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东北妇女抗战实录:抗联部队女教员

中国东北妇女抗战实录:抗联部队女教员

时间:2023-10-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抗联第5军秘书处后,冷云立即担任了文化教员。李志雄,可能是抗联女兵中文化水平最高的女性了。在东北抗联,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女性。李志雄在抗联第5军、第2路军总指挥部和省委秘书处工作期间,她虽为知识女性,但在生活上能吃苦耐劳,在工作中也任劳任怨。

中国东北妇女抗战实录:抗联部队女教员

众所周知,在东北抗战那个年代,除极少数人外,人民群众几乎都是文盲,他们很少有读书识字的机会,为了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抗联部队和各地方的中共党组织,都很重视游击根据地群众的文化教育事业,曾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做了大量工作。

在南满和东满的游击区,为帮助当地群众学习文化,各地办了一些小学与儿童俱乐部,对少年儿童进行免费教育,有的地方还办了成人扫盲班、夜校及干部训练班。东满的《关于苏维埃建设的工作大纲》中明文规定在成立苏维埃政权的地方,要“开设学校,除免学费”,如在珲春县大荒沟根据地里就成立了四五所学校,中岗子、北沟等地都有学校,还创办了儿童俱乐部和夜校进行扫盲。成人识字班由党的干部给他们上课。在北满的哈东游击区,党组织和抗联曾在珠河县的太和北沟建立了革命小学,1935年1月,又在蜜蜂园子办起了小学校。在老五区街上、双城九区板子房等地办了两所贫民学校,接收贫苦农民的子弟入学。学校的教材由第3军司令部编印(油印),学生免费入学,学校里还设了儿童团、青年干部轮训班。课程内容除了教文化课外,还用自编的以抗日爱国为中心内容的新课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中有文化的知识女性承担了许多教学任务,赵一曼就经常到学校给学生上政治课,讲解革命道理,她还教唱抗日歌曲,深受大家的欢迎。

女兵们在做宣传工作时,还十分注意在妇女群众中的扫盲工作,注重在妇女儿童中进行文化教育,如在依兰县城不仅成立了共青团支部和救国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在依兰中学成立了女子班党支部。还通过女党员在妇女中组织扎花会、四百字会、五百字会、六百字会等,在进行抗日救国宣传的同时,也教她们识字。

不仅群众的文化水平低得可怜,抗联部队的战士们也几乎没什么文化,以文盲半文盲居多。因此,抗联急需有文化的人才,冷云就是应周保中的要求来到战斗部队的。到抗联第5军秘书处后,冷云立即担任了文化教员。针对战士们文化程度都不高,许多人是文盲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秘书处还专门编写一个识字课本,一有空闲,就上文化课。他们把粗树干砍平当黑板,把树枝烧焦当笔,树墩子就是课桌。每到吃完晚饭,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始学习。除了文化课,还学习政治、太平天国历史、五四运动等等。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徐云卿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冷云和李志雄这些女教员给她们上课的情景。1937年夏日的一天,部队正在刁翎五道河一带活动,省委秘书处的同志领着冷云给她们介绍:“这是新给你们调来的文化教员冷云同志。”在密营,冷云给部队编印宣传材料,负责密营内的文化学习。每天傍晚,她都拿着自己编写的课本给战士们上课。指战员们在林间空地上集合起来坐在山坡上,冷云站在中间讲解。她用烧焦了的树枝在白色桦树皮上写字,耐心地教大家认,不会的就手把手地教。有时候还给战士们讲许多革命道理和科学知识。后来,被派到妇女团担任指导员,这时冷云已怀孕,每天挺着大肚子艰难地随军在山林中奔走。

李志雄,可能是抗联女兵中文化水平最高的女性了。她原名李树青,1914年生于吉林省九台县,1931年毕业于吉林女子中学。

读书时期的李志雄性格开朗,思想进步,九一八事变后,李志雄在东北人民反日浪潮影响下,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1933年,19岁的李志雄考入北平东北大学预科班读书。

李志雄的父亲李抢升是一位正直、善良的爱国知识分子。1935年,在依兰县地方法院任检察官时被日伪以“思想不良”的罪名逮捕入狱,李志雄闻讯立即停学,同母亲一起到依兰营救,无果后其母在绝望中含恨自尽,父亲也在同年秋死于狱中。

