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史结局之谜:无奈花落

明史结局之谜:无奈花落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亡时年19岁,次年丧父。至此,弘光抗清斗争失败。但因隆武政权由郑芝龙独裁,拒不发兵给饷,导致多次北伐计划流产,复兴反清无成。至此,南明永历政权灭亡,大陆的反清复明斗争接近尾声。在宗室皇族的抗清斗争中,另一支以鲁王朱以海为首的力量,则在郑成功支持下转战东南沿海,最后坚守台湾十余年,与大陆的抗清斗争相呼应。直到康熙二十二年清收复台湾,明朝皇族的抗清斗争才彻底终结。

明史结局之谜:无奈花落

入清之后,明宗室最知名的人物应该是八大山人。八大山人不是八个人,而是朱耷(1626~1705)的名号。朱耷,字雪个,号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他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代,明朝宗室。明亡时年19岁,次年丧父。政治变幻,家道中落,使他的人生道路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愤世嫉俗,废弃了自己的姓名,出家当了和尚。他装聋作哑,入僧入道,也没有躲过清廷的耳目。临川县令胡亦堂请他去做客,把他软禁了一年多。他装疯,又是仰天大笑,又是整日痛哭,毁书撕衣,才又回到寺院。他出入市镇,装疯卖傻,时而狂笑,时而痛哭,时而高歌,时而癫舞,一日之间,癫态百出。他一方面佯作狂态,倾吐胸中悲愤,一方面藉诗书画,发泄内心积郁。白日癫狂于市,夜晚,于僧舍灯下,创作出了饱含血与泪的诗与书画。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评价八大山人的画作:“墨点不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不论如何,八大山人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艺术作品,而其他的宗室亲王,徒留亡国的教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崇祯死后,明宗室亲贵的结局又如何呢?

明朝灭亡之后,宗室福王朱常洵世子朱由崧与潞亲王朱常淓、周王世孙朱某、崇亲王朱某一同避乱南逃,自河南卫辉逃往淮安。四月,凤阳总兵马士英等迎朱由崧至南京。五月四日,福王世子朱由崧在南京称监国。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在南京称帝,改元为弘光元年,建置百官,领导抗清斗争。这便是明宗室建立的第一个反清政权——南明福王政权。

此时,“诸贤响应,野无留隐,拭目太平”。但是,这位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弘光皇帝,却是个昏庸无能、沉湎于酒色的昏君。他在位时,宠信奸臣马士英,排斥史可法、高弘国等人,结果政治腐败,中兴无望,仅能在南京凭借长江天险苟延残喘一时而已。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渡江南下,南京沦陷,南明弘光帝朱由崧逃到安徽芜湖被俘,不久被杀害于北京。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清兵。至此,弘光抗清斗争失败。

南京沦陷之后不久,又有宗室唐亲王朱聿键在福州、鲁亲王朱以海在台湾分别建立政权,继续领导反清斗争。

唐亲王朱聿键(1602~1646),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原封南阳。顺治二年五月南京沦陷后,他在南逃时被总兵郑鸿逵、南安伯郑芝龙、礼部尚书黄道周等拥立于福州。初于闰六月七日称监国,二十七日称帝,改年号隆武,改福州为天兴府,领导抗清。但因隆武政权由郑芝龙独裁,拒不发兵给饷,导致多次北伐计划流产,复兴反清无成。顺治三年(1646)正月,黄道周出兵江西,兵败殉国。二月,朱聿键亲征至建宁。不久,清兵越仙霞岭长驱直入福建,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俘,八月在福州被杀殉国。福建沦陷,南明隆武政权灭亡。

顺治三年十一月十八日,朱由榔称帝,改元永历,成为西南最主要的南明反清力量。朱由榔(1623~1662),是明神宗之孙,桂王朱常瀛的第五子,初封永明郡王,公元1646年称帝,世称永历皇帝。永历政权建立后,虽被清军追击,不得不从肇庆不断后退至全州武冈南宁、安龙、云南,但仍依靠何腾蛟农民军和瞿式耜、丁魁时、孙可望等抗清将领,奋战西南,一度抵住了清兵,使政局趋于稳定。后来,朝内派系林立,争斗不休,削弱了斗争力量,致使局势再度危急。南明永历十一年(1657),孙可望降清,云贵虚实尽泄。1658年,清军三路大军入攻,云贵沦陷,永历帝朱由榔在将军李定国保护下逃到缅甸。永历十八年(1664),朱由榔被缅甸人俘虏移送给平西王吴三桂,不久被吴三桂杀害于昆明,吉王、松滋王等宗室死于缅甸,“诸扈从宗室无一存者”。至此,南明永历政权灭亡,大陆的反清复明斗争接近尾声。

