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的现状研究成果分析

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的现状研究成果分析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连锁反应波及宁波的人才中介机构,一些民营中介机构相继倒闭。金融危机对于宁波人才中介机构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次研究针对宁波市人才中介企业采取入户问卷实地调查;对人才中介从业的特定人群采取针对性的焦点小组座谈调查方式。因此本次调查的总体是宁波市区所有人才中介企业单位,抽样框是2010年宁波人才中介机构名录表。

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的现状研究成果分析

鲍静 裘杰

2008年,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宁波一些支柱性行业企业出现了明显的裁员趋势,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银行、外贸等受冲击最大。连锁反应波及宁波的人才中介机构,一些民营中介机构相继倒闭。调查组在走访过程中对此感受颇深,原先在注册名录上的一些人才中介机构有的关门歇业,有的缩减开支降低规模。虽然金融风暴渐渐平息,不少人才机构重新设立,但是金融危机依然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宁波市的人才中介机构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企业的抗风险意识,保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另外一方面,根据我们的调查,不少人才中介机构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业务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为什么这些企业能够化风险为机遇,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些都是本次调研希望解决的问题。

金融危机对于宁波人才中介机构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在金融危机影响的现实背景下,宁波要实现建立长三角南翼人才高地的人才计划,关键是打造宁波人才中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对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已取得的成绩和仍存在问题的实证调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探究原因、提出对策,为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本次研究针对宁波市人才中介企业采取入户问卷实地调查;对人才中介从业的特定人群采取针对性的焦点小组座谈调查方式。其中,入户问卷调查为主,小组座谈调查为补充。

本次研究的调查范围仅限于宁波市区(含镇海、北仑)所在的人才中介企业机构,不包括奉化、象山等周边县市。因此本次调查的总体是宁波市区所有人才中介企业单位,抽样框是2010年宁波人才中介机构名录表。截至2010年3月,宁波持有“宁波市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的机构数为147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已有抽样框进行样本抽样。鉴于实际单位地址、名称变更、企业关闭等状况,最终确认调研样本数43家。

根据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内容,我们大致从两个方面了解宁波人才中介机构的现状:宁波人才中介机构的发展优势、宁波人才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图1 近四年宁波人才服务机构数增长图 数据来源:市人事局

截至2009年12月,宁波市拥有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已经达到147家,其中民营中介机构133家(有外资背景的3家)。[1]我们可以从图1看出来,2006年成立的人才服务机构只有51家,2007年达到了79家,2008年达到了99家,2009年达到了143家,每年人才机构数都以30%左右的速度增加。[2]当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在2008年下半年,人才中介机构歇业、变更、倒闭、兼并等的情况时有发生。从图1可以看出2008人才服务机构数的增速有所下降。但是,总体来看,宁波人才资源总量进一步增长,人才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化趋势明显,逐渐从初期的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机构占主体,发展成为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占主体。国内知名企业在宁波没立的分支机构逐渐增多,合资企业也已经在宁波出现。

图2 2009年3月宁波各类人才中介机构隶属部门频数分布图

图3 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中介机构主要服务内容分布图

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一直是人才资源配置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人才中介机构有着先天的信誉优势,同时还掌握着大量权威丰富的招聘信息,在人才招聘尤其是现场招聘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随着市场主体多元化,政府人才中介机构重新思考定位,深入一些前瞻性业务方向,除了人才招聘作为其传统强项外,也越来越多地延伸到人才测评(48%)、人力资源战略咨询(45%)、高级人才推荐(42%)、人才培训1(37%)等多样化服务领域

图4 宁波人才中介机构主要服务内容分布图

在接受调查的各家单位主要服务内容来看,最主要的服务项目仍然是人才招聘,有近80%的单位都将人才招聘列为主要的服务内容,现场招聘场次日益增多,网络招聘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有53%的人才中介机构将高级人才推荐服务列为主要服务之一,有44%的单位开展了人才派遣服务项目,并逐渐成为主要服务之一,另外40%以上的服务项目有人才测评和人才培训。其他包括人事外包、人力资源战略咨询、人才职业规划咨询等服务比例也较高,呈现出服务的多样化和均衡化。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高级人才推荐或人才猎头、人才派遭(外包人才测评等被越来越多的人才中介公司所重视。

