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风格研究

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风格研究

时间:2023-10-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古典时期的主要音乐风格是洛可可风格和华丽风格。(一)基本特征具体来说,古典主义钢琴音乐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因此,各种曲式的完善成为古典主义音乐家探索的重要领域。古典主义音乐以形式美为特征。进行有规律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色。他的音乐充分显示出充实、深刻、热情,与古典主义艺术的理想境界相吻合,带给人类以欢乐和慰藉。

古典主义时期钢琴音乐风格研究

古典时期是西方音乐史发展中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两个阶段:前古典时期和维也纳古典时期。

前古典时期的主要音乐风格是洛可可风格和华丽风格。洛可可风格典雅、精致,富于装饰性。华丽风格与洛可可风格相近,一方面延续贵族宫廷趣味,即精雕细刻、优美典雅,一方面追求轻松活泼的音乐风格。与巴洛克时期音乐追求的情感表现不同,此时的钢琴音乐沿袭了华丽风格,但更注重内在激情,避免过多外在的装饰。这种音乐风格在萨马尔蒂尼和巴赫等人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并且也不同程度地渗透在维也纳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的早期作品中。

维也纳时期,巴洛克音乐已经完成了转变过程,主调风格占主导地位。这时期的音乐风格一如当时的建筑风格,讲究结构平整对称,装饰的东西相对较少,线条平直。此时的音乐语言以精练、亲切、朴素著称。

古典时期的钢琴音乐风格是过渡时期钢琴音乐风格的演变,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的转变。音乐的服务对象从教会到贵族再到普通市民。贵族阶层需要精湛、优雅、风格华丽、优美悦耳的高贵音乐;而普通民众大多喜欢轻松、愉悦、精致敏感的主调音乐。

(一)基本特征

具体来说,古典主义钢琴音乐风格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追求音乐语言的理性和明晰

古典主义音乐追求音乐语言的理性化。当时的主流思想认为理性是真理,只有在理性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真善美的统一。古典时期的音乐家在处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时,表现为用理性控制感情表达的分寸。他们认为思想明确才可能表现为语言的清晰,于是将内容与情感联系起来,将技术与理智联系起来,将理性原则上升为创作的准则。他们在创作中追求清晰的功能和声与句法,用清晰的主调织体代替复杂的复调织体,奏鸣曲在他们手中趋于规范化、成熟化。作品建立在严格规范的调式功能体系基础上,强调终止式,和声语言简洁明晰,成为古典音乐的理想体裁形式。

2.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平衡统一

在处理内容与形式的方面,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平衡。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形式重于内容。巴赫的复调音乐体现出建筑般的结构力量,宏大的结构在张力中蕴含情感上的袒露。在表现人类情感的深度上,古典音乐比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更进了一步,但为了形式的完美,仍然会节制情感的宣泄,以求获得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平衡。所以,在此时期的音乐创作中,情感的表现是被控制的,不像浪漫时期那样毫无拘束地宣泄,宁要情感的自由而不要形式的完美。

3.追求艺术表现上的独创性

古典主义音乐家创作表现了个性意识的觉醒。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虽然都是属于维也纳古典乐派,但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海顿总是乐观地看待一切事物,音乐风格风趣、诙谐、快活。作品中大量地运用民间歌舞的音乐,使民间音乐宫廷化,又使宫廷音乐充满了活泼、愉悦的气氛。莫扎特的音乐以揭示人的内心世界与崇尚道德规范为特点,风格纯真坦诚、平易近人,即使是宫廷音乐,在他的创作中也变得平民化、通俗化了,音乐中听不到愤怒与抗争,总是用美来安抚人的心灵。贝多芬的音乐以英雄性与戏剧性见长,表现了人的反抗精神,以天才的创作力将豪放与优美、粗犷与细致、崇高与平易、热情与理智、英雄与诗人、悲剧性格与乐观精神、深刻的心理体验与哲理的思考融为一体,达到了古典主义音乐艺术的高峰。

