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林沉浮:朝野互动的三才卡位

东林沉浮:朝野互动的三才卡位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三才是不是东林党人?李三才不仅打压矿监宦官,还大胆直言给皇帝提意见。这不仅是追究被派遣的宦官责任,而且还是追究派遣他们的万历皇帝自身的责任。万历三十七年,内阁缺人,李三才进位呼声最高。关键时刻,一个重要人物出场了,力挺李三才,他就是“东林先生”顾宪成。史料显示,作为地方大员,李三才始终不以东林人士自居,也不认为自己和顾宪成在一个党内。

东林沉浮:朝野互动的三才卡位

这个将东林书院推到政治前台的人,叫李三才。

李三才是不是东林党人?

这个不忙确定,但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对于东林党的历史而言,他是一道分水岭。没有他,东林的阵势是摆不出来的,甚至无法集结成党。为何这么说呢?

因为东林书院和东林党是两个概念,而把二者串起来的链条,就是李三才。

李三才,字道甫,号修吾,陕西西安人,万历二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大理寺少卿等职,最高实职是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右佥都御史是正四品官,而总督漕运这个职务是统管全国河道、督促地方向京师运送粮食的要职,在一定程度上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所以在历朝都是炙手可热的肥差。

李三才在任上威风八面,这不仅与他的权力有关,更与他的性情相关。他的性格特点主要就是率性,仗义疏财,敢说敢干。这在奉行“清慎独”的明代官场,绝对属于异类,所以声名鹊起。

李三才在民间和朝廷得到的是两面相左的评价,朝廷很多官僚认为他大奸似忠,民间却把他视为青天楷模。

作为大员,李三才干了哪些得民心的事呢?

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反对国家收矿税,打击矿监,和皇帝唱对台戏。

这个矿税矿监是怎么回事呢?

说到这里,就得提到此时明朝的最高领导人,万历皇帝了。此人执政48年,创下了大明皇帝执政时间最长纪录,但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烂摊子。其中烂摊子之一,就是税收黑洞。他是一个特别喜欢敛财的皇帝,而且特别抠门,善于捞钱,舍不得花钱。他信任的干部,也多半是宦官。只要他缺钱,就派宦官下去向百姓劫夺,贪官污吏、地方豪绅也趁火打劫,弄得民不聊生。为害最烈者,莫过于强征矿税。

关于万历皇帝强征矿税,说来还有一番掌故。那是因为一场大火。公元1596年即万历二十四年三月九日夜,北京紫禁城内的坤宁宫失火,大火蔓延到乾清宫,皇上和皇后的住处被烧了个干净,皇极殿、建极殿和中极殿也被烧掉了。于是万历皇帝犯难:盖新房的额外开支从哪里出?

不知是太监还是大臣出的主意,反正最后万历拿出的办法是:增强税收。开发矿业并增加临时税种,亲自安排得力的宦官到全国各地开矿,征收矿税和店税、商税、船税,收来的钱直接进皇宫,不进国库,属于皇上的私房钱——内帑。

说干就干。在捞钱上,慵懒的皇帝倒是很有效率的。公元1596年,即万历二十四年,万历皇帝派出太监充任矿税监,先在京畿地区开矿,很快又命河南、山东、山西、浙江、陕西等地开采,榨取钱财,用来充作营修乾清、坤宁诸殿的费用。太监分赴各地,招收当地无赖地痞为协管,这些爪牙胡作非为,搞得民不聊生,各地怨声载道。说白了,名义上矿税是一项新增的税收,实际就是以开矿为名,行掠夺之实。

如此税收造成了什么后果?明朝笔记《金陵琐事》记述,在矿税繁兴的时候,税官如狼似虎,与拦路抢劫的强盗没什么差别。万历二十八年,有一个叫陆二的人,在苏州一带往来贩运,靠贩卖灯草过活。陆二的灯草价值不过八两银子,有好几处抽他的税,抽走的银子已经占一半了。船走到青山,索税的又来了,陆二囊中已空,计无所出。干脆取灯草上岸,一把火烧了。

