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纯粹语文教学设计例评

纯粹语文教学设计例评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碰到这样的长文章,教学设计的目标、重难点定位清晰了,我们就不用担心,也不用急于了解作者的观点。《咬文嚼字》在评选年度语文十大差错时,曾考虑将“甄嬛”一词纳入。《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介绍,“甄嬛”的“嬛”字在这部电视剧里应该读“xuān”而不是“huán”。师生齐读文首第一段,引出作者对“咬文嚼字”持有的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

纯粹语文教学设计例评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把握文章中心;

2.能分析、理清文章结构,准确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能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2.通过品析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及独立发表见解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运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设计评点:从教学设计意图中可以看出,其对教学目标的确定非常准确。能从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层面,引导学生品味课内外诗文有关用字佳话实例,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关系;能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层面,引导学生主动研究文本有关资料,有所积累,有所思考;能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把提炼文本的观点、品味妙语佳句作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把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体会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作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均从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为抓手,通过文本言语赏析与练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本文比较长,一共有5千多字。碰到这样的长文章,教学设计的目标、重难点定位清晰了,我们就不用担心,也不用急于了解作者的观点。我们只要由易到难,通过多次阅读一步一步来就可以完全掌握全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甄嬛”的读音导入。《咬文嚼字》在评选年度语文十大差错时,曾考虑将“甄嬛”一词纳入。《咬文嚼字》总编郝铭鉴介绍,“甄嬛”的“嬛”字在这部电视剧里应该读“xuān”而不是“huán”。郝铭鉴认为,从剧情看,甄嬛是大理寺少卿甄某的长女,剧中的甄嬛,刚出场参加选秀,轮到她时,自报闺名“甄嬛”。皇帝问她是哪个“嬛”。甄嬛答:是“嬛嬛一袅楚宫腰”的“嬛”。皇帝说:那是取自宋代蔡伸的词喽,并赞美她:“‘柔桡嬛嬛,妩媚姌袅。’你果然当得起这个名字!”可见,“嬛嬛”在这里是形容女子婀娜妩媚之姿的。甄嬛既自陈其名是来自蔡伸的《一剪梅》,那“嬛”字就应是形容女子柔美轻盈之义。这个“嬛嬛一袅楚宫腰”的“嬛”,理应读作“xuān”。“嬛”读“xuan”,而不是大家误读的“huan”,由此引出国民对汉字的读音缺少一种“严谨”的态度。

师生齐读文首第一段,引出作者对“咬文嚼字”持有的态度。

(设计评点:以大众熟知却总被误读、以讹传讹的“故事”导入课文,导入语设计很精妙,能吸引学生很快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在导入之后,巧妙过渡到对汉字读音的“严谨”这一话题,安排学生齐读第一段内容,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对“咬文嚼字”的态度,可谓方向明确,切入准确。)

二、师生阅读“单元导读”相关内容

明确“文艺随笔”的概念,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设计评点:这一步看似无关,其实很有必要,学生能从宏观层面了解单元及篇章的教学目标,从而落实了教材的“课程”意识。学生也能在短时间内对文本的文体意识有准确的认知,也符合“以体(文体)定教(内容)”的精神。)

三、预习检测

字词正音、释义(字、词练习题投影)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D)

A.下乘(chéng)    岑寂(cén)    付梓(zǐ)   锱铢(zizhū)

B.没镞(mòzú)    咬文嚼字(jiáo)  咀嚼(jué)   嚼舌(jiǎo)

C.蕴藉(yùn)    累积(1ěi)     憎恶(zèngwù)  便宜(piányí)

D.尺牍(dú)     灞桥(bà)     剥啄(zhuó)   清沁肺腑(qīng)

2.下列解释有误的是(B)(川:水)

A援引:引用    不求甚解:不认真不深入    咬文嚼字:比喻斟酌

B尺牍:书信    一川烟草:一片平地      付梓:刻字

C蕴藉:含蓄    拘礼:限制          游离:不确定的

3.辨析词语:

①斤斤计较——锱铢必报

②顺畅——通畅

③简洁——简练

(设计评点:重视16个字的读音,通过习题进行正音,诵读记忆,积累效果好。即使是高中学段,识字教学也很有必要,字词积累永远不过时。)

四、速读全文,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步进入文本,梳理文脉。

(1)速读勾画,找出事例。导问: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①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①应该有谨严精神;②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2.研讨课文,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在文中列举的事例,并分析其作用。选择事例进行合作探究。

(1)学生勾画明确:

学生找出第一个事例,老师引导,“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学生概括,然后齐读第一段。

第二段又做了怎样的分析?如此类推,精读文本重点材料,对材料进行提炼。

明确:①郭沫若改台词;②王若虚改“李广射虎”;③“推敲”;④《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⑤套语的实例。

(2)分组,合作讨论上述五个实例的意图与作用:

作者举例子就是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分析例子就是分析作者的观点。现在就请同学们前后形成小组,各自选五个例子中的一个,来细读这一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分析这一例子,他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观点?

