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林沉浮:三战上位梃击,攻克高峰

东林沉浮:三战上位梃击,攻克高峰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一起震惊全国的持械闯宫事件,这起事件史书称为“梃击案”。对待“梃击案”,东林党官员认为,凶手张差闯东宫行凶,谋杀的目标很可能就是当朝太子朱常洛。东林大臣率先发难,他们的质疑声浪最高。“梃击案”的发生,令王之寀再次脱颖而出。王之寀站到了嫌犯对面,对嫌疑人采取了特殊的刑罚。

东林沉浮:三战上位梃击,攻克高峰

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争夺战,是在万历二十九年即公元1601年初见分晓的。拗不过认死理的大臣和老太后的万历皇帝,就在这年十月,被迫立了自己并不欣赏的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此时,离顾宪成创办东林书院只有短短三年。书院创建后,随着李三才事件的小试牛刀,影响力日益增强,东林门徒陆续进入中央,赢得了国本之战的清流大臣,也大多与他们合兵一处,汇入东林阵营,东林党日渐形成、壮大。

对于东林大臣在国本之争的表现,史学家评价不一。有人盛赞东林人的气节,敢于坚持原则,是忠臣之举。也有人认为,他们有私心,争国本不仅是表明对祖制的忠诚,更是为了成为护法大臣,而受到下届皇帝的器重。而笔者的评述对这两点均不排除,同时要补充一句,气节固然可贵,但守成却未必是福。以为身为长子的皇储就天然英明,这个想法危险而天真。

接下来事态的发展,就会马上验证。

赢得国本之争的东林大臣,总体心情并不轻松。虽然他们支持的皇长子朱常洛被确立为皇储,但太子之位并不稳固。

我们知道,自古以来,中原王朝的储君之位就非常敏感。老皇帝即便立了储君,这个储君在接班之前却要备受煎熬和考验,单以权力而论,储君个人几乎与国家统治大权绝缘,往往没什么实权,且地位充满变数,历史上,太子被老皇帝怀疑,监视,废黜,甚至被杀,遭遇非正常死亡、以悲剧收场的情况屡屡发生。

汉代的情况是这样。历代储君的结果都好不到哪儿去,据史料统计,即便是创造华夏顶级辉煌的大唐,储君的命运也是多舛,未能最终继位的储君多达12位,其中有10人被废或被害。

到了大明王朝,虽然趋于保守,坚守嫡长制,储君的确立相对有序,但太子的地位也并不十分安稳。而朱常洛的情况除此之外,更有点特别不踏实。因为万历老皇帝是迫于无奈才让这个大儿子接班的,对朱常洛这个大儿子,他是真的喜欢不起来,而宠妃郑贵妃呢,看着朱常洛更堵心,咋看咋不如自己家的那个大胖小子朱常洵,所以另立太子的可能性还是随时存在的。

万历四十三年即公元1615年,在惴惴不安中当了14年太子的朱常洛,还真遭遇了危险。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是一起震惊全国的持械闯宫事件,这起事件史书称为“梃击案”。“梃”是棍棒的意思,“击”是袭击,所谓“梃击案”就是闯宫棍袭事件。关于这起事件,《明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五月,己酉酉刻,有不知姓名男子,持枣木梃入慈庆宫门,击伤守门内侍李鉴。至前殿檐下,为内侍韩本用等所执,付东华门守卫指挥使朱雄等收系。

这段记载说明什么意思呢?说五月初四黄昏时刻,有一个不知姓名的男子,持枣木棍闯入了慈庆宫,慈庆宫是什么地方呢?现在故宫已经没有这个建筑了,但是在当时的大明皇宫,这可是个地标建筑,通称东宫,是太子的居住地。这个闯宫男子看来有一股子力气,一棍子扫过去打倒好几个内侍太监,一直来到慈庆宫,即东宫的前殿。最后终因寡不敌众被众多侍卫擒拿,交给守城部队看押。

此案看似简单,是一起有惊无险的擅闯东宫案。但接下来展开的调查,却陷入无厘头般的迷局当中。

那么,行刺者马上被送审,遭到严刑拷打,做了第一次招供。嫌疑人说,我叫张差,是个农民,因为受到土豪劣绅的欺压,进京告状。但是初入京城,投告无门,不知道找哪个部门反映我的情况,所以就一路溜达,来到了皇宫东华门前。遇见一个人,说持枣木棍进入可告御状。你拿个枣木棍进去,就有人受理你的冤案了,于是误入皇宫。