可见,这是不折不扣的死亡税率。重税造成了万民失业的恶果,但是却肥了皇帝和另一伙人。这伙人就是派往各地的矿监宦官。

明史记事本末》对宦官矿监做了一番大意如此的评述:开始是皇帝要征矿税而派设宦官矿监,后来这些宦官的命运就与矿税连在一起了。因为这些宦官富了,便结交后宫,根子越扎越深。所以他们比皇帝还愿意搞这项税收,这就是矿税不易废除的原因。

作为巡视各地的监察官员,李三才早就看到了这个弊端,他对矿监没一点好感,并在职权范围内打击他们。史料记载,李三才任上“以折税监得民心”。因为打击矿监减轻民间税收负担,所以深得民心,以至于江南商民奉之为拯救黎民百姓的活菩萨,集资给李三才建了生祠。

李三才不仅打压矿监宦官,还大胆直言给皇帝提意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给万历皇帝所上的“罢矿税三疏”。三疏言辞非常激烈。他说:“自矿税繁兴,万民失业。陛下为万民之主,不但不给他们衣穿,却把他们的衣裳夺去;不但不给他们饭吃,却把他们吃的也夺去!征税之使,急如星火,搜刮之令,多如牛毛。今天某矿得银若干,明天又加征银若干;今天某税得银若干,明天某项税收又加征银若干;今天某官员因阻挠开矿而被逮捕,明天某官以怠惰矿税而被罢官。上下相争,唯利是图。太监四布各处,加上无赖亡命之徒,如一群群虎狼,为害百姓。在湖南,太监指使爪牙,沿途不惜掘百姓坟墓,直至掘到矿为止!皇上爱珠玉之宝,百姓只爱温饱;皇上爱万世,百姓只爱自己的妻子和小孩。为什么皇上只想黄金堆成山,而不让百姓有糠秕升斗的点滴储积?看看以往的记载,朝廷有过这样的政令、天下有过这般悲惨的景象而不大乱的吗?”

李三才甚至矛头直指皇帝,“今阙政猥多,而陛下病源则在溺志货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现在恶政太多,其根源就在皇帝玩物丧志,一心敛财。

这不仅是追究被派遣的宦官责任,而且还是追究派遣他们的万历皇帝自身的责任。大臣上书对皇帝进行如此申斥甚至责骂,这在绝对君主专制的时代里,是不多见的。可见李三才之胆。如此大胆上书,等于为民请命,自然李三才赢得了民间喝彩,在读书人和民众中,他声誉震天。

万历三十七年,内阁缺人,李三才进位呼声最高。

但是,遭到了群僚反对。朝廷中宣、昆、齐、浙等各党均发出不同声音。浙党干将、工部郎中邵辅忠参论李三才大奸似忠、大诈以直,实际上是一个贪婪、虚伪、阴险、霸道的小人。余党纷纷跟进弹劾,火力很猛。

关键时刻,一个重要人物出场了,力挺李三才,他就是“东林先生”顾宪成。

顾宪成给内阁上书,例举了李三才“德能勤绩”四大优点,说这样的人国家不用,还用什么样的人?

那么,作为在野的士表,顾宪成出来替李三才说话,到底是出于一己之私,还是仗义执言?他和李三才是什么关系呢?

史料显示,作为地方大员,李三才始终不以东林人士自居,也不认为自己和顾宪成在一个党内。但事实上,他和顾宪成私交很久,与“东林三老”另两人赵南星、邹元标也一直交往甚密,惺惺相惜。

早年,李三才与顾宪成曾在京城中央政府同一个部门中任职,并且同住一舍。我们前面说了,李三才是万历二年进士,不久成为户部主事,而比之晚六年中进士的顾宪成在吏部研修之后,不久也到户部,做到了户部主事。二人其间曾一起参与了《万历会计录》的编纂。(www.xing528.com)

李三才的价值观、政治主张和思想取向,在其《历陈国势病由疏》中有体现,其中有这么一段著名话语:“臣自束发登朝,正陛下临御之始,郊庙必亲,朝讲不辍,用人未必贤而必才行,政未必平而必勤,庶官思奋,百废俱修,国有余粟,民有余食,亦一时之盛也。”他在这里主张执政要“思奋”有为,应该“国有余粟,民有余食”,治国要用“必才行”者,为政要“勤”。