明确: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作者怎样分析这个事例?两句话有什么差别?哪个句子的情感丰富?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可以让同学读一下,比较情感变化。)

虽然只改变了一个字,但是句式已经变化。而且“你这……”一般都带有极端憎恶的语气,表示强烈的情感,因而也一般用于骂人时,在赞美是不适宜。看来要慎用字词。

不同的情感要用不同的句式。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家,用词还斟酌很久,甚至有些地方用的不妥。何况我们呢?因而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一定要咬文嚼字,有一字都不可以放松的谨严。

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读第四小节

金代文学家王若虚把“三石”去掉,简洁多了,但却比原文少了韵味。原文把射虎者发现“虎”的紧张情绪、勇悍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并不是字数越少越好,当然也不是越多越好,“老太婆的裹脚布,又长又臭”。是简笔还是繁笔,要“各得其宜,各得其妙”。

文字的好坏,主要是意味、表达效果,而不在繁简。所以用简用繁,需要我们斟酌。

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字眼不同,情境不同。

韩愈代替贾岛定“敲”字,历来传为美谈。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作者却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而“敲”就显得拘礼些。所以选“推”“敲”,重要的是“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和全诗调和的。不同的字眼,要不同的情境相协调。

所以我们在阅读中推敲语言,其实是推敲思想感情,而写作中推敲语言是使感情更清楚、透彻。

第四个实例,《惠山烹小龙团》诗句的分析。作者想说明什么?

联想的意义比直指的意义更意韵丰富,更适合文学的语言。“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是固定的,偏于类型,易用;而联想的意义,随时变化,不宜捉摸,是游离的,是偏于个性的,难用,但却可以使意韵丰富。

“天上小团月”其实就是“小龙团”茶。正是因为苏轼善用字的联想意义,把“明月照着泉水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觉联起来,从而使诗句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含混中显得丰富,比直接说更有韵味。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两句诗句想象当时那种场景:夜晚,月影朦胧,在山间泉水旁,诗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赏月,十分之怡然自乐。如果直接写,那还会有这样的想象吗?(用书上的词语)这就是点石成金

(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因而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我们在平时应大胆发挥想象和联想,不能满足于平淡的表达,要从字词上咬文嚼字,达到最佳。

第五个实例,套语的实例。有哪些例子?作者想说明什么?(www.xing528.com)

联想意义如果进入习惯,就会让你只想起一些套语滥调,而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最后就会形成“套板反应”,与艺术无缘。这种“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也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如果你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会用俗滥的思想。所以我们在写作文是一直强调要有创新的构思,要从创新的语言开始,才会有新的思想和感情。因而,千万不要形成“套板反应”,遇事应往深一层想。

(例子可以熟悉,了解)

总结:大家都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对五个例子各自要表达的观点都很清楚了。其实这五个例子都是围绕“咬文嚼字”。(重复五个例子的道理)

最后一小节。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一小节。同时思考这一小节起什么作用,又有哪些内容?

明确:这一小节是总结作用。让读者再次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留心玩索,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

师投影订正,分析。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五组。

师结:必须要咬文嚼字。

(设计评点:围绕文题“咬文嚼字”,走进文本,入乎其内,明确“咬文嚼字”的态度、方法、要求、最终目标。对文本进行初步的掌握,对基本材料进行简要整理、归纳,理清写作思路。由《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例子入手,清晰地分析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再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同时,学生懂得了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所以要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生成性很强,由师生合作完成。从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来看,过程的生成性好,预设较为合理,分析透辟,节奏紧凑。

思考这些事例的作用?说明了什么道理?教师准确的引导很关键,才能完成合作讨论。明确所举例子及其作用,为讨论做准备,讨论要有对话的基础,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很重要。尚未形成基础,何来对话?完成了上述内容,才能谈学生对“咬文嚼字”的初步认识。

分析的过程中不要遗漏:本文题目为“咬文嚼字”,显然作者将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他的论证方法最明显的是哪一种?明确:例证法。

分析过程中适当安排同学集体朗读,请个别同学示范朗读,然后比较、分析不同句子的感受。如,可以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找出来,比较作者和读者的理解。也可以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当然,如果课时充裕,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联想”的妙用,既可以深入文章,也可以凸显语文味,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可做如下设计:

1.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独携小团月,来试惠山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明确: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2.误用联想,易生流弊

(1)请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所列举的误用联想的例子:

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风景——“春花秋月

别离——“柳岸灞桥”

买卖——“端木遗风”

(2)生活中的“套板”随处可见:和XX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谁动了我的XX、我是XX我怕谁、看上去很X……

明确:要避免套板,推陈出新。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哪个描写到位,让人心动?

