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忠毅秋帆先生墓表:光复首倡的公诔

云南忠毅秋帆先生墓表:光复首倡的公诔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标题中的“首倡公”这个用语,意思是云南首先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倡导推翻清王朝创建民国的人物。而“诔忠毅”这个用语,则是辛亥昆明重九起义之后,刚刚成立的云南军政府,为了表彰悼念杨振鸿追赠给他的一个封号。诔,是古代用来记述死者功劳并致哀悼的一种文体。此昆明杨君秋帆葬保山之墓也。则以云南图光复,君实倡之,志事所注,肇几腾永,不幸事未成,赍志死于此。

云南忠毅秋帆先生墓表:光复首倡的公诔

赵 藩(1)

本书辑注者的简要说明

这是赵藩先生依据李根源提供的杨振鸿“事略”素材,为清末云南革命先烈杨振鸿撰书的一篇刻石碑文。杨振鸿,字秋帆,昆明人。本文标题中的“首倡公”这个用语,意思是云南首先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倡导推翻清王朝创建民国的人物。“公”及文内的“君”字都是敬辞,是用来代称杨振鸿的用语。而“诔忠毅”这个用语,则是辛亥昆明重九起义之后,刚刚成立的云南军政府,为了表彰悼念杨振鸿追赠给他的一个封号。诔,是古代用来记述死者功劳并致哀悼的一种文体。按照旧时对他人以字相称,表示敬意这种传统习俗,赵藩特意用杨振鸿的表字秋帆,来作为他撰书的这篇碑文标题的用语。另外,本文标题内的“墓表”一词,这里义同“碑文”。为了方便阅读,本书辑注者在辑注这篇碑文的过程中,还不揣冒昧将这篇浑然一体的大作,按其文意的递进层次划分出段落。

呜呼(2)!此昆明杨君秋帆葬保山之墓也(3)。君家昆明(4),曷为(5)葬保山?则以云南图光复(6),君实倡之(7),志事所注(8),肇几腾永(9),不幸事未成,赍志死于此(10)。而同志志君之志(11),卒收成功(12),以慰不瞑之目(13),其不归葬而葬此(14),所以识观感示百世(15),准之大义而协(16),质之众心而安(17),君亦可以含笑于地下矣(18)

余去滇二十余年(19),恨(20)未识君,辛亥之际,随第二师师长印泉李君经画西事(21),李君数数称述君志节才略(22),且嗟惜不去口(23)。今谒君墓(24),适会伐石立表(25),李君又草君事略(26),而以摛文见属(27),虽荒落(28),昌敢辞(29)

按事略(30),君讳振鸿(31),字秋帆,一字(32)志复,又变姓(33)为福升。昆明杨氏,世居南廓外小街(34)。君少不羁(35),以事见絷(36),乃自励(37),狱中读书不辍(38),出遂补县学生(39),故其学坚实而不拔(40),能文有口,无擅权略(41)。癸卯游学日本(42),入陆军振武学校,感民族之今义(43),理亡国之旧闻(44),慷慨激发(45),毅然以光复为职志(46),又日从孙君文、黄君兴、孙君毓筠、刘君揆一游处(47),所蓄日宏(48),而委身国事亦始此(49)

既卒业(50),乡人公举回滇整饬军务(51),君亦以将始事(52),宜有以藉手者(53),乃返国诡说当事(54),危切悚动(55),当事大重之(56),得请立云南体操学校(57),著籍者几三百人(58),董鸿勋、潘炜章、徐进辈(59)皆出其校。又倡设公学(60),开演说会,于云南路矿利害(61),痛切敷陈(62),往往声与泪下。于是,滇人一时咸振奋(63),而君名益章彻大行(64),远近来者以一见先生面为幸(65),而当道则已悄悄忌之矣(66)。会流东学生(67),联名揭丁振铎失地丧权状(68),逐之去(69),闻其议发自君(70),益憾(71),斥君出为西防军管带(72),驻腾冲

人或谓君薄不行(73),而君以为军边戍(74),志气得安舒(75),又去省治远(76),便部署(77),率门人(78)董鸿勋等人从行。君至腾冲,寻有盏达土司袭职事(79),镇道索贿巨万不已(80),且构难焉(81),则假君以兵定之(82),而因以为功(83)。君往抚其众(84),不用兵而难解,又发其征贿事(85)。镇道畏其言(86),不敢取(87),而衔之甚(88)。会(89)君开演说会,陈及大义(90),辞气尤慷慨(91),众皆为激昂(92)。事闻镇道(93),喜且惧(94),遽上变(95),请逮治(96)。同人觉(97),劝之行(98),至九保,过根源家,家大人里居(99),止君(100),因避焉(101)。事急(102),间道(103)走蛮允,主(104)刘辅国家,以其力出八募(105),达日本。