从上述内容,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两个推断:一是此人是受到指使,二是此人脑子不好使,属于一个莽撞人。他不知道一个百姓擅闯皇宫,会有什么后果吗?那么,平民百姓擅闯皇宫,会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呢?在这一点上,历代封建王朝,大多是惊人的一致:死罪!大明律法也不例外。大明律规定:持械闯内宫,属于十恶之罪,形同谋逆,违者处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张差说的是不是实话,没有被赦免的可能,无论怎么说,他横竖活不成。

但是事情会这么简单吗?凡事就怕联想,一经联想,简单的事情就不简单了,阴谋论就出来了。一起简单的司法案件,往往会演变成政治事件。

当时的大明王朝接班人危机并未完全解除,朱常洛的接班人位置时时受到威胁,而且此时大明政坛已经陷入了党争旋涡,群臣基于政见和利益组合,形成了诸多党争集团,除东林党之外,还有浙、齐、楚、宣、昆各大党派。所以,只要朝堂发生了什么事,有个风吹草动,各党就要拿来说事,以此为本党加分。

对待“梃击案”,东林党官员认为,凶手张差闯东宫行凶,谋杀的目标很可能就是当朝太子朱常洛。考虑到郑贵妃一直怂恿万历皇帝废长立幼,想让自己的儿子把朱常洛的皇太子宝座取而代之,所以东林党官员认为,凶手张差的幕后主使,很可能就是郑贵妃。

东林大臣率先发难,他们的质疑声浪最高。此时,“东林先生”顾宪成已经作古,东林书院二代山长高攀龙是核心领袖,他和赵南星这些人虽然大多在野,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天下舆情,对朝中的东林大臣也影响甚大。

于是,在东林元老们的鼓动下,一个东林系的中层官员主动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做了一回准主审官,对张差进行特别提审。

这个官员,就是刑部主事王之寀。

王之寀,陕西大荔县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初任地方知县,廉洁干练,曾因秉公执法、爱民如子,且有效治理水患,而深受百姓爱戴,被当地百姓建祠堂纪念。后调中央,任刑部主事,继续发挥刚直行事风格。

“梃击案”的发生,令王之寀再次脱颖而出。他对此案早就心怀疑虑,作为刑部正直官员,他觉得自己责无旁贷,必须要搞个水落石出。

王之寀站到了嫌犯对面,对嫌疑人采取了特殊的刑罚。

什么刑罚呢?饿刑。

先断了张差的吃喝,让他几天水米不进,等到这个张差快成饿死鬼的时候,叫人端来一大盘子美味佳肴,摆到张差面前:说吧,说了这些好吃的都是你的。张差已经被饿得头昏眼花了,看见美味佳肴,于是招了,进行了第二次招供。这个张差是怎么招的呢?

明史记事本末》是这样记载的:张差说:“有叫我不知姓名老公,说事成与尔几亩地种。一老公与我饭,说:‘你先冲一遭,撞着一个,打杀一个;打杀了我们救得你。’遂与我枣棍,领我到宫门,守门阻我,我击之堕地。已而老公多,遂被缚。小爷福大!”

这段史料说的什么意思呢?说张差是被雇行凶,被什么人所雇呢?老公。去杀什么人呢?小爷。小爷指太子。那么“老公”是什么人物呢?这个“老公”和现在女人称呼自己的丈夫,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在古代专指太监。张差说,有不知姓名的太监,把我叫过去,让我去行刺太子,事成之后,给我几亩地种,你尽管去东宫打杀一番,如果你成功了,那你功劳很大。万一你不幸被捉住了,我们也有办法把你救出来。于是我就按他们说的做了,但是东宫守门太监太多了,我寡不敌众,最后还是被抓了,这个太子还是福大命大。

那么,雇张差的到底是伙什么人呢?此案还涉及哪些人呢?史书《明季北略》进一步记载:张差言“有马三道诱至庞、刘二太监处,语多涉郑国泰”。

这段史料记载的就更详细了,说三伙人与此案有染:一是马三道。道上的、江湖人。二是庞、刘二太监,这是郑贵妃的近侍太监庞保、刘成,宫里的。三是郑国泰,此人是郑贵妃的亲弟弟,家里的。这个审问结果震惊了朝廷内外,涉及此案的郑国泰,马上做了自我辩白,说我根本不认识张差这个家伙,这家伙思维混乱,风言风语,临死乱咬。

因为雇凶的具体细节、具体过程,张差不肯当着王之寀一人的面和盘供出,再加上涉案人矢口否认,所以王之寀要求皇帝召集各部,进行“三司会审”当堂对质。

那么什么是“三司会审”呢?

