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林沉浮》三战上位之移宫

《东林沉浮》三战上位之移宫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泰昌帝朱常洛突然死亡,使大明皇帝接班人再次成为问题。皇帝死了,没有名分的李选侍挟持皇长子、占据皇帝寝宫,激起东林大臣的强烈不满。于是明末三大案的最后一案:移宫案,就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场战役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抢太子”。他出任吏部尚书后,用人唯才,罢斥朋党之首及奸邪者。杨涟率队,来到宫门,遭到太监阻拦。朱常洛即位后,王安护驾有功,被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东林沉浮》三战上位之移宫

泰昌帝朱常洛突然死亡,使大明皇帝接班人再次成为问题。

因为此时的大明王朝,没有皇太子,只有皇太孙。他就是朱常洛的长子朱由校。他是在爷爷万历皇帝临终之前,作为太子的长子,被晋封为皇太孙的。因为爷爷刚走了一个月,父亲便撒手人寰了,他这个皇太孙,还没来得及转正“太子”,所以要继承皇位,还隔着一道程序。也就是说,必须要完成两个仪式——晋太子、登基大典,他才能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帝。

问题的关键还不在这里,程序问题在礼仪之邦的中国向来是好办的,不好办的是皇权的拦路虎、绊脚石。有个潜在的皇权威胁,意欲垂帘听政的人——朱由校的养母李选侍。

我们之前讲了,泰昌帝朱常洛临死之前,做了一件果断事,收回封郑贵妃为皇太后的圣旨。因为这个郑贵妃与两件宫案有染,是个“惹事精”。这件事做得比较英明。但同时,这个短命皇帝又留下一个新隐患——自己最宠幸的嫔妃,长子朱由校的养母李选侍要往哪摆?

一般看大明这段历史剧的观众,以为“李选侍”是个人名。其实不然,“选侍”不是人名,而是一个嫔妃的封号,是嫔妃中品级较低的,低于包括才人在内的各种妃子,地位仅高于淑女,再往下就是宫女了。但是这个级别不高的李选侍却非常受朱常洛宠爱,朱常洛当了皇帝后,准备将其封为康妃,而李选侍还不大乐意,看那意思是有心请封皇后,半推不就,一来二去,没等正式下诏,皇帝就突然没了,所以李选侍还是李选侍,连妃都不是,这位泰昌帝朱常洛第一宠信的女人,徒有其宠,名分太低。

而泰昌帝的长子朱由校,是泰昌帝与王才人所生,王才人很早就死了,王才人死后,朱常洛就把朱由校交给了李选侍看管,相当于李选侍做了朱由校的养母。这个养母待朱由校非常严厉,据说朱由校非常害怕养母。

接下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李选侍确实仗着养母的威严,在养子的继位问题上搞事情,节外生枝。我们前面说了,朱由校是在爷爷万历皇帝临死前被封为皇太孙的,那么,现在父亲泰昌皇帝死了,他这个皇太孙就应该晋升为皇太子,应该出来继承大统。但是,李选侍却将朱由校牢牢看在身边,不让他到前殿去。而且自己还常住在皇帝寝宫乾清宫,没有搬出去的意思。

如果说以前你是皇帝的宠妾,在皇帝寝宫常住还说得过去,但是现在皇帝死了,你又不是少主的生母、嫡母,不搬家,还住在这里,这就不太合适了。

皇帝死了,没有名分的李选侍挟持皇长子、占据皇帝寝宫,激起东林大臣的强烈不满。他们决心誓死捍卫皇家正统。于是明末三大案的最后一案:移宫案,就在这种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这一次,东林先锋杨涟再次走在了斗争最前沿。

这场战役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抢太子”。

杨涟他们是怎么抢太子的呢?

