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诗意栖居的审美智慧:生态审美教育研究

中国古代诗意栖居的审美智慧:生态审美教育研究

时间:2023-10-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这样的美学观念与东方特别是中国有着密切的渊源。其实,中国古代“中和美”的实质是天人、阴阳、乾坤相谐相和,从而达到社会、人生与生命吉祥安康的目的,这也正是“中和美”对于人“诗意栖居”的期许,也与海氏生态存在论美学有关人在“四方游戏”世界中得以诗意栖居的内涵相契合,并成为当代生态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

中国古代诗意栖居的审美智慧:生态审美教育研究

“诗意地栖居于大地”,这样的美学观念与东方特别是中国有着密切的渊源。西方古代美学建立于“天人相分”的哲学基础之上,它以“雕塑”为艺术范本,注重艺术结构自身的“和谐美”,而中国古代美学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力倡“中和美”,它持守“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道德理念。中国古代审美教育是一种“德性论”美育,其目标不在传授艺术技能,而在于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这里的“文质彬彬”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德性品质,也是一种“中和美”。最早提出“中和美”的是《尚书·尧典》,所谓“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里明确提出了音乐诗歌的“神人以和”的准则,以及“直而温,宽而无虐,简而无傲”的艺术特性,中国古代艺术以“中和”为审美准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生存论美学,它追求生命的圆满与健康,以及诗意化的生存。关于“中和美”的生存论思想在《乐记》中有所阐明,《乐记·乐论篇》指出:“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这里点出了中国古代“礼乐教化”并行的艺术文化特点,阐明了通过礼乐教化达到“天人相和,合敬同爱”的社会安宁、人生安康、生命健康的目的。正如《乐记·乐象篇》所言:“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其实,中国古代“中和美”的实质是天人、阴阳、乾坤相谐相和,从而达到社会、人生与生命吉祥安康的目的,这也正是“中和美”对于人“诗意栖居”的期许,也与海氏生态存在论美学有关人在“四方游戏”世界中得以诗意栖居的内涵相契合,并成为当代生态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

【注释】

[1]〔美〕托玛斯:《细胞生命的礼赞》,李绍明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第5页。

[2]同上书,第89页。

[3]〔美〕康芒纳:《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29—30页。

[4]〔美〕罗尔斯顿:《基因、创世记和上帝——价值及其在自然史和人类史中的起源》,范岱年、陈养惠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第45页。

[5]〔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221页。

[6]〔美〕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第148页。

[7]段义孚:《恐惧》,潘桂成等译,“国立”编译馆,2008,第386页。

[8]Yi-fu tuan,Segmented Worldsand Self:Group Life an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p.32.

[9]段义孚:《逃避主义》,周尚意、张春梅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第22页。

[10]同上书,第167页。

[11]同上书,第230页。

[12]同上书,第123页。

[13]江畅:《西方德性思想史(古代卷)》,人民出版社,2016,第60页。

[14]同上书,第62—63页。

[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6页。

[16]〔德〕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关于黑格尔耶拿时期哲学中的社会理论》,胡继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53页。

[17]曾繁仁:《现代美育理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351—352页。

[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17页。

[19]〔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第194页。

[20]〔美〕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第123—124页。

[21]赵红梅:《美学走向荒野——论罗尔斯顿的环境美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第98页。

[2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第63页。

[23]同上书,第218页。

[24]同上书,第318页。

[25]同上书,第328页。

[26]〔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第15页。

[27]同上。(www.xing528.com)

[28]同上书,第31页。

[29]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1236页。

[30]同上书,第1234—1235页。

[31]同上书,第1239页。

[32]同上书,第1241页。

[33]同上书,第1305页。

[34]〔美〕沃德、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前言页。

[35]同上书,第260页。

[36]〔美〕鲁克尔特:《文学生态学:一项生态批评的实验》,载《生态批评读本》,美国乔治亚大学出版社,1996,第115页。

[37]〔英〕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徐波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529页。

[38]〔美〕伯林特主编《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刘悦笛等译,重庆出版社,2007,第167—168页。

[39]〔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第120—121页。

[40]同上书,第119页。

[41]同上书,第129页。

[42]同上书,第128页。

[43]同上书,第119页。

[44]同上书,第120页。

[45]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482页。

[46]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484页。

[47]〔美〕伯林特:《环境美学》,张敏、周雨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第135页。

[48]同上书,第66页。

[49]同上书,第136页。

[50]同上书,第139页。

[51]〔美〕伯林特主编《环境与艺术:环境美学的多维视角》,刘悦笛等译,重庆出版社,2007,第10页。

[52]〔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第107页。

[5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第63—64页。

[54]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第1193页。

[55]〔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0,第218—2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