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水彩风景画:水之物语中地域文化的表现

广西水彩风景画:水之物语中地域文化的表现

时间:2023-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西当代画家的水彩画在南北交融、东西互借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发展形成,由于浸润了地域的、民族的以及当代的文化内蕴而别具特色,散发着灵秀而神秘的气息。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的水彩画中又有着某些相似的特性。另外,广西濒临北部湾海域,拥有碧海蓝天的优美景致。

广西水彩风景画:水之物语中地域文化的表现

水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阐释,在不同的艺术流派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国儒家所言“知者乐水”[8],是将水象征智性,隐喻智慧之人阅尽世间万物的悠然与淡泊,具有如水般的变通能力。这是北宋院体山水画中水所隐含的主要思想,画中主体——山则象征皇家的威望与雄浑之势。水在道家文化中象征着“生命”,犹如在诸多文化中无穷尽的水流象征生命的永恒一样。在中国,拥有生命就是“活”着,根据《说文解字》,“活”意味着有“水流声”[9]。水在道教信仰中,犹如众多道教画家(如沈周)山水画中所描绘的瀑布或山涧图像暗含的“飞仙”意义。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富含儒家与道家的文化意涵,抒发画家内心或兼济天下或归隐田园的心志。广西当代画家的水彩画在南北交融、东西互借的文化传承与交流中发展形成,由于浸润了地域的、民族的以及当代的文化内蕴而别具特色,散发着灵秀而神秘的气息。其中蒋振立、蔡道东、李绍中、雷务武、黄超成、黄菁、韦俊平、刘新、杨永威、王可大、余永健、刘广斌、徐川克、 肖畅恒、蔡群威、贺立言、李晓智、王珏、黄华兆、吴建印、梁瑾瑾等画家的水彩画都各具特色,将水彩的空灵透亮与个人对自然、风土人情及生活的观看视角相结合,加之各自艺术理念的迥异,形成了丰富多变的艺术面貌,共同打造了广西当代多姿多彩的水彩画艺术世界。然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的水彩画中又有着某些相似的特性。

一、临江与滨海风景的空濛之气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大部分地区属喀斯特地貌,有诸如漓江、柳江、湘江、资江等大江以及小型密集的河网。另外,广西濒临北部湾海域,拥有碧海蓝天的优美景致。这里的水域不同于江南水乡的水域,江南地处平原,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域或广阔无垠,或细窄狭长,人们依水而居或引水成河,小桥、流水、人家便成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许多江南山水景致为人工营造而成,如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即是叠山理水而成的佳境。广西部分地区因其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山地丘陵多、平地少,较之江南,其山水鲜为人工建造,江河自然萦绕于山川之间,灵巧多变而层次丰富,桂林山水最为典型,可以说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也闻名全球。柳州地区的柳江蜿蜒曲折,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曾以“江流曲似九回肠”描绘当地的河流,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柳州景观的独特面貌,把个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韵致准确地表达出来。这里居住着侗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形成了富有人文精神的景致,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还有广西南部地区的红水河文化、北海疍家文化等以水文化为主的地域文化,都给予了画家们养分和素材

自然景观因水而灵秀、宁静与温润。广西水彩画家们都热衷于描绘山水风景,抑或灵动地描绘风景中的水域:江、湖、海与潺潺的小溪;抑或空灵地描绘山间云雾的缥缈,营造太虚之境。水彩画的水性媒介特别适宜表现如此灵秀的题材内容,因为景观中的水流畅、润泽,用水性媒材最为适宜。水彩中水色淋漓特性便于表现润泽的景观,营造浑然天成的优美意境。在“水性”地域环境濡染中,广西的水彩画家们根植于这片土地,将水彩媒介中的“水”“色”运用自如,充分地发挥了水彩中水的特性,抒写个人对自然山川的寄思。

