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东地区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大鲵或 华东地区大鲵分布情况

华东地区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大鲵或 华东地区大鲵分布情况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时期大鲵在华东地区的分布,除台湾可以确定没有外,绝大部分省级政区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以浙江、安徽、江西较多。

华东地区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大鲵或

华东地区大鲵分布情况

历史时期大鲵在华东地区的分布,除台湾可以确定没有外,绝大部分省级政区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以浙江、安徽、江西较多。

4.3.1 上海

历史上,上海曾有大鲵分布(详见下文),只是尚未见到有确切的古籍记载。

4.3.2 江苏

古籍记载江苏分布的大鲵,仅见一处。

●无锡市:(宋)薛季宣《浪语集·游竹陵善权洞(之一)》吟诵:

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

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

蜨舞疑山魄,花开想玉颜。

如禅观适,游魶献澄湾。

(寺故祝英台宅。唐昭义帅李蠙尝见白龙出水洞而为雷雨。今小水洞存鳠鱼,四足)。

(明)方以智《物理小识·鸟兽类》诠释:

四足鱼:魶鱼,有足缘木,音如儿啼。周益公记:宜兴洞有四足鲇。

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鲵鱼引泛舟录》记载:

宜兴善权寺水洞,时有四足鲇鱼出游,村夫或击而食之。按:上述三文献记载的皆是位于今宜兴市西南25km螺岩山的“善卷洞”(亦即“善权洞”“宜兴洞”“善权寺水洞”),是夏季凉爽的天然古溶洞;无论是薛季宣(1134—1173)所称“魶(鳠鱼)”,周益公(即周必大,1126—1204)所称“鲇”,还是《古今图书集成》所称“鲵鱼”等,皆是大鲵。反映那里不仅有大鲵,而且存在较长久。

4.3.3 浙江

浙江是历史上我国东部大鲵分布广泛的省级政区之一,栖息有大鲵的市、县41个,约占全省59%,居华东地区之首。

杭州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杭州府(治今杭州市,辖境包括今属杭州市的杭州市、临安市与富阳市等地)志·物产·鳞属》记述:

神鱼:张公洞西崖下丹池时有神鱼。异形,四足,鼓鬣。群游,吐气作云(《西天目山志》)。按:有“四足”的“神鱼”,显然就是大鲵。并且杭州市的其他地点也有大鲵分布的记载。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临安县(今市)志·物产·鳞类》列举有“鳗、鳝、■、石斑、四足鱼”等物种,其中“四足鱼”就是大鲵。

湖州市:清同治九年(1870)《湖州府(治今湖州市,辖今湖州市、长兴县、德清县、安吉县)志·物产》记述道:

鲵:即四足鱼。《酉阳杂俎》:鲵鱼似鲇,四足,长尾,能上树。天旱,辄含水上山,以草叶覆身,张口。鸟来饮水,因吸食之。声如小儿啼。《孝丰郭志》:四足鱼,出天目[山]龙潭内。能行树杪,闻跫然足音,即跃入水中。《夷坚志》:乾道六年,湖州市中弄蛇客养一鱼于瓦盆,状似鲇而色黑,腹下出两手,若壮夫者,十指皆具,盖所谓人鱼也。按:此人鱼亦鲵类。鲵,一名人鱼也。按:从记载的描述判断,所称“鲵”即大鲵。说明当时今湖州市仍有大鲵分布。

清光绪三年(1877)《孝丰县(今属安吉县)志·土产·鳞属》记述:

四足鱼:名鲵。似鮎,西溪最多。唯在天目龙潭者,色黑,性坚,有四足。乡人谓之斑鱼龙。《罗志》:能行树杪,闻足音即跃入水中。按:从描述的形态、生态看,“四足鱼”即大鲵,反映当时今安吉县有所分布。

