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文王姬昌:周朝奠基者,西部诸侯长,废除炮烙之刑

周文王姬昌:周朝奠基者,西部诸侯长,废除炮烙之刑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文王姬昌,姬姓,名昌,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周文王在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周文王很是气愤,诸侯和人民无不痛恨得咬牙切齿。周文王被拘羑里获释后,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西岐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愿以此要求纣王答应一件事,就是废除炮烙之刑。姬昌得到了国民的爱戴。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搜求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周文王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周文王姬昌:周朝奠基者,西部诸侯长,废除炮烙之刑

周文王姬昌(约公元前1152—前1056年),姬姓,名昌,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之位,故称西伯昌,在位51年,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文王在商纣时为西伯,即西部诸侯(方国)之长,亦称西伯昌。相传西伯在位51年,已为剪商大业做好了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吕尚为军师,问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图1 周文王像

善施仁德史记·周本纪》说他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先祖古公、父亲季历之法,倡导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的社会风气,使其领地的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在治岐期间,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有人犯罪妻子不连坐等,实行着封建制度初期的政治,即裕民政治,就是征收租税有节制,让农民有所积蓄,以刺激劳动兴趣。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纣王朝来投奔的贤士,他都以礼相待,予以任用。如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都先后归附在姬昌部下称臣。姬昌自己生活勤俭,穿普通人的衣服,还到田间劳动,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岐周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日渐强大。

当时商纣王发明了炮烙之刑,也就是命犯人走在涂满润滑油的铜柱上,一滑倒就会倒在火坑里,顿时皮焦肉烂。但是商纣的宠妃妲己看见此惨状笑个不停,所以商纣王就一直让犯人这样做,以博得妲己一笑。周文王很是气愤,诸侯和人民无不痛恨得咬牙切齿。周文王被拘羑里获释后,向纣王表示愿意献上西岐洛河西岸的一块土地,愿以此要求纣王答应一件事,就是废除炮烙之刑。纣王答应了西伯的要求,废除了炮烙之刑。姬昌得到了国民的爱戴。

增设官职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

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遭囚羑里周的国力增强,引起商王朝的不安。商纣王的亲信谗臣崇侯虎,暗中向纣王进言说,西伯侯到处行善,树立自己的威信,诸侯都向往他,恐怕不利于商王。纣王于是将姬昌拘于羑里(今河南汤阴)。

姬昌在囚禁中,精心致力“演易之六十四卦,各为彖”。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搜求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大喜:“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狱。并赏给他弓、矢、斧、钺等,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文王“羑里之厄”。

调解虞芮开拓疆域文王出狱后下决心灭商。出猎在渭水河边巧遇年已垂老、怀才不遇的姜尚在水边钓鱼。文王同他谈话,相互谈得很投机,文王了解姜尚确有真才,便让姜尚与他同车而归,立为军师,共同筹划灭商策略。据《尚书大传》说文王在位的最后7年中干了6件大事。头一年调解虞、芮两国纠纷。虞(山西平陆)芮(山西芮城)都是商王朝的西方属国,可是他们不找商王裁决,都慕周文王的威名,求文王审断。据《诗经·大雅·绵》篇注说:虞芮两国看到周国是“耕者让其畔,行者让路”“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一派君子之风。两相对比,内心羞愧,回国之后虞芮两国都主动将所争之地做了闲田处理,纠纷从此解决。

第二年出兵伐犬戎,打败西戎诸夷,灭了几个小国。第三年攻打密须(在今甘肃灵台),解除了北边和西边的后顾之忧。第四年戡黎(在今山西黎城),第五年伐邘(在今河南沁阳)。戡黎、伐邘实际上是构成了对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胁。第六年灭崇国(在今陕西鄠邑区)。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至渭水平原,建立丰京(在今陕西长安区)。《诗经·大雅》:“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接着又向南扩展势力到长江汉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势。《论语·泰伯》讲的这句话,说明岐周实际已控制了大半个天下,而殷商已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就在这大功即将告成之际,姬昌不幸去世。《尚书·无逸》和《吕氏春秋·制乐》都说他享国51年,称王前立国43年。死后葬于毕(指西安与咸阳之间的渭水南北岸,境域较广)。周文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明君圣人,被后世历代所称颂敬仰,《诗经·大雅》中有颂诗。

创建周礼 中国古人普遍有崇古心理,效法上古圣贤之君、效法“三代”之法,是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周文王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历代以复周礼为己任的人就更数不胜数了。其实,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残缺,人们对周文王的了解未必很多,周礼也未必很完美,但是作为人们对清明之君、清明之制的一种向往,它的意义还是积极的,所以说周文王影响了中国历史2000多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图2 周文王姬