戊申河口兵起(106),君与根源暨赵君伸、吕君志伊,集同志开大会于江户以张之(107),告云南独立于天下(108),会者近万人(109),所称云南独立是也(110)。时河口事已亟(111),君乃结(112)黄毓英、杜仲琦、何炜伯、何汉、李光鼎、段宽、李全本等,归国助之(113)。中道闻败(114),乃折入缅(115),留仰光,与居正、吕志伊创《光华日报》,于是,党人在西徼以外之势始立(116),而滇西南皆有所据也(117)

其年冬(118),清室死丧相继(119),胤嗣再斩(120),君乃召同志谋大举(121)。于时(122),君经营西事者(123),阅两年矣(124),尝变服入土司地(125),说其土人(126),欲固之以发难(127),迄不成(128),独同志稍稍聚耳(129)。然以为时不可失(130),将以一隅号召人心(131),为天下倡(132)。而永昌方有永康改流事(133),城中不备,亟自干崖出潞江布里卡、蒲缥(134),以至马岭寨收诸寨人(135),得兵千余人(136),期于十二月九日夜(137),会城北演武厅(138),自北大门入。及期(139),会城下者才数百(140),守吏已得警(141),戒严不得入,且闻腾冲有兵至,众散走。君至(142),独何炜伯在,相对太息(143),无如何(144),复重返马岭寨再图举。君犯瘴疠,敝心力(145),岁月已深,事败发愤,未至寨,疾作(146),又传言逻者至(147),同人掖君(148)蒲缥。夜中大风雨,不能行,同人负之(149),急趋(150)田垅间,颠顿不得宿(151),栖止败窑中(152)。至蒲缥(153),主(154)何兴家,吐血斗许(155),遂卒(156)

君之卒(157),官吏求之急(158),杨毓铣以半夜取先垅生圹蒿葬焉(159)。辛亥九月(160),全滇起义,彭蓂率师定永昌(161),发圹求之(162),骨附土皆黑(163),敛时遗银元一锭土中(164),与骨俱黑(165),观者几千人,皆流涕(166),于是具棺椁改葬于郡城(167)。根源时居省中(168),乃与同人理君死事(169),上其事都督府(170),诔忠毅(171),予恤金三千元(172),以礼葬君太保山(173)。彭蓂寻遭变死(174),以从君葬墓左(175)

君生于甲戌(176)九月二十四日,卒于戊申(177)十二月十一日,年三十五(178)。配角氏(179),无子,弟振国、振芳,以振芳之子铣为君嗣(180);女二,长奇珍适谢(181),次感年待字(182)。君诗文率(183),脱口而出,振笔而书(184),感时愤世(185),成即弃去(186),不留稿,然悲壮之气,激楚之音(187),掇皮皆真(188),足以感人(189)。散见于《云南杂志》《光华日报》及郡亭旅壁者(190),暇当收拾而附于《续滇诗文略》(191)。李君之言如此(192),繁而不杀(193),以存其真(194),以俟治国故、考变革之君子有所征焉(195)

呜呼!士立身如此(196),可以劝交友有始终如何君(197),亦可以风矣(198)

(录自来凤寺,董平主编: 《腾冲文物》,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300—302页)

注释

(1)赵藩:本文撰作和书写者,白族,滇西剑川县人氏,生于1851年,逝世于1927年。赵藩平生致力于公务、文章、诗歌、对联、书法,各方面都有一些传世的建树。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他代笔为时任云贵总督的岑毓英,用颜体楷书补写的昆明大观楼长联,以及他在担任四川盐茶使这一官职时,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撰写并亲自用颜体行书书体挥就而成的成都武侯祠联,至今仍是这两处名胜令人抢眼的墨宝。晚年他跟昆明几位文人同僚编纂的共1197卷的《云南丛书》,更是荟萃了历代云南重要古籍的一部浩瀚文集。

(2)呜呼:叹词,相当于“唉”。

(3)此昆明秋帆杨君葬保山之墓也:此,代词,相当于“这”,它跟句末表示判断语气的助词“也”结合,可译为“这是”。这样的用语置于句首。句中的“之”,相当于助词“的”。墓,即坟墓。