得知皇帝驾崩,东林党人深知“国不可一日无主”的道理,于是当天杨涟就组织群臣闯后宫,要求迎接皇长子继承大统。

起初,群臣对杨涟的闯宫建议有些犯嘀咕,毕竟没有旨意征召,大臣私闯深宫也是冒杀头的危险。就在大家犹豫的时候,两个朝中重量级人物开口讲话,力挺杨涟。

他们分别是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一燝和吏部尚书周嘉谟。

刘一燝,江西南昌人。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刘曰材在嘉靖一朝做过二品大员,官至陕西左布政使。刘一燝是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泰昌帝即位,被委以重任,授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方从哲、杨涟等同为顾命大臣,他为人正直,德高望重,在群臣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后也被政敌划入东林党阵营。

周嘉谟,湖北汉川人,隆庆五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韶州知府、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是个著名的干吏,曾弹劾权贵侵占民田,主持修复水利工程。万历末年,诸党争权,官员的任免升降吏部不能做主。他出任吏部尚书后,用人唯才,罢斥朋党之首及奸邪者。官场风气为之一振。

泰昌帝突然去世,李选侍挟持皇长子于乾清宫,这种形势也令刘一燝、周嘉谟焦急万分,不果决行事难以破局。于是他们与朝中重臣商议,“指使”东林先锋杨涟,当机立断,果断行动。而且,这些重量级人物还愿意跟着杨涟,一起闯宫,去冲锋陷阵。

有几位元老撑腰,杨涟的言行更加豪迈了。其他几十个大臣受到感染,也跟着他一起闯后宫。

杨涟率队,来到宫门,遭到太监阻拦。杨涟对这些太监厉声喝道:“奴才,皇帝召我等,今已晏驾,若曹不听入,欲何为?”

杨涟说,你们这帮奴才快给我闪开!是皇帝召我等见驾的,现在皇帝已经晏驾,我们要守灵,你们挡着是什么意思?快闪开!

杨涟等大臣推开这些太监,一拥而入,一直走到灵堂。在灵堂中,看到了皇帝的灵位、灵柩,却没有发现朱由校在此守灵。于是追问:皇长子何在?

太监们面面相觑,默不作声。

这时,一个东林党的“内应”出现了。这也是东林此番“朝堂战”获胜的关键人物——大太监王安。

王安,河北雄县人,是明朝少见的有文化的宦官,万历六年即公元1578年被选入内书堂读书。此时正是张居正执权万历新政时期,大明政坛风清气正,欣欣向荣,宦官群体也出现了少有的阳光。当时的宦官首脑,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宝是个有文化、有一定品格素养的人。这样的太监,当然也在乎权力,但同时也拥有一定的人性与责任心。那么,这个王安就在冯宝手下做事,也养成了一些好作风。比如学识和责任心,以及道德底线。

万历二十二年,王安受命为皇长子伴读,这个皇长子就是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皇帝的短命泰昌帝。我们前面说过,在朱常洛没当皇帝之前,经历了漫长的从皇长子到皇太子煎熬期,其间,后党对他威胁很大,郑贵妃企图立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常洵为太子,所以经常令人搜集朱常洛的黑材料,想抓小辫子,朱常洛在忠于他的东林大臣、伴读王安的缜密保护下,防守严密,令后党抓不到破绽。

朱常洛即位后,王安护驾有功,被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之后,王安对泰昌新政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劝皇帝学好,实施仁政,起用正直大臣,诸如“东林三老”之一的邹元标,都是在他的建议之下被重新起用。朝廷内外都对王安的品德交口称赞。外廷的东林大臣都很尊重他,王安与东林之间的内外廷关系良好。颇有当年张居正和冯保的默契。这也是东林党前期风生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有内廷的策应支持。

话说回来。杨涟等人闯宫要见皇长子,太监们不配合,此时王安适时走了出来。他告诉杨涟说:皇长子朱由校被李选侍控制起来了,藏在西暖阁里。杨涟闻听,怒不可遏,就率领群臣来到了西暖阁,呼啦啦跪倒一片,要求面见储君。李选侍被这个阵势吓坏了,看样子这个女人也没有经历过什么大场面。就在李选侍犹豫的刹那间,大太监王安就趁乱把朱由校从屏风后面领了出来。大家看见真龙天子,立刻行参拜大礼,这场面朱由校也惊呆了,不知如何是好。

接下来,抢太子进入了剧烈对抗战。(www.xing528.com)

东林大臣弄来了一顶轿子,准备把朱由校抬到前殿举行仪式。但是轿子抬来了,轿夫一时没有赶过来,这些东林大臣大多是文人,不会抬轿,急得不行。而此时少主已经控制到手,如果再等恐怕要生变,此时东林先锋再次发挥了决定作用,杨涟当机立断,赶紧把朱由校请进轿中,他和几个大臣亲自当轿夫,抬起来就跑,群臣也跟着跑,簇拥着朱由校这顶轿子,直奔前殿。

