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国天文学研究:揭示包山七个纪年的绝对年代

楚国天文学研究:揭示包山七个纪年的绝对年代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包山简中共记有7 个年份,它们均以与楚国有关的大事为纪。虽然他们关于“楚用丑正”的认识与云梦秦简《日书》“对照表”所揭示的“楚用亥正”的情况相违,其正确性还需进一步讨论,但因丑正历与亥正历的岁首相差两个月,在以平朔为据编制的历谱中,两种历同年同月的日辰干支一般只会有一日之差,所以,他们利用《中国秦史历表》所判定的包山简7 个纪年的绝对年代,与根据“楚用亥正”的认识所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楚国天文学研究:揭示包山七个纪年的绝对年代

包山简中共记有7 个年份,它们均以与楚国有关的大事为纪。关于这7 个年份的绝对年代,王红星、刘彬徽二位先生已率先进行了考证[54]

首先,王红星指出,楚历“是用头一年的国之大事纪年”。这一判断是合理的。因为,楚国用以纪年的大事只有在每年开始之前予以确定并颁布全国,才能使全国臣民在新的一年开始之时得以方便、统一地使用。如果是选用当年的大事纪年,则在该大事发生并被定为纪年名称颁布全国之前的日子里,人们纪年就会陷于无所适从的困境。

另外,根据简文的内容,王红星指出“□客监逅楚之岁”“宋客盛公聘于楚之岁”“东周之客许归胙于郢之岁”“大司马卓滑救郙之岁”等4 个年份是前后依次连续的;而“大司马卓滑救郙之岁”作为墓主去世入葬之年,当为7 个年份中的最后一年。又年名“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所涉及的战事见载于《史记·楚世家》,可确定为发生在楚怀王六年(前323 年);年名“大司马卓滑救郙之岁”所涉及的人物卓滑,据《战国策》记载为楚怀王的重臣。王、刘二人根据以上情况,以及他们关于战国楚历使用丑正的认识,利用张培瑜先生编制的《中国先秦史历表》[55] ,判定包山楚简中7 个纪年的绝对年代依次为:

“大司马邵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为公元前322 年(楚怀王七年);

“齐客陈豫贺王之岁”为公元前321 年(楚怀王八年);

“鲁阳公以楚师后城郑之岁”为公元前320 年(楚怀王九年);

“□客监逅楚之岁”为公元前319 年(楚怀王十年);

“宋客盛公聘于楚之岁”为公元前318 年(楚怀王十一年);

“东周之客许归胙于郢之岁”为公元前317 年(楚怀王十二年);

“大司马卓滑救郙之岁”为公元前316 年(楚怀王十三年)。

虽然他们关于“楚用丑正”的认识与云梦秦简《日书》“对照表”所揭示的“楚用亥正”的情况相违,其正确性还需进一步讨论,但因丑正历与亥正历的岁首相差两个月,在以平朔为据编制的历谱中,两种历同年同月的日辰干支一般只会有一日之差,所以,他们利用《中国秦史历表》所判定的包山简7 个纪年的绝对年代,与根据“楚用亥正”的认识所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因此,在没有比《中国先秦史历表》更加可靠的历表问世之前,可以认为,王、张二人的判断是有一定道理的。

【注释】

[1]《左传·襄公九年》。

[2]庞朴:《“火历”初探》,《社会科学战线》1978 年第4 期。

[3]《楚辞·天问》。

[4]竺可桢:《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科学》第11 卷,1926年第12 期。

[5]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 年,第13 页。

[6]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 年,第236 ~237 页。

[7]常玉芝:《殷商历法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年,第299 页。

[8]这是对于当时人们的认识而言。随着观测水平和计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每个朔望月真实周期(实朔)的掌握会越来越准确。

[9]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 年,第218 ~223 页。

[10]董作宾:《殷历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1945 年。

[11]刘朝阳:《再论殷历》,《燕京大学学报》第43 期,1932 年。

[12]常正光:《殷历考辨》,《古文字研究》第6 辑,中华书局,1981 年。

[13]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 年,第118 页。

[14]郑慧生:《“殷正建未”说》,《史学月刊》1984 年第1 期。

[15]张培瑜、孟世凯:《商代历法的月名、季节和岁首》,《先秦史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 年。

