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旅游文化:绘画风格与流派举要

中国旅游文化:绘画风格与流派举要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以后,卷轴画成了绘画的主要形式。现从中国画的基本题材即人物、山水、花鸟等方面简要叙述其风格流派。其绘画作品当时已得到很高评价,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顾恺之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那深浅晕染、敷彩淡雅的风格被世人称作“吴装”。花鸟画作为独立的画科成熟于五代,但唐代韩幹画的马、韩滉画的牛都是很有名的绘画珍品。

中国旅游文化:绘画风格与流派举要

古代绘画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彩陶纹饰,在布、帛上作画的历史始于战国。卷轴画大约始于魏、晋,现存的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和《洛神赋图卷》的临摹本,是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卷轴画。唐代以前卷轴画并不占主要位置,那时主要是壁画和帛画。唐代以后,卷轴画成了绘画的主要形式。卷轴画兴盛起来之后,壁画相对地少了。

卷轴画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主要形式,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的优点:特殊的装裱形式,悬挂美观大方,便于收藏和携带。中国画通过装裱不仅起到装帧的作用,而且可以增强绘画的艺术效果,它可以使笔墨、彩色艺术趣味充分显现于生宣纸表层,使笔触、墨晕舒展清晰,所以托裱成了中国画制作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具有特殊的装裱形式,卷轴画具备世界其他画种不可相比的优点,并成为中国画的民族特色之一。现从中国画的基本题材即人物、山水、花鸟等方面简要叙述其风格流派。

1.人物画

自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和《洛神赋图卷》开始,唐、五代、两宋时期的人物画在自己的发展史达到了第一个艺术高峰;从元代到明、清时代,由于山水画花鸟画占了绘画的统治地位,人物画相对衰落了。不过在元、明、清时期,肖像画发展到了更高水平,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肖像画作品。因此,唐、五代、宋的人物画及元、明、清的肖像画,是我们介绍人物画的重点。

顾恺之(344—405):大约生于康帝建元二年,卒于安帝义熙元年,既是画家又是美术理论家,他写有《魏晋胜流画赞》《画论》《画云台山记》。其绘画作品当时已得到很高评价,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顾恺之的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对人物内心精神的刻画比汉代壁画大大提高了,创造了一种雄劲、连绵、优美而富有韵律感的线条,在对待对象的态度上主张实对(即今天所说的写生)。

《洛神赋图卷》是顾恺之根据三国魏诗人曹子建的《洛神赋》创作而成的。《洛神赋》借神话表现了作者失去爱情的痛苦,反映了曹子建对真挚美好的爱情的追求,其主题是有积极意义的。顾恺之在画中描绘了洛神在洛川降临人间及其离去的过程,表现出欢乐、哀怨、惆怅的感情。洛神乃古代神话人物。女神洛嫔本身是伏羲女儿,称为伏妃,因渡水淹死而成为女神。现存两种不同结构的《洛神赋图》摹本,分别藏在故宫和辽宁博物馆。

吴道子(约685—758):唐代画家,阳翟(河南禹县)人。唐玄宗任其为内教博士,当时他活动于洛阳,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作壁画300多幅。他对前人铁线游丝的笔法有所改变而用一种兰叶描,有“吴带当风”之称。他那深浅晕染、敷彩淡雅的风格被世人称作“吴装”。传世的《天王送子图》相传是李公麟的摹本。该画描写的是悉达多太子降生后,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他去天佛寺朝拜的情景。画中诸神异兽惊慌失措,俯伏奔腾,极为生动而有气势,人物的造型稳重而有夸张,用笔流畅,形象生动。从这件作品中大体可以看出吴道子的艺术特色,即所谓“吴家样”风格。

张择端:生卒年月不详,北宋画家,字正道,山东诸城人。多画城郭街市、车马舟船等社会民情风俗题材,以画阁楼著称。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高24.8厘米,长528厘米。描写了当时汴京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景。天津博物馆藏《龙舟图》(也称《西湖争标图》),画幅不大却如实地描绘了当时汴京节日的盛况,画法十分精致,有张择端题名。但亦有人认为是伪作。

