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朝妃子的祸国之殇-峥嵘南北朝

元朝妃子的祸国之殇-峥嵘南北朝

时间:2023-09-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魏建国之初就胸怀天下,极力吸收汉族文化,自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施改革之后,民族融合达到顶峰,鲜卑拓跋氏也改姓为“元”。纵观北魏后宫,能够对皇权施加重大影响的不多,但一旦发挥作用,则是不可逆转或者是致命的。但好景不长,公元465年5月,被誉为“有君子之度”的拓跋濬病逝于太华殿,年仅二十六岁。

元朝妃子的祸国之殇-峥嵘南北朝

北魏建国之初就胸怀天下,极力吸收汉族文化,自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施改革之后,民族融合达到顶峰,鲜卑拓跋氏也改姓为“元”。

作为一国之君,皇帝的个人魅力和才能直接关乎整个王朝的兴衰,而皇帝后宫所发挥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尤其当皇权受到干预时。

拓跋珪接受武帝的抑制外戚之术,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成功限制了后宫的权力扩张,但在宣武帝元恪废除此制后,皇后干政,太后张狂,北魏也因此陷入家国即将沦丧的泥沼。

下面,我们先来对北魏皇帝进行梳理。从386年拓跋珪复代国,至孝武帝元脩逃奔宇文泰,北魏凡十七帝。以下为简要介绍。

1.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年),386—409年在位,10子,39岁。

2.明元帝拓跋嗣(392—423年),409—423年在位,7子,32岁。

3.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年),424—452年在位,11子(5早夭),45岁。

4.南安王拓跋余(?—452年),在位232天,10子。

5.文成帝拓跋濬(440—465年),452—465年在位,7子,26岁。

6.献文帝拓跋弘(454—476年),466—471年在位,7子,23岁。

7.孝文帝元宏(467—499年),471—499年在位,7子,33岁。

8.宣武帝元恪(483—515年),500—515年在位,3子(2早夭),33岁。

9.孝明帝元诩(510—528年),516—528年在位,1女(元姑娘),无子,19岁。

10.孝庄帝元子攸(507—531年),528—530年在位,24岁。1子(刚出生便被尔朱荣杀害),24岁。

11.孝武帝元脩(510—535年),532—535年在位,明确记载仅1子,25岁。

元子攸之前,元姑娘、元钊先后称帝共计四十余天;元子攸之后,元颢、元晔、元恭、元朗等傀儡皇帝共计在位一年多(531—532年),末代皇帝孝武帝元脩在532—535年间诚惶诚恐执政两年后出逃,投奔宇文泰,被弑,其有记载的子女仅第四子元光基一人。

从以上数据可见,北魏皇帝年龄普遍偏小,即使执政时间较长的前十位,平均寿命也不足三十岁。随着皇位推移,皇子渐稀,孝文帝元宏之后“太子”即难产生,其太子宣武帝元恪只有元诩一子,而元诩无后,北魏直系皇帝就此断续,只能从旁系中挑选,元子攸就是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孝文帝元宏之侄。好在孝文帝元宏的其他儿子及时进行了补缺:第三子元愉的次子元宝晖产下元钊,后继位为幼主,元愉的第三子元宝炬后来成为西魏的傀儡皇帝;第四子元怿的孙子元善见后来成为东魏的傀儡皇帝;而元宏第五子元怀的第二子元脩就是北魏末代皇帝。有意味的是,孝文帝元宏不仅将拓跋姓改为“元”,其七个儿子均以竖心“忄”取字为名字,分别为元恂、元恪、元愉、元怿、元怀、元悦、元恌,而“忄”即“心”,儒家向来以“心”为上,孟子就说“心之官则思”,可见孝文帝对汉族儒学之推崇。

在北魏皇帝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隔代兴”:开国皇帝拓跋珪为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雄才大略的拓跋焘为拓跋珪之孙,而拓跋焘的孙子拓跋濬“养威布德,怀缉中外”,颇有“君子之度”,拓跋濬的孙子拓跋宏进行的汉化改革最为彻底也最有成效,拓跋宏即元宏的孙子孝明帝元诩为北魏最后一位直系传人,而北魏的末代皇帝元脩也是孝文帝元宏的孙子。