●嘉兴市:清光绪二十四年《杭州府(辖境包括今属嘉兴市的海宁市等地)志·物产》记载有称为“神鱼”的大鲵。

●宁波市:张守节《史记正义·秦始皇本纪》称大鲵“今台州有之”,其辖境包括今属于宁波市的宁海县、象山县等地,表明唐代有大鲵分布。

●台州市:上文诸解汇编《史记·秦始皇本纪》提到:

以人鱼膏为烛(【集解】……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灯冡中则火不灭)度不灭者久之。按:笔者对所称大鲵亦出自“东海中,今台州有之”,信疑参半,因海中不可能有两栖动物生存。经查《史记》诸诠释者(如裴骃、郑樵等)多沿用徐广之说,唯(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秦始皇本纪》诠释:

以人鱼膏为烛(《广志》云: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鳢。可以治牛。出伊水。《异物志》云:人鱼,似人形,长尺余。不堪食。皮利于鲛鱼,锯材木入。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即此鱼也。出东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灯冢中,则火不灭)度不灭者久之。又查,“台州”是唐武德五年(622)改海州置,治所在临海县(今临海市),辖境相当今台州市所属的台州市、临海市、温岭市、三门县、天台县、仙居县与宁波市的2个属县等地(史为乐,2005),这与所谓“今台州”提法吻合;这一带虽有部分濒临东海,然而是处于天台山东麓与大陆接壤的丘陵平原相间地带;更为重要的是,该辖境中的宁海县(详见下文)现仍有大鲵的记载,表明历史上这一带有大鲵分布。

●温州市:清光绪四年(1878)《分疆录(今泰顺县)·物产》“鳞介之属”:……四脚鱼。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平阳县(今县)志·物产·鳞类》列举有“吹沙鱼、红鳞鱼、鲵鱼鱼”等,其中“鲵鱼”实际上是大鲵(见后文中地方志的描述)。

●丽水市:清雍正十三年(1735)《浙江通志·物产·处州府(治今丽水市莲都区,辖区与今丽水市相当,即今莲都区、龙泉市、缙云县、青田县、云和县、遂昌县、松阳县、庆元县、景宁畲族自治县等地)》与光绪三年(1877)《处州府(同前)志·土产》皆记述:

景宁物产与丽水同外,唯……鳞有……翼鱼:姜师闵《翼鱼说》:景宁山溪间有翼鱼,四足,飞立树梢,张口注水。鸟见水就饮,鱼渐闭口,[擒]饮水之鸟,伺其腐而吞之(《通志》)。按:此处所谓“翼鱼”,即大鲵。尽管此府志只明确“景宁”有,并不说明其乃该府绝无仅有的大鲵栖息地,而是较显著而已。

清同治三年(1864)《云和县(今县)志·物产·鳞介之属》记载:

翼鱼:俗呼四足鱼。七都山溪有之。灸干可治痢疾。姜师闵《翼鱼说》:景宁山溪有翼鱼,四足。飞立树梢,张口注水。鸟见水就饮,[鱼]渐闭口,[擒]饮水之鸟,伺其腐而吞之。按:仅此记载,即表明清处州府仅景宁有大鲵分布,更何况后世有更充分记载。

《景宁畲族自治县志·动物》称:该县“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两栖动物有“大鲵、虎纹蛙”(景宁畲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1995),说明大鲵依然存在。

《云和县志·动物》除记载“两栖纲:主要有大鲵(娃娃鱼)、蟾蜍、蛙类等”,又记载“境内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14种,其中……二级保护10种:猕猴短尾猴穿山甲水獭、大灵猫小灵猫、白鹇、鸳鸯、草鸮、大鲵(娃娃鱼)”(《云和县志》编纂委员会,1996),反映当地确有大鲵分布。

《遂昌县志·动物》记载:“两栖类:大鲵(娃娃鱼)、东方蝾螈、崇安髭蟾(角怪)”(遂昌县志编纂委员会,1996),证明仍有大鲵栖息。

《松阳县志·动物》尽管在保护动物中未列,但在“两栖类”中明确“隐腮鲵科:大鲵”(松阳县志编纂委员会,1996),表明还有大鲵存在。

●关于浙东“人鱼”的讨论(www.xing528.com)

