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战时期的成都:文化建设达到高潮

抗战时期的成都:文化建设达到高潮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战时期,由于东部教育、文化重心的内移,使四川出现了文化建设高潮,成渝二市成为文化都市。东部文化、教育工作者纷纷内迁,成都是内迁重点。这一时期,成都文艺活动丰富多彩,除文化人组织的遍及全市城乡的歌咏团队演出的抗战歌曲,组织群众性歌咏比赛外,成都还呈现剧种林立、剧目繁多的百花争艳局面。

抗战时期的成都:文化建设达到高潮

抗战时期,由于东部教育文化重心的内移,使四川出现了文化建设高潮,成渝二市成为文化都市。东部文化、教育工作者纷纷内迁,成都是内迁重点。

高等学校:抗战时期,先后迁到成都的五所著名大学有: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中央大学学院、北京燕京大学、济南齐鲁大学。此外,还有北平朝阳学院、山西铭贤学院等。据统计,由外地迁入四川的专科以上高等学校共31所,学生数万人;成都占7所,学生数千人。来蓉外地学生,除陆续就读本校外,其余无校就读者,由省教育厅分配成都各高校借读,四川大学650人,华西大学400人,四川教育学院120人,还有就读私立大学者。高校迁川后,使成都人才济济,不仅新建学校名教授云集,而且四川原有高校教师阵营也大为改观,如陈寅恪顾颉刚、钱穆、吴芳吉、魏时珍、程玉麟等纷纷来成都任教,教学空气空前活跃。

文艺工作:自民国26年(1937)全民族抗战开始,著名作家、剧作家郭沫若夏衍、阳翰笙、曹禺陈白尘、于伶、宋之的、吴祖光、洪深、熊西伟、茅盾老舍等西迁四川,先后在成渝两地创作了许多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了四川文化水平,促进了大后方文学艺术活动的发展。著名导演和表演艺术家应云卫、陈鲤庭、沈岭、贺孟斧、白杨、舒绣文、赵丹魏鹤龄陶金等云集四川,分别在成渝两地执导和演出,使成都戏剧舞台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广大文化工作者还成立了不少文化、文艺社团,如“天明歌咏团”“上海影人剧团”“四川漫画社”“抗敌话剧团”“星茫通讯社”“四川青年救国会”“成都文化界救亡协会”“成都剧社”“四川省旅外剧人抗敌演出队”“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成都戏剧界抗战协会”“中电剧团”“成都群力社”“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都分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灌县“抗建剧社”,“轻风社”,四川大学“文艺研究会”,“华西文艺社”,“挥戈文艺社”等数十个新闻和文艺社团,这些进步社团均有旅蓉外籍文化人的发起和参与,他们积极出版报刊,编演戏剧,在宣传抗日救亡运动、激发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在活跃群众精神生活、普及文化科学知识诸方面均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www.xing528.com)

抗战开始后,各种新闻报刊和专业性书刊如雨后春笋般地问世,比较有影响的新闻报刊有;《国民公报》《四川日报》《西蜀新闻》《新四川日刊》《白日新闻》《民祝日报》《醒民日报》《中央日报》(后改为《中兴日报》)《新新新闻》《华西日报》《新民晚报》《华西晚报》《成都快报》《成都晚报》《黄浦日报》《建国日报》《西方日报》《工商导报》《西南日报》等。这些报刊代表了抗战时期各种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民国26年(1937)1月,由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和党外进步人士创办的《大声周刊》在成都正式出版,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此后,中共地下党及其外围组织陆续创办各种综合性和专业性报刊,宣传革命进步思想,揭露国民党顽固投敌的反共阴谋,虽受反动派重重压制,取缔查封,但这类报刊生命力极强,此刊刚禁,彼刊又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使进步思潮牢固地占领着成都舆论阵地。

这一时期,成都文艺活动丰富多彩,除文化人组织的遍及全市城乡的歌咏团队演出的抗战歌曲,组织群众性歌咏比赛外,成都还呈现剧种林立、剧目繁多的百花争艳局面。传统的川剧艺术绽开新花,川剧社团三庆会编演宣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历史剧《姑苏台》,表现文天祥被俘后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历史剧《柴市节》,揭露蜀汉江油守将马邈无耻叛变的历史剧《江油关》,激发了成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抗敌情绪。[41]据统计,大批旅川各派艺术家先后演出《保卫卢沟桥》《雷雨》《放下你的鞭子》《屈原》《哈姆雷特》等古今中外进步剧作近百个。[42]这些戏剧的上演,使成都人民受到进步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熏陶,并使成都表演艺术水平大大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