“隔代兴”现象似乎与女人也有些许关联:拓跋氏政权一开始就竭力通过联姻来强化统治力。拓跋珪倚仗贺兰部落起家,并娶后燕慕容氏、前秦刘氏为后;拓跋焘以胡夏赫连氏为后,他后来还向宋文帝刘义隆多次提亲;拓跋濬皇后冯氏也出身于北燕王室,而孝文帝元宏的两任皇后均为祖母冯氏的侄女;末代皇帝元脩也以权臣高欢之女为妻,才得以保全皇位。

纵观北魏后宫,能够对皇权施加重大影响的不多,但一旦发挥作用,则是不可逆转或者是致命的。

对北魏政治影响最大的当数文成帝拓跋濬的冯皇后和宣武帝元恪的胡灵皇后。

下面,我们就对以上两位皇后进行略述。

文明皇后冯氏因孝文帝谥其号为“文明太后”,所以又被称为文明皇太后。她与丈夫拓跋濬一样,都出生于皇族,其祖父冯弘为北燕国君。拓跋濬的祖父拓跋焘灭北燕后,冯氏被收入拓跋焘掖庭即皇帝妃嫔住所,充当奴婢,得以与长她一岁的拓跋濬结识。两人门当户对英雄配美人,拓跋濬很快便相中了气质非凡的如花少女冯氏。452年,太武帝及其子拓跋余被太监宗爱先后弑杀后,拓跋濬以“世嫡皇孙”的身份继承帝位,不久便将亭亭玉立的十二岁的冯氏娶入宫中,但其身份还是低于皇后的“贵人”。

婚后,具有相同出身的他们相处和美,聪明灵秀的冯氏十分欣赏拓跋濬的做事风格,尤其是在重用高允等汉族官员上,他们的态度非常一致,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夫妻感情,而冯氏也对政治产生了浓厚兴趣。456年,按照拓拔族习俗,冯氏成功手铸金人,被正式册封为中宫皇后。一个月之后,拓跋濬立长子拓跋弘为太子,按照宫中规矩,拓跋弘的母亲李氏被赐死,冯氏于是便专心抚育皇太子,承担起相夫教子的责任。

丈夫拓跋濬在位期间,北魏内部斗争激烈,同时北方柔然部落也常来骚扰偷袭,拓跋濬机智勇猛,对内镇压反叛,对外用兵征服,每次风尘归来,冯氏总是百般温存,悉心照顾,让丈夫颇感欣慰。在拓跋濬时代,他养威布德,息兵养民,北魏在历经前辈多年动荡战乱之后,迎来了难得的休养生息机遇。

但好景不长,公元465年5月,被誉为“有君子之度”的拓跋濬病逝于太华殿,年仅二十六岁。突闻此讯,冯氏悲恸至极,天天以泪洗面,在丈夫葬礼上一度扑进火海,险些丧生。但经历这场丧夫之痛后,她很快振作起来,并以皇太后的身份正式开始参与政治活动,极力辅佐年仅十二岁的献文帝拓跋弘。(www.xing528.com)

拓跋弘继位之初,朝中多有不服,贪权狂傲的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更是公开欺凌孤儿寡妇,阴谋篡位,北魏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冯太后在丈夫执政期间就注意洞察宫中形势,于是她决定采用霹雳手段,解除危机。在她的谋划下,在拓跋丕(拓跋焘异母弟)、源贺和牛益等人的支持下,迅速将乙浑捕杀,稳住了政局。此后她果断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一年之后,由于皇太孙拓跋宏诞生,她又大度地还政于拓跋弘,专心抚养幼孙。

历史的角度来看,冯太后的经历与西汉窦太后和清朝的孝庄太后颇为类似(都扶持了两代皇帝,培养了一代明君),文明冯太后也在辅助献文帝登基之后,成功教育出著名的孝文帝。

但是,冯太后临朝称制时,献文帝已经长成(婚配),他年轻气盛,有思想,更想有所作为,这就与富有政治才干、意图参政主政的冯太后无形中产生或多或少的重叠与矛盾。

而冯太后施展政治才华之时,刚刚二十五岁,正是女人最黄金的青春年华。

年轻守寡的她很快便相中了容貌俊美、颇有才艺的大臣李奕,常常将其招至后宫,宠爱非常,并封其为安平郡侯。于是,朝廷内外议论纷纷,让身为皇帝和儿子的献文帝颇为羞惭。公元470年,献文帝借审理相州刺史李欣上诉案件之机,果断将李奕等捕杀。

