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京·雅颂秦淮:二千年云锦的绚丽传承

南京·雅颂秦淮:二千年云锦的绚丽传承

时间:2023-09-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鲜为人知的是,这件精美华贵的龙袍来自南京,是秦淮河畔的云锦匠师用智慧与匠心,日以继夜、精心打造的。南京云锦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是新中国第一家工艺美术类研究所。1973年,18岁高中毕业的周双喜进入南京云锦研究所做学徒,那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要从事织锦这样的工作。南京云锦继承了中国丝织工艺的精华,是独特的织造工艺的杰作。

南京·雅颂秦淮:二千年云锦的绚丽传承

1956年至1958年,新中国第一个挖掘的帝王墓——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开启,出土了一批罗纱织锦,其中一件“织锦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襕妆花缎衬褶袍”尤其引人瞩目。与一般所见不同的是,此袍宽身大摆便于运动,这在定陵出土的467件文物中也仅此一件。 与其说它是袍,倒不如说它是一件百褶连衣裙,宽袖、收腰,百褶裙。只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衣服的主人不是娇艳的女子,而是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原来,这位嗜酒如命、在位48年的皇帝,对自己的衣着讲究到极点。

织锦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襕妆花缎衬褶袍(局部)

织锦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襕妆花缎衬褶袍

云锦研究所所长王宝林说:“因为皇帝是真龙天子,他不允许把龙剪得支离破碎,必须按照身材高矮胖瘦事先设计好,最后拼成一个完整的龙袍。这就给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在我们云锦里面有个术语叫‘织成’,就是把整个衣服刨掉,一次织成,然后再按各个部位拼接起来,就是一件完整的龙袍。”

鲜为人知的是,这件精美华贵的龙袍来自南京,是秦淮河畔的云锦匠师用智慧与匠心,日以继夜、精心打造的。

由于万历皇帝是一个对服饰、对生活非常讲究的人,在当年,织一件龙袍,颜色、图案等都必须由朱翊钧点头才行。一切通过后,织造前皇帝要祭天、祭祖,云锦工人还必须在黄道吉日才可织。寒来暑往,料子经历春夏秋冬会伸缩,再加上自身的张力,在拼接时就很难拼准,不知有多少云锦工人因为达不到皇帝要求的“天衣无缝”而获罪。

王宝林说:“这个就不单是万历皇帝,历代皇帝都是这样严格的。龙袍为什么要求很高呢?当年雍正皇帝曹雪芹家里的时候,就说龙袍的领口掉色。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一点不到位,说不定要获罪,要杀头的。”

然而,造化弄人,根据出土资料记载,这件龙袍织成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而第二年万历皇帝就去世了。也就是说,这件衣服织成后不久,万历皇帝就去世了。于是后人就把这件新衣作为随葬品,葬进了定陵。

1958年,万历皇帝的这件龙袍重见天日后,不幸很快碳化褪色。一直到2006年,这件龙袍才在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成功。

南京云锦研究所成立于1957年,是新中国第一家工艺美术类研究所。

作为全国唯一的云锦专业研究机构,这里承担着云锦继承和保护的历史重任。研究所对于龙袍的复制工作最早起始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件复制成功的龙袍也是来自于定陵。

云锦研究所

王宝林说:“是妆花纱龙袍料。当时国家给了30万元,花了五年时间把它复制成功了。这个妆花纱龙袍料,已经失传了300多年。因为万历在位时间最长,48年,等他去世以后,别人再来做,这个工艺就失传了。所以是说把这个工艺恢复了。”

故宫服饰专家沈从文先生这样评价:“这件明皇朝袍的选料、织纹、色彩、图案、织造技艺,都同历史真品相同,堪称再现传世稀珍原貌。”为了复制成功,当时参与复制的周双喜改造了一台能够织出大型整幅妆花纱的织机。此后,更多的龙袍在这里被复制成功。

南京云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双喜说:“我最自豪的就是我这40多年的云锦生涯,我没留下多少,最起码给这个社会留下了很多复制品。你们到北京定陵去看那个十三陵出土的丝织文物,到现在基本复制了八九十件。这个实际上就是留给后人了,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做的事。”

对于云锦的保护与传承,云锦人经历了漫长与艰辛的道路,其中的酸甜苦辣,今年已经64岁的周双喜体深有体会。1973年,18岁高中毕业的周双喜进入南京云锦研究所做学徒,那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要从事织锦这样的工作。在发现工作艰苦、收入低后,周双喜也曾想过改行。

周双喜说:“人家讲,这个人前生打爹骂娘,今生落到机房,冬天不能烤火,夏天不能乘凉。讲的就是机房这么苦。我屁股上开过两刀,为什么?都是坐的坐板疮。因为那个板坐在上面天天磨,它不透气。其实我后来想,一个人一辈子,他没有选择,实际上现在看来是最好的选择。”

云锦大花楼织机

“斗场锦署”位置

挑花结本 云锦织品

穿行在一排排织机中间,耳畔环绕着织机发出的响声,在周双喜听起来,这分明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为了守住这份美好,一代代云锦技艺传承人,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喧嚣,他们都能静下心来。(www.xing528.com)