(4)君家昆明:君,敬称杨振鸿的用语。家昆明,定居在昆明。家,含有定居之意。

(5)曷为:为什么。疑问代词跟介词结合,一般都将它置于介词之前。

(6)则以云南图光复:则,助词,无实义。以,因为。图光复,谋划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

(7)君实倡之:实,真正地。倡之,倡导这件事。

(8)志事所注:志事,抱负。所注,关注的地方。所,助词,跟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词组。

(9)肇几腾永:肇几,创始的机会(在)。腾永,腾冲和永昌(保山)两地合称的省略用语。

(10)赍志死于此:赍志,抱负还没有实现。死于此,就死在保山。

(11)而同志志君之志: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志君之志,记住他的志愿。这个句子成分当中的第一个志字,当“记”字用。

(12)卒收成功:卒,终于。收,取得。

(13)以慰不瞑之目:以,为了。慰,安慰。不瞑之目,没有合上的眼睛,指杨振鸿未了的心事。

(14)其不归葬而葬此:其,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或许(是)”。不归葬而葬此,不归葬昆明而葬在保山的道理。

(15)所以识观感示百世:所以,连词,用在下半句,由果探因,可译为“是为了(让人们)”。识观感示百世,记住看到杨振鸿坟墓的感受而告知世世代代。

(16)准之大义而协:准之大义,按照这个大道理。而协,才能悦服百姓。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才”。

(17)质之众心而安:质之众心,取信于众心。之,介词,相当于“于”。而安,才妥当。

(18)矣: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

(19)余去滇二十余年:句中的两个余字,前一个同“我”,后一个是“多”的意思。去滇,离开云南。赵藩在四川为官多年,后来因为不满川政,便于1910年辞职回乡。

(20)恨:后悔。

(21)随第二师师长印泉李君经画西事:印泉李君,即李根源,印泉是他的表字。经画,经营筹划,这里是“办理”的意思。西事,指腾冲和昆明两地之间在辛亥革命时出现的问题。1911年10月在武昌辛亥革命浪潮的影响下,腾冲于10月27日起义后,不仅建立了滇西军都督府,而且还派出部队向省内的其他一些地方推进。10月30日的昆明起义,建立了以蔡锷为都督的云南军政府,于是,蔡锷任命李根源为第二师师长,并派出德高望重的赵藩,随同李根源来到保山和腾冲,处理滇西军都督府出兵内地的这件事情。

(22)李君数数称述君志节才略:李君,李根源。数数,常常。称述,称赞讲述。君志节才略,杨振鸿的操守和才华。

(23)且嗟惜不去口:且,而且。嗟惜,嗟叹惋惜。不去口,不离口。

(24)今谒君墓:今,现在。谒,拜见。君墓,杨振鸿的坟墓。

(25)适会伐石立表:适,恰巧。会,碰到。伐石,石匠打磨石头。立表,竖立墓碑。

(26)李君又草君事略:又草君事略,又草拟杨振鸿生平的大体事迹。

(27)而以摛文见属:而,连词,表承接,相当于“然后”。以,介词,相当于“将”。摛文,本意指铺陈文彩,这里指写成的杨振鸿的生平事略。见属,嘱咐我(撰写成碑文)。见,用在动词前,表示称代自己。

(28)虽荒落:虽,尽管。荒落,(墓地)荒凉冷落。

(29)昌敢辞:昌,怎么。敢辞,敢于推辞。

(30)按事略:按照李根源草拟的杨振鸿生平的简单事迹。

(31)君讳振鸿:君,敬称杨振鸿的用语。讳,旧时避讳提及已故尊长者名字的用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名振鸿”。

(32)一字:这里是“另一字”的意思。一这个数目字,在某种语境场合下,也可以当作“另一”来使用。旧时,一些读书人或官员,往往会另取一个跟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叫做“字”或“表字”。

(33)又变姓:又改变称呼。姓,也含有称呼这层意思。

(34)世居南廓外小街:世居,世世代代居住(在)。南廓外,(昆明)南城外。小街,地名。

(35)君少不羁:少,年轻的时候。不羁,不受约束。

(36)以事见絷:以事,因为出事情。事,名词当动词用。见絷(读“执”),被拘禁。“见”加在动词前,表示被动。

(37)乃自励:乃,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于是”。自励,自我勉励。此时,杨振鸿曾经作诗一首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志愿:“欲起神州文弱病,拼将颈血溅泥沙。头颅断送等闲事,一点泪痕一树花。”