(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4.鲁迅先生提倡用“画眼睛”的方法塑造任务,大家试着写一写“眼睛”,与例子进行对比。

(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刘鹗《老残游记》)

明确: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王国维《人间词话》)

总之,对例子和分析要做出梳理,要注意文字的变化与表达的情感的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由形入意的?或者是如何围绕“意”来选择其形式的?这对分析《咬文嚼字》的课文文本时很有必要的。看来,语文应该演绎是什么?越来越是个问题。)

五、“咬文嚼字”文题新意

1.PPT投影展示:“咬文嚼字”在《汉语大辞典》中的三个含义。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大家都很熟悉。对这个成语的解释,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云:“过度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而今天我们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文学论文《咬文嚼字》,在他的笔下,“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意义呢?

师导:学生阅读13段。作者是什么意思?

学生找出诵读——不肯放松的谨严。

师导生答:“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在文题中的含义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介绍作者。

朱光潜,我国现代美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西方美学史》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设计评点:承转、收束自然合理,教学活动的整体性佳。学习作者的精神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很有必要。)

六、拓展训练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古人炼字的好例子,大家能举上几个吗?

学生吟诵:“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句子,并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这些炼字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咬文嚼字,但实际上却调整了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朱光潜的“咬文嚼字”让我们体会了文字与情感的关系,来一起再进行“咬文嚼字”训练尝试,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例1: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一夜征人尽望乡”,改“夜深”、“在”。

例2:玉阶空(独)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思考:“空”与“独”哪一个更好?

例3:善用联想意

①取店名;

②战地黄花、满地黄花堆积;

③联想训练:以“夕阳”为话题,写两种不同的感受。

(设计评点:拓展有效合理,当堂训练效果好。围绕文字与情感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安排了诸多拓展训练,效果很好。当然,可安排“炼字”名句举例竞赛,可安排阅读古诗寻找“诗眼”的课堂小练习,也可对文句进行添字减字换字的情境改写。)

七、课堂总结

这些炼字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咬文嚼字,但实际上却调整了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的表达。课内外诸多诗文实例告诉我们,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改了文字就同时改变了思想情感。表面上是锤炼语言文字,实际上是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仔细斟酌、谨严求实,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希望同学们读诗文时多体会,多推敲。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并且也小试了一番身手。作者这种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的阅读、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加上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地提高。

(设计评点:通过归纳总结,学生认识到,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八、布置作业,情趣小练习

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2.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入括号内。

(林冲)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 )。

A.大    B.快    C.紧    D.密

明确:“紧”揭示了雪下得大,渲染了一种苍茫的氛围,为后面压倒草厅埋下伏笔,有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大家都做“一字师”:一个字的改动,就可以让诗句更符合题意。你能画出来吗?

原文: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改文: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评说:“一枝”用字虽平淡无奇,但很耐咀嚼。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此梅不同寻常。

4.字斟句酌出好词:在《青花瓷》中有一句“芭蕉惹骤雨,银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特别为人称道,其中哪个字特别抓人眼球?

明确:惹。

为什么不说“芭蕉沾骤雨银环染铜绿”,“我路过那江南小镇遇见你”?

明确:“沾”与“染”的语意都没有“惹”来的强烈,只是一种与他物接触的用词。但“惹”字却有不请自来的招惹之意,主动性很强,比较具侵略与戏剧性。

总体评点:本课教学设计的思路是,整体感知—拓展延伸—迁移应用。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该设计的亮点是,立足课本整体感知,品评鉴赏培养能力,跳出课本拓展延伸,举一反三迁移应用。在教学设计的预设与生成上,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可以看出,其在课堂上的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开头的导语部分,及延伸拓展部分,能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教学的主体部分也能突破常规教学的窠臼,因此整堂课应该可以打破“咬文嚼字”这类文化随笔常见的文本沉闷。各部分由于设计环节比较贴切,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跃起来,效果才能很好地体现。但是,毕竟一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每节课的内容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什么都传输给学生,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体现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与整体性,才能提高阅读的效果。同时,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尤其是老师选择讨论的案例或话题要具有代表性、有价值,否则课堂的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板书设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