“三司会审”又叫“三堂会审”,是古代对特大案件的最高审判方式之一,由三大司法机关联合审问,这三大司法机关就是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联合办案。万历皇帝看了王之寀的奏疏,感觉这事比较麻烦,三堂会审?事情搞大了,宫廷内外鸡飞狗跳,对皇家的声誉极为不利,于是压下来,不给答复。但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有人谋杀太子的消息不胫而走了。传遍了朝廷内外,甚至整个京城都知道了,要求追查幕后黑手的声音震耳欲聋,尤其是东林人力挺“三堂会审”。

在排山倒海的声浪中,又涌现出一位东林干将——工科给事中何士晋。他一连上了三疏,向皇帝发难,将万历皇帝的军。他的上疏义正词严:“此时张差之口供未具,刑曹之勘疏未成,国泰岂不能从容少待,辄尔具揭张惶,人遂不能无疑。若欲释疑,计唯明告宫中,力求皇上速将张差所供庞保、刘成立送法司拷讯;如供有国泰主谋,是大逆罪人,臣等执法讨贼,不但宫中不能庇,即皇上亦不能庇。”

何士晋这段话说的什么意思呢?说现在嫌疑人的口供没有坐实,所有涉嫌犯罪的人员,都不能摆脱干系,你怎么辩白也没有用,所以为了让真相水落石出,必须进行“三堂会审”,所有涉案人员全部到庭,由嫌疑人当堂指证,如果嫌疑人指证谁是幕后黑手,那么别说后宫有人要庇护这个人,就是皇帝想保护他也不成。

何士晋这番话可谓大胆有力。一个工科给事中,小小的七品官,他为什么敢对皇帝这么说话呢?

何士晋,江苏宜兴人。年幼丧父,在严母的教导下,发奋读书,不苟言笑。万历二十六年中进士。初授宁波推官,擢工科给事中。行事耿直,不畏强权,敢于弹劾朝中任何要员权臣。从大学士王锡爵到户部尚书赵世卿,都曾被他上疏弹劾,他指责王锡爵“逢君贼善,召命宜停”,赵世卿“误国、无大臣体”,各部首脑无不畏惧三分。

何士晋大胆放言,除了性格原因,还有他所担任的职务及其大明的政治背景原因。

何士晋担任的职务给事中,级别不高作用不小,是专门替皇帝监督六部、给皇帝提意见的言官。那么这些给事中到底是怎么干活的呢?(www.xing528.com)

主要工作方式就两个字:开炮。用今天的话说,这些给事中都是职业炮筒子。专门负责向各色人等开炮。我们今天如果有某个公众人物,出来就某种社会现象,进行措辞严厉地批判,那么我们叫“炮轰”,是一个重大新闻,然而在明代“炮轰”不是新闻,这些言官天天“炮轰”,专业干的就是这种事。任何人只要被这些言官抓住把柄,就会被他们骂得体无完肤、狗血喷头。他们不仅骂他们认为的奸臣,而且还敢于骂他们担心出现的昏君——向皇帝“开炮”,指出皇帝的过错,规劝皇帝改正错误。

在这种环境下,产生了很多著名骂书。比如嘉靖年间,嘉靖皇帝特别迷恋道教,整天装神弄鬼、炼丹制药,以求长生不老,弄得皇宫乌烟瘴气。当时有个著名的言官海瑞,后来成为响当当的大清官。此时的海大人只是个户部主事,相当于现在财政部的一个处级小官,但是他却敢向嘉靖开炮,大胆给皇帝上疏,而且写了一万字的万言书,书中把嘉靖皇帝比作夏桀、商纣一样的亡国之君,将嘉靖轰得是晕头转向。他说嘉靖就是“家净家净”,这个大明王朝家底早晚被你这种皇帝败光。于是惹得嘉靖皇帝龙颜大怒,火冒三丈,吩咐手下:快去把这家伙抓起来,别让这家伙跑掉,我要杀了他!手下人禀报说:这个人没跑,买好了棺材,门外等着治罪呢。嘉靖皇帝一听这话,感到无奈,气消了大半。转念一想说:我杀了这家伙,不等于成就了他的千古英名吗?那我真成了他所说的桀纣之君了。于是对海瑞从轻发落,先关起来,没杀。后来嘉靖死了,新皇登基,海瑞被释放,更敢言了。当时大明就是这么一种风气