图5 宁波人才中介机构主要业务范围分布图

从人才中介机构业务服务范围的调查来看,目前占主要份额的仍然是面向宁波市场的企业,占48%,这也说明宁波本地人才中介机构是市场主流。面向本省市场的企业占12%,他们主要是由省内人才服务企业组成。随着全国性知名人才中介机构的分支单位进入宁波,有36%的企业把经营范围推广至全国,这其中也包括一些宁波的本地企业。随着用人单位的需求延展以及人才市场区域扩张,它们把业务触角也从宁波伸向全省乃至全国。

图6 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人才招聘方式分布图

宁波在有形人才市场发展和推动的同时,信息化、网络化的无形人才市场在迅速扩张。2007年,全市各类人才服务机构共举办网上人才交流会120余场,参会招聘单位17000余家,推出各类岗位数14万个次;网络信息服务,新增入库个人求职简历69万份,累计现存个人求职简历162万份;网络访问点击量达到1.27亿人次。[3]而网络招聘也逐渐成为人才中介公司提供人才招聘服务的重要手段,通过抽样调查分析,有37%的人才中介单位通过互联网提供人才招聘服务,超过了传统的有形人才市场的发展速度。

图7 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学历分布图

从业人员的年龄逐渐年轻化,学历也逐渐提升,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在市场竞争中逐步提高。通过抽样调查,从事人才中介服务的主要学历集中在本科和大专,分别占有34%和40%的比例。同时专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逐渐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接受过正规人力资源培训,取得人力资源等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人数不断增加。由省人事厅和宁波市人事局联合举办,宁波市人事局培训中心承办的宁波市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培训也已经开展到第八期,这些企业内外举措均有效地提升了人才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

以宁波市人事部门为主体的行政机构,按照“鼓励发展,规范运作”的原则,先后制定了配套政策文件和措施,由单纯的许可监管转变为以行政许可为基础的指导性监管。联合劳动、公安等部门,加强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开展人才招聘等业务活动的安全监管。举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培训班,并进行专门测试,对成绩合格者颁发《从业人员培训合格证》。严查违法违规经营行为,采取发送整改通知、约谈通知的形式进行针对性的监督和指导。

在2007年、2008年“高洽会”期间,宁波人事部门专门开辟了人才服务业对接推介专应邀参会的有宁波市的人才中介机构44家以及上海市的6家。他们向参会企业及高端人才展示推介了各自的特色业务以及人才服务的新产品、新项目。

行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氛围正在逐渐形成。2009年,在东方、广业、众信等机构的筹划组织下,举办了宁波首届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年会。会上,各与会人员围绕当地人才现状、当前就业形势和人才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研讨,并向社会发出了旨在规范人才服务业市场行为标准、创造良好行业发展生存环境的倡议书

图8: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发展中存在问题主要导致因素分布图

在对中介机构进行问卷调查时,所有的企业都坦承面临着问题,有的是因为外部因索导致,有的是内部因素诱发的。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64%的企业面临着内外两个方面因索的困扰。

图9 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主要内部问题分析表

(1)总体实力不强,外来竞争压力大。

受访机构中40%都认为总体实力不强、外来竞争压力大是最为重要的内因。无论是机构数量,从业人员规模还是营业额,跟同等规模的城市相比,宁波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机构数量,截止2009年1月宁波市注册的机构数量也没有超过100家。而上海2006年年底已经有782家,深圳同期也有110家,沈阳有120家,青岛、大连均超过100家。而从人才中介机构的营业收入来看,2007年宁波全部民营人才中介机构的营业收入(不包含人才派遣、人事外包业务中的代收支项目)相加仅为3800万元左右,而深圳2006年全市人才中介机构实现营业额22.8亿元,上海同期人才服务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6.78亿元(均含人才派遣、人事外包业务中的代收支项目)[4]。正是由于宁波市的人才中介机构总体实力不强,宁波市的大企业不太信任本地中介机构,往往聘请上海和深圳的人才中介公司帮助开展业务,猎取人才和高管。

