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征南大将军杜预:荆州文化简史

征南大将军杜预:荆州文化简史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荆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等职。285年初,其被征调至中央朝廷任司隶校尉,行至邓县突然病亡,享年63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成侯。278年,中国尚未统一,晋武帝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接替已经去世的原荆州都督羊祜的职务,都督荆州诸军事,准备伐吴战争。(三)功成注经建立平吴统一大业的杜预自认为实现了左传三不朽中的“立功”之德,因而“乃申舒旧意”转而著述。

征南大将军杜预:荆州文化简史

(一)杜预生平

杜预(222—285),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学家,《晋书》有传。278年至285年执政荆州

杜预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畿是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担任河东太守十六年,因与荀或、耿纪关系密切,不受曹操信任,曹丕时才授爵入朝任尚书、尚书仆射等职,后受诏制造龙船,试船遇难而死。其父杜恕魏明帝时出仕,担任散骑常侍等职,因弹劾大将军曹真弟曹璠被外派任职,长期称病隐居,后再次任职,曹璠侄曹爽执政后,又被诬下狱定死罪,司马懿发动政变才得以免死。

《晋书》载杜预“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常言‘德不可以企及,立功立言可庶几也’”,却因父亲与权贵的长期矛盾得不到任用。司马昭执政期间,因尚司马昭妹高陆公主得以出仕。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荆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等职。264年,时任河南太守的杜预参与法律的改革制定,“与车骑将军贾充等定律令,既成,预为之注解”,即268年颁布的晋律。晋律对刑罚苛碎、条目繁密的汉魏法律进行了剪裁,《隋书·刑法志》称其“实曰轻平,称为简易”,颇得后人赞许。

280年杜预带兵平吴统一天下,之后一直驻守荆州。285年初,其被征调至中央朝廷任司隶校尉,行至邓县突然病亡,享年63岁,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成侯。

(二)灭吴统一

史载杜预虽“身不跨马,射不穿札”,却颇有军事才能,善于谋略和用兵,“每任大事,辄居交率之列”,有“杜武库”的美誉。一生征战无数,历史上最为知名的就是他的灭吴统一大业。

278年,中国尚未统一,武帝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接替已经去世的原荆州都督羊祜的职务,都督荆州诸军事,准备伐吴战争。对于伐吴,西晋朝廷之前一直存在两派意见。力战派羊祜的病重离世,让优柔寡断的晋武帝颇为后悔。而羊祜在临死前向晋武帝推荐了杜预。杜预到达荆州(当时西晋和孙吴各有荆州一部分,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后,积极进行军事部署,首先派兵夺下孙吴的西陵之地。西陵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夺取西陵相当于打开了进攻孙吴的西大门。279年8月,杜预准备就绪,上书晋武帝请求发动灭吴战争,但反对派的干预让晋武帝迟迟未决。后杜预多次上书,向晋武帝反复阐明灭吴时机的重要性,并细致分析了攻打孙吴的形势。杜预的第三次上书因得到了中书令张华的强烈支持,终于让晋武帝下定决心,立即发兵攻打孙吴。11月,杜预被任命为战争的西线指挥,负责取江陵,占荆州。

280年正月,杜预命令他的军队包围江陵。但江陵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杜预先切断江陵与外部的联系,然后设巧计让其士兵乔装混入吴军回城队伍,偷袭了乐乡,希望先夺取江陵外围城池,在扫清江陵外围之后,变江陵为孤城。果然杜预依此计策很快攻下江陵,占据荆州。接着杜预东进,配合其他各路晋军准备攻打孙吴都城建邺。这时军中产生不同意见,认为天气转热,雨水增多,北方士兵可能水土不服产生疾病,应该等到冬天再继续进军。杜预却认为作战宜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坚持继续作战,晋军果然势如破竹,最终成功灭吴。西晋灭吴战争结束了汉末三国以来中国较长一段时间的分裂割据状态,重归一统。杜预在这次战争中,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功勋卓著,斩杀、俘虏吴都督、监军等高级官吏十四人,牙门、郡守一类的中级官吏多达120余人。因此吴人最恨杜预,杜预有大脖子病,吴人就给狗脖子上戴个水瓢,有的看见长包的树,写上“杜预颈”,然后砍掉,以此来讥笑和发泄对杜预攻吴的不满。(www.xing528.com)

灭吴之后,杜预长期驻守荆州,期间政绩颇得民心。他非常注意水利工程的兴建,疏通河道,引滍水和清水灌溉农田,使万余顷农田受益。他还开凿了从扬口到巴陵的运河,使夏水和沅湘两水直接连通,既解决了长江的泄洪问题,又改善了荆州南北的漕运。当地百姓称其“杜父”,赞曰:“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3]

相传杜预初到荆州,一次宴会酒醉睡卧屋中,有人闻见呕吐声,从门外窥视,只见一条大蛇垂头而吐。因杜预的杰出才能,人们更是赋予了杜预浓烈的神话色彩。

(三)功成注经

建立平吴统一大业的杜预自认为实现了左传三不朽中的“立功”之德,因而“乃申舒旧意”转而著述。《晋书》本传载:

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参考众家谱弟,谓之《释例》。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比老乃成。又撰《女记赞》。当时论者谓预文义质直,世人未之重,唯秘书监挚虞赏之,曰:“左丘明本为《春秋》作传,而《左传》遂自孤行。《释例》本为《传》设,而所发明何但《左传》,故亦孤行。”时王济解相马,又甚爱之,而和峤颇聚敛,预常称“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武帝闻之,谓预曰:“卿有何癖?”对曰:“臣有《左传》癖。”

杜预在荆州颇能锐意典籍研究,他“大观群典,谓《公羊》,诡辩之言。又非先儒说《左氏》未究丘明意,而横以二传乱之”。[4]认为先儒注释都未能穷究左丘明意旨,因而撰写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和《春秋左氏经传释例》。此外,《隋书·经籍志》还注录杜预另著有《春秋左氏评传》二卷和《左氏音》三卷,遗憾的是现都已散佚。

《释例》今存《四库全书》本。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晋书》载杜预所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就是《释例》中的两篇,而并非单独成书。《集解》是现存最早的《左传》注全帙,流传广而影响大。在《左传》字义训诂、文义诠释、典章制度和名物地理注解等方面,杜预往往有独到之处,并且清通简要,而成为自唐以来官方甚至皇帝所承认的《左传》注释本。唐代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清代阮元刻《十三经注疏》,其中《左传》部分都用杜预《集解》。杜预的主要活动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但也许正由于其在政治、军事上的阅历和见识,决定了杜预的《左传》之学比起其他专业经师更通达求实,更具有系统性。

西汉至西晋初,《左传》一直是与《春秋》分开的两部书,独立流传。杜预始将“经”文与“传”文合编,以“传”释“经”。其中《春秋序》一文可以看成是最早的关于《春秋》《左传》的论文。文中杜预开门见山地指出了《春秋》这部书是鲁国国史的性质,这一提法虽然是为《左传》的正统地位寻找根据,但相比今文家的随意阐释更能尊重事实。在《春秋》与《左传》的关系上,杜预认为《左传》解经有异于《公羊传》《谷梁传》逐字逐句解释的特点,左丘明既为孔子弟子又兼为国史,因而弟子解经,国史记事,《左传》就具有了经与史的双重特点。杜预对《左传》这部书的属性认识应该是较为全面和正确的,因而在后世影响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