那么我们时下所讲的这个何士晋,也是当时著名的一个言官,颇有海瑞之风。虽然此时他代表的是东林人,没有确凿证据,指证郑贵妃姐弟二人就是主谋,但如果不会审则难逃干系。这一点让皇帝无路可退,万历皇帝迫于压力,决定“三堂会审”。

会审的官员要求庞、刘二太监到庭,与张差对质,这庞、刘二太监被迫出庭,结果被张差当庭指认,说就是这两位,让我去谋害太子。但是,庞、刘二太监却矢口否认:我们不认识,不认识这个疯子。三司官员要求涉案的国舅、郑贵妃的弟弟郑国泰出庭。可是郑贵妃在老皇帝面前梨花带雨、哭哭啼啼、百般阻挠,不让弟弟出庭,最后郑国泰拒不到庭。可以说,这个“三堂会审”基本流产了。但是却坚定了力挺太子的东林大臣的预判:这场“梃击案”,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而是一场针对太子的有预谋的政治暗杀。

那么这起案件的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纵观此案脉络,笔者归纳此案真相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误打误撞。就是像张差第一次招供所言,他就是个农村上访户,到京城告状,投告无门,于是有京城地痞告诉他,拿个棍子进皇宫,有人受理你的冤案。然后,自己看热闹,搞个恶作剧。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一个农民拿根棍子误打误撞,就能进入东宫吗?这种可能性存在吗?

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有些地方,虽然看似森严壁垒,其实漏洞百出,无知无畏的人很容易闯进去,这样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的。

例如,20世纪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空防何等严密,但1980年却发生了“红场事件”。联邦德国19岁的大男孩、业余飞行爱好者鲁斯特,驾驶租用的一架民用小飞机,经过长途飞行,在苏联红场顺利降落,举世震惊。大国防空,形同虚设。苏联国防部部长等多名高官因此下台。鲁斯特仅有40小时飞行记录,却能突破当时世界上超级大国的防空网。那么,古代一个农民告状户,无知无畏,闯进没有雷达报警系统的皇宫,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这是第一种可能,误打误撞。

第二种可能是什么呢?

那就是雇凶杀人。此人真是郑贵妃派手下太监找来的杀手,意在一举除掉朱常洛,让自己的亲儿子朱常洵上位。

当然,也有不少人为郑贵妃辩护,认为手段太小儿科,搞政治暗杀用个愣头青,凶器是棍子,单兵作战,这样的政治智商和心狠程度都不高。但笔者以为,以此排除郑贵妃嫌疑的理由也不充分,且问,从性情外露到跳出来为儿争位,郑贵妃哪一点表现不蠢?不一定搞政治的女人个个是人精、是武则天。事实证明,郑贵妃是个贪婪有余、智慧不足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做什么事,都可能是给自己人帮倒忙。

那么,第三种可能是什么呢?就是苦肉计,栽赃陷害。

古今中外,在政治斗争中,这样的苦肉计屡见不鲜。候选人雇人袭击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因为选民都是有同情心的,候选人如此受害一下,就剧增了人气选票。

比如2009年岁末,意大利政坛,就发生过这样一起袭击候选人事件。时任意大利总理、具有传奇色彩的贝卢斯科尼,遭到议会罢免动议,总理之位岌岌可危。就在此时,贝卢斯科尼出席一场政治集会,突遭一名男子袭击,一块硬硬的雕塑结结实实砸在贝卢斯科尼脸上,老贝脸部当场血肉模糊,鼻骨骨折,两颗假牙被打飞,嘴唇内外也严重受伤。本来,贝卢斯科尼因受弹劾困扰,很多民众也上街游行要求罢免他,马上要下台。但袭击事件发生后,民调结果显示:老贝因祸得福,支持率上升了多个百分点。总理位置保住了,又干三年。所以,事后有人质疑贝卢斯科尼挨打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称他只是想借此赢得同情和支持。

那么,这种可能会不会在太子朱常洛身上存在呢?

当时就有其他党派大臣认为,是东林人帮助朱常洛搞的鬼。是他们派人找到张差,让他如此这般。张差不知真相,以此招供。

那么把这种事放到东林人身上合适吗?