4.追求思想明确和形式完美

理性主义尺度与原则的要求下,形式规范成了音乐作品结构的基本要求。丰富而明确的思想必须通过完美而具有逻辑的形式表现出来,要表达丰富的内容必须首先掌握逻辑化的语言。因此,各种曲式的完善成为古典主义音乐家探索的重要领域作曲家理想中的曲式是用严密而灵活的结构,表达理性和逻辑式的构想,同时蕴含丰富的人类情感。

古典主义音乐以形式美为特征。黑格尔《美学》关于形式美的论述对古典音乐创作有指导意义。黑格尔将形式美分为两类感性材料:质量之美与结构质量之美。感性材料的美包括音色、音质的美感追求。黑格尔将结构质量的美评论为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协调。美的原则在于平衡对称、井井有条。进行有规律的创作是古典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色。

5.追求朴实自然的音乐效果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认为,完美的艺术作品应该是朴实自然的,基于这一点,他们的音乐用简单明快代替富丽臃肿。巴赫作品的过分繁复,就连他的儿子们也认为其太华丽、太复杂。“大道至简”,简洁就是自然,就是真理。古典主义音乐中蕴含的自然、简单其实是非常精心的艺术,将天赋、技巧、自然、艺术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美的语言表现美的内容,在平凡中创造出伟大,这使古典音乐成了永恒的经典。

(二)代表人物

1.海顿(www.xing528.com)

费朗茨·约瑟夫·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他的创作遍及音乐的各种体裁,其中最大的贡献是奠定了近代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的形式,是世人公认的“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奠基人”。他晚年创作的12部《伦敦交响曲》和大型清唱剧创世纪》《四季》以及《皇帝四重奏》等作品,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海顿的作品正如他的性格一样,踏实平稳、幽默高贵。他的音乐充分显示出充实、深刻、热情,与古典主义艺术的理想境界相吻合,带给人类以欢乐和慰藉。

在海顿的创作生涯中,也具有他自己开拓的领域,古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之一。创作上,他通过将奏鸣曲式用于古钢琴作品,融入巴赫的键盘风格,配合重复音、装饰音、反复的三连音音型的使用,创作出大量不朽的钢琴奏鸣曲,形成了他明朗乐观、充满活力、富有幽默感和民间气息的音乐风格。他的键盘和声基本是简洁的,调性关系上所具有的力量建立了规范的乐曲结构,这对后来莫扎特、贝多芬的创作产生深刻的影响。直到1795年海顿在伦敦写完最后一首奏鸣曲为止,他整个音乐生涯中从没停止写作钢琴奏鸣曲,并且经常在这一领域推陈出新。因此,在这些作品中不难发现他当时经常面对的问题,以及他在键盘乐器上所表现的自由奔放的情感,这一点与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有许多相似之处。

海顿现存的52首古钢琴奏鸣曲,其中将近一半是1770年前后的作品,其他的作品的2/3是在这之前,1/3是在这之后写成的。海顿在世时,人们已经把他看成是以交响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宗教音乐为创作中心的作曲家,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古钢琴奏鸣曲在他的作品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直到海顿作品全集完成,音乐界才逐渐认识到对海顿的理解是如此有限。海顿一生究竟创作有多少古钢琴奏鸣曲这一问题,大概永远都是个谜。而且在出版的各种版本中伪作的含量很大,另外有些作品即使认定是海顿所作,但其乐谱已经不在,因此这个问题更为复杂化。然而,对其中的古钢琴奏鸣曲还是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因为流传至今的许多经典作品均散发出永恒的艺术魅力。

2.莫扎特

与海顿同时代的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德尔斯·莫扎特,是古典乐派的第二位大师。莫扎特从小就显露了出众的音乐才华,5岁作曲,8岁创作奏鸣曲和交响乐,11岁写了第一部歌剧,被人们誉为“音乐神童”。莫扎特的钢琴作品内容很广泛,一生共创作了19首钢琴奏鸣曲,27首协奏曲,16首变奏曲