(2)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

图10 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所在区域频数分布图

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分布不平衡也是一个问题。从上面的人才中介机构所在地区频数分布图可以看出,海曙区和江东区人才中介数量分布最多。随着江东区“人才高地”构筑力度的加大,各类人才中介机构日趋集聚,注册的机构数量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多数机构拥有人才信息搜集和咨询、人才推介、人才委托招聘等三项以上业务资格,而能同时开展人才测评、人才信息网络乃至人才派遣的机构占到全市近三成,江东区是宁波市高端人才服务机构最集中的地区。

与此相对,其他区县发展得特别慢,比如鄞州经济实力雄厚,但截至去年只有1家在册人才中介机构,再比如经济发展最快的北仑保税区,发展潜力较大的余姚慈溪,目前人才中介机构的数量非常少,无法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企业需求。虽然这种有失平衡的状态是人才中介业务发展的自然选择,但机构分布呈现极不平衡,与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不相吻合。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化人才缺乏。

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从业队伍整体素质较低,缺乏真正懂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才和高端人才。从图7可以看出,尽管在全市中介机构从业人员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已经占到总数的36%,但是基本都缺乏开展高端服务的经验,缺少高级管理人才、项目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以及既有人才服务业背景又懂得IT技术的统计分析、软件开发方面的专门人才。另外一方面,宁波市也缺乏专门的高端人才中介培训机构,与外界的合作交流比较少,从人才中介机构面临的主要内部问题表中可以看出来,8%的人才中介机构都反映与外部的信息沟通不畅通。这些既影响了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对外学习的有效性和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为宁波人才中介机构走出去带来了障碍

(4)业务范围窄,服务能力弱。

虽然我市服务机构基本能满足用人单位的中低端人才服务需求和人才的一般求职需求,但是一些高端服务项目,例如人才猎头、人才开发市场分析、人才职业规划咨询等项目还非常薄弱。因此,相当一部分宁波企业寻求高端人才,依然会借助上海、北京、广州等外地人才中介机构的帮助。虽然,近几年,宁波市大力引进了几家实力雄厚的人才中介分支机构,但是目前的发展速度还不够理想。我们从下面的图表当中不难看出,人才中介机构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认为满足程度一般化的占到了48%,而非常好的只有12%,非常不好的竟然有4%。

图11 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程度评价表(%)

(5)人才中介机构的诚信危机。

在目前中介机构的失信行为中,比较普遍的有虚假中介、广告欺诈、不正当竞争以及行业欺诈。其中广告欺诈和不正当竞争在我市的人才中介机构中依然存在。所谓广告欺诈就是一些中介机构为了增加进场人数,扩大招聘会的赢利,采用夸大、偷换概念、发布欺诈性广告等方式误导求职者购买门票。2007年宁波市一家由省人事厅许可的中介机构在网络中间商的怂恿下,一口气抢注了宁波全市人才市场的中文域名,给其他正常经营的中介机构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是由于缺乏处罚的依据和手段,宁波市人事局只能给这家机构下发整改通知,督促其自行整改。类似的人才中介机构的不正当竞争还屡见不鲜。

图12 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发展存在的外部问题存在分布图

(1)金融危机导致用工数量减少。

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宁波的外贸型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企业用工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人才招聘这一宁波人才中介机构的主要盈利渠道。

通过2008年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总量对比2007年同期变化图式,我们可以看出,28%的企业业务量大幅下滑,52%的企业业务量略有下滑,10%左右的企业持平,业务量不降反升的企业也存在,大约10%左右。

图13 2008年用人单位需求总量对比2007年同期变化评价图

但是通过调查人才中介机构受金融危机影响下滑最大的业务,我们发现,人才中介机构受冲击最大的是人才招聘这一块,占据了64%,而其他的业务受到的冲击相对要小得多。由此可见,金砸危机影响最大的是人才招聘业务,专注于低端产品的人才中介机构受到的冲击最大。