著名的水彩画家阳太阳先生,是用水彩表现广西地域性特质的开拓者,并培养了一支既重传承又求创新的艺术创作队伍。在阳太阳先生的水彩画中,除了能够领略到俊美的地域风光之外,更让人体味到画家在画中注入的人文精神。在作品《塔山朝晖》中,他用简洁的笔墨描绘了桂北地区随处可见的拂晓景色,画面静谧柔和,让观者感受到一片恬静的景致,即使从未到过广西的人,也会被画中的温润气息打动。他的作品虽多取材于自然风景,也关注当地的民情与生活。在他1956年的水彩画《漓江竹排》中,宽阔的江面,将观者视线引至江面上的竹排,竹排上忙碌的人是画作中的亮点,把漓江人忙碌的“动”与其身后青山的“静”相结合,通过水彩秀透润泽的特点,将广西独特自然景致与风土人情相结合,画面洋溢着生活气息。桂林奇特、秀丽的山水环境和独特的水文化曾吸引了关山月、黎雄才、胡一川、王肇民等人前来写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广西绘画的发展。

蒋振立在水彩画中,承袭了江南传统文人画对山水所寄予的闲隐之情。如他2010年创作的《漓江岸边》和《大明山色》中,大面积是湿润、浅谈的灰色,只有视觉中心处有几抹略为亮丽的彩色。在《漓江岸边》左方的山峰上,还可以看到痛快的水滴痕迹,中景中大面积的江水,远方层层相叠的山峦亦以湿润的灰色简洁描绘,渲染出了漓江的神韵。水彩的空灵与烟雨漓江的空濛完美交融,静心凝视此画,难以分辨画中之水究竟是漓江之烟雨或是画家挥洒之水迹。清新雅致,宛然人间幻境。

李绍中的水彩画大多是描绘广西本地的风景,湿画法为主,以浑厚的灰色画远景,云雾缭绕,注重意境的营造,宁静悠远。如2014年创作的《漓江情》、 2013年创作的《石上人家》和2012年创作的《秀水风光》等作品,都是描绘自然山水景致,表达个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注重水彩和山水中水的巧妙融合与表现。

韦俊平在水彩画中,用水最为酣畅,画面润泽而灵动,许多作品的主题都像是描绘细雨迷蒙的雨景,极富诗性意味。如他在2014年绘制的作品《偶遇》中,远景用水较多而使画面达到虚无缥缈之致。近景中有大胆用水挥洒留下的痕迹,似是雨后之迹,肌理感强,形状自然多变,耐人寻味。左前方的树和藤蔓植物则用书写性线条表现个人对物象的近距离观看,表达个人对这方土地所寄予的情感,对生命的讴歌与赞颂。

江流福泽的山水景观吸引着画家们用水彩挥洒与表现。水的灵秀、宁静而具有智慧的象征意味,让画家们着迷而情有独钟。除了描绘山水相依、云雾缭绕桂林、柳州一带的风光之外,北部湾地区水天一色的滨海风光,也是广西画家们取之不尽的题材和创作灵感来源。桂南滨海气候湿润温暖,一望无际的沙滩、绵延曲折的海岸线以及层次分明的岩石,变幻莫测的海空云雾和渔民们劳作的人文风景也是画家们乐于表现的内容,画家们运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及绘画形式,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表达个人的审美趣味。由此在同一地域环境下,创作出了纷繁的水彩作品。

