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秦淮:延续古今之雅颂

南京秦淮:延续古今之雅颂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桨声灯影”几乎成了秦淮风光的代名词。如今,永和园的面点技艺已经被列为省级非遗。据传,今天秦淮小吃中的如意回卤干是明太祖朱元璋无心插柳成就的美食。经过挖掘、整理,萃集众家之长,秦淮风味小吃研究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精心概括并推出八组一干一稀小吃,总计16个品种,并命名为“秦淮八绝”风味小吃。及至当代,秦淮小吃声名远扬。“秦淮八绝”是真正发源于民间的小吃。

南京秦淮:延续古今之雅颂

2018年4月14日,两位老人相约来到南京,一起寻着祖辈的脚印,在秦淮河畔相聚。这趟旅行的起点放在了一家百年老店里。

朱小涛和俞昌实分别是朱自清俞平伯的孙辈。1923年,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后,相约写下了两篇同题游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时瑜亮。由此,“桨声灯影”几乎成了秦淮风光的代名词。

俞平伯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写道:“我们消受得秦淮河上的灯影,当圆月犹皎的仲夏之夜。在茶店里吃了一盘豆腐干丝,两个烧饼之后,以歪歪的脚步踅上夫子庙前停泊着的画舫,就懒洋洋躺到藤椅上去了。”

而朱自清对于秦淮小吃更是念念不忘,他曾在另一篇散文《南京印象》中深情地描述:“我倒是觉得芝麻烧饼好,一种长圆的,刚出炉,既香、且酥、又白……”

他们二人在文章中所描写的小吃,就是百年老店永和园的前身“雪园”茶馆特色小吃—— 蟹壳黄烧饼和鸡汁烧干丝。如今,永和园的面点技艺已经被列为省级非遗。

在探寻祖辈足迹的过程中,朱小涛和俞昌实也发现,不仅通过味觉与祖辈产生了奇妙的连接,甚至能够体会到当年他们的心境。

味道是食物的线索,而“味道”对于人们来说,又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还具有一些附加的象征意义。比如说到秦淮小吃,人们可能都会娓娓道来,因为它实在是跟我们的生活传承以及城市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自古以来,“会吃”在十朝都会这块地盘上,从来就是一件雅事。

永和园鸡汁烧干丝

永和园蟹壳黄烧饼

老门东牌坊

秦淮河夜景

老门东

及至明清两代,秦淮河两岸的繁华达到鼎盛。由此,秦淮河畔、夫子庙旁,不仅成了风景胜地,又是科考中心,加上商业繁华,聚集了众多人口,带动了饮食业的繁盛,也因此促进了秦淮小吃的快速发展。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夏维中说:“秦淮河是中国最有文化的河,因为这个河不仅是一条河流,同时承载着南京甚至江南、甚至可以说全国性的文化的内涵。明代中后期,秦淮河是当时享誉全国的一个消费场所,也是一个文化中心。”

据传,今天秦淮小吃中的如意回卤干是明太祖朱元璋无心插柳成就的美食。一日朱元璋微服私访到一小吃店,要店主加工一碗豆腐果给他享用。店主见他是个有钱的绅士,立即将豆腐果放入鸡汤,配以少量的黄豆芽与调料同煮,煮至豆腐果软绵入味送上,朱元璋吃后连连称赞。

因豆腐果吸满汤汁,又称“回卤干”,食用时鸡汁的鲜美和回卤干的劲道,加上黄豆芽的脆爽,让味蕾欲罢不能。又因黄豆芽形似如意,这便成就了这道跨越六百多年的“如意回卤干”,并流传至今。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夫子庙与秦淮风光带的全面复建,秦淮小吃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经过挖掘、整理,萃集众家之长,秦淮风味小吃研究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精心概括并推出八组一干一稀小吃,总计16个品种,并命名为“秦淮八绝”风味小吃。一经面市,便受到了中外游人的喜爱。及至当代,秦淮小吃声名远扬。

江苏省烹饪协会常务理事袁晓国说:“从秦淮小吃推出到现在,大概已经有两亿五到三亿人吃过这个秦淮小吃。这样来讲的话,它的影响是很大的。”

