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族文化的正面价值:来自《文化史散论》的启示

家族文化的正面价值:来自《文化史散论》的启示

时间:2023-10-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社会的家庭家族教育的主旨,是让子弟“成人”壮大家族。准则是“夫为妻纲”,有主从之别。家教讲究“刑于之道”,要求夫贵和而有礼,妻贵柔而不媚。20世纪人们极力谴责家族文化,认为封建家族观念阻碍人的个性发展,阻碍社会进步,完全抹杀家族文化具有的正面因素。家族文化在适应社会发展而变化,有成为俱乐部的趋势,如此中外文化契合,正是多元文化的表现。海外华人的关注家庭,往往受到政要、民众赞扬,认为是华人美德。

家族文化的正面价值:来自《文化史散论》的启示

传统社会的家庭家族教育的主旨,是让子弟“成人”壮大家族。祖训家教的内容关乎到人生的全部行为:对国家完纳赋役和遵守法令,在家庭和宗族尊祖敬宗、维护家族祖坟族产、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勤守本业、和睦宗亲姻亲邻里、交友有道、御下有方。家教告诉人们的生活经验,主要是务本业、勤俭持家,劝诱子弟从事耕读本业,务工经商不欺诈、不谋暴利,反对怠荒,不务正业;主张勤俭持家,反对奢侈浪费,更不得赌博、淫色。家教中的夫妻关系准则可用“和”与“别”两个字来概括。和,夫妻和睦,夫倡妇随,不致于乖离,而得以成家道;别,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妻主内,不预外事,是为顺。准则是“夫为妻纲”,有主从之别。这种家教的指导思想是五伦之伦理,要点是忠君之道、孝道和做本分人的为人之道,是具有宗法性的伦理。愚忠、愚孝,即使在传统社会也为有识之士所病诟,当代社会岂能容其存在!理所应当彻底抛弃。夫为妻纲是宗法伦理,也必须舍弃,但是过往批判中忽略了古人同时讲求“刑于之道”,夫妻既是主从关系,又是敌体关系。康熙总督、山西离石人于成龙宗族的家训有云,“夫妇之间当思一‘敬’字。梁鸿、孟光之举案齐眉,千古称为美谈,敬而已矣……是故居室之间当如宾客,自然刑于之化以起,门内之和以生。”家教讲究“刑于之道”,要求夫贵和而有礼,妻贵柔而不媚。夫妻相敬相爱,夫对妻之不如人意处需要宽容,亦须厚待。如此始能和气致祥,家道兴旺。所以对传统社会家庭伦理宜于分析,不可一概否定。

传统家教关注点在于鼓励子弟励志,立大器局之志,成为有出息的人。在子弟之中,留心选取好苗子——“吾家千里驹”,倾家庭、家族的力量去培养。家庭、家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家学,家长身教与言教结合,德育与智育的并进,文化知识与生活技能的结合。

20世纪人们极力谴责家族文化,认为封建家族观念阻碍人的个性发展,阻碍社会进步,完全抹杀家族文化具有的正面因素。家族文化是小群体文化,与大爱无疆精神既有差异,也有一致性,因为它有利他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目今中外学者都认识到:中国古代家庭中的富人使用个人金钱、宗族利用公共财产,从事族内、地方的社会公共事业,修桥筑路,建设路亭向行人施茶,设立义渡免费载运行人过河,建立义塾、族学免费接收学童,以及资助、奖励青年学子参加乡试会试,救济穷人、鳏寡孤独,给予钱米衣服,尤其是在灾荒中施粮施粥,瘟疫中施药施棺,更有人在大灾中捐献千、万两银子。如此一来,有经济条件的人由于将余资奉献给家庭家族,没有力量投入更大范围的社会慈善机构,这当然是一种缺陷,但不应当否认奉献家族和社区的公益事业的意义。(www.xing528.com)

西人说:中国人有家庭家族关系网,“比美国人不愿意捐钱给慈善机构,但比美国人愿意付出更多给家族成员。造福家族的利他精神在中国很重要,每个人都被期待支持自己的大家族,贡献他的时间和金钱,而这么做则被视为完美的道德表现。由于对家庭和亲族负担如此大的责任,留给陌生人的——例如透过不知名的组织——已剩余不多”。缺少西方式的慈善机构不足为怪。这是通达之论。目前,家族的互助功能已在消弱之中,而文化功能明显增强,人们热衷于建设宗亲会,修家谱,寻觅精神寄托。家族文化在适应社会发展而变化,有成为俱乐部的趋势,如此中外文化契合,正是多元文化的表现。海外华人的关注家庭,往往受到政要、民众赞扬,认为是华人美德。个人本位与家庭本位结合,是值得探讨、值得传承的文化。当然,家本位不仅要与个体本位结合,更要加进新元素,将儒家的仁者爱人进一步具体化,如吸收外国建设慈善机构的思想与操作经验。在中国人从贫困中走出后,除了顾家、帮助族亲、姻亲,有条件了,就需要向不认识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努力建设慈善机构,实现大爱无疆,以实际行动改变单纯家本位观念和作风,从而也改变世人的观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