二、壮乡的神秘之色

艺术家的创作元素,一部分源自所处的周遭自然与文化环境所濡染。丹纳在《艺术哲学》中以荷兰为例,论述了地理环境与艺术创造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荷兰人“生存的地方气候潮湿而少变化,有利于神经的松弛与气质的冷静;内心的反抗、爆发力、血气都比较缓和,情欲不大猛烈,性情快活,喜欢享受”[10]。广西山区面积广,喀斯特地貌的山体形状诡异多变,易令观者产生魔幻的感觉。有些地区空灵清秀,如广西北部地区的桂林、柳州等地有大片水域相连的景致,引发观者产生仙境的幻觉。而广西南部等一些山区的山体色泽浓重,形状奇幻怪诞。加之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一直以来盛行的巫术文化,在这方水土孕育成长的画家们更能体味自然景观中的灵异气质。广西由于地形的特质和一些山区地处偏远而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传统习俗,包括巫术活动、服饰、民居等方面。踏入那片土地,就犹如步入一个灵异的空间,画家们用水彩所表现的画面也充斥着神秘的气氛与水色。广西少数民族众多,巫文化影响下的地域文化,有着许多离奇的传说与故事,各族文化都仍旧保留着神秘的元素。画家们常用神秘的色彩如黑色、蓝色等为基调表现少数民族乡镇,契合一个都市生活的观者对于偏远族群的好奇,并由此引发个人对生命的思考。

蔡道东以色彩厚重、造型富有强烈的张力和感染力的绘画语言描绘北部湾风光,他的水彩画《夜以继日》展现了海港里灯火通明、色彩炫丽、水色淋漓的劳作场景。

肖畅恒的绘画构图饱满、用色夸张,水和色的结合通透淋漓。他的水彩画《铁锚》讲究线、面的穿插和节奏,构图简洁,主体物生动有趣,不仅主体突出,虚化的背景和浓重的色彩浑然天成,水气盎然,独具特色。在作品《祥和渔家》中,琳琅满目的渔家风物渗透于水色之中,浑然天成,表现了个人对生活的感悟。(www.xing528.com)

张国权在绘画中表现了深切的思乡情结,生为北海人,他热衷于表现家乡的题材与内容,代表作为《老屋》和《青梅竹马》。他善于用具象的艺术形象描绘北海朴素的生活,画中充溢着海洋气息。

雷务武常用叠加的亮丽水彩描绘具有浓厚亚热带风情的景致,如他的《雨后蕉林》,色彩绚烂,虽然只是描绘广西极为常见的乡村一角,却凝聚着壮乡的热情与神秘,从中仿佛可以体会到山歌对唱的柔情蜜意,浓郁而热烈。他还绘制了大量以少数民族农耕与民居为题材的作品,将其艺术理念与地方文化相交融,从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表达他个人对这片土地所投注的深情与眷恋。

黄菁近年的作品中,常用大面积的黑色表现这片土地所富有的神秘气氛。如在水彩画《金色侗乡》中,采用黑色色块描绘农夫、篱笆、树林与村庄。平涂为主的色块,由于不再强调物象本来的属性而更具象征意味,快速书写的粗犷线条,犹如画家敏捷的思绪,画面中更多表达的是画家内心的感受。金黄的房屋和堆谷场显示正直金秋时节,如此表现了诡异的少数民族神秘的乡寨风景与那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

北方以《诗经》的现实主义为文化发展基础,而南方则以巫文化的浪漫主义为渊源,对当代人们的生活与文化影响至深。至今在广西中越边境一带仍保留了壮巫活动,如靖西巫教活动现今依旧盛行,并保留了他们的巫教典籍。其他民族如瑶族、侗族同样保留有相似的巫术活动。这给地域文化附上了神秘的色彩,从而在广西众多画家的水彩作品里,弥漫着神秘的气氛。

三、南北融合、中西互借的空灵之韵

广西当代的画家在经过中西文化碰撞之后,已渐趋温和与多元,如果要说有某些倾向,那就是对自然的向往、对区域文化的发掘和对生命的省思。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时代,画家们采用多样化的艺术语言表达个人内心的感受,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与国际当代艺术理念的对话与实践。在广西艺术学院担任教职的画家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伟大责任,注重提升个人的人文与艺术理论素养,他们的绘画创作乃是厚积薄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故而在他们的水彩画作品中,体现了他们严谨的艺术研究态度,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推动着广西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播。