清光绪六年《定海县(今属舟山市)志》记载有“人鱼”,是否可以证明由1 390个岛屿组成的今舟山市有大鲵栖息,颇令人生疑。因为大鲵属于既不能适应海洋咸水环境,也不能生活在极端干旱环境中的两栖动物。(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人鱼》摘录三条:

山海经》曰:龙侯之山,决水出焉。其中多人鱼,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史记》曰:秦始皇冡中以人鱼膏为灯烛。

《临海异物志》曰:人鱼,似人,长三尺余,不可食。其中第三条与《异物志》有相似之处(似人,不可食),但难以与大鲵吻合,而且其他诠释《史记》者皆坚持其后之徐广诠释[12],值得思考。

民国十二年(1923)《定海县(今属舟山市)志》仍记载有“人鱼”:

人鱼:海牛类儒艮科。

一名儒艮,即学名Dugong之译音。俗名海和尚。头圆,左右微扁,颈部尚明显;口小,吻端呈截断形;唇厚,有柔软之鬚;鼻孔左右并列,鼻端有瓣;眼甚小;无耳壳;颚有齿。躯部长圆,肩向左右开张后,渐收削前肢为鳍状,无后肢,亦无脊鳍,尾扁平成鳍状。皮肤滑,疏生短毛。背面苍黑,或灰色;腹部白。牝之胸部有圆膨之乳房一对。三四月间,常见牝者以前肢抱儿露出水面,远望之,宛如抱儿之妇。声如儿啼。为哺乳类,非鱼类也。毛及油皆有。齿,供(彫)[雕]刻。

本产热带下之海洋。常游于海湾及河口。渔舟经过时间,或窜入舟中。性鲁钝,见人哀鸣不去。渔人以为神,不敢捕之。

按:人鱼,即《尔雅》之所谓鲵。《史记》谓:秦始皇以人鱼膏为烛,燃于圹穴中,即此也。按:据上述记述并综合相关情况,可见尽管当地所称“人鱼”实际上是儒艮,却又固守前人误作“大鲵”,以致误导现代也有人认为“舟山岛上的定海县(今定海区)也产大鲵。”

4.3.4 安徽

安徽历史上的大鲵主要分布于皖东南一带,部分与浙江、江西分布区相连。

●芜湖市:清嘉庆二十年《宁国府(辖境中包括属今芜湖市的芜湖市、芜湖县与南陵县等地)志·物产·鳞介之属》记载有称之为“魶鱼”的大鲵。

黄山市:明弘治十五年(1502)《徽州府(治今歙县,辖境中属今黄山市的有黄山、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等地)·土产》在“鳞族”中记述:

翼鱼:四足而色苍黑,状如蝘蜒,能缘木。歙浦及紫阳山南坞池中有之。按:从形态、生态及其后的记载情况看,所谓“翼鱼”即今大鲵。

清嘉庆二十年《宁国府(辖境中包括属今黄山市的黄山市等地)志·物产·鳞介之属》记载有称之为“魶鱼”的大鲵。

●宣城市:明弘治十五年《徽州府(辖境中包括属今宣城市的绩溪县等地)·土产》有称之为“翼鱼”的大鲵栖息。

清嘉庆二十年(1815)《宁国府(治今宣城市宣州区,辖境中包括属宣城市的宣州、宁国、泾县、旌德等地)志·物产·鳞介之属》诠释道:

曰魶鱼:生诸潭中。似鯷,四足,长尾,无鳞。能升木。其膏燃灯久而不耗。按:所描述的“似鯷,四足,长尾,无鳞”,与大鲵的形态吻合,反映这一带曾有大鲵栖息。

清光绪七年(1881)《广德州(治今广德县,辖今广德县与郎溪县)志·物产》记载有“魶鱼”,表明有大鲵分布。尤其是其地与浙北的湖州、安吉接壤,皆有大鲵栖息,当是大鲵连片分布区。