秦淮小吃(www.xing528.com)

“秦淮八绝”

说起来“秦淮八绝”,南京人如数家珍:永和园的黄桥烧饼和开洋干丝、蒋有记的牛肉汤和牛肉锅贴、六凤居的豆腐涝和葱油饼、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和什锦菜包、奇芳阁的麻油素干丝和鸡丝浇面、莲湖糕团店的桂花夹心小元宵和五色小糕、瞻园面馆的熏鱼银丝面和薄皮包饺、魁光阁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其中,五香豆也叫“状元豆”。相传清乾隆年间,居住在城南秦淮河畔的寒士秦大士,因家境贫寒,每天读书到深夜,其母就用黄豆加上红曲米、红枣煮好,用小碗把豆子装好,上面加一颗红枣给他吃,并勉励他好好读书,将来好中状元。后来,秦大士中了状元,此事传开,状元豆便出了名,而秦大士出生的小巷也被命名为秦状元巷,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明清史专家马渭源说:“秦大士考中状元以后就有人把这个故事传播出来,作为一种美妙的对科举的赞美,也是树立一种勤奋好学的形象。于是夫子庙地区就开始专门烧一种豆,就是黄豆,把它煮熟了沿街叫卖,也就是我们说的状元豆。这个美妙的故事就这么流传开来。”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白莉说:“很多秦淮小吃都有雅号。这样的一个雅号,体现了我们百姓的一种美好的祝福。是人们对自己的生活上、仕途上,或者是对自己的发展上,有一种美好的祝福。”

“秦淮八绝”是真正发源于民间的小吃。虽说这八套小吃并不是什么名贵的食品,但凝结的却是秦淮两岸百姓生活中的那份乐趣和满足,可惜有些品种已经失传,甚至有些老字号也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只留一缕清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但是令人庆幸的是,如今,各家老字号也在不断推出新品种,以不同的魅力各领风骚,满足着人们的味蕾。

“刺啦”一声油响,似乎从历史的深处传来。近百年历史的老店,三代人的传承,只为留住“秦淮八绝”的味道。作为南京知名的老字号,1922年创立的蒋有记,曾是不少老南京人记忆中的美味。店内最大的特色—— 牛肉汤和牛肉锅贴,号称“秦淮八绝”之一,还被列为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蒋有记第三代传人的蒋玉友,如今也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蒋玉友自16岁开始,就随父亲在店里学习手艺和帮忙经营,多年功夫下来,三秒就能擀出大小得宜厚薄恰好的面皮。而一手的老茧,也见证着其中的艰辛与不易。不仅如此,从对牛肉的品质把控,到煎制锅贴的独家制作秘籍,他都深谙其道。

秦状元府

蒋有记

秦淮河明城墙段

蒋有记第三代传人蒋玉友说:“我的父母对我讲,做小吃要货真价实,原汁原味。用心,认真,坚持,这是我对我的子女一贯性的教育方法,就是让他们有一个继承、延续,他们有这个责任把它延续下去,毕竟是我祖传的口碑。”

时光在秦淮河的流水中逝去,可是,属于南京人的舌尖上的味道却始终没有改变。为保证口感,几十年来,蒋有记锅贴一直保持每天限量供应30斤。

蒋玉友说:“我是代代传的第三代传人,我既然经营了蒋有记,这是我祖上创立的,我觉得自己责任很大,我必须用良心来打造。”

乐于享受生活的南京人,靠着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段和江南人独有的精细心思,用最平常的材料,做成了一道道风味各异的点心小吃,成就了一帮心满意足的吃客。

白莉说:“看似简单的食物,里面蕴含了很多的情感。人们往往去吃一种小吃的时候会说,我爷爷就是吃这个小吃长大的,会给我讲什么什么样的故事。于是历史就变活了,通过食物,几代人,或者几个朝代,就把我们的城市的代代的情感连接起来。应该说秦淮小吃是我们南京人灵魂的载体。”

秦淮河畔,那些岁月沉淀下来的故事,简单却又充满回忆。延续至今的秦淮小吃与别样的画舫风情,呈现出了老南京人的生活印痕。在这悠悠的秦淮水背后,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正在轮番上演。

秦淮河东水关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