安徽滁州人,明朝末年,因为戍边来到保德,于是成了家,世代积累美德。传到他的父亲徐煜,特别以孝顺恭敬闻名。他的家庭从前很贫困。他天性特别聪明,看书便能理解。十来岁便辍学作了一名担挑小贩,维持一碗稠粥。白天尽力经营,晚上点燃柴草扎成的火把读书。十七岁补为州学生员,更加努力。雍正四年,乡试中式。八年,我以刑部尚书的身份主持会试,而他的成绩超过了别人。

因为家贫不能上学,而且还得奔走做那样的营生,通过发奋努力获得显著荣耀,这不是所说的豪杰之士吗!

雍正十二年(1734),选授直隶宁津县令。宁津县从前诉讼案件很多,是个号称难治的地方。他到任后说:“老百姓都是我的赤条条的孩子,舞弊法律为奸的都是吏役,严惩吏役就会使奸民息讼,良民安宁了。”于是严行禁约,抓住典型,依法从重处理。没有几个月奸顽的人退避了,全县安宁无事了。乾隆三年(1738),我总督直隶,他因为政绩突出,先调永清县,再调东明县。永清为浑河的下游,东明是金堤的险要地段。他调度人力物力,加固河堤,河水不再泛滥,而没有烦扰百姓。到我调任两湖监郡的时候,原任州官正要写信推荐他,他以有病为由竭力推辞。有人问他,他说:“人最苦恼的是不知进退,我出身寒门小户,任职三县,工作繁重,幸亏没有过失,如果现在不走,恐怕以后想走也走不成了。”啊!有胆识啊!

回家以后,他将家务全部嘱咐给两个儿子,每天与几个原来的知心朋友游玩,有时拜访道士、僧人,互相参禅论道。乾隆十二年(1747),我告老还乡,他第一个来兴县看望我。距兴县东南四十里处,有一个黑龙池,在石堠山的莲花峰下。那里岩壑幽深,林木高大,其中有一个水池,清澈而不外流。他看了以后很高兴,于是留下一些钱,嘱咐我盖几间房,希望我俩在那里一起隐居。到房子盖成的第二年秋季,我又应召回到北京,而他忽然因疾病去世了。

一般人身历艰难,一旦通达显荣,便不能控制自己了。即使是稍微节制一点,必定不会突然舍弃荣华富贵而适应清闲寂寞。他平素家贫,自己努力,振作精神,攻克难关,当时运机遇正在兴盛的时候,他自己作出了勇敢的决策,从荣禄烦躁喧闹的名利场中像蝉蜕一样退了出来,这难道能扰乱心外的境界吗?

他喜欢读书,凡是讲习,不依靠注释,只是返回到自己的见解,而在实践中验证,所以对书中的内容多有独到的见解。他经常端端正正一个人坐在屋内,到夜晚也不睡觉,快乐得好像有所领会而不告诉人。啊!他的收获可知了。

他生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八月初二日,终于乾隆十四年(1749)十一月二十一日丑时,殁年五十二岁。临终时,一句话也不涉及家事,只是用积德来训诫他的后代儿孙,亲戚邻里听了后,没有一个不流泪的。他的夫人张氏,与他共同有到山里居住的想法,而没有实现心愿。有两个儿子,长子守现,娶杨氏。次子安现,娶陈氏。孙男荫袭父亲守现的功名。乾隆十五年十月十六日出殡,卜吉地葬于城东神树峁新墓地。于是,写了这篇碑记。

注释

〔1〕孙嘉淦:清山西兴县人,字锡公,号懿斋。康熙进士。雍正年间历任学政、吏部侍郎等官。乾隆初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吏部侍郎,后任直隶总督,累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治理学,著有《诗经补注》。

〔2〕僇力:尽力。

〔3〕薪炬:柴草扎成的火把。

〔4〕大司寇:清代刑部尚书的俗称。

〔5〕政最:政绩突出。

〔6〕撄:扰乱。

〔7〕讲贯:讲习。

〔8〕传注:解释古籍的文字。传指相承的师说,注是本人的意见。

〔9〕易(箦):更换卧席。曾参临终时,因为卧席过于华美,不合当时的礼制,让儿子曾元将他扶起,更换一个卧席,卧席还没有换好,他就死去了。后来用这个典故比喻将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