在遭遇了人生中的重大打击后,李志雄并没有倒下,毅然走上了抗日救国之路。1936年冬,由依兰地下党组织介绍,她被派到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工作,开始在妇女团担任宣传工作和识字班教员,曾任妇女团指导员。1937年随军转战到富锦、宝清等地。

在东北抗联,有较高文化水平的人并不多,尤其是女性。因李志雄文化程度高,很有文才,于同年冬被第2路军总指挥部调到下江联军教导队任政治文化教官。第5军的教导队,相当于军政学校,校长是周保中,教育长是季青,学员是第2路军的指战员。在这里曾经培训出一大批优秀军政人员,奔赴抗日最前线。教导队的课程根据部队的需要和学员的实际情况,安排3门课程,即军事科目、政治课和文化课。每天2个小时军事科目,2个小时政治课,2个小时政治补习课和2个小时文化课。其中的政治补习课和文化课均由李志雄一人兼任,每天和学员们一起上课。文化课按学员的文化程度分编为两个班,将有阅读能力的编为一个班,学习语文,另一个班则为识字班。李志雄还负责教导大队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教导队期间,李志雄写下了著名的抗战歌曲《抗联下江教导队队歌》:

十月二十民国二十有六年,

石灰窑前南山里,革命之渊源,

正式成立教导队,各军精强干,

联军正气贯九霄,高于此峰巅。

我们同志共同努力,齐心去学习,

要作世界伟大事业,时代之先驱,

俄国列宁一男子,世界谁不知,

卫国为民奋勇前进,收复失地。

我们东北父老兄弟共有三千万,

日本强盗来蹂躏,谁个能心甘,

男女老幼齐奋起,誓与敌人战,

白山黑水已变色,要奏凯歌还。

这首歌,不久就在全军中传唱。当时的学员们非常喜欢,而且回到部队还教给下面的战士们唱,说明这首歌反映了抗联战士们的共同心声。因李志雄出色的表现,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李志雄调到吉东省委第二秘书处担任秘书工作。李志雄在抗联第5军、第2路军总指挥部和省委秘书处工作期间,她虽为知识女性,但在生活上能吃苦耐劳,在工作中也任劳任怨。尽管她身体很弱,但她的意志非常坚定,“虽然对地主资产阶级城市生活习染甚深,但极能刻苦自勉,从军以后,对群众文化教育宣传工作或军队后方制造工作以至从来未经之粗重劳动,无不积极参加,且能深心追求工人无产阶级思想学说”[25]。

长期的艰苦生活,严重地损害了李志雄的健康。1938年秋,她旧病复发,身体极度虚弱,组织曾指示派人秘密护送她赴佳木斯市就医。李志雄听后表示,绝不到沦陷区去。第2路军总指挥部根据李志雄的报告,同意了她的要求,并嘱咐富锦第4军后方妥善安排她养病。在养病期间,1939年春,敌人进攻抗联密营时,她随军撤退,在战斗中左臂负伤,致使病情进一步恶化,加之当时斗争环境残酷,缺医少药,她的身体状况更是每况愈下。

1939年7月5日,东北抗联一代才女李志雄不幸病逝,年仅25岁。周保中得知后,十分悲痛,在1939年7月8日的日记中用了很大篇幅介绍了李志雄,高度评价李志雄,称李志雄的病逝使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一位可造就之女性人才,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战争中损失一位有希望之干部。他说:

妇女李志雄同志因久病逝世。女士年25岁,吉林人,曾肄业北平东北大学。九一八事变后,曾参加学生抗日救国运动。女士活泼、聪明、有文才,为地主资产阶级出身较有革命头脑之女青年。1936年乘飞机归抵长春,渠父在伪满机关为检查官吏,因案坐铁窗。女士航至依兰省父,因见松花江牡丹江岸抗日运动正炽盛,深感救国为当前之急务,乃参加依兰抗日救国会,旋投第5军妇女团,担任农村宣传工作及妇女团识字教员。1937年春随军转战赴下江,后被调赴宝清第2路军总指挥部宝清临时办事处,曾一度担任秘书工作。1938年秋,因病沉重,上级指示密赴佳木斯就医。行抵中途而回报告:“不愿往敌地,请留军后方。……总部询其所请,嘱留富锦四军后方。不料女性病兼浮肿,又害神经系惊风症,病杂难治,又缺适当之医药。1939年6月20日,张副师长奉派亲往慰问4军后方留守人员,当时虽感给养缺乏,但各人都已恢复健康,李志雄女士亦大有起色,不意经半月之后,病复大作,遂告捐躯矣!女士之死失去吾大中华民族解放运动中可造就之女性人才……亦共产党为民族解放战争中受一有望干部之损折也。”[26]