此时的李选侍才如梦方醒,催促手下奴才赶紧追,把皇长子抢回来。太监轻手利脚,很快就把这些大臣追到了,拖住轿子不让走。这帮太监说:“你们拉少主何往?少主年纪小,怕见生人。”

杨涟厉声骂道:“殿下群臣之主,四海九州莫非臣子,复畏何人?”杨涟说,少主是天下之主,普天之下都是他的臣子,他有什么怕见生人的呢,赶紧给我滚开,这些太监看东林人越聚越多,人多势众,于是被迫撤退。

就这样,杨涟等人把朱由校抬到了前殿——文华殿上,马上为其举行了“正东宫”典礼,朱由校由皇太孙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了皇储地位。择日再行继皇位大典。

虽然朱由校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帝接班人,但想让朱由校正式继承皇位,还需要过一关。什么关呢?那就是踢开李选侍这个路障。抢太子之后,东林人正式打响移宫第二阶段战役:驱李。

在揭开这场战役之前,我们首先要解开这样一个疑团:为什么李选侍必须要搬出乾清宫呢?

在古代中国,后宫妃嫔的居所与地位是相对应的,这在东林党人看来,是个大是大非问题,古代的“三宫”制度,属于封建王朝的基本纲常法度,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如果没有皇帝召唤,任何人不能在此久住。那么李选侍在皇帝生前很受宠,皇帝在的时候她住在这里,还说得过去,但是现在皇帝死了,皇太子要即位了,你既不是皇太子的生母,也不是皇太子的嫡母(先皇的正室皇后),久住就非常不合适了,败坏了纲常法度。所以视名分纲常为天的东林党人认为,名分不正的李选侍必须搬家。

什么名分,享有什么住房标准。应该说,现代社会,这种等级住房制度已经基本消失了。商品社会,你有钱天天住总统套房也没人撵你。但是作为国家身份象征,世界各国官邸制度仍然存在。比如美国的总统府——白宫,竞选胜出者,可以拖家带口搬进去住。但那是暂住,白宫不属于总统个人而属于国家。一旦连任失败,或者总统任期届满,就得马上带着全部家当移出白宫。连一条狗都不能留。譬如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胜出,2009年1月他乐颠颠地带着全家入住白宫,他们分别是奥巴马和妻子米歇尔以及两名年幼的女儿,还有1只小狗。而同时,任期届满的布什总统已经带着他的家眷,还有3只狗和1只猫,悄无声息地搬出去了。八年后,即2017年年初,美国又一届新总统特朗普上台,与卸任总统奥巴马重演了这一幕。

话说回来。大明皇宫,可不是美国白宫,等级森严,不可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李选侍虽然名分不济,却想生米煮成熟饭,既然来了,就根本没打算走。事情紧急,太子马上要登基,如果不立即“驱李”,养子即位,养母垂帘听政,那么对东林大臣们来说,局面则彻底不可控。

如何是好呢?此时,东林党人的另一个先锋人物,勇敢地站了出来,发挥了攻坚克难的尖兵作用,此人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光斗

这是仅次于杨涟的“东林六君子”中的二号人物,与杨涟并称“杨左”。

在这里,我们要大致介绍一下左光斗。

左光斗,安徽桐城县人。据《桐城县志》记载,左光斗家住安徽桐城啖椒堂,现在那里已经成了名人故居景点。县志记载,左光斗的父亲叫左出颖,“耕读传家,生九子,乡人尊为左太公”。说左光斗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很受乡邻尊重,被人尊称为左太公。他一共养了九个儿子,左光斗排行老五。左出颖因为一生未求得功名,所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他不仅教孩子们读书,而且还教他们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呢?左太公给孩子们推崇的榜样是同姓名人:左思

左思是谁?如果大家不知道这个人,我说一个成语就应该了然了:洛阳纸贵。这个成语就来自左思,他是西晋名士,性格清高,写下著名的《三都赋》,当地纷纷传阅抄写他的作品,导致纸张断供,纸价上涨。左太公推崇左思,是希望儿子们以左思为榜样,做个名满天下的清流名士。

左光斗没有辜负父亲期望,通过十年寒窗苦读,尚未迈出家门,就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文艺青年、爱国青年。万历三十五年,左光斗和杨涟同榜及第,考中进士,进了官场。先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后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七品官。

