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尊重学生,敬畏教育,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关注学生问题

尊重学生,敬畏教育,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关注学生问题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怎样从本质上理解学生教育,如何解决学生教育的深层问题,这就要求学校一定要从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教师,要从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到对学生心理特征、转型期的困惑等问题的解决,都应该有充足的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这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的平等受教育权。

尊重学生,敬畏教育,纯粹语文与本真教育,关注学生问题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诸多教育教学操作,在学生发展层面来理解,都只能是手段和措施。怎样从本质上理解学生教育,如何解决学生教育的深层问题,这就要求学校一定要从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用长远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师生关系,认识教育的根本。新课程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即“以学生发展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激扬个体生命,实现立体育人,鼓励多元自主,凸现教育创意,最终获得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有了对学生的尊重和对教育的敬畏,学校和课堂才能成为精神的圣地和道德的高地,才能不断适应教育的变革,才能适合学生个性发展诉求,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推力,激扬教学创新能量,促进教学生成、学生主动及全面发展。

一、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所谓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导者,要对学生负责,对知识负责。要牢固树立“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和交流;理解学生,真正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关心学生,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要坚持高尚情操,尊重课堂,廉洁执教。作为教师,要从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到对学生心理特征、转型期的困惑等问题的解决,都应该有充足的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储备。要多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多向教学方法要效果,把个人的精力集中到教学工作中去,以教为乐、奉献不竭,才能做好德艺双馨的教师。尊重学生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其关键在于:

一是尊重课堂表达。教师要耐心倾听,这是对学生的尊重、支持和肯定。在平等认识学生的基础上,为每一个学生创设积极、健康的语言表达机会,在精神平等这一基石上,追求个性表达的张扬,创造语言和精神的和谐美。在关注教学的目标、任务分配和学习监控的“全覆盖”的前提下,让每一个学生课堂上积极表达出对生命课堂与自我成长的理解,让语言与精神在课堂中和谐共生。

二是鼓励质疑问难。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在于“解惑”,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生活定位自我,认同自我人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要把思维的时空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敢于创新。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的导问要有针对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这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的平等受教育权。要注意提问方式的改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见解的可能。

三是科学评价激励。课堂中适时、中肯的激励性评价,既是对学习内容客观的评价,更是对学生善意的提醒、纠正、期待和鼓励。课堂的激励性评价要通过一种民主协商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把评价的视角停留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上,把激励放在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上,让课堂评价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四是扩大生活积累。课堂是生活的提炼和浓缩,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和认识生活,在生活中体验课堂。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然后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发展,最终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五是注重德行培养。课堂教学的知能培养中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注重思想的培养,品德的形成,更注重思想的引导和发展。课堂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伙伴合作关系。课堂教学活动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种自由、愉快、积极的心理状态。课堂教学的精神培育功能应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尊重学生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能力发展的目标出发,避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分离与对立。(www.xing528.com)

二、没有尊重和敬畏,就没有教育

欧阳修说:“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教育的本真在劝人向善,在人心化育。教育外化出来的道德力量,促使人修身明性。教育的本真是促进教育者个性发展和生命成长,生本教育以学生的人性为本,以具体的学情为根,以尊重学生个体的内在学习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的主体内化,获得知识和能力,达成教育目的。因此,在教育这一尊严的活动中,没有师道尊严的说法,也没有谁比谁更高明,有的应该是对教育的尊重和敬畏。敬畏教育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师生真正平等。师生间的民主、平等是教育的大事,教育中要建立正确的师生平等关系。只有把教育放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上,使教育、学习、生活真正地与学生的精神发展相关联,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当师生共同创造、师生交往与对话成为一种必然需要时,才会有师生精神上的交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具有民主平等思想,尊重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主体的独特个性以及自由、创造和选择,师生之间只有人格、价值的平等而不能有地位高低之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以尊重为中介搭建学生、教师、课堂之间平等交流的舞台,营造开放的课堂,张扬学生生命个性。在教学活动中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鼓励学生参与、思考与收获,从而获得思想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实现教育的目的。

二是师爱不能俯视。师爱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和永恒的主题,是怀着对教育的一份热情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力量,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自觉、主动行为。教育本身就是师生活生生的现实情感交往,是师生之间为了某一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对话和理解,师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其教育交往也应该是师生平等民主的。因此,师爱不能居高临下而要求学生被动接受,成为操纵学生的借口,对学生的尊重也不能仅挂在口头上。师爱要富有时代精神的,面向未来。师爱要把“教育”跟“生活”融为一体,因生施爱,给关心,给引导,给挫折,给赏识,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给学生自我生长的能力。要讲究理智的爱与爱的理智。注意方式,讲究艺术。师爱要有广泛性,不能是有选择的爱;要有科学性、教育性,不能混同于家长式的爱、包办式的爱,更不能是强制式、施舍式、姑息式的爱。

三是教育服务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办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的服务意识。学生既是教育对象,更是服务对象,教育要承认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利益和权利。淡化“师道尊严”并不会否认教育的崇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育教学的“质量管理”更不能忽视作为“消费者”的广大学生的需求。提倡教育的服务意识在于重树应该有的师生关系。教育不光要为社会服务,还要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服务。老师要自觉走下圣坛,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孩子们从学习中得到快乐,这就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

四是信仰教育良知。敬畏教育,就是敬畏教育良知。敬畏教育,就是对教育、人生抱有希望和理想。常怀敬畏之心,教育才不失神圣的力量。教育不能缺少良知,“为人师表”不能仅挂在口上,要对教育心存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应该对教育主动承担责任,教育要担负起承接人类文明的重担。让敬畏之情成为教育的方向,以对教育的理想、虔诚与庄严,真心付出,真情投入,勇于开拓,志在超越,才能真正体味到生命的美善与生活的幸福。教育无处不在,教育的良知存在于教育教学的细节当中,教育无小事,教学无小节,处处是课堂,事事皆育人。在琐碎的工作中寻找教育的契机,从每一节课堂中挖掘教育的意义,让每一件平凡的事体现教育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