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教学内容与课程变革-身体哲学视角研究

音乐教学内容与课程变革-身体哲学视角研究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音乐的欣赏与感受是把重点放在欣赏者的聆听上,主要是以音响形式呈现“音乐作品”所产生的心理、思维、感受,这是传统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身体哲学视阈下音乐课程与教学利用身体感官与音乐表现、体裁、风格、情绪等,培养学生体验音乐、感受声音,重视体知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身体”关照也是重要环节。

音乐教学内容与课程变革-身体哲学视角研究

1.“身体”的感受与欣赏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感受与欣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12]

音乐的欣赏与感受是把重点放在欣赏者的聆听上,主要是以音响形式呈现“音乐作品”所产生的心理、思维、感受,这是传统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从身体哲学视阈的角度对音乐的感受与欣赏活动进行研究,要综合聆听者的身体与身体情境,不能只局限于对欣赏者的观察。分析音乐感受与欣赏活动中“身体”问题凸显的三要素:第一,音乐的存在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声音,它还存在于人们生活、实践等行为活动中,在“身体”的感受与欣赏过程活动中。音乐欣赏者不仅仅只依附于声音、音响所产生的音乐作品,而是要将身体参与到音乐表现的过程中,正是因为音乐聆听个体的“身体”行为有其特殊的意义,传达音乐本身的内涵;第二,音乐感受的过程中,欣赏者的整个身体就是体验音乐的中介,这种身体感受不管是通过聆听还是体验,都是将聆听者的身体活动、感觉活动、意识活动、情感活动等融合在整个“身体”感受与欣赏之中;第三,不同音乐作品的感受与欣赏活动的音乐场景不同,这是由于“身体”的感受与欣赏活动的“身体间性”造成的,从音乐感受与欣赏场景中的“身体间性”来看,不同性质的音乐鉴赏活动的意义不同。总之,通过对音乐感受与欣赏活动中“身体”问题三要素的分析,更加明确了“身体”在音乐感受与欣赏中的重要性。

“身体”感受与欣赏活动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身体感官对音乐的感知作用。有学者认为:“感觉,是来自外界对于我们自身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刺激”[13],所谓感官包括听觉感官、视觉感官、触觉感官等与外部环境相联系并密切沟通的感觉器官。身体的感官不仅包括外在的感觉器官,还包括身体内部整体的感觉系统,将内部感觉系统与外部感觉系统相结合,促成身体整体的感知。将这种所有感官连接于一体的“身体”,具有整体的统一性和局部的独立性。正是由于具有局部性和整体性的身体感官,致使身体的感觉也有同样的性质。所以,身体感觉是身体内外的通感,并且身体感觉具有局部性和整体性,而“身体”中的感觉又具有局部的独立性。由于身体各感官具有独特的功能导致感觉的局部性是独立存在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对应不同的感觉和不同的感官。就如同光可以对眼睛产生刺激,声音可以对耳朵产生刺激,肢体接触可以对皮肤产生触觉。不同感官也会对同一事物产生感觉,比如振动的物体可以与皮肤接触产生震颤的感觉,物体振动频率产生的声音可以使耳朵听到,又如眼睛可感受光的强弱,当皮肤碰到光时则可以感受光的温度。因此,当受到外界的刺激时,各感官产生的感受都有其独特性。身体哲学视阈下音乐课程与教学利用身体感官与音乐表现、体裁、风格、情绪等,培养学生体验音乐、感受声音,重视体知的重要性。

让学生感受声音,重视声音,体验大自然声音的美妙,并意识到人们对声音的感知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

2.“身体”的音乐表现

“音乐表现”是身体参与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简称“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身体参与音乐表现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有效实现“新课标”的目标,使学生在音乐表现中感受美,陶冶情操。音乐表现在音乐教学中分为“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都是“身体”参与创造的过程,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理解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认知、观察等能力。

在身体哲学视阈下音乐表现在教学中四个方面的体现:第一,演唱中为了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唱基本技能,正确的“身体”方式如演唱姿势、呼吸方法、声音及咬字吐字方面的练习等,才能使学生能够自然、自信、有表情、有感情地唱歌。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身体”关照也是重要环节。特别要注意的是本阶段学生的生理特征,大部分学生处于变声期,为满足这一生理需要,须适当减少嗓子的使用频率,保护身体器官的发育,使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第二,演奏教学的具体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演奏活动,培养学生的演奏兴趣,通过演奏中的“身体”动作来表现情感如演奏姿势、气息控制、手形、指法等,不必追求专业化,更不能进行机械、枯燥的训练。第三,综合性艺术表演的内容更加注重“身体”参与和“身体”体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加音乐身体活动,运用身体律动表现音乐,综合歌剧戏剧、歌舞剧、音乐剧等多形式活动,注重学生获取音乐艺术的体验和兴趣。第四,识读乐谱要从“身体”感知入手,然后再讲述各种节奏的名称和含义,这样就不会使学生觉得陌生,比方说,让学生走一走,体验和认识四分音符节奏,跑一跑感受和学习八分音符节奏,等等。(www.xing528.com)