(38)不辍:不停止。

(39)出遂补县学生:出,出狱后。遂,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竟然”。补县学生,通过补考成为秀才。县学生,相当于“秀才”。

(40)故其学坚实而不拔:故,所以。其学,他的学习。坚实而不拔,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41)无擅权略:擅权略,擅长谋略。

(42)癸卯游学日本:癸卯,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杨振鸿考取官费待遇,前往日本求学

(43)感民族之今义:感,领悟。民族,指中华民族。之,相当于助词“的”。今义,当代的道义。

(44)理亡国之旧闻:理,重提。杨振鸿到日本留学之后,便于1904年写了一篇题为《告云南父老书》的文章,揭露英、法两国侵略缅甸和越南的罪行,以此警告云南同胞。

(45)慷慨激发:心情既昂扬炽热又激烈奋发。

(46)毅然以光复为职志:以,介词,相当于“将”。光复,指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为职志,作为自己的责任和宗旨。

(47)又日从孙君文……游处:又,连词,表进层,相当于“而且”。日从,经常跟随。孙君文,即孙中山,“文”为其原来的名字,“中山”为其后来通行于世的大名。游处,彼此生活在一起。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创立同盟会,杨振鸿便成为这个革命组织的首批成员。

(48)所蓄日宏:积蓄的知识越来越多。

(49)而委身国事亦始此:而,因而。委身国事,献身国事。亦始此,也开始于这个时候。

(50)既卒业:既,等到。卒业,在日本陆军振武学校毕业。

(51)乡人公举回滇整饬军务:乡人,指在日本留学的云南学生。公举,共同推举(他)。整饬,整治。

(52)君亦以将始事:亦以,也认为。将,领兵。始事,创建事业。

(53)宜有以藉手者:宜,应当。有以,具有。藉手者,借助的手段。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来指代人、事、物。

(54)乃返国诡说当事:乃,于是。诡说,找理由说服。当事,当事人,指云南的当权者。

(55)危切悚动:危切,(语言)急切。悚动,和悦而又让人动心。悚,也含有“和悦”这层意思。

(56)当事大重之:当事,省上的当事人。大重之,十分器重他。之,指代杨振鸿的用语。

(57)得请立云南体操学校:得请,获准。立,开办。体操学校,当时培养军事人才的学校。

(58)著籍者几三百人:著籍者,注册的学生。几,几乎(达到)。

(59)辈:表示人数,相当于“等”。

(60)公学:指由社会团体创办的学校。

(61)于云南路矿利害:于,对于。路矿利害,指的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由于腐败没落的清政府,同法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允许法方在云南修筑滇越铁路,而且还让法国人在云南的七府地区,获得开采矿产的权利,进一步对云南造成损害的这件事。句中的“利害”这一用语,为偏正词组,这里单指“害”这方面的含意。

(62)痛切敷陈:沉痛深切地一一加以诉说。

(63)滇人一时咸振奋:一时,立即。咸振奋,全都振作奋发起来。

(64)而君名益章彻大行:而,因而。益章彻大行,更加显著为众人知晓。

(65)远近来者以一见先生面为幸:远近来者,远方和近处来的人。以,因为。一见先生面,见一见杨君的容颜。为幸,而认为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66)而当道则已悄悄忌之矣: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当道,掌权者。则,助词,无实义。已悄悄忌之矣,已经在暗地里忌恨他了。

(67)会流东学生:会,恰巧。流东学生,在日本留学的学生。日本,旧时也被称之为“东瀛”。

(68)联名揭丁振铎失地丧权状:揭,揭露。失地丧权状,失地丧权的罪状。丁振铎,时任云贵总督。当时,丁振铎按照清政府同英、法两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将云南跟缅甸、越南毗邻的大片土地割让给英、法两国并入缅甸和越南的范围之内,而且还允许法国人在云南修筑滇越铁路,开采七府地区的矿产。

