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太岁年名与天文知识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太岁年名与天文知识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枢、璇、玑、权四星组成斗身,称为魁;其余三星象斗柄,称为杓。关于太岁年,还有一套专用的名称,如摄提格、单阏等,我们把太岁年名、岁星所在和太岁所在的对应关系表解如下:表2太岁年名、岁星所在和太岁所在对应表续表清楚了太岁年名等天文知识,就对诸如屈原《离骚》中的“摄提贞于孟陬兮”等文献语言好理解了,这里的“摄提”,即太岁年号,意思等于说“岁在星纪”和“太岁在寅”,如果用十二辰来说,那就是寅年。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廿六讲:太岁年名与天文知识

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殷衡南斗,魁枕参首。”这段话中包含了许多天文知识,如果不懂天文,就很难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首先是北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属于大熊星座。七星相连,很像古代舀酒的斗形,又因为在北天上空,离北极星不远,故称北斗。枢、璇、玑、权四星组成斗身,称为魁;其余三星象斗柄,称为杓。人们可以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认定季节,总结出“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规律。另外把璇、枢两星连成直线并延长约五倍的距离,便可以找到北方的标志——北极星。

其次是七政,七政是指金、木、水、火、土五星再加日、月二星,又称七旭。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是全天空中最亮的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所以《诗·小雅·大东》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木星古称岁星,古人认为岁星12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因而据此纪年。水星一名辰星,但先秦文献上谈天象时所讲的“水”不是指行星水星,而是恒星中的定星,即廿八宿中的室宿,《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即此。火星古称荧惑,但先秦时也并非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即廿八宿中的心宿,《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即指此星。土星古称镇星(或填星),古人测得它28年运行一周天,每年恰好行经廿八宿之一宿,好像镇守着廿八宿星区一样,故称。

《史记·天官书》中“杓携龙角”一句中的“龙角”,是指廿八宿中的角宿。廿八宿是古人观测天象时在黄道带和赤道带(黄道是古人想象的太阳周年运动轨道,即太阳在恒星之间运行的轨迹;赤道是地球赤道面和天球相交的大圆圈,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两侧绕天一周,选取能够说明七政运行所到位置的廿八组星宿,分为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四大区域,每一物象包括七组星宿,它们分别是:

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廿八宿从角宿开始,由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因其物象,故名“四象”。以东方苍龙为例:把从角宿到箕宿诸星连贯并加以想象就构成一条龙,尾宿诸星像龙尾,心宿为其心脏,氐房二宿诸星像龙身,亢宿诸星像龙颈,角宿诸星像龙角,这就是“杓携龙角”的龙角。此外,《天官书》中“殷衡南斗,魁枕参首”二句中,“衡”是指北斗七星中的玉衡,“南斗”指廿八宿北方玄武七宿中的斗宿六星,“参”指西方白虎七宿中像虎头的参宿,而“魁”则是指北斗七星中的枢、璇、玑、权四星。

与廿八宿相关及性质相似的是“三垣”,这是把环绕北极和接近头顶上空的恒星群分成紫微、太微、天市3个大区,它们既是星官的名称,又是天区的名称。紫微垣为三垣的中垣,位于北斗以北,有星15颗,以北极为中枢,分2列,成屏藩形状,东藩八星、西藩七星,合为一区,它包括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常见不没的天区。太微垣为三垣的上垣,在北斗之南,南方朱雀七宿中的轸、翼等宿之北,有星10颗,以五帝座为中枢,东藩四星、西藩四星、南藩二星,合为一区,它大体相当于现在西方的室女、狮子、后发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为三垣的下垣,在东方苍龙七宿中房宿和心宿的东北,有星22颗,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状,东十一星,西十一星,合为一区,名曰天市垣。

与廿八宿有关系的还有“十二次”,古人为了度量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道带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12个部分,叫做“十二次”,每次都有廿八宿中的若干星宿作为标志,其名称及与廿八宿的对应关系略如下表:

表1 十二次与廿八宿对应表

(www.xing528.com)

“十二次”是等分的,但廿八宿的范围却广狭不一,所以出现了有些星宿跨属相邻两个次的现象,如女、危、奎等宿。划分十二次的用途主要有二:一是指示一年之内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一个次一般交两个季节,如“析木,初,尾十度,立冬;中,箕七度,小雪;终于斗十一度。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中,牵牛初,冬至;终于婺女七度……”等。第二个用途是说明岁星(木星)每年运行到的位置,并据以纪年,这叫岁星纪年法。如古文献中的某年“岁在星纪”“岁在玄枵”等。

古人又有“十二辰”的概念,这是把黄道带的十二等份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但是岁星是由西向东运行,“十二次”也是把黄道由西向东划分的,因而十二星辰与“十二次”划分的方向(岁星运行的方向)正好相反,于是古人便设想出一个叫做“太岁”(又称岁阴、太阴)的假岁星,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便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一致了。于是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到“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的提法。关于太岁年,还有一套专用的名称,如摄提格、单阏等,我们把太岁年名、岁星所在和太岁所在的对应关系表解如下:

表2 太岁年名、岁星所在和太岁所在对应表

续表

清楚了太岁年名等天文知识,就对诸如屈原离骚》中的“摄提贞于孟陬兮”等文献语言好理解了,这里的“摄提”,即太岁年号,意思等于说“岁在星纪”和“太岁在寅”,如果用十二辰来说,那就是寅年。

古代天文理论中与“十二次”相关联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这便是“分野”。在古人观念里,天与地是对应的,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说“天有列宿,地有州域”。古人既把上天分为“十二次”,那么就以地上的州国与之相对应,说某星是某国、某州的分星。分野的观念大概形成于春秋时代,见于《左传》《国语》等文献。最早的分野划分大体以“十二次”为准,战国以后也有用廿八宿来划分的,西汉以后这二者逐渐协调起来。建立星宿分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观察天象的“禨祥”,因为地上的邦、国、州、郡与天上一定的区域相对应,所以该天区发生的天象也就预兆着地上各对应地区的吉凶。如《论衡·变虚篇》讲到“荧惑(即火星)守心(即心宿)”时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祸当君身。”十二次、廿八宿与州、国分野的对应情况略如下表:

表3 十二次、廿八宿与州、国分野对应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