从这段话看,李三才不是个普通官僚,而是有些信念的政治人物。真正的政治人物与纯经济人还是有差别的,政治人物是要有一点崇高感与献身精神的,李三才即如此。李三才的人生价值观是中国儒家传统的积极入世并有所作为型的。这与顾宪成一脉相承

顾宪成思想的最大特点是重视社会,关心世道人心,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精神。这种救世精神本是儒学祖师孔子孟子的传统,但在汉以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儒生,多数沉溺科举功名而专注辞章考据,背离了这种精神,只是把孔孟之说当作升官发财、猎取名利的手段,即使连标榜义理之学的儒生,也多半脱离社会实际,空谈玄理。顾宪成强调,研究学问的出发点必须是为了社会、国家、民生所用,他认为如果眼光短浅,营营于一己之私,即使功名很高、学问很深、修养很好也不足挂齿。他提倡士人不管是做官为民,身处何境,都要明辨是非,注重气节,敢于和恶势力斗争。他在东林书院讲堂亲自题写的那副对联就是明证。他打造的东林书院,就是要把读书讲学同关心国事紧紧联系在一起。

顾宪成虽然自争国本后不再有意仕途,但他鼓励读书人一定不要放弃政治。自万历三十二年起,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多年,他的许多学生逐渐走入官场,推荐重新起用顾宪成。如万历三十六年即公元1608年,顾宪成就经朝臣举荐,被万历皇帝正式任命为南京光禄寺少卿,但顾宪成极力推辞,不去就职,坚持在野讲学。

当然,他不愿当官,并不是要远离政治,而只是认为自己更适合教学。“东林先生”可谓人在民间,心怀朝局,他鼓励弟子官员不管时局多么难,一定要坚守职责,直言敢谏,精诚谋国。他说:“只要天下还有一线希望,就要坚决地干下去,切不可知难而退,归居林下,使一帮宵小奸党全面控制朝政。同样,只要有一丝一毫不该做的,也绝不参与插手,绝不能同流合污,使政局更为糟糕。”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只要天下还有一线希望,就要坚决地干下去,切不可知难而退,归隐山林,使一帮小人全面控制朝政。

话说回来,自顾宪成争国本下野后,李三才的官运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继续到地方任大员。关于二人关系升级,史料有一段趣闻

万历三十二年八月,东林书院山长顾宪成专程赴淮安,找李三才商议国事,可能也有间接筹款之意。因为偌大的书院,不收学费还免费招待学子吃住,如何养活,让主讲人也有尊严生活,是个大问题。顾宪成盘算李总督可能有捐献能力,所以就来了。

可是,李三才初见故交,却没有露富而有些装穷。史书描述,时任漕运总督的李三才第一次宴请顾宪成时,饭桌上只有三四个素菜,经过一天畅谈,双方很投机。第二天,李三才再次宴请顾宪成,山珍海味上了一大桌子,顾宪成很奇怪,问道:“昨天就几样青菜,今天怎么这么丰盛呀?”李三才笑着说:“昨天没东西,就上得少,今天偶然有点东西,所以就上得多。”

可见,李三才初次设饭局招待顾宪成,是掩饰了性格的。第二次,才认可他是自己人,放开了。这与真君子的顾宪成还是有些出入的,但或许是对李三才印象好,或许是李三才私下对东林书院慷慨解囊,顾宪成没感觉李三才忽穷忽富中有问题,反觉得李三才是性情中人,对其印象不减分,反加分,“宪成以此不疑其绮靡”。顾宪成深信李三才的表白,没有对其产生“生活奢侈”的怀疑。

两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史书记载:“三才与(顾宪成)深相结,宪成亦深信之。”李三才与顾宪成手拉手,促进了朝野政治团体的沟通与融合,东林书院从此向东林党过渡。