4.3.5 福建

福建历史上的大鲵分布以东部为主,尤其是东北部与浙江的分布区连片。

●福州市:(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金沙龙盘鱼》摘录:

《闽书》:永福方壶岩下有流泉。泉中有鱼,红色,腹下有四足。按:所谓“永福”,即永福县,亦即今永泰县;“方壶岩”在城西盘谷乡水尾村;“腹下有四足”的“鱼”,即大鲵。

●南平市: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瓯宁县(今建瓯市)志·物产·鳞属》记载“有鳊,有鲵,有鳅”等。所谓“鲵”,即大鲵。这对于地属武夷山东延余脉、闽江上游的山地丘陵地貌来说,此地具有适宜大鲵栖息的生态环境

●三明市:清乾隆五十二年《永春州(辖境包括今属三明市的大田县等地)志》记载的“四足鱼”,说明当地有大鲵分布。

●泉州市: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永春州(治今永春县,辖境包括今属泉州市的永春县与德化县等地)志·物产·鳞之属》记述:

四足鱼:产高山池中。瘦若刀剑,有四脚。性驯。按:据生态与形态描述,是大鲵,说明当时有所分布。

●宁德市:清道光九年(1829)《福建通志·物产》有“四足鱼”,产于“福宁府(治今霞浦县,辖今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寿宁县、霞浦县、柘荣县、周宁县等地)”等地。

4.3.6 江西

江西历史上的大鲵分布于该省四周,与周边各省相连成较大分布区。

●九江市:清康熙二年(1663)与同治十二年(1873)《南昌府志·物产·鳞之属》皆记述:

四足鱼:产靖安宁武深山溪中。体似鲇,时沿溪陆行,呝呝呃呃小儿声。俗呼呱儿鱼。大者,数十斤,味旨。或曰鳎鱼也。按:所谓“四足鱼”,即今所称大鲵;指出的“武宁”,即今属九江市的武宁县。该县多山,整个地形呈两山夹一谷态势:北耸幕阜山,南有九岭山,两山均近东西走向;其间发源于幕阜山脉的修水,自西由修水县进入武宁境内,修水及其支流在本县构成一个近似羽状的水系横穿县境,已属中游,河面较宽,河曲发育多滩。尽管现今大鲵在武宁县已不见踪迹,但其生态环境曾适宜大鲵生息繁衍,尤其是与靖安县接壤。

明隆庆四年(1570)《瑞昌县(今瑞昌市)志·物产》有“鰕”。据《异物志》之描述“鰕,实四足而有鱼名,头尾类鳀,岐岐(一作跂)而行”,即是大鲵。

●赣州市:明嘉靖十五年(1536)《赣州府(治今章贡区,辖今章贡区、瑞金市、赣县、信丰县、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等地)志·物产》也有“鰕”,亦即反映当时有大鲵分布,至今还有一些县有大鲵存在。

●上饶市:明弘治十五年《徽州府(辖境中包括属今上饶市的婺源县等地)·土产》有称之为“翼鱼”的大鲵栖息。

●宜春市:清雍正十年(1732)《江西通志·土产·瑞州府(治今高安市,辖今高安市、上高县与宜丰县等地)》与同治十二年(1873)《瑞州府志·物产》皆记述有:

懒妇鱼:一名馋灯炷。其膏照歌舞则明,照纺绩则暗。按:古人所称“懒妇鱼”,则有属今两栖纲与哺乳纲数种动物。而横穿“瑞州府”境内的河流只是赣江上游支流锦江,并无大河流;且此“懒妇鱼”与《史记》记载“秦始皇冢中以人鱼膏为烛”,《述异记》对“淮南有懒妇鱼”描述较吻合;加之该府境距盛产大鲵的靖安县不远。由此反映当时“瑞州府”仍多有大鲵分布。

清康熙二年与同治十二年《南昌府志·物产·鳞之属》皆记述“四足鱼:产靖安……深山溪中”。指出的“靖安”,即今属宜春市的靖安县,该县至今依然是大鲵主要产地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