图14 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受金融危机影响下滑最大的业务项目分布图

在金融危机中,也有部分企业业务量不降反升,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高端产品业务量提升比较大,例如高级人才推荐、人才职业规划、人才培训、人才测评等业务。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宁波人才中介机构要想做强做大,能够经受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的考验,必须发展自己的高附加值、高端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图15 宁波人才中介机构受金融危机冲击程度评价图

图16 宁波市人才中介机构受金融危机影响提升最大的业务项目分布图

(2)行业竞争不规范,缺乏行业协会的管理和协调。(www.xing528.com)

由于行业发展水平和发展层次的限制,宁波市还不具备行业的自我管理和协调发展,因此宁波市人事局至今没有批准成立相应的协会,各项工作还是由宁波市人事局和各县市人事局来管理和促进。

缺乏行业协会的管理和协调,也导致了宁波市人才中介行业竞争的不规范。行业监督机制缺失使得一部分人才机构出现失信行为,从而导致整个行业的信任危机

(3)政府的支持政策不够。

宁波市现有对人才中介市场管理可依据的法规,并不能全面覆盖人才中介的全过程和环节,使得有些过程在服务对象与收费标准等种种环节中仍然存在无法可依的现象。除此之外,没有建立并形成细化的管理措施和监督手段,例如网上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许可和监管问题,国家人事部1号令和《浙江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只做了原则上的规定,具体到网上人才中介机构需要具备什么特别的资格条件,如何判断其经营行为合法合规,如何控制其网上的业务界限,国家、省、市法规规章中均无明确的规定,所以不能有效监控网上的人才中介经营活动。宁波市和各下辖县区对于人才中介机构的发展还没有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有些区还处在征询意见和酝酿政策的阶段。

后金融危机影响下,宁波的人才中介机构要练好内功,提升实力。首先,应该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从业人员索质。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专家和人才中介培训专家,开展业务讲座和中介技巧推介;多渠道招才引智,构建人才市场专家型团队,加强和各国人才交流机构的交流;充分挖掘员工潜力,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中介服务专家、软件开发和网络管理专家、通晓国际惯例的专门人才等。

其次,民营人才中介可以考虑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不断开拓业务项目,增强服务功能,提升人才市场的服务层次。加快人才中介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相关网络招聘服务以及创新模式;再者,以客户为导向,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问题,人才中介机构可以开展高端寻访的猎头服务。有不少浙江企业把握机遇,利用危机储备人才,大力招揽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些人才中介机构抓住机遇,适时而变,提供企业需要的高级人才推荐、人才职业规划、人才培训、人才测评等相关服务。

政策扶持是推动新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宁波人才服务产业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政策扶持应重点放在财税政策、投资优惠政策的调节、高端人才的引进三方面,重点解决宁波中小人才中介企业的外向度低、规模小、创新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

政府在推动和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发展的同时,也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人才中介监管体系,强化民间监督,与有关媒体联手,设立人才中介单位诚信曝光台等来强化舆论监督。建立规范的许可公示制度。同时要加强对人才中介服务广告的发布管理和网络人才供求信息的管理,对网上招聘信息发布进行规范,打击发布虚假信息的行为。

行业协会可以积极参与政府部门人事、劳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并协助政府贯彻实施这些政策法规。可以通过更好地服务,通过区域交流、信息介绍、行业培训、品牌宣传等服务内容,逐步壮大会员队伍,打造宁波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品牌,提高行业的国内甚至国际竞争力。

规范与完善行规行约,积极推进行业自律。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出台人才派遣、人才培训、高级人才中介服务、网络招聘、招聘会及人才测评等各类行约行规,对各项业务开展的基本内容、操作要则等作明确规定,为中小型企业的规范操作提供参考。