元代山水、花鸟画占了统治地位,人物画相对衰落,在“形神兼备”的传统理论和技法的影响下,元、明、清的肖像画有比较大的成就。

明代中国肖像画开始受西洋绘画的影响;清代的人物画中,受西画影响的作者、作品为数更多。

2.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出现于六朝隋唐时期已基本独立,到元代达到高峰,元以后,长时期为中国画坛主流。山水画始于何时争议很多。关于山水画的论述早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就有宗炳的《画山水序》著述传世,但已无当时山水画遗迹。(www.xing528.com)

《游春图》过去被认为是最早的山水画。但一般认为山水画的成熟,并作为一个画种独立存在,是唐代中期开始的。唐代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中提道:“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即吴道子、李思训及其子李昭道)历代流传着吴、李分别画成两副嘉陵江水巨作的故事,唐玄宗称赞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奇妙。”

山水画到五代宋初时期更加成熟。杰出的代表有以描写中原地区的山景为主的荆浩、关同、范宽(这几位画家),以描绘山东一带山景为主的李成,以描绘江南山水为主的董源、巨然。

“米点山水”:为北宋米芾与米友仁父子所创造的一种山水画技法。他们画山水,不求工细,用笔墨点染,运笔草草,很适于表现江南湿润的景色;同时用“朦胧云”“无根树”等特殊表现手法增加画面气氛,亦称“米氏云山”或“米家山”。

李唐(约1050—1130):南宋山水画家,字晞古,河南三城(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宋徽宗时入画院任待诏。高宗南渡时李唐也流亡到了临安(今杭州),当时已八十高龄。初到江南,他的山水画未得到重视,他曾赋诗道:“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牡丹。”他的山水画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画出山川雄伟的气势。晚年创作“大斧劈”皴法,画水打破鱼鳞程式,画出了盘涡动荡之状。李唐为南宋画院水墨苍劲一派的开路者。他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继承。存世作品《长夏江寺图》笔法厚重,着以浓艳的石青石绿。并有《万壑松风图》等作品传世。

马远:生卒年月不详,字遥父,号钦山,原籍山西,后居钱塘(杭州)。他的曾祖父、祖父、伯父、父、兄都是画家,故有“一门五代皆画手”之称。马远的山水画用笔棱角方硬,水墨苍劲,不做层层渲染,但着重浓淡层次的变化,所以远近分明。现存马远的《踏歌图》《雪图》《楼台夜月图》《寒江独酌》《探梅图》《松间清香》等,都是意境深远的佳作。

3.花鸟画

花鸟画的题材一般来说也包括走兽。花鸟画作为独立的画科成熟于五代,但唐代韩幹画的马、韩滉画的牛都是很有名的绘画珍品。

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贞元初,官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画远师南朝陆探微,善绘人物及风俗画,写牛、羊、驴尤佳。所作《五牛图》,赵孟頫说它“神气磊落,稀世名笔”。该画与《文苑图》并存于世。韩滉曾做过唐德宗时的宰相。当时画牛名家戴嵩也深受其影响。现存《五牛图》用笔灵活,设色沉着,从不同角度生动真实地画出了牛的神态。

黄筌(约903—965):五代十国西蜀时候的画家,字要叔,四川成都人。历任前蜀、后蜀官职;入宋,任太子左赞大夫。从师刁光胤,并取法滕昌祜,擅画花鸟而自成一派。其作品多描绘宫廷中的珍禽异卉,画禽鸟则羽毛丰满,画花则善于着色,勾勒精细。他兼工人物、山水、墨竹、龙水。其子黄居宷亦是画家。黄筌所代表的是五代宫廷绘画,故又称“院体画”“黄氏体”。

黄慎(1687—1768):字恭寿,又字恭懋,好瘿瓢子,福建宁化人,久寓扬州。家贫,以卖画为生。善人物,初学上官周,后用狂草笔法作画。多以神仙故事和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为题材,有时也画纤夫、渔夫、乞丐,形象往往非常奇特。兼工花鸟和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