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经济不平衡:相关理论揭示

区域经济不平衡:相关理论揭示

时间:2023-10-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落后地区的产业之间缺乏相互联系。在本书中,弗里德曼基于中心地体系理论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理论,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并在次年出版的《极化发展的一般理论》一书中进一步加以完善。其中,中心区域指的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外围区域指的是高度依赖中心地区,并且缺乏经济自主权的区域。外围区域的经济理念、技术、资金多来自其周边的中心区域。

区域经济不平衡:相关理论揭示

(一)缪尔达尔(Myrdal)循环累计因果

1974年,循环累计因果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1944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他著述的《美国的两难处境》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循环累计因果理论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中,经济系统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存在循环累计因果关系[4]社会经济中的各种相关因素,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导致另一个因素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方向取决于发展的第一因素。如果变化的第一个因素是向上的,则变化也是向上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例,最重要的问题是消灭贫穷和落后,根据累积循环因果理论,要想改变发展中国家贫穷的现状,可以采取改善人民的营养状况,从而改善身体状况,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会增加人民的收入,收入提高,人民的营养状况又有所改善。随着这个过程的循环反复,就会促进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增加收入的因果循环的过程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循环,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累积循环因果模型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回流效应指的是随着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优势的凸显,将使这些资源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扩散效应指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源由经济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落后地区的一种现象。如果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两个效应相互抵消,区域经济将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但是这两个效应常常是不平衡的。相对来说,回流效应该多在不发达国家产生,而扩散效应该多在发达国家出现,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对不发达国家将进一步扩大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缪尔达尔认为,在国民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该采取一些不平衡政策,优先发展地理位置优越、区域资源丰富、投资高效、经济快速增长的区域,可以通过优先发展这些区域所带来的扩散效应促进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但是两类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不应该太大,为了防止累积循环因果关系导致发达地区无限扩大和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弥合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政府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可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刺激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这些理论经得起学者的考验,统计和实际情况相符,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较多。

(二)赫希曼(Hirschman)不平衡增长理论

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著述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对“哈罗德—多马”模型,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发起了挑战。赫希曼认为,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现有资源的效率发挥能力,而不是取决于资本的形成,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不是均衡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或多个优先发展的强大的地区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不平衡增长理论主张首先发展一种或几种具有促进作用的部门,并通过其发展促进其他部门的发展。平衡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在落后地区是有限的,资金不足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对于落后地区不可能大规模投资,而是只能集中在某些类别部门。[5]赫希曼认为,发展道路就像一条从主导部门到其他部门的链条,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包括选择几个战略部门进行投资和创造发展机会。赫希曼指出,在政府投资方面,应选择公共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以便为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如果是私人资本,就必须投资于具有激励作用的制造业。不平衡增长理论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效应概念,为区域产业结构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连锁反应包括:正向关联反应、反向关联反应和横向关联反应。正向关联反应指的是许多产业在开始生产前,和向其供应原材料、燃料、生产设备等的部门的反应;反向关联反应指的是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在进行生产后,将其产品转化为原材料、燃料、生产设备或者直接转化为许多产业的消费部门有关的反应;横向相关反应指的是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和生产过程中为其提供相关服务的部门产生的相关反应。

不平衡增长理论除了强调经济发展初期不平衡发展的必要性,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发展经济的道路。经济落后地区的产业之间缺乏相互联系。因此,从资源有效配置的角度看,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应该利用有限的资源,优先发展。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为了加快区域间的经济发展,需要有关经济部门进行协调。这不仅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为国家产业发展秩序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工具。(www.xing528.com)