与南明永历王朝相呼应,另一支宗室韩王朱本铉则在鄂西山区建立南明定武政权,坚持抗清达18年之久。韩王朱本铉,是明太祖第十九子韩宪王朱松之后,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陷陕西平凉,他被俘,后逃脱。明朝灭亡,他逃亡到鄂西山区。顺治三年(1646),福建的唐藩南明隆武政权失败后,他被刘体纯、袁宗弟、王光兴、谭文等农民军余部将领拥立,在川鄂山区建立政权,改元定武,领导反清斗争。不久张献忠余部郝摇旗、李自成余部李来亨等先后来会,号称“夔东十三家”。他们以巫、兴、房、竹一带为根据地,屯耕山区,自给衣食,训练队伍,联络南明永历政权,顽强抗击清朝,多次击败清军的围剿,坚持斗争达18年。直到康熙三年(1664),在清军数十万大兵的围剿下,终因势单力薄,川鄂山区沦陷,郝、刘、李等先后战死,南明定武皇帝朱本铉殉国,内地坚持最长久的反清政权灭亡。

在宗室皇族的抗清斗争中,另一支以鲁王朱以海为首的力量,则在郑成功支持下转战东南沿海,最后坚守台湾十余年,与大陆的抗清斗争相呼应。朱以海(1618~1662),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孙。公元1644年他继任鲁亲王不久,明朝灭亡,鲁藩所在地兖州随即于四月沦陷于清兵,他南逃到浙西,率部驻在台州(今浙江临海)。顺治二年(1645)五月,南京失陷。六月,朱以海在儒生郑遵谦,大学士朱大典,明将张国维、方逢年,总兵方国安的拥护下,自台州来到绍兴,号称监国,建官封将,领导抗清斗争。但因初期鲁王一派与福建的唐王政权互争正统,自相残杀,结果清兵大军压境。

顺治三年(1646),绍兴、杭州、义乌、金华等城相继失守,鲁监国义军损失惨重,宗室乐安郡王、楚亲王、晋平郡王均在金华殉国。浙江失陷后,朱以海在定西侯张名振的护卫下逃亡海上,后转辗于浙江福建海上,最后驻守舟山群岛,并一度收复福建建宁、邵武、兴化3州及漳浦、海澄等27县。顺治八年(1651)舟山也失守,朱以海逃往金门,投靠郑成功。顺治十年(1653),朱以海取消了监国称号。他在海上与郑成功联合各部义军,坚持抗清十多年,直到康熙元年(1662)九月十七日在金门去世。他的王妃陈氏与遗腹子朱弘桓等则在辽藩宁靖王朱术桂保护下渡海到台湾,投奔郑氏政权。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收复台湾,明朝皇族的抗清斗争才彻底终结。

当年,明太祖确立封藩祖制,希望以此捍卫朱家天下。但是,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皇子王孙们,长期养尊处优之后,变得柔弱无能。庞大的明朝皇族——凤阳朱氏数十万成员,大部分在第一场劫难中被农民军屠杀,另一部分又在抗清保国的战争中殉国了。除了这两部分外,在这场空前浩劫中侥幸逃生的皇族成员,又开始了更加艰难的生活

历史记载,在明清鼎革之际,有一部分皇族成员,如皇太子朱慈烺、明崇祯朱由检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秦王朱存枢、晋王朱求桂、代王朱传,先被李自成农民军俘虏至北京。清军攻陷北京后,这部分被俘皇族在兵荒马乱中失踪,生死不知,下落不明,成了历史疑案。(www.xing528.com)

为了躲避清朝的迫害,一部分皇族成员在国破家亡之后,纷纷隐姓埋名,或窜伏山林,或辗转流徙,开始了艰难的逃亡生活。如出自宁藩的宗室八大山人,在明亡后,便自动放弃了朱姓,后来干脆出家当了和尚,只是把明朝灭亡的日期,偷偷地组成花押签在他的画里,以志不忘自己是大明子孙。