庄凤在参加抗联前,念过几天私塾,所以也成了部队的小教员。

除了正式的集体教学,还有一些个别的“一对一”的教学。王一知在吉东省委秘书处工作的时候,除参加部分编辑工作外,还兼管刻蜡版、印刷和发行,作为军队中少有的文化人,王一知还特别负责给两个小战士上文化课。他们一个是联军办事处主任冯丕让的儿子11岁的冯万祥,他妈妈在被服厂工作;另一个是顾全民,只有9岁,他原给地主放猪,父亲被鬼子抓去当劳工后,他坚决要求参军打鬼子,为亲人报仇,最后领导决定收下他,并把他送到秘书处和冯万祥一起学习小学课程。(www.xing528.com)

徐云卿刚到妇女团时,一切都很生疏,女战士崔顺善热情地帮助她。第一次上战场,教她怎样打仗;平时教她怎样收拾行李、使用缝纫机,还教她识字。后来,崔顺善调到秘书处工作,徐云卿被调到被服厂,但崔顺善一有空就跑到被服厂,教她和战士们认字唱歌。1939年以后她们又调在一起活动,晚上点着松明子,崔顺善一遍一遍地教,十分耐心。有一次,徐云卿拿着从战场上缴获的“折子”要练字,崔顺善认真地教她,在“折子”上写满了字,头一篇写的是“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二篇写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她说:“我们党员不光要行军打仗时勇敢,在平时,学习政治、文化也要是个好样的。”练不好字,徐云卿很着急,崔顺善鼓励她说:“不着急,你会学好的。”

崔顺善后来是勇赴刑场的6位女兵之一。

虽然除少数知识女性外,抗联女兵大多数是文盲,有的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但在抗联部队里,老师认真地教,学生努力地学。在部队组织文化课学习时,女战士们如饥似渴见缝插针地学习,在行军休息时,撅根树枝在地上练习,挖野菜时也不忘学习。经过努力,有的女兵认识了很多字,能读书看报、能给亲人写信,革命道理懂得多了,思想进步更快了。如陈玉华通过勤奋读书识字,很快成长起来。

[1]金昌永著:《下江英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6页。

[2]徐云卿著:《英雄的姐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3]张正隆著:《雪冷血热》(上),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45页。

[4]中央电视台《面对面:庄凤——一个女人的抗战》,2005年8月21日。

[5]《黑龙江文史资料》第四十辑,《抗日联军在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4页。

[6]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黑龙江妇女的抗日斗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0页。

[7]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黑龙江妇女的抗日斗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5-136页。

[8]中共汪清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汪清党史资料》第一辑,吉林省内部资料1991年版,第208页。

[9]孔令波、王承礼主编:《东北抗日联军》(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10]徐云卿著:《英雄的姐妹》,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11]中共汪清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汪清党史资料》第一辑,吉林省内部资料1991年版,第219页。

[12]中共汪清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汪清党史资料》第一辑,吉林省内部资料1991年版,第220、223页。

[13]东北抗日联军精神宣传小分队编:《东北抗日联军——使命》,黑龙江省内部资料2007年版,第487-488页。

[14]《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5,第26页。

[15]《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512页。

[16]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572页。

[17]刘文新编著:《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18]《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514页。

[19]梁文玺编著:《黑龙江抗日战争时期地下交通》,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2-123页。

[20]中国共产党历史资料丛书:《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第610页。

[21]《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428页。

[22]《周保中东北抗日游击日记》,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416页。

[23]封志全主编:《抗联一路军在濛江》,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9页。

[24]吕英俊口述、韩兑岳整理、紫荆译:《严峻的考验》,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131页。

[25]《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1,第325-326页。

[26]《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1,第325-3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