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末的成果|音乐教育价值观变革研究

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末的成果|音乐教育价值观变革研究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恰逢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贝纳特·雷默应邀访华,带来他所倡导的“审美音乐教育”观念,与我国改革开放后所追寻的目标不谋而合。此时的美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人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情操、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社会风尚。

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末的成果|音乐教育价值观变革研究

1.改革开放初期的音乐教育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从停滞走向发展并不断繁荣。1978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新确立和贯彻。[27]中小学音乐教育也由此出现了新局面,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加强了对艺术教育的领导,设立领导机构,配备了领导干部,配备了音乐教研员,建立了专家咨询机构,并相继成立了全国和各省市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

1979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8]1986年我国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其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做了明确规定,小学音乐总课时达到476节,中学达到140节。同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中,将“美育”作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9]为贯彻全面发展方针,1988年原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并适当加强劳动教育。音乐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学校全面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姚思源在全国第三届音乐美学座谈会上提交了《音乐审美教育应当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一文,在该文中提出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此时恰逢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贝纳特·雷默应邀访华,带来他所倡导的“审美音乐教育”观念,与我国改革开放后所追寻的目标不谋而合。此时,我国音乐教育开始寻求自己独立价值和地位,吸收和借鉴雷默的审美音乐教育观念,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重视儿童音乐教育,1980年文化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少年儿童艺术工作的意见》,大力加强儿童艺术教育,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音乐上多创作、演出适合儿童特点的曲目,并在文会馆、青少年宫建立业余艺术学校。198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纲要》,其中分别对小、中、大三个年龄办提出了音乐教学的大纲要求。1982年由全国幼儿教材编写组编写了教材。1989年文化部又一次颁布了《关于加强少年儿童艺术教育的意见》,结合了“美育”,提出了美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因此,音乐教育成为儿童教育的不可忽视的一部分。[30]

1989年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学校艺术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该纲领对学校艺术教育目标和任务、教学、师资等各方面提出了明确地要求,勾勒出学校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蓝图。至此,我国的学校艺术教育进入了“有法可依”的新阶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31]

2.20世纪90年代的音乐教育(www.xing528.com)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吸取经验教训,提出新思路、新突破。1992年国家教委指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音乐教育大纲》,七中队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内容、进度等各方面都做了明确规定。[32]1994年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家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和高中应开设音乐课的指示,发出了通知,要求从1994年秋季起,在普通高中一、二年级开设艺术欣赏课,其中包括音乐欣赏课,实现了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在高中开设音乐课的愿望。从1992年至1994年间,国家颁布了大量新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包括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中音乐教学大纲、高中音乐欣赏课以及两年制、三年制高等师范专科的专业课程方案等。新的教学大纲是结合当代国家音乐教育总体规划,通过经验的总结及对旧大纲的调整,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时代性气息。[33]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有深入发展,引进了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国外的新知识、新理论被大量引入中国。如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匈牙利柯达伊的音乐教育、德国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日本铃木和雅马哈的音乐教育,还有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学法以及美国键盘集体课教学法等都被逐渐引入我国,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我国音乐教师的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教学素养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在吸收国外的优秀经验还是指导我国教育实践中,都力求将二者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教育现状的新路。

这一时期,课外、校外音乐活动广泛展开,特别是少儿学习乐器和夜月考级制度的推出,但课外音乐活动大多集中在城市,农村小学则是整个国民音乐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进入90年代音乐师范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缓解了多年来中小学音乐师资缺乏、师资水平低下的矛盾。教育界对美育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美育教育重要性有新的认识,确立了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艺术教育观念的提出,音乐教育将“道德至上”的价值观发挥到极致,从美育上来讲可以养成向上的趣味,和高洁、纯美、率真的感情;从德育上说可以陶冶品质,培养国民的元气,振作刚健中正的风尚,造成完美崇高的人格。此时的美育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人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情操、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社会风尚。音乐教育价值观通过美的感染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学生对美与丑的识别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和美术的欣赏力和理解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