周藩分支安昌郡王朱肃渣,在安昌沦陷后,逃往浙东,投奔鲁监国以海。舟山失败,他战死,其子安昌长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携带逃出,后为躲避清廷迫害,来到杭州杭净寺,出家拜豁堂和尚为师,做了和尚,后来到松江一个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临死时将王印交给儿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结果安昌王长子被官府抓捕处死,同庵僧人受牵连而死者数百人。

而在广东梅县地区也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是北京沦陷后下落不明的太子朱慈烺,其实与翰林院编修充东宫讲读的嘉应人李七淳一起潜回了李的家乡梅县。后为躲避清廷,太子也削发为僧,并在梅州阴那半山中人迹罕到之处,建了一座庙,名叫“紫殿”,又叫“圣寿寺”,后便老死在此深山中。死后,他被当地人尊为“太子菩萨”。《清稗类钞·姓名类》记载,明亡后,“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罪惟录·楚昭王桢传》也记载,楚藩分支祁阳王朱某,在明末楚藩沦陷后逃到福建。后福建沦陷,他与一个叫严炜的书生一起“更姓名入瑶中自保”。因此,今瑶族中,也应有明皇族的血统。

《罪惟录》还记载,有某支宗室出生的诸生,明亡后绝望出家,初在无锡太子庵做和尚,后人又在界灯寺做住持,法号个纳,能诗会画,在当时颇有名气,但从不与人讲起旧时故事。

还有一部分明朝宗室成员,则被迫投降了清朝,接受满人的统治,以使家族免遭绝嗣断代之劫。前期投降清朝的有潞藩王朱常淓,其后裔不明。最后也是最大一批投降清朝的是逃到台湾的那一批。当年国姓爷郑成功父子收复台湾后,优礼宗室,所以公元1661~1663年间,有大批宗室成员渡海来到台湾。如1663年,辽藩王长阳郡王之子宁靖王朱术桂,保护鲁监国朱以海妃陈氏及遗腹子朱弘桓东渡至台湾。此间来台湾避难的还有泸溪郡王朱慈、泸溪郡府将军朱慈某、奉新郡府将军朱慈、奉南郡王朱和睦、益王朱怡镐、舒成郡王朱慈熺、乐安郡王朱义浚、巴东郡王朱尊煉。这些宗室皇子王孙们受到郑氏父子礼遇,在台湾留居几十年。但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施琅攻陷台湾,郑氏政权降清,逃到这里的明朝宗室大都被俘,被迫投降,接受清统治。据说当年施琅来到台湾,立即收缴这些皇族宗室的谱牒和印信。清至此一统全国,大局稳固,便假示宽仁,没有再杀害这批明朝宗室遗民,而是将他们强迫内迁大陆,安置于山东、河南、浙江等郡县。这部分明朝宗室后裔因此能够保存下来。

在台湾失陷时,宁靖王朱术桂不忍做亡国奴,上吊自杀殉国。他没生子,以比他低一辈的益王朱怡镐之子为嗣,取名朱俨珍,当年才7岁。据史书记载,这位朱俨珍被强迁回到大陆后,于公元1693年被清朝安置在河南开封府杞县,后裔遂居于此。

又据资料表明,宁藩的一部分宗室后裔,明亡后仍留居江西,直到今天,仍是江西朱氏中的重要一支。这支家族在清末民国时还续修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谱》,至今仍保存在江西省博物馆。另湖北沔阳一带,今天也有明朝宗室后裔存在。

每当朝代鼎革时,新建的王朝总要铲除前朝皇族。清王朝也一样,所以清初对明皇族宗室实行血腥的屠杀政策。这给凤阳朱氏带来了比明末农民起义更残酷、更可怕的灾难。直到康熙时期(1662~1722),情况才稍有变化。

康熙七年(1668),皇帝才下了这样一道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十八年(1699),康熙南巡时,又两次到南京拜祭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孝陵,并下令求访明朝宗室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但因无法访察,没有结果。再到雍正二年(1724),清世宗胤禛正式访查出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这样,明皇族后裔又有一支加入清朝)。至此,明宗室后裔才结束逃亡生活,恢复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史称明王朝一代近300年间,“宗姓实繁,贤愚杂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