虽然朱常洛的心智并不高,他设计“苦肉计”的可能性极小,但笔者认为放到东林人头上,大约也是栽赃,未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早期的东林人,其主流还是正人君子居多,不屑搞政治阴谋。当然,也不能绝对排除,一些“有智”加入东林阵营的个别人,为了党同伐异,设计此计,给东林党及下届皇帝交了“投名状”。

以上是此案真相的三种可能。

误打误撞、雇凶杀人、苦肉计。这个“梃击案”,到底演的是哪一出呢?如同争国本一样,对于“梃击案”群臣又分成了两派。一是东林派,一是后党派,就是以郑贵妃为首的后党势力,以及与郑贵妃关系密切的浙党等大臣。东林派就认为:这是一起不折不扣的刺杀太子事件,幕后黑手郑贵妃。而后党派认为:是东林人帮助朱常洛搞的鬼,设计了“苦肉计”。

万历皇帝是怎么认定的呢?

对他而言,这起案件查来查去,最后挖出谁是幕后黑手,不管是郑贵妃、郑国泰,还是内宫太监,甚至是朱常洛太子党,这都属于家丑,对万历皇帝来说脸上都无光。所以,万历皇帝不想把事情搞大,杀爱妃、打家庭官司,他不干。

怎么才能化解这场家丑闹剧呢?执政半辈子的老皇帝万历毕竟老到,老戏骨了,他就此演出了一场宫廷煽情大戏。这场大戏是怎么演的呢?

史书《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万历皇帝驾幸慈宁宫,召见百官,命内侍传呼三皇孙至石级上,谕曰:“朕诸孙俱已长成,更有何说。”顾问皇太子:“尔有何语,与诸臣悉言无隐。”皇太子曰:“似此疯癫之人,决了便罢,不必株连。”又曰:“我父子何等亲爱,外廷有许多议论,尔辈为无君之臣,使我为不孝之子。”上因谓群臣曰:“尔等听皇太子语否?”

这段史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说这个二十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为了“梃击案”,破天荒地在慈宁宫召见百官群臣了。慈宁宫是什么地方呢?那是太后的寝宫,万历皇帝的亲妈、太子朱常洛的亲奶奶李太后的居住地。此时老太后已经辞世一年,儿孙们到了这里,不免触景伤情。

万历皇帝让人把朱常洛的三个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三个皇孙,抱到了台阶上,对大臣们说,你看我的三个孙子都这么大了,我还有什么想法?一家人天伦之乐,其乐融融的多好。说完这句话,转过头来对太子说,关于“梃击案”你是怎么看的?太子朱常洛此时表现得倒很知趣,知道老父亲是什么意思,于是说了这样的结案意见:这个行刺者我看就是个疯子,疯疯癫癫的,把他杀了就行了,不要株连太多的人。转过头来,朱常洛又对身边这些群臣说:有人说我们父子关系不好,这纯粹是造谣,你们以后不要再嚼舌头、说这样的话了,别让我做不孝之子。

万历皇帝对大儿子的这番表态非常满意,对群臣说:你们听见皇太子说什么了吧。

就这样,在老皇帝与太子的授意下,刑部以疯癫奸徒定罪,将张差凌迟处死,而庞、刘二太监于内庭秘密处决。

据史书《先拨志始》记载,张差临死前说了这样一番话:“同谋做事,事败,独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问。”

张差临死前说,那么多人一起谋划这件事,出了事就把我推到前台当替罪羊,而主审官也不闻不问,对那么多涉案人员竟不予追究了,这大明的司法实在是太黑暗了。

轰动一时的“梃击案”,草草结案,终于落下了帷幕。然而,到底谁是真正的幕后真凶,却永远成了历史谜团。

“梃击案”虽然有惊无险,但由于这是对太子生命的直接威胁,轰动效应巨大。加上东林党官员对此案不依不饶地追查,有着重大嫌疑的郑贵妃姐弟,险些被治罪下狱,所以大明政坛的政治力量就此发生了悄然变化。这场风波之后,以郑贵妃为首的后党行事低调,太子党及东林党势力上升。朱常洛的皇帝接班人地位更加巩固,朱常洛也更加信任和依赖东林党官员了。可以说,“梃击案”虽然在真相上没有结论,但在政治上却分出了胜负,朱常洛成为大明下届皇帝再无悬念。

万历四十八年八月,万历老皇帝病逝,太子朱常洛顺利即位,改元泰昌,朱常洛就是泰昌帝、明光宗。东林大臣都等着跟着光宗大干一番,争取来个光宗耀祖。但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朱常洛当了皇帝之后,仅仅一个月就突然出事了。事发原因,又牵扯一宗惊天大案。

这是一起什么案件?东林人将要怎样面对这突然的变故呢?

下面,东林先锋即将出场,打响第三场朝堂战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