后世的儒家,为了把道德与政治联系起来,把文王当成一个“内圣外王”的典型加以宣传,文王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了。

孔子就特别推崇文王,他做梦都想恢复“郁郁乎文哉”的周礼。但文王的言论,今天已经所见无几。据说文王善演周易,今天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也许从那里,我们可以看出文王的一些政治理念。

中华科学、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易经》最早提出“天文”的定义。《周易》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它表达的却是周代形成的天命思想。《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系辞》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阴阳思想,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周易》的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羲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蒿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其中,这是原始的易。

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是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

传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了解释和论述,完成了十翼,即《易传》。这样《周易》就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

著作周易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八卦)。在他们的同时和以前,还有谁创造成什么易,我们不得而知。说起来,以上从伏羲到神农到轩辕,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佛教道教的教义中,甚至在民间,还遗存有先天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中的一些很神奇的秘传,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去搜集整理。

图3 后天八卦图

只有在周朝时的文王八卦,因为诞生出周公和孔子两个伟大的人物,经过他们的学习,推论解读,才传承下来。所谓卦象,并无吉凶之分,是分析说明人在顺境、逆境之中的正确态度和行为准则与处事方法,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的《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两两重复排列为六十四卦。卦名是: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咸、恒、遁、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

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讼、地水师、水地比、风天小畜、天泽履、地天泰、天地否、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地山谦、雷地豫、泽雷随、山风蛊、地泽临、风地观、火雷噬嗑、山火贲、山地剥、地雷复、天雷无妄、山天大畜、山雷颐、泽风大过、坎为水、离为火、泽山咸、雷风恒、天山遁、雷天大壮、火地晋、地火明夷、风火家人、火泽睽、水山蹇、雷水解、山泽损、风雷益、泽天夬、天风姤、泽地萃、地风升、泽水困、水风井、泽火革、火风鼎、震为雷、艮为山、风山渐、雷泽归妹、雷火丰、火山旅、巽为风、兑为泽、风水涣、水泽节、风泽中孚、雷山小过、水火既济、火水未济。(www.xing528.com)

崇尚中道由李学勤先生厘定的清华简《保训》篇是文王给武王的遗嘱,篇中讲述“顺测阴阳之物,咸顺不逆,舜即得中”,讲上甲微“假中于河”又“归中于河”。核心思想就是中道。

讲辩证法《周易》“二二相偶,非覆即变”的卦序讲的就是辩证法。清华简《程寤》讲“商戚在周,周戚在商”,《保训》还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乃易位迩稽”。这些也都是在讲辩证法。

征战犬戎 商纣王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在周灭商之战中,周军进攻犬戎(今陕西武功东、兴平北,一说在今陕西宝鸡凤翔一带)的作战。文王时周人统治中心在西岐一带,与西戎毗邻。犬戎是其中强大的一支。武丁时犬方是商之属国,常参与攻打叛商方国的战争。犬侯曾受命协同商人的多子族武装攻打周方。文王为解除东攻商的后顾之忧,派周国军队进攻犬戎,终于取得胜利。

家族成员

·父亲:周王季,也称季历。

·母亲:太任,周国附近挚任氏部落首领的次女。为人仁慈虔诚,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做事向来思量再三。

·妻子:太姒,生伯邑考、姬发、周公旦等。(民间供奉最早的送子娘娘)

·儿子:

长子伯邑考(姬考):早卒

次子周武王(姬发)

三子管叔鲜(姬鲜)

四子周公旦(姬旦):即周文公

五子蔡叔度(姬度)

六子曹叔振铎(姬振铎)

七子郕叔武(成叔)(姬武)

八子霍叔处(姬处)

九子康叔封(姬封)

十子冉季载(姬载):定陶三冉(冉耕、冉雍、冉求)的得姓始祖

十一子郜叔

十二子毛叔郑(姬郑):据《毛公鼎》铭文,毛叔郑实际上为周文王之孙、冉季载之子

十三子雍叔:一作雍伯

十四子滕叔绣(姬绣)

十五子毕公高(姬高)

十六子原叔:或称原丰,原氏始祖,其后有原氏、荀氏、智氏等

十七子酆叔(名子于)

十八子郇叔

十九子姬颍:赖国首封君主、赖姓始祖,又称叔颍、颍叔。周武王令叔颍率兵与诸侯讨伐无道之纣王,功成退居河南省赖地。公元前841年,武王封弟叔颍于赖国。后世子孙为纪念先世创业,乃以国名赖为姓,国土颍川为号,尊叔颍为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