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威廉·塔卡雕塑观研究:国外研究以及物性凸显研究

威廉·塔卡雕塑观研究:国外研究以及物性凸显研究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威廉·塔卡其人以及他的雕塑作品被各家媒体、杂志、报刊以及艺术评论家争相报道、评论时,他对雕塑自身语言方面的理论研究却极少有人关注。谷歌学术上输入“威廉·塔卡”或“威廉·塔卡的雕塑”等关键词,有大量的评论文章,搜集起来,大约有130篇不等。

威廉·塔卡雕塑观研究:国外研究以及物性凸显研究

作为一名艺术理论家、批评家,除了本书的研究对象——《雕塑语言》这本理论著作外,威廉·塔卡还著有《雕塑的现状》(The Condition of Sculpture)、《雕塑是什么》(What Sculpture is)这两本书以及一些发表于国际工作室的与雕塑和雕塑的公共性等内容有关的短文、札记等[10]。或许是因为他作为艺术家的名气太大,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太过耀眼,塔卡在艺术理论、批评上的才能被极大地掩盖了。当威廉·塔卡其人以及他的雕塑作品被各家媒体、杂志、报刊以及艺术评论家争相报道、评论时,他对雕塑自身语言方面的理论研究却极少有人关注。谷歌学术上输入“威廉·塔卡”或“威廉·塔卡的雕塑”等关键词,有大量的评论文章,搜集起来,大约有130篇不等。有关塔卡的评论文章,如:

史蒂文·亨利·麦道夫,《威廉·塔卡-评论》,发表于《美国艺术》,1982年9月(Steven Henry Madoff,“William Tucker - Review”,Art in America,September 1982.)

约翰·罗素,《威廉·塔卡》,发表于《纽约时报》,1984年5月11日(John Russell,“William Tucker”,New York Times,May 11,1984.)

莎拉·肯特,《威廉·塔卡》,发表于《超时》杂志,1987年7月29日(Sarah Kent,“William Tucker”,Time Out,July 29,1987.)

肯尼思·贝克,《威廉·塔卡》,发表于《艺术论坛》,1987年9月(Kenneth Baker,“William Tucker”,ARTFORUM,September 1987.)

韦德·桑德斯安妮·罗切特,《威廉·塔卡-评论》,发表于《美国艺术》,1987年12月(Wade Saunders & Anne Rochette,“William Tucker-Review”,Art in America,December 1987.)

比尔·伯克森,《威廉·塔卡》,发表于《艺术论坛》,1989年9月(Bill Berkson,“William Tucker”,ARTFORUM,September1989.)

大卫·卡里,《威廉·塔卡》,发表于《艺术》,1988年12月(David Carrier,“William Tucker”,Arts,December 1988.)

迈克尔·基姆尔曼,《威廉·塔卡》,发表于《纽约时报》,1991年3月22日(Michael Kimmelman,“William Tucker”,The New York Times,March 22,1991.)

乔纳森·古德曼,《威廉·塔卡》,发表于《艺术新闻》,1994年5月(Jonathan Goodman,“William Tucker”,ARTnews,May 1994.)

关于塔卡雕塑的艺术评论,如:

多尔·阿什顿,《威廉·塔卡:新雕塑》,发表于《艺术》,1987年夏天(Dore Ashton,“William Tucker: New Sculpture”,Arts,Summer 1987.)(www.xing528.com)

迈克尔·布伦森,《威廉·塔卡探索史前史的形状》,发表于《纽约时报》,1989年10月13日(Michael Brenson,“William Tucker Explores the Shapes of Prehistory”,New York T imes,October 13,1989.)

史蒂芬·亨利·麦道夫,《雕塑: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发表于《艺术新闻》,1991年5月(Steven Henry Madoff,“Sculpture: A New Golden Age?”,ARTnews,May 1991.)

唐纳德·卡斯比特,《威廉·塔卡:命中注定归来的身体》,发表于《雕塑》,1993年9-10月(Donald Kuspit,“William Tucker: The Fated Return of the Body”,Sculpture,September- October 1993.)

马里奥·纳维斯,《雕塑在第一天看起来像什么》,发表于《纽约观察》,1999年12月13日(Mario Naves,“What Sculpture Might Have Looked Like on Day 1”,The New York Observer,December 13,1999.)

罗伯特·伯林德,《塔卡的变形记》,发表于《美国艺术》,2003年2月(Robert Berlind,“Tucker’s Metamorphoses”,Art in America,February 2003.)

马克·丹尼尔·科恩,《手的修辞:威廉·塔卡的抽象雕塑语言》,发表于《纽约艺术》,2003年3月(Mark Daniel Cohen,“The Eloquence of the Hand: William Tucker’s Language of Sculptural Abstraction”,NY Arts,March 2003.

肯尼思·贝克,《意义从粗糙的形体中产生》,发表于《旧金山纪事》,2004年2月7日,星期六(Kenneth Baker,“Meaning emerges from rough shapes”,San Francisco C hronicle,Saturday,February 7,2004.)

雷切尔·罗森菲尔德·拉法,《从线到质量:与威廉·塔卡的对话》,发表于《雕塑杂志》,2006年9月(Rachel Rosenfeld Lafo,“From Line to Mass: A Conversation with William Tucker”,Sculpture Magazine,September 2006.)

然而,查阅国外的各种学术网站,虽然对于塔卡其人、他的创作以及雕塑作品的评论资料浩如烟海,但是对于他的雕塑理论,特别是《雕塑的语言》这本系统性的理论著作中塔卡的雕塑观(包括雕塑上“物性凸显”的观点)的研究却寥寥,甚至空白。这便是国外对于塔卡《雕塑的语言》中雕塑观的理论研究现状。

如果从艺术领域这样一个总括性视野来看,其实国外关于艺术上“物性凸显”这一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有脉络、有层次、有系统,也有推进。

莱辛在其《拉奥孔》中首次提到了门类艺术这个概念,他认为,诗与画虽都属于模仿艺术,但是由于模仿的媒介、手段不同,便有差别,这种差别产生出它们各自的特殊规律。美国艺术理论家格林伯格将莱辛《拉奥孔》中对于门类艺术划分的这样一个理论向前推演的一步,格林伯格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那篇《走向更新的拉奥孔》。在《走向更新的拉奥孔》中,格林伯格对艺术领域艺术自身“物性凸显”的情况进行了历时性的梳理。展现了从17世纪到当代,艺术如何突破文学性、主题性、再现性、表现性以及媒介间相互借鉴等“魔障”而达于自身的纯粹性,回归于“自定之物”。1967年,美国艺术理论家迈克尔·弗雷德出版了著作《艺术与物性》,这本书完全是对现代艺术领域艺术创作上“物性凸显”现状的横向的、扩充式的、详尽的展开,特别是对极简主义艺术。弗雷德在这本书中对极简主义艺术“物性凸显”的方方面面(包括材料、色彩、形式等)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并提出“剧场性”这一新的“物性凸显”样态。尽管弗雷德坚持极简主义艺术中的“物性凸显”从根本上是与艺术相敌对的,但他却无意中对艺术领域“物性凸显”的新形式进行了确认。因此,西方艺术在“物性凸显”上的理论推演大致经过了莱辛、格林伯格、弗雷德三个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