[16]王晖:《殷历岁首新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年第2 期。

[17]参见王胜利:《关于楚国历法的建正问题》,《中国史研究》1988 年第2 期;《再谈楚国历法的建正问题》,《文物》1990 年第3 期。两文已收入“附录二”。

[18](清)王韬:《春秋朔闰日至考》,《春秋历学三种》,中华书局,1959 年;[日]新城新藏:《东洋天文学史研究》,沈璿译,中华学艺社,1933 年。

[19]陈美东:《鲁国历谱及春秋、西周历法》,《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 年第2 期。

[20]参见王胜利:《西周历法的月首、年首和记日词语新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1 期。已收入本书“附录二”。

[21]《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 年。

[22]“夏夕”出现在睡虎地《日书》简841 中,它相当于“岁”篇中的楚七月。参见王胜利:《再谈楚国历法的建正问题》,《文物》1990 年第3 期。已收入本书“附录二”。(www.xing528.com)

[23]王胜利:《西周历法的月首、年首和记日词语新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 年第1 期。已收入本书“附录二”。

[24]参见王胜利:《关于楚国历法的建正问题》,《中国史研究》1988 年第2 期;《再谈楚国历法的建正问题》,《文物》1990 年第3 期。两文已收入本书“附录二”。

[25](清)王韬:《春秋朔闰日至考》,《春秋历学三种》,中华书局,1959 年。

[26]何双全:《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文物》1989 年第2 期。

[27]《史记·历书》。

[28](清)王韬:《春秋朔闰日至考》,《春秋历学三种》,中华书局,1959 年。[日]新城新藏:《东洋天文学史研究》,沈璿译,中华学艺社,1933 年。

[29](清)王韬:《春秋朔闰日至考》,《春秋历朔三种》,中华书局,1959 年,第108 页。

[30]钱宝琮:《从春秋到明末的历法沿革》,《历史研究》1960 年第3 期。

[31]陈美东:《鲁国历谱及春秋、西周历法》,《自然科学史研究》2000 年第2 期。

[32]《宋书·律历志下》。

[33]《后汉书·律历志中》刘昭注引。

[34]关于二十八宿古距度,详见本书第一章“恒星观测”。

[3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 年。

[36]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 年。

[37]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 年。

[38]《周吉金文存》6.92.1,转引自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中)》,《文物》1959 年第8 期。

[39]《三代吉金文存》3.43.2,转引自李学勤:《战国题铭概述(中)》,《文物》1959年第8 期。

[40]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 年,第89 页。

[41]殷涤非、罗长铭:《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文物参考资料》1958 年第4 期。

[4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 年。

[43]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 年第1 期。

[44]王红星:《包山简牍所反映的楚国历法问题——兼论楚历沿革》,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附录,文物出版社,1991 年。

[45]详见王胜利:《试论楚国历法的创新工作》,《江汉论坛》2007 年第8 期。已收入本书“附录二”。

[46]刘金沂、王胜利:《诗经中的天文学知识》,《科技史文集》第10 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年。

[47](清)孙星衍:《问字堂集》,中华书局,1996 年。

[48]转引自李学勤:《补论战国题铭的一些问题》,《文物》1960 年第7 期。

[49]转引自李学勤:《楚帛书中的天象》,《湖南考古学辑刊》第1 辑,岳麓书社,1982 年。

[50]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

[51]《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文物出版社,1981 年。

[5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 年。

[53]《云梦睡虎地秦墓》编写组:《云梦睡虎地秦墓》图版50 ~54,文物出版社,1981 年。

[54]王红星:《包山简牍所反映的楚国历法问题》;刘彬徽:《从包山楚简纪时材料论及楚国纪年与楚历》。两文皆载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

[55]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齐鲁书社,1987 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