情人被杀,太后颜面尽失,母仪天下的冯太后岂能罢休?就在李奕去世后的第二年,在“不得意”的冯太后的巨大压力下,年仅十八岁的献文帝禅位于不满五岁的太子拓跋宏——《魏书》记载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而五年之后,被冯太后软禁的献文帝便突然驾崩于京城(平城)永安殿,时人多疑其为冯太后鸩杀。

献文帝暴卒之后,冯太后再掌朝纲,利用自己的手段和才华,纵横捭阖,排除干扰,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风俗习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在私生活上,她也更加肆无忌惮,与王叡、李冲等多位宠臣勾连私会,同时培养了包括当朝名士、宦官在内的一大批政治雇佣,“中官用事”,形成庞大牢固的政治集团,“人人怀于利欲,至死而不思退”。她的高人之处还在于,她在重用培植亲信势力的同时,也注重抑制其权力扩张,所以并没有出现权臣乱政、宦官专权的政治乱局。

冯太后的另一重大政治成果,便是培养教育了孝文帝元宏。为了皇孙的成长,她亲自创作了《劝诫歌》三百余章和《皇诰》十八篇,作为他学习的指南和行为准则。虽然她也曾因故禁闭毒打幼稚的皇孙,甚至一度要将其废黜,但最终成就了他。在她死后,经过多年历练的孝文帝政治上日益成熟,有力传承了冯太后的为政风范,其推行的“太和改制”(俗称孝文汉化),在中国改革历史上,尤其是民族融合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在冯太后去世后不久,另一位改变北魏历史的女人出现了,她就是孝文帝元宏的儿媳妇,宣武灵皇后胡氏。

胡氏的丈夫宣武帝元恪本来不具备继位资格,他是孝文帝的第二子。因为大儿子元恂醉心于鲜卑权贵的旧有生活方式,对父亲迁都洛阳、实施汉化改革极为排斥抵触,被废黜了太子地位,元恪才得以进位为太子,进而继承皇位。

胡氏成为皇后也很有戏剧性。她虽然也出身贵族之家,父亲胡国珍为北魏司徒,但作为地位较低的女性,她并不出众,史料上甚至没有记载她的出生时间和确切大名,野史《北史演义》称她为“胡仙真”,又有人说她叫“胡承华”,而“承华”只是对后妃品级的称谓,所以正史上多称之为“灵太后”。但是,她的命比较好,其身为尼姑的姑姑善于教授佛经,经常出入皇宫,为宣武帝讲经,并借机向皇帝推荐自己“容貌德行俱佳”的侄女,胡氏于是得以进入后宫,被宣武帝封为“承华世妇”。

与儒雅智慧的冯太后相比,胡氏的野性更足,即使到了皇宫之后,仍放浪形骸,经常在后花园与一大帮侍臣比试箭法。但她的野性也为她不断带来福音。

当时,北魏皇室实行“子贵母死”制度,后妃们都害怕生男孩,更不愿自己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因此宣武帝年近三旬还未得子,中间勉强生了几个又都夭折,令其十分烦恼。面对这种情况,在后宫中地位还很低的胡氏便公开宣称说:“天子怎可独独没有儿子,为什么畏惧自己的死而使皇家不养育嫡长子呢?”她主动请缨,要求侍寝,不久便怀上了。其他妃嫔劝她打掉,以免后患,她却毫无畏惧地发誓说:“但愿所怀的是男孩,即使按次序将成为长子(太子),儿子生下后被处死,我也在所不辞!”