3.“身体”的音乐创造

“音乐创造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音乐创造能力。它的内容包括“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创造”“创作实践”,它们全部是身体哲学视阈下的产物。

第一,探索音响与音乐。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发出声波而造成的听觉音响,使人产生听觉的振动,不论是奏或听都是由“身体”产生的情感因素。音乐课堂上注重发掘学生音乐创造的思维潜力,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音响,如探索人声、乐器、各种非常规音源的音色、音强、音高、节奏、旋律和声等要素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听觉经验才能在创造活动中选择最恰当的方式表现声音、表达感情。第二,即兴创造。《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并奠定终身学习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14],在开展即兴创造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多运用身体与音乐本体开展教学,可以借鉴和参考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音乐教学法的本体论和方法,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运用,切不可生搬硬套,任何一种形式的即兴创造都建立在学生的身体、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真切并发自内心地参与到即兴创造过程中,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在身体即兴创造方面,首先要对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等进行灵活的运用,可将生活中的语句加以音乐元素进行创造;在聆听音乐或演唱歌曲的同时,能够掌握旋律特点,通过身体即兴发挥创造动作;将课堂上的器乐与音乐游戏、音乐故事等能够即兴配合的音源相结合等。通过身体即兴创造活动,使学生在理解和表现音乐时候发挥个体创造力,并积极表现和创作。第三,身体创作实践。以“作曲”为例来说明如何在音乐课堂进行身体创造实践。提到“作曲”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专业音乐学生才会去做的事情,其实不然,简单的几句节奏或者旋律创编也是作曲,教师在课堂上要打破学生对作曲的神秘感,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在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性。同时,教学领域中教师发挥的创造力,才能引导启发学生更具创造性的艺术表现,解放学生天性寻找音乐中自己独特的“答案”。人的“身体”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就是创造,通过身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提升对音乐的兴趣。

4.音乐与相关文化中的“身体”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教学领域新增加的一个内容,《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15]

为了在身体哲学视阈下实现音乐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必须将生动的身体活动与具体音乐作品相结合来完成。音乐与相关文化包括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等三个方面。首先,身体对于社会生活来说举足轻重,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是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来自生命的呼吸、心跳,身体的各种活动、动作等,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音乐。同时音乐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独特的方式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为了更准确地发现音乐的社会功能,掌握音乐与社会生活,并将身体投入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学习中,进而使个体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音乐,“文化”存在的载体之一是人,也就是说文化的衍生与发展离不开音乐和人。音乐教育必须以相关文化学习为基础,这样才能使人的生命与音乐教育形成内在联系。仪式音乐、活动音乐、背景音乐等都属于音乐与社会生活的领域,就仪式音乐来说,根据不同仪式的需要选择音乐,既能衬托出仪式感,又能将人的心境恰当带入仪式。身体哲学视阈下将身体参与社会音乐文化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音乐,体验音乐文化活动。音乐与文化艺术领域还包括丰富的内容,如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等都与音乐息息相关。身体哲学视阈下如何学习音乐与文化艺术,就音乐与舞蹈而言,舞蹈本身就是通过肢体动作、表情结合音乐节奏、旋律进行的情感表达、艺术表现。音乐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舞曲是音乐作品体裁的一种,也是音乐与舞蹈结合表现的形式之一,它是作品中特有的节奏、节拍与音乐的结合,不同舞曲都有独特的节拍与节奏。因此根据不同体裁的舞曲,与不同的身体律动结合,形成爵士舞民族舞现代舞等不同种类舞蹈,且各种舞蹈体验差异明显。

最后,音乐与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工具。不同历史背景、不同阶级斗争中的音乐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音乐与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如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紧密相连。在现代学校的育人活动中,音乐教育协助各学科进行教学同样发挥着它的审美作用。

总而言之,身体哲学视阈下的音乐课程与教学中,通过生动的身体实践活动与具体音乐作品相结合来学习社会、生活、文化和艺术等内容,亲身参与生活中的音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使音乐依附于生活,我们学生生活在音乐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