左光斗在这个岗位上,干了一件大事,一举奠定了自己的清官形象。什么大事呢?左光斗在地方巡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造假窝点,专刻假章,刻什么章呢?专刻官印,卖给那些想做官的人,吃空饷,吃空额。左光斗经过明察暗访,发现这个造假团伙幕后指使人竟然是吏部尚书金鼎臣,是这位贼喊捉贼的大员搞的一个“三产”。一般的监察御史遇到这种情况都知难而退了,惹不起。但是左光斗却知难而进,他经过严密布控,一举端掉了这个造假窝点,缴获官印七十余枚,抓捕假官一百余人,挖出了“大老虎”,将金鼎臣告发,最后朝廷判处金鼎臣极刑。一个处级纪检干部,把正部级组织部门的大员干掉了。干了这件事后的左光斗,很快就成为了当代“黑脸包公”。

到了“驱李”阶段,左光斗再现“圣斗士”本色,就在大家议论纷纷,怎么把“钉子户”李选侍赶走之际,他大胆上疏朱由校,光明正大对准李选侍开炮。

左光斗说:“选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俨然居正宫,而殿下乃居慈庆,不得守几筵,行大礼,名分倒置,臣窃惑之。且殿下春秋十六龄矣……倘及今不早断,借抚养之名,行专制之实,武后之祸将见于今。”

这个上疏什么意思呢?说李选侍既不是皇后,也不是皇太子的生母,她只是一个养母,有什么资格、有什么名分赖在皇帝寝宫不走呢?殿下你的年龄也不小了,如果不下定决心赶走养母的话,恐怕武则天的祸端,将要在本朝出现了。

左光斗把李选侍要不要搬家,上升到了政治高度。

李选侍截获了左光斗的上疏,非常恼怒,数次派人召左光斗入宫,不知她是想当面化解,还是当面恫吓或者下手暗算。《左忠毅公年谱》记载,左光斗对西宫的李选侍毫不买账,一点机会和面子也不给,说:“我天子法官也,非天子召不赴。”我是皇帝的执法官,除非皇帝招呼我,我才会去。你想让我过去我就过去?不去,不理。没有给李选侍任何机会。

东林党人的强硬,令李选侍无计可施,而朱由校那边却有了靠山。本来他对李选侍这个养母又怕又恨,而杨涟、左光斗等人,确实是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有了大臣们撑腰,他正好可以借此摆脱这个厉害的养母的束缚,经过一番考量,朱由校终于在即位的前一天发令,让李选侍搬家。

皇帝接班人发话了,李选侍只好收拾铺盖,垂头丧气地离开乾清宫。东林党人的“驱李”成功了,但是震动宫廷的“移宫案”,并未由此落下帷幕。

李选侍带着女儿离宫后,搬到了后院哕鸾宫,她人在后院,心在前庭。

据明代史学者许重熙的《宪章外史续编》记载,朱由校曾经讲过这样的话,说离开乾清宫后的李选侍,命近侍太监传话给他,以后每日章奏必先给她奏看过,方与朕览,即要垂帘听政。李选侍说,以后奏章还是我先看,然后你再看,这分明还是要垂帘听政,这不是大臣容不容,而是朱由校答不答应的问题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搬家之后的李选侍又遭到沉重打击。

李选侍搬家不久,她的新居哕鸾宫发生了一场大火,差点儿把李选侍和她的女儿八公主烧死。这场大火发生后,当时就有后党大臣散布这样的言论,说这把大火是朱由校放的,他想让这个厉害的“保姆”永远消失。但是,这种言论遭到东林党人的严厉驳斥,皇上怎么会干这种有悖人伦的事情呢,在东林人的支持下,朱由校也发布了一个辟谣令,他说:“朕令停选侍封号,以慰圣母在天之灵,厚养选侍及皇八妹,以尊皇考之意,尔诸臣可以仰体朕心矣。”

朱由校这样是什么意思呢?说我不封养母为皇太后,是想告慰我生母在天之灵,但我会善待我的养母和我的皇八妹,那是遵照我父亲的旨意,两边我全尽义务了。所以说,我不可能去干那种有悖人伦的事,你们这些臣子不要乱说话,要体谅我的良苦用心。

朱由校是不是像他说的那么善良呢?一个人善良不善良,不能看他嘴上怎么说,关键是看他怎么做。总之,经过几番折腾,“移宫案”以东林党人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东林后起之秀杨涟、左光斗由此一战成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