(69)逐之去:(要求)将丁振铎调离云南。

(70)闻其议发自君:闻其议,(丁振铎)知道这样的意见。其,代词,相当于“此”。发自君,发端却来自于杨振鸿。

(71)益憾:越发厌恨他。憾,这里是“厌恨”的意思。

(72)斥君出为西防军管带:斥君,调离杨振鸿。出为,去担任。西防军,云南当局守卫滇西边境地区的部队。管带,相当于“营长”这样的军职名称。

(73)人或谓君薄不行:人或谓,有人说。或,语助词,无实义。君薄,你势力单薄。不行,不能去。

(74)而君以为军边戍:而,但是。君以为,杨振鸿认为。军边戍,指挥部队守卫边疆。军,名词当作动词用。

(75)志气得安舒:志气,意志和精神。得安舒,得到宽舒。

(76)又去省治远:又去,又离开。省治远,省城很远。

(77)便部署:便,方便。部署,安排。

(78)门人:学生。

(79)寻有盏达土司袭职事:寻有,不久发生。盏达,地名。土司,当时官府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其首领可以世袭的一种官职。袭职事,继承职务的事情。

(80)镇道索贿巨万不已:镇道,当时腾越(腾冲)道的官名。索贿,索取贿赂。巨万,极言数量很多。不已,不止,这里是还不罢手的意思。

(81)且构难焉:且,连词,相当于“因此”。构难焉,跟土司结下冤仇。焉,这里相当于介词“于”加代词“之”。

(82)则假君以兵定之:则,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反倒(还要)”。假君,依靠杨振鸿。以兵定之,用兵去平定对方。之,指代被镇道索贿的土司。

(83)而因以为功:而,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因以为功,乘此机会立功。

(84)君往抚其众:往抚,前去安抚。其众,土司手下的民众。

(85)又发其征贿事:又,副词,相当于“进一步”。发,揭发。其,指代镇道的用语。征贿事,索取贿赂的事情。

(86)畏其言:惧怕杨振鸿的言论。

(87)不敢取:(因而)不敢索取(贿赂)。

(88)而衔之甚: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衔,含有“怀恨”这样一层意思。衔之甚,这是一种将代词“之”置于倒装句中间的句型,可译为更加怀恨他。

(89)会:恰巧。

(90)陈及大义:陈及,讲话涉及到。大义,反对土司索贿这件事的重要意义。

(91)辞气尤慷慨:辞气,言词。尤慷慨:更加情绪激扬。

(92)众皆为激昂:众,众人。皆为激昂,都被激怒而有所感悟。(www.xing528.com)

(93)事闻镇道:这是一种倒装句,意思是镇道得知这样的情况。

(94)喜且惧:既嘲笑他又戒惧他。喜,通“嘻”,可当“笑”字用。

(95)遽上变:遽,匆忙。上变,向上级官府告发杨振鸿谋乱等非常事变。

(96)请逮治:请求(将他)逮捕法办。

(97)同人觉:同人,指跟杨振鸿在一起共事的人。觉,察觉到这种动向。

(98)劝之行:劝之,劝他。行,离开腾冲。

(99)家大人里居:家大人,李根源的父亲。里居,由官府告老回乡闲住在家里。

(100)止君:挽留他住下。

(101)因避焉:因,因而。避焉,在这里隐藏下来。焉,这里相当于介词“于”加代词“此”。

(102)事急:这个用语之前,省略了“但是”这样的句子成分。

(103)间道:绕行偏僻小道。

(104)主:寓居,即寄宿的意思。

(105)以其力出八募:以其力,依靠刘辅国的帮助。出八募,逃往八募。

(106)戊申河口兵起:戊申,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这一年的4月,在头年孙中山先生和黄兴,领导的两广起义余波的影响下,云南河口县城也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清武装斗争,但是,这次河口起义,由于遭到内外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不久也失败了。

(107)集同志开大会于江户以张之:于,介词,相当于“在”。江户,日本城市的名称。集同志,集合志同道合的人。开大会于江户,在江户开大会。以,表示行为动作的目的,相当于连词“来”。张之,声援河口起义。

(108)告云南独立于天下:独立,这里指跟清政府脱离关系。天下,指全国。这句话的意思是,因而宣告云南在全国跟清政府脱离关系。

(109)会者近万人:参加会议的近万人。

(110)所称云南独立是也:所称,被人们称道的。是,相当于“此”,指代上文所说的“云南独立”这个用语。也,表示解释语气的助词。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可译为,这就是被人们称道的云南独立这件事情。