(三)弗里德曼(Friedman)“中心—外围”理论

1966年,美国著名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学家弗里德曼在其著述的《区域发展政策——委内瑞拉案例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在本书中,弗里德曼基于中心地体系理论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理论,提出了“中心—外围”理论,并在次年出版的《极化发展的一般理论》一书中进一步加以完善。不同于积累循环因果理论,在“中心—外围”理论中,除了从经济学的角度,还从更广的范围考察区域的不平等。“中心—外围”理论将区域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中心和外围。其中,中心区域指的是经济高度发达的区域;外围区域指的是高度依赖中心地区,并且缺乏经济自主权的区域。外围区域的经济理念、技术、资金多来自其周边的中心区域。由于政治和经济权利的不平衡,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从而导致空间二元结构的出现,但是通过市场的延伸,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空间经济的一体化使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小,最终中心和外围区域的边界将变得模糊。“中心—外围”体系存在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中心—外围”理论得以成立依靠的就是上述基本条件。对于整体性,无论是“中心”还是“外围”,它们都是整个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经济体系。今天的经济制度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伴随着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由于国际分工在19世纪变得非常重要,根据这种国际分工,第一批技术先进的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而落后的国家则沦为该体系的“边缘”或“外围”。“中心”和“外围”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是技术进步及其成果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传播的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对于“中心—外围”制度的差异,主要关注的是两个体系经济结构的重大差异。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中心”,在整个经济系统中迅速而均匀地传播。因此,“中心”经济结构具有一致性和多样性。一致性指的是现代生产技术贯穿“中心”的经济体;多样性是对经济结构的说明,“中心”经济体的生产涉及相对广泛的领域,包括初级、中间和最终消费品。而“外围”经济结构是不同的。一方面,“外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偏向于专业化,大部分的生产资源用于持续扩大初级产品的生产,而对工业成品和服务的需求主要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外围”经济体的经济结构是异质性的,技术落后的经济部门生产率极低,而使用现代生产技术的经济部门生产率较高,它们同时存在于“外围”经济体中。中心和外围之间的关系在中心外围系统的起源、功能和发展上是不对称的,既不对称又不平等,这就是“中心—外围”制度中的“不平等”,是理论的第三种重要内容,它具有决定性,也是理论的最终终结。

(四)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

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是基于弗农(Vernon)教授等人在哈佛大学工业生产周期理论。在弗农看来,工业部门及其各自工业品必须经过四个阶段,即创新、发展、成熟和衰退,并在不同阶段行业的繁荣会走向停滞不前,并最终成为衰退部门。区域经济学家将生命周期理论引入区域经济学,建立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根据该理论,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于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中,世界上出现的每一个新产业、新产品或者新技术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从高梯度区过渡到低梯度区,威尔伯(Wilbur)和其他人将其比喻为“工业区位向下渗透”的现象。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间的经济技术差距在实体经济体系中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距就是梯度,也就是区域经济技术潜力的差异。存在着潜在的技术经济差异,就存在着技术经济进步的动力,从而形成了生产力的空间进步。生产力梯度转移定律的使用必须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区域间技术和工业的梯度转移是一个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欠发达地区积极做好梯度转移准备,加快技术和产业梯度转移,缩小区域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区域梯度转移的快慢和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强度分别取决于极化效应、扩展效应与回流效应所产生的三种力的组合。极化效应将导致生产集中在其占主导地位的高梯度区域,域间的差异从而导致更大的梯度差异;扩展效应将促进低梯度地区的发展,回流效应会阻碍低梯度区域的发展,从而扩大梯度间的差异。

(五)威廉姆森(Williamson)的倒“U”型理论

威廉姆森在分析了24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后,将库兹涅茨(Kuznets)倒“U”型收入分配假说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提出了区域经济差异倒“U”型理论。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区际差异将会逐步加大,然后区际差异将保持稳定。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发达地区将面临资本报酬下降、生产要素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及区域差距逐步缩小的问题。通过实证分析,威廉姆森指出,横断面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的结果都显示了发展阶段和区域差距之间的倒“U”型反比关系。威廉姆森的倒“U”型理论在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变化时引入了时间序列问题,因此平衡与生长之间的替代关系随着时间的非线性变化是倒“U”型理论的特点。基于以上分析,威廉姆森得出结论,国家发展水平和区域失衡之间存在倒“U”型反比关系。可以这样说,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区域的特点是收入差距更大,“南北”二元性更强;在该国增长和发展的最成熟阶段,区域间的趋同和“南北”问题的消失是其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