政府除了在出台各项扶持政策鼓励人才中介服务行业发展之外,还要展开对优势企业的重点培养与扶持,创建人才服务知名品牌,形成产业规模,培育出品牌引领的优势产业群。

一是吸引市外大型人才服务机构尤其是跨国人才服务集团进驻宁波,鼓励宁波的人才服务机构与国内外知名同业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人才服务理念、服务项目、服务技术、服务标准和管理模式,提高宁波市人才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产业能级。二是支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信誉度高、发展潜力大的明星企业,对明星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优先享受权,扶持开发高端服务链,支持符合条件的人才服芬机构进入海内外资本市场融资。

对于中小人才中介机构,政府要认真分析其问题,引导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快速发展。比如引导中小中介机构服务专业化,集中企业有限的资源和力量,在人才服务的某一或某些领域做到行业的前沿和领先水平,并且在对企业和人才服务时能体现出专业形象和专业水准,这些都是中小人才中介机构重要的出路。政府要积极配合相关协会或组织开展各种培训、讲座,帮助中小人才服务机构在竞争中取胜,精心打造最适合自己的服务产品,集中自身优势成为专业领先者,逐渐形成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均系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

[1]阎勤主编.2008宁波人才发展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阎勤主编.2007宁波发展研究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美]库克著,吴雯芳译.人力资源外包策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赵永乐等.人才市场新论.蓝天出版社,2005.

[5]商红日.人才中介职业规范与实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顾家栋.人才服务职业规范与实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潘晨光,王力.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龚上华.人才中介组织机构的培育与发展问题探讨.社会主义研究,2006,1(165):122~124

[9]李兴华,叶婉清.对我国人才中介机构发展的思考.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

[10]陈朝宗.中西社会中介组织比较研究.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67~73

[11]刘茂松,周婷.中国人才中介组织发展模式研究.湖湘论坛,2007(3):66~68

[12]朴久富.英国的人才中介服务.中国人才,2005(7):43~48

[13]刘贽.发达国家人才市场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04(5)

[14]胡又牧.透析美国人才中介公司.国际人才交流,2008(5):44~46

[15]华为.积极推动首都人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中国人才,2007(21)

[16]林泽炎,田琳琳.中国人才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基本矛盾分析.决策咨询通讯,2008(2):75~76

[17]江城.市场:人才资源配置主渠道.中国人才,2008(1)

[18]翁坤海.人才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人力资源开发,2008(3):9~11

[19]韩思娟.促进我国人才市场的新发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9):216~217

[20]肖宇.国内人才市场现存的问题及对策.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2):8~9

[21]陈安平.在提升公共服务力的创新实践中提升人才竞争力:宁波市加强人才公共服务的研究与思考.浙江人事,2008(9):6~7

[22]卢羿.试论上海人才中介机构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2007(6)

[23]邢华,马永权.当前我国人才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人事报,2003-11-28

[24]朱庆阳.人才派遣:在劳动合同法体系下寻求发展机遇.中国人事报,2008-1-30

[25]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宁波人才发展报告解读.宁波日报,2008-9-23

[26]沈朝晖.我市人才中介服务市场有序开放.宁波日报,2005-12-26

[27]沈朝晖.我市多措并举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宁波日报,2008-12-14

[28]刘慧敏.保税区急需近三万紧缺人才.宁波日报,2008-7-8

[29]何兵.宁波:从事人才中介业务须持证上岗.中国人事报,2006-1-13

[30]宁波市人事局.宁波市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宁波人才网,2006-11-10

[31]陈烨.2007年宁波人才中介服务业发展概况.宁波人才网,2008-6-10

注释

[1]宁波市人事局.宁波民营人才中介机构迅速发展[EB/OL].httpJ/www.zjhrBs.gov.cnZOlO-tB-"。

[2]宁波人事编制.2009年宁波市人事局工作总结[EB/OL].http://www.nbra.gov.cn,2010-01-04。

[3]陈烨.2007年宁波人才中介服务业发展概况[EB/OL].htp://wwwnbrecomc udrczk/tzzzyn/200806t20080610_ 18877him,2008-6-10区。

[4]宁波市人事同陈烨.2007年宁波人才中介服务业发展概况[EB/OL].http:〃www.nbrc.com.cn/rczk/rczz/zzyn/200806/120080610_I8877.htm,2008-6-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