人有善愿天必成之。公元510年三月,胡氏果然在宣光殿诞下皇子,已经二十八岁的宣武帝非常高兴,将胡氏升为“充华”,专门挑选良家善养男孩的妇女充当保姆,而杜绝让生母胡氏或其他妃嫔看护,胡氏虽然很不忿,但这是规矩,她也无力反驳。儿子元诩两岁多的512年,宣武帝就将其立为太子。此时,按照陈规,胡氏就当被处死。

但宫廷斗争挽救了她。早在胡氏之前,丈夫宣武帝先以于氏为皇后,于氏暴毙后又以其宠爱的高贵妃为后,而高皇后天性善妒,不允许其他妃子被皇帝召幸,更不能看到有后妃生育,这也正是宣武帝久未得子的原因之一。胡氏诞下皇子元诩后,高皇后自然视之为眼中钉,一直催促杀掉胡氏。而高皇后的哥哥高肇专权滥杀,朝中多有不满。于是,本性善良的宣武帝不仅没有赐死胡氏,反而强行升其为贵妃,这就让高氏更加嫉恨,必欲除之而后快。身为司徒的父亲胡国珍无力保护女儿,无奈只好求助于给事中刘腾。刘腾本来是一个普通宦官,但他在后宫争战中坚决支持皇帝一方,因此得到孝文帝和宣武帝的重用。他对胡贵妃的求救颇为感动,于是慨然应允,联合前任于皇后堂兄于忠和现任太子东宫官员(左庶子)侯刚等,将胡贵妃移居别宫,并派兵加以保护。胡氏才因此得以保全。刘腾还因功被提拔为中常侍。

但不久又生变故。公元515年,年仅三十三岁的宣武帝病逝,领军将军于忠和左庶子侯刚迎立六岁的元诩为帝,并让中常侍刘腾专门保护胡氏。经过一番争斗,在汉族大臣崔光和太尉高阳王元雍、任城王元澄、清河王元怿等有势力的皇族势力的支持下,于忠、侯刚、刘腾等太子派终于打败高皇后以及高肇等外戚派系,高肇本人也畏罪自尽。

胡氏一看形势有利,马上以皇太妃的身份逼令高皇后出家为尼,自己则被尊为皇太后。此后,她遂以皇帝年幼为由临朝听政,总揽朝务,控制了北魏的大权。

胡太后掌权后,对刘腾等一帮有功之臣大加封赏,同时提拔培植包括侄儿胡僧敬等在内的亲族势力。她本人也做出十分亲民的样子,设立申讼车,坐在车上接受百姓投诉,又在朝堂亲自策试孝廉秀才、州郡计簿的官吏,还经常与皇帝和大臣们命题赋诗,好不痛快。

就像冯太后耐不住寂寞一样,胡灵太后在掌管朝政、忙碌一天之后,也难以把持躁动的春心。她利用权力之便,逼令清河王元怿与其同房,纵情淫乱,而元怿则是孝文帝元宏的弟弟,当朝皇帝元诩的亲叔叔。其毫无羞耻的举动,让曾经竭力支持她的一帮重臣都看不下去。孝明帝元诩正光元年即公元520年7月,刘腾、元叉等人奉迎孝明帝到显阳殿,并将胡太后软禁后杀死元怿。胡太后因为皇子元诩的缘故,才没被杀。但刘腾、元叉等人也不是什么好鸟,他们把持朝政后也胡作非为,养婢蓄妓,逼民为奴,卖官买官,百姓为此怨声载道,而胡太后因此再次迎来机遇。

孝明帝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刘腾去世后,元叉也放松了对胡太后的警惕,胡太后利用这段机遇及时与孝明帝和高阳王元雍等谋划,一举解除了元叉的领军职务,她也因此得以翻身,再度临朝听政。

但这一次她仍淫心不改,很快又与郑俨等宠臣勾搭成奸,淫声遍传朝野。除此之外,她还随意加官授爵,我行我素,当朝皇帝也无可奈何,致使文武官员人心涣散,包括北方六镇起义在内的各地叛逆作乱蜂起,国家很快陷入土崩瓦解的困境。就连自己的侄儿胡僧敬也看不下去,但其哭劝换来的却是排挤与冷眼。

孝明帝武泰元年即公元528年,已经十九岁的元诩无计可施,只有向晋阳军阀尔朱荣求救,但他的密诏被胡太后截获,后者竟将亲生儿子元诩活活毒杀。

孝明帝元诩一死,刚好给了磨刀霍霍的尔朱荣以机会,他迅速起兵南下京师,炮制了颠覆北魏历史的“河阴之变”。

胡太后虽然在儿子死后先后立元姑娘和元钊为帝,自己又主动剃发为尼,想躲避时难,但最终连同幼主被沉入滔滔黄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