(111)时河口事已亟:时,这时。河口事已亟,河口起义非常危急。

(112)乃结:乃,于是。结,联合。

(113)助之:助力河口起义。之,指代“河口兵起”的用语。

(114)中道闻败:中道,中途。闻败,得知河口起义失败的消息。

(115)乃折入缅:乃,连词,表顺接,相当于“便”。折入缅,改道前往缅甸。

(116)党人在西徼以外之势始立:党人,志同道合的人士。西徼(读“较”),西部地区。之,助词“的”。势,这里是“影响”的意思。始立,开始形成。

(117)而滇西南皆有所据也:而,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因此”。皆有所据也,都有依靠的地方了。

(118)其年冬:这一年的冬天。其,代词,表近指,相当于“此”。这一年的冬天,即上文所说的河口起义的光绪三十四年冬天,也就是公元1908年的冬天。

(119)清室死丧相继:清室,清朝皇室。死丧相继,指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接连病故。

(120)胤嗣再斩:胤嗣,后代,指宣统皇帝。再斩,更加不安宁。斩,通“儳”。

(121)君乃召同志谋大举:君,对杨振鸿的敬称。乃,于是。召同志,招集同志。谋大举,(趁清朝皇室不稳定的机会)谋划起义的重大举动。

(122)于时:此时。

(123)君经营西事者:经营,往来周旋。西事者,在滇西边境的反清活动。

(124)阅两年矣:阅,(已经)经历。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125)尝变服入土司地:尝,常常。变服,变换穿着。入土司地,深入土司管辖的地方。

(126)说其土人:说,劝说。其,代词,表特指,相当于“其中的”。土人,当地民众。

(127)欲固之以发难:欲,希望。固之,集结他们。以发难,来从事反清的武装斗争。

(128)迄不成:迄,终究。不成,达不到目的。

(129)独同志稍稍聚耳:独,唯独。稍稍,偶然。聚耳,会合在一起罢了。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和“而已”这样的意思。

(130)然以为时不可失:然,但是。以为,(杨振鸿)认为。时不可失,时机不可错过。

(131)将以一隅号召人心:将,打算。以一隅,由一个边远地方的行动。

(132)为天下倡:在全国倡导反清的武装斗争。为,介词,相当于“在”。

(133)而永昌方有永康改流事:而,由于。永昌,即保山。方有,刚好发生。永康改流事,此说由于查不到有关资料,不能作出相应的解释。

(134)亟自干崖出潞江布里卡、蒲缥:亟自,迅速从。出,到。潞江,也称之为怒江。句中潞江后面省略了一个助词“的”,因为它跟布里卡、蒲缥是领属关系。

(135)以至马岭寨收诸寨人:以至,直到。收诸寨人,聚集各个寨子的人马。

(136)得兵千余人:得,获得。兵,名词当动词用,这里是“成军”的意思。

(137)期于十二月九日夜:期于,约定在。十二月九日夜,即1908年的12月9日夜。

(138)会城北演武厅:会,汇合(于)。城北,指保山城北。

(139)及期:到时候。

(140)会城下者才数百:会城下者,汇集于城下的人。者,助词,相当于“的”才数百,只有数百人。

(141)守吏已得警:守吏,守城的官员。已得警,已经知道消息。

(142)君至:当杨振鸿赶到的时候。

(143)相对太息:相对,两个人面对面。太息,大声长叹。

(144)无如何:无奈何。

(145)敝心力:敝,损伤。心力,精神和体力。

(146)疾作:病情突然发作。

(147)又传言逻者至:又传言,又有人传话说。逻者至,巡逻的警察已经赶到。

(148)掖君:搀扶着杨振鸿(奔向)。

(149)负之:背着他。

(150)急趋:急忙奔赴。

(151)颠顿不得宿:颠顿,颠簸困顿。不得宿,没有住的地方。

(152)栖止败窑中:(只好)停留在被废弃的窑洞中。

(153)至蒲缥:(等到)到达蒲缥。

(154)主:寓居,也就是寄宿的意思。

(155)吐血斗许:吐血一斗多。许,约数,相当于“多”。

(156)遂卒:于是病故。

(157)君之卒:君病故。之,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58)求之急:这是一种将代词“之”置于倒装句中间的句型,意思是急于寻找杨振鸿的尸体。

(159)杨毓铣以半夜取先垅生圹蒿葬焉:以,介词,相当于“在”。先垅,祖先的坟墓,这里指祖先的墓地。生圹,为别人生前预造的坟墓。取先垅生圹,拿祖先坟山里的空坟。蒿葬焉,将杨振鸿的尸体草率地安埋在这里。焉,这里是代词,相当于“此”。

