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与欧美非洲文化的交流

中华传统文化与欧美非洲文化的交流

时间:2023-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引起欧洲船舶商的瞩目,宣德瓷器和成化瓷器风靡欧洲。在人类文化曙光时期,尼罗河文明和黄河文明交相辉映,其中埃及是中国与非洲文化交流的重要国家之一。上述文化交流,在东非海岸的考古发掘中得到充分证明。此外,中、非的文化交流还涉及桑给巴尔、索马里、肯尼亚、摩洛哥等东非、北非沿海国家。但自从15世纪中叶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非洲,中国古代和非洲国家的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中华传统文化与欧美非洲文化的交流

沿着丝绸之路,中国从汉代就开始了与欧洲一些国家的交往。公元97年,班超命部将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通聘,甘英到达波斯湾边,望洋兴叹而归,虽未能到达大秦,但通过此行了解到沿途各国的地理状况和风俗人情,为之后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在此之前,中国的丝绸已由波斯人转运到欧洲地中海沿岸地区,丝绸在西方最初值比黄金,当罗马末期执政官恺撒衣着绸袍出现在剧场时,被认为是奢侈至极,罗马城内专设中国丝绸市场,仕女争穿绸衣。同时,罗马的宝石、黄金、琥珀珊瑚因丝绸贸易也传入中国。

据《后汉书》记载,桓帝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有一自称秦王安敦所遣的使者前来通聘,并呈献象牙、犀角等物,近人考证安敦即罗马皇帝马可·奥里略·安东尼。两国交往,不限于陆路,公元226年,罗马商人秦论从水路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将其送至建业谒见吴帝孙权;公元284年,罗马又遣使者与中国通好,之后两国几乎历代皆有使臣往来。公元五世纪,基督教的景教一派传入中国,公元635年,东罗马的景教士到长安传教,唐太宗为之建寺立院,3年之后,寺院落成,景教徒络绎而来,景教遂正式在中国传播。此间中国的造纸术先传到阿拉伯,而后由北非的摩尔人传入西班牙,1189年传入法国,1276年传入意大利,十四与十五世纪末年又分别传入德国英国。此外,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也直接或间接传入欧洲,中国的算盘也在14世纪传入俄国和波兰等国。

13世纪中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跟随父、叔来到中国,并于1265年见到元世祖忽必烈,他在元朝宫廷供职17年,其足迹远至云南、四川、福州,所著《游记》一书真实地记载了中国的政治文化、风土人情,对于西方了解中国的文明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而他本身的活动也播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明代中叶以后,一些天主教士来华活动,到明末清初,中国有13个省设立了天主教堂,信教人数到17世纪中叶增加至15万人。传教士也带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中意大利的利玛窦、龙华民、熊三拔、艾儒略、罗雅谷、利类思,瑞士的邓玉函,德国的汤若望,比利时的南怀仁等,对传播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间,西洋乐器及音乐、西洋画及其技巧、欧式建筑及其风格亦在中国广为传播,对中国文化发生了较大的影响,汉语中出现了拉丁化拼音,拉丁文被应用于国际交往事务中。另一方面,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引起欧洲船舶商的瞩目,宣德瓷器和成化瓷器风靡欧洲。18世纪,中国的儒家学说及其他经典,由传教士传入欧洲诸国的知识界和上流社会,引起法、德等国许多资产阶级启蒙大师的极大热情,伏尔泰曾说:“作为一个哲学家,要知道世界上发生的事,就必须首先注视东方,东方是一切学术的摇篮,西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来。”此外,中国的文学也引起欧洲的注意,中国的园林艺术、山水人物画也对欧洲的建筑和绘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国与美洲的文化交流始于何时?这一问题多年来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提出各种各样的推断,据可靠的史料记载,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征服了墨西哥和菲律宾后,西属美洲与中国便有了正式的交往,而菲律宾则是双方交往的中转站和基地。从闽粤口岸经菲律宾的马尼拉和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到西班牙的塞维尔这条“大商帆船贸易”航线,成为中国与美洲联系的主渠道,大量的中国丝绸、亚麻布、棉布、陶瓷品、工艺品、农产品等从这条航线运抵美洲,换回美洲大量的银币和番薯、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这些农作物起到了部分改变中国粮食生产布局,增加产量的重大作用,而数亿枚美洲银币的流入,对于调整和发展中国的货币结构与制度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此外,从公元1585年中国首批商船驶抵墨西哥,不久在墨西哥城便出现了美洲大陆上的第一条唐人街。(www.xing528.com)

人类文化曙光时期,尼罗河文明和黄河文明交相辉映,其中埃及是中国与非洲文化交流的重要国家之一。早在中国与罗马帝国的海上贸易中埃及即成为它的中转站,而远在此之前,中国的丝绸等货物就辗转贩运到北非,公元前1世纪埃及托勒密王朝女王克莉奥帕特拉衣着的华贵绸袍便是以中国丝绸制作而成的。至迟到7世纪,中国的提花机和瓷器也传入埃及。公元751年,随同征西节度使高仙芝远征的杜环在唐兵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的战争中被俘,12年后辗转从海路回到中国,写成《经行记》一书,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非洲国家的情况。与杜环同时被俘的一些中国工匠将造纸术传授给阿拉伯人,之后便传入埃及。唐代以前中国传入非洲的货物主要是丝绸及纺织技术,埃及等国传入中国的主要是琉璃及制作技术;唐宋以来中国的瓷器和钱币大量涌入非洲,而非洲的象牙、犀角、香料也大量流入中国。上述文化交流,在东非海岸的考古发掘中得到充分证明。明代郑和7次下西洋,后4次都曾到达东非海岸,向当时的肯尼亚、索马里等地的居民赠送中国的瓷器、漆器、丝绸、茶叶等,并从非洲带回麒麟斑马)和花福鹿(长颈鹿)。公元13世纪后期,中国的火药传到非洲,埃及人把原料硝石称之为“中国雪”;与此同时,埃及的天文学、地理学等科学及炼糖技术也传入中国。

从中、非之间的官方交往来看,至迟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公元976年一位非洲黑人随阿拉伯使节来访;公元1071年和1083年,东非层檀国的使者两次前来“报聘”,双方还互赠礼品;据马可·波罗的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曾遣使访问马达加斯加岛。此外,中、非的文化交流还涉及桑给巴尔、索马里、肯尼亚、摩洛哥等东非、北非沿海国家。但自从15世纪中叶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非洲,中国古代和非洲国家的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