他的创作十分广泛多样,几乎遍及交响乐、歌剧、重奏等所有体裁。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作品涉及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等。他在奏鸣曲曲式上的发展比海顿更进一步,无论是在乐曲的结构规模、形式的均衡统一,还是在主题性格的对比、和声的果敢应用方面都达到极为纯熟的地步,更将钢琴奏鸣曲和钢琴协奏曲的发展推向了纯粹古典主义的极致。莫扎特艺术的完美和丰富多彩表现在极其优美的旋律与和声进行之中,其中包含着不协和音的自由使用以及欢快的节奏,更多新型语汇的创造和运用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特有的淳朴率真、纤巧优雅的风格。同时,作为一名钢琴家,他的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著称,音色清晰透明,旋律优美而富有歌唱性。他精巧而飘忽闪烁的音乐效果,使人联想到德彪西对内在音质的喜爱。这些充分地体现了其高雅的趣味和适度的分寸感,将18世纪音乐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来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他在音乐史上的成绩是不可磨灭的,他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莫扎特的主要钢琴独奏作品有奏鸣曲、变奏曲、各种钢琴小品回旋曲。除此之外,还有25首独奏钢琴与乐队的协奏曲,以及大量的双钢琴曲。这些作品是莫扎特整个创作生涯的真实写照。

莫扎特在奏鸣曲曲式的写作上比海顿更为纯熟,与海顿相比,莫扎特在奏鸣曲呈示部中运用了更有独立性的第二主题,并通过连接部的准备导入主题再现,从而有效地将看似松散的材料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在乐章的安排上,海顿喜欢用小步舞曲作为第二乐章,而莫扎特则喜欢用咏叹调般的慢板来表达优美的旋律。

3.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在近代钢琴史上被誉为最伟大的音乐大师。他也是最后一位古典乐派的音乐家,共写下了32首钢琴奏鸣曲,5首协奏曲。如果说巴赫的平均律为《旧约全书》,那么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则被人们称为《新约全书》;巴赫是站在复调音乐之巅,而贝多芬则是站在主调音乐之峰。

贝多芬的钢琴创作一般划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将这3个时期概括为“年轻人、大丈夫、神”。法国作曲家丹第称这3个时期为“模仿时期、体现时期、思考时期”。

早期(1792—1802年),起初贝多芬的创作有模仿海顿、莫扎特的痕迹,1795年以后,逐渐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早年的他作为演奏家比作曲家的名气更大。其早期作品体现了年轻人勇往直前的精神与蓬勃的朝气。

中期(1803—1815年),这一时期他经历的人生磨难比较多,历经病痛、失恋、自杀等挫折,但他都用意志战胜了命运。音乐中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深度,表现出人的精神力量之伟大与对自由理想的渴求。中期作品具有英雄般的气概,其中鲜明的力度对比、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同音反复、强有力的渐强、棱角分明的旋律等,都是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标志性特征。

晚期(1816—1827年),贝多芬在48岁之后就完全听不见了,他只能用心聆听音乐,用音乐思索未来,使幻想超越现实。此时他的音乐语言抽象,富有哲理性,追求独特的音响效果,喜欢用长颤音,仿佛进入出神入化般的境界。

他一生写了32首钢琴奏鸣曲、21首变奏曲、5部钢琴协奏曲以及部分钢琴小品。

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在贝多芬的创作中有重要意义,是他进行其他创作的基础。许多新的技法、新美学思想都是首先在钢琴作品中出现,然后运用到其他领域中去的。贝多芬独特的交响性思维和英雄般的气概,极大地扩展了钢琴的表现力。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分为3个创作阶段。第一阶段是第1~11首奏鸣曲,写于1792—1800年,包括Op.2、Op.7、Op.10、Op.13、Op.14、Op.22等,此时的创作延续并发展了海顿、莫扎特的质朴与严谨,同时鲜明的音乐个性也崭露头角。

其中,《悲怆奏鸣曲》Op.13写于1798—1799年,是早期奏鸣曲创作中的杰作。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浓厚的低音区和声与稠密的附点节奏营造出内心无比震撼、悲怆的情绪。此时不到30岁的贝多芬,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耳疾,此段描述了心灵的挣扎、痛苦、期盼、失落等情绪的交织。奏鸣曲的主题性格对比鲜明,旋律力度浓厚,音乐表现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超过前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