周双喜说:“这个传统工艺它一定是要静下心来,一心无二用,这样才行。我是1973年到现在,今年已经第46年了,18岁开始做,我64岁了。一辈子做一件事,我觉得只要一个人坚持做一辈子事,他肯定就是大师。传统工艺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这么多年,我们是赶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时代。现在就是觉得,这个传承能更好,大家都重视这个传承,能把好的文化传下去,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南京云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工艺,值得一代代人为之守护?它与秦淮河又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公元417年,东晋大将刘裕灭秦后的第二年,秦淮河畔设立了一个专门管理织锦的新衙门—— “斗场锦署”,其地点就在都城东南秦淮河畔的斗场市。这位武人出身、后来南朝宋国的开国皇帝,大概不会想到,这一无心之举,造就了与宋锦、蜀锦并称“三大名锦”、美若云霞的南京云锦。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说:“明代的吴梅村很有名,也同样有一首有名的《江南》,说江南什么最好呢?他说:‘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这个太精彩了。”

南京云锦继承了中国丝织工艺的精华,是独特的织造工艺的杰作。它需由拽花工和织造手两人在长5.6米、宽1.4米、高4米的大花楼木质提花机上,一上一下互相配合织造完成。熟练的织匠每天辛勤劳作,也仅能织出五六厘米长,故而云锦享有“寸锦寸金”的美誉。

正如一代云锦大师陈之佛所赞誉的,南京云锦是中国丝织工艺史上最后一个里程碑,也是艺术成就的高峰。它浓缩了中国丝织工艺的历史、文化和技艺,在蜀锦和宋锦已被机器生产取代的今天,它是唯一的中国织锦工艺的“活文物”。

王宝林说:“它用古老的结绳记事的方法,把图案、色彩编成了‘程序’。上面一个人,就是拽花工,相当于在敲电脑键盘,把编好的程序送到下面。下面织造手相当于计算显示屏幕,根据体力进行挖花。很神奇,所以我们在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开了一个云锦高层论坛,一个挪威的专家,推出二进制的源头应该在云锦。”

在元明清三代,南京云锦都是皇家的御用品,材料选用考究,织造不惜工本,而云锦织造技艺就是在严格的织造要求下,在艺术上逐渐臻于极致。

王宝林说:“元代,云锦为什么能进入宫廷?因为元代崇尚用金,云锦特点就是装金、装彩、装孔雀羽,就满足了皇家的需要,所以才能进入宫廷。而且它这个织造的工艺这么复杂,寸锦寸金,也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包括一些纹饰图样,龙啊凤的,最后就是皇家使用,一般人不能用的。”

那么,在云锦的发展当中,秦淮河究竟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王宝林说:“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秦淮河的水含有单宁酸,所以经过秦淮河水漂染过的丝织品,色泽鲜亮,而且色牢度高。我们也凭这一点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了地理标志产品。所以秦淮河两岸到处是机杼声,日夜不停,是当年南京最大的一个手工业。当时清代最盛的时候,有五万多台织机,近30万人以此相关产业为生,是很壮观的。”

云锦成品一般要经过选丝、染色、络经、牵经等七道工序。其中,“染色”是要反复多次的,每染一次,就要用秦淮河水漂洗一次。而恰巧,秦淮河水特别适合漂染红、蓝、绿、紫等深色的蚕丝,这些都是织造云锦所需要的颜色。

云锦原材料(组图)

秦淮河两岸航拍

晚清文人陈作霖《凤麓小志》记载:“镇淮桥口及新桥沙湾之纸坊,有专供缎贾用者。”此处“镇淮桥、沙湾等地”便在南京的内秦淮河一带。记载中,当年的秦淮河一带机户云集,机杼声彻夜不绝,云锦产量空前。可以说,秦淮河既是云锦的发祥地,又是云锦发展的历史见证者

现在,依然有一些当年的云锦机房、账房,甚至是染房,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矗立在秦淮河畔。由此可以想象一下当年的秦淮河边机户云集、杼声不绝的景象。而那样的云锦盛世,已然将南京城装点得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秦淮河更是醉倒在了这一片花团锦簇、色彩斑斓的锦缎之中。

至今,秦淮河附近的红花村和仙鹤街两地,都和云锦织造有关。

王宝林说:“像那个南京地名,红花村,就是为了提取燃料,提取红色染料的。仙鹤街跟云锦的关系就比较有名气了。是当时一个织造老财,敲诈织工。织工没日没夜,织不完,后来他就祷告,祷告了以后,天上七仙女下来给他织,织造以后,所有的东西除了完成任务还很漂亮。财主就起歹心了,想霸占这个东西,最后仙女变成一个仙鹤,把他眼睛戳瞎了就飞走了,所以叫‘仙鹤街’。”

更值得一提的是,南京云锦的发展还催生了曹雪芹的鸿篇巨著《红楼梦》。这又从何谈起呢?

仙鹤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