所以,东林人陆续入朝,推出的第一代表人物,就是李三才。

任何办学都离不开财团支持,任何政治人物的事业也离不开社会基础,如果说李三才是东林书院的一大金主,那么东林人就是李三才的重要喉舌,对于李三才的反矿监税使做法,东林人一直支持并给予高度评价。这次李三才有可能入阁,东林党人自然全面力挺。

在东林先生带动下,“东林八君”要员高攀龙,对李三才更是推崇备至。他将李三才奉为天造相才:“天下之人莫不曰,使先生入而秉计,度支不虞不给乎。又莫不曰,使先生入而秉枢,庶爬垢剔蠹,事有备而戎无生心乎。又莫不曰,使先生入而秉宪,是曰是,非曰非,国是其有定乎。又莫不曰,使先生入而秉铨,直者举,枉者错,俊杰庶几在位乎。又莫不曰,使先生入而相,天子一官府,剂阁部,顺治威严可计日而臻乎。”

高攀龙这里说的是,人们都认为让你李先生无论干户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吏部尚书,还是内阁大学士都行,都会比别人干得要好。

但是,真清廉的东林元老们忽略了一点,李三才政治主张和他们相仿,但做事上却和他们不尽相同。他不以清流自居的本意,是自己无意做个“苦行僧”。李三才事功做功都不错,但其贪事也被诟病,据说其家产多达470万两白银,相当于天启年间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史料称李三才“性不能持廉”,大约也不是空穴来风,否则山珍海味、捐资办院的钱从哪里来呢?

但是“东林先生”顾宪成管不了那么多,他认定的君子就一定是清廉好官。李三才入阁受阻,情急之下,顾宪成写信给内阁及吏部要员,为李三才辩护。

时任内阁首辅是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叶向高,吏部尚书是孙丕扬,他们与东林先生私交甚厚,属于早期朝中政见倾向东林的要员。所以,对顾宪成的来信非常重视,李三才入阁又出现转机。

不料,李三才的一个政敌截获了这封通阁密信,将顾宪成的来信“附传邸报中”,公开传阅,从而引起了庙堂嘘声,反对火力进一步加大。他们攻击朝中许多官员与削职为民的顾宪成勾结一起,结成东林党,以至于顾宪成以在野之身,遥控朝政。这样,东林党的问题公开化了。

表态论战,是划分阵营的最简单方式。

此时,以李三才为楚河汉界,朝中东林与诸党两大阵营成型。

在僵持不下时,李三才的真性情显现出来了。干脆撂挑子,什么都不干了。受到同僚攻击后,他一连十五次提出辞呈,但是都没有得到回音,于是不等皇帝允许,自动离职卸任,回到老家定居了。

这一次,东林力挺的人物免战了,退出了权力中心。但是,东林人的阵势却已列开。在李三才入阁的舆论制造上,东林人是积极作为者,并且他们是胜利者。只是,与我国的不少历史事例一样,在政治专制的情况之下,舆论胜利者却不能在政治上胜利。在旧态依然的明王朝的统治体制下,当时并不以舆论胜败决定人的任用。

可以说,这一次挺李,拉开了东林人从书院挺进政坛的大幕。通过李三才事件,他们实行了朝野整合总动员,具备了朝堂再打大仗的能量。如果说,顾宪成是东林党的精神领袖,则李三才就是东林党推出的第一位政坛代表,确实名至实归。虽然李三才入阁失败,但东林赢得了天下舆情,以及朝中一些正直官员的赞许,随着顾宪成许多学生继续走入官场,形成了更大的势力。

公元1612年即万历四十年,“东林先生”顾宪成辞世,此前五年,顾宪成的弟弟顾允成也病逝了。安希范、钱一本、薛敷教也相继离世。“东林八老”只剩高攀龙、刘元珍、叶茂才,高攀龙接过了东林大旗,出任第二代山长。同情东林的朝中老臣也渐入内阁,地位越发稳固,后起之秀给事中杨涟和左光斗崭露头角,东林阵容完整,老中青三代后劲十足,踌躇满志。而朝中争国本硝烟未散,围绕着太子之位的夺嫡之战,似乎越发风云密布。

立志干大事的东林人,期盼大显身手,让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