黄超成长期实践综合材料与水彩的巧妙结合,对绘画语言作了系统的研究与尝试,画面或轻盈或绚烂。在2011年创作的《秋之色》中,先以饱含水与色的色块描绘火红的秋景,由于水色饱满而使画面绚烂透亮,再用干厚的白色涂改液点画光斑,在画面上闪烁流动,生动地表现了艳阳高照之下,让人心旷神怡的金秋景致。这不是简单的再现自然景观,而是个人内心与自然的交流。在他2010年创作的《舞之韵》中,采用了传统的水墨写意笔法描绘一个舞蹈排练空间,有正在练习的舞者和一个用钢琴为她伴奏的女孩,浅谈的墨色挥洒着舞者轻盈舞动的身姿,横向构图,大面积横向的水墨笔触营造了一个静谧的空间,那涂改液绘制的明晰横向线条在抒写着女性内心的雅静与贤淑,她们也许正在以舞蹈和音乐去体悟生命的奥妙。这不是舞台,而是一个私密的排演厅,画家更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画中只有舞者的头部、三角钢琴的琴盖和演奏者的上身是浓重而近乎平涂的黑色,深邃而引人遐思,她们究竟在诉说什么?这是当代艺术典型的特征,在作品中注入精神意涵,邀请观者体味与品读。

黄菁在2015年所作的《工作室系列》水彩画中,关注艺术家日常工作室的特殊空间。雕塑工作室中的一座座人体雕塑,以灰色、黑色为主进行描绘,也不描绘具体细节,概括而趋向于平面化处理的形体,给观者留下了更多余地,去追问与思考画中所赋予的内涵。这些雕像形态各异,有些还是残缺的躯体,大小比例不同的雕塑人体构造了一个深广的空间。有如正在进行的一个舞台剧,至于他们在表演什么剧目却难以言说。又仿佛是久远历史遗留的一角,记载着悠远的故事。其观察视角独特,展现的是私密而略显神秘的空间,营造的是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在艺术表现中注入个人的哲思,让观者体验他那形而上的艺术理念。

刘新近期做了“我的八零后——刘新彩墨画小品集”展览,从中可以观览其绘画手法:轻松、诙谐而趣味横生。题材丰富,有江南古镇、戏剧人物、佛教造像、民族风情和壮乡风景等等,这得益于他博览群书及对文化及艺术理论精深的研究。其绘画手法多样,追求独特的形式语言。采用较为厚重的水粉颜料,可以层层叠加而得以自由涂绘。如在1988年绘制的水粉画《雨中即景》中,在使用灰色块描绘古镇之后,以浅色书写性线条表现个人观景的情致。诚如蒙德里安所言:“一根线条也可以表达一种情感,线条是视觉艺术家使用的最重要的描绘性图画要素。”画家刘新在作品中自由书写的线条,是他内心情致的抒发,是他个人才情的展现,也是他对艺术与文化的思考与感悟。

画家刘广滨运用水彩媒材绘制了大量的南国风景,用笔细腻,与宋明理学中严谨的治学态度相似,格物以致知,倾力于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常描绘广阔的场景,画面弥漫着静谧的气氛。他在画中注重个人内心闲适的表达,采用西式写实手法描绘东方文人寄情山水的韵致,色彩丰富多变。

结 语

吴冠中曾对水彩作如此评述:“水彩,水、彩,其特点就是水和彩,不发挥水的长处,它比不上油画和粉画的表现力强;不发挥彩的特点,比之水墨画的神韵又见逊色。但它妙在水与彩的结合。”[11]因此,水作为水彩这门艺术中最基本的一个属性,承载着人文精神与艺术理念。正是由于水性调和剂和油性调和剂的本质区别,使艺术家从中能动地利用水的种种特性进行创作。而以水为媒介,使色彩与吸水性强的纸张相互渗融,表现出或润泽或痛快或朦胧或诗性的艺术效果。广西的画家们充分利用水彩的特性描绘这片土地的山、水、人与物,表达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对话、思考、追问与爱恋,寄托着他们在南北交融、中西互借的广西当代文化语境下的艺术向往与表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