(160)辛亥九月:这里说的是阴历,而阳历则是当年的10月,腾冲起义的时间是10月27日,昆明起义的时间是10月30日。

(161)彭蓂率师定永昌:率师,(由腾冲)带领起义部队。定永昌,平定保山。

(162)发圹求之:发圹,开启坟墓。求之,寻找杨振鸿的尸骨。之,指代杨振鸿尸骨的用语。

(163)骨附土皆黑:骨附土,尸骨贴近土层(的)。皆黑,都已经变黑。

(164)敛时遗银元一锭土中:敛,通“殓”,本意是给死者穿衣入棺,这里是埋葬的意思。遗,留下。土中,在坟墓里。

(165)与骨俱黑:与骨,跟尸骨。俱黑,(也)一起变黑。

(166)皆流涕:都一起落泪了。

(167)于是具棺椁改葬于郡城:具,备办。棺椁,泛指棺木。郡城,指保山县城。

(168)根源时居省中:时,此时。居省中,住在省上,意思是已经由保山、腾冲回到昆明。

(169)乃与同人理君死事:乃,助词,无实义。理,重提。君死事,杨振鸿病故这件事。

(170)上其事都督府:上其事,将他的功绩上报。都督府,以蔡锷为都督的军政府。

(171)诔忠毅:追赠他“忠毅”这样的封号。

(172)予恤金三千元:予,发给(家属)。恤金,抚恤金。

(173)以礼葬君太保山:以礼,按照应有的礼仪。太保山,位于保山县城西门外。

(174)彭蓂寻遭变死:寻,(在此之前的)不久。遭变死,遭遇灾难死亡。

(175)以从君葬墓左:以,连词,相当于“因此”。从君,跟随杨振鸿。葬墓左,葬在他的坟墓的左边。

(176)甲戌:清同治十三年,即公元1874年。

(177)戊申:清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8年。

(178)年三十五:年,岁数。杨振鸿生于1874年,逝世于1908年,35岁这个年龄段,可能是按虚岁计算的结果。

(179)配角氏:婚配姓角的女性。旧时,已婚女子往往要在其父姓之后加上个氏字。

(180)为君嗣:做杨振鸿的继子。

(181)长奇珍适谢:长,老大。适谢,出嫁给姓谢的男人。

(182)次感年待字:次,老二。待字,即待嫁的意思。

(183)率:直率真诚。

(184)振笔而书:提起笔来就写。

(185)感时愤世:感慨时代,愤恨人世间不平等的事情。

(186)成即弃去:诗文写成后就抛弃不管了。

(187)然悲壮之气,激楚之音:然,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样(的)”。悲壮之气,悲愤豪迈的义气。激楚之音,高亢凄清的语言。

(188)掇皮皆真:彻里彻外都很真切。掇皮,削去皮,比喻彻里彻外。

(189)足以动人:非常感人。

(190)散见于《云南杂志》《光华日报》及郡亭旅壁者:《云南杂志》,李根源及本文前边提到的吕志伊,1906年在日本东京创办的刊物。《光华日报》,杨振鸿跟吕志伊等人,1908年在缅甸仰光创办的媒体。及郡亭旅壁者,以及城中亭子里、旅馆墙壁上的诗文。

(191)暇当收拾而附于《续滇诗文略》:暇,闲暇时。当,应当。收拾,收集。而,助词,无实义。附于,附录于。《续滇诗文略》,云南当时进一步编辑出版的诗文集子的名称。

(192)李君之言如此:李君之言,即本文开头提到的李根源草拟的杨振鸿的“事略”。如此,就是这样说的。

(193)繁而不杀:虽然篇幅长但不加以减省。

(194)以存其真:以,以便。存其真,保存这篇“事略”提供的真实情况。

(195)以俟治国故、考变革之君子有所征焉:以,以便。俟,等待。治国故,研究国家变故。考变革,考察改朝换代。之,助词“的”。君子,才德高尚的人。有所征焉,有依据而加以验证。焉,句末语气词,无实义。

(196)士立身如此:士,男子汉大丈夫。立身如此,(如果)这样处世为人。

(197)可以劝交友有始终如何君:可以,(并)能够。劝交友,鼓励朋友。有始终,有始有终,即一辈子的意思。如何君,就像杨振鸿那样为国献身。

(198)亦可以风矣:亦,副词,这里相当于“也就”。可以风矣,值得赞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