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独秀的新教育思想:重在社会

陈独秀的新教育思想:重在社会

时间:2023-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促进社会改造的进程,陈独秀主张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与社会改造相适应。随着思想的变化,陈独秀更为明确地主张彻底抛弃旧教育,提倡“新教育”。陈独秀认为,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位,培养学生能力。针对新教育以改良社会为宗旨,陈独秀区分了新旧教育的关注点。其三,新教育贯穿“学贵实行”的思想。

陈独秀的新教育思想:重在社会

1920年,随着思想不断丰富与深化,陈独秀开始将关注重点转移到社会改造层面。陈独秀在武汉文华大学演讲的《社会改造的方法与信仰》明确提出其社会改造理念,即“打破阶级的制度,实行平民社会主义,社会改造的信仰是平等、劳动”[4]。为了促进社会改造的进程,陈独秀主张借鉴西方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与社会改造相适应。陈独秀认为:“吾国欲图教育事业发展,须行强迫教育之制,东西各国行之既久,足以富强我国。”[5]

强迫教育制度,类同于今日“义务教育制度”。可以说,“强迫制度”应是陈独秀首次明确地在制度层面对教育所提的建议。比照之前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可以发现在重觅价值理想的过程中,陈独秀的教育思想与主张较前一历史时期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随着思想的变化,陈独秀更为明确地主张彻底抛弃旧教育,提倡“新教育”。在《新教育是什么》中,陈独秀详细地解说了新旧教育的区别,不在形式,亦不在教材,“新旧教育的区别,只是采取的主义和方法不同,并不是空间(国家)或时间(时代)底不同”。[6]

陈独秀把目光倾注于社会改造以后,其教育思想也由专注个人培养转向侧重适应与改造社会。因价值定位的转变,此时期陈独秀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三方面内容:

其一,教育要趋重社会。教育必须联系社会,“社会要是离了教育,那人类的知识必定不能发展”,因此“教育要趋重社会不能趋重个人”。

其二,要注重启发的教育。陈独秀认为,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位,培养学生能力。“教育是训练的,非口说的,是发展的,非流传的。道德的进步要有行为的教育,学问的进步要有知识的教育”。

其三,教育要关注实际应用。陈独秀认为,“实际的应用不在于形式”,而是要能学以致用。针对教育的实用性,陈独秀希望后来办教育的人不要讲究形式,有几多钱办几多大的学堂,科目不在多,只在其能不能适用,教员不在多,只在其有没有教授的方法和精神。

陈独秀“新教育”思想是在批判旧教育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他认为旧教育的最大弊端是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

缺点和罪恶,一种是犯主观主义,一种是犯形式主义。这两种主义,牵连在一起,因为是主观的,所以有了形式的,因为有形式的,所以有主观的。[7]

针对教育中的主观主义,陈独秀指出:“教师只知道他自己做本位教授的时候,不管学生能不能领受,一味照他意思灌输进去”。

关于教育中的形式主义,陈独秀亦有准确而形象的描述:“工业学校没有工厂,农业学校没有农场,不但使学生进了这种学校,如入五里雾中,一些没有领会,就是教的人自己也莫名其妙”。

这种形式主义“只在形式上考求”,而不管内容及效果如何。

陈独秀不仅在整体上注意到教育的形式主义弊端,更从教育的细小环节中着手批判形式主义的存在。陈独秀认为,形式主义的另一大表现就是考试,“现在学生的求学,专为考试”,希望那文凭早一天到手,并不是在学业、道德、思想上求进步,因此考试弊端多多。

借着对西方教育制度的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深入分析,陈独秀认识到旧教育的缺点不在于教学内容、教学设备等客观条件,而主要在于主观的教学方法的使用。陈独秀指出“新旧教育之不同,全在主观教育和客观教育上分别,不是教材上的关系,是在活用教材方法的关系上”,因此在教材方法上“学贵适用”,“无论什么学校的功课,倘使和学生的个性适应的尽管教他”。[8]

陈独秀心中的“新教育”究竟新到哪里,就此问题他专门做过解析,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其一,新教育重在改良社会。陈独秀的政治目标,即社会的改良。针对新教育以改良社会为宗旨,陈独秀区分了新旧教育的关注点。“旧教育的主义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的理想,要做成伟大的个人,为圣贤,为仙佛,为豪杰,为大学者”,而新教育是“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

其二,新教育的重点在于社会。陈独秀认为,“社会支配个人的力量比个人支配社会的力量大,并不是主张个人只要跟着社会走不须努力;不过在教育方面着想,我们既然不能否认社会的力量比个人大,我们便应当知道改革教育的重点在社会不在个人了”。

其三,新教育贯穿“学贵实行”的思想。针对旧教育,陈独秀认为,旧教育是“个人主义的教育,把教育与社会分离了,社会自社会,教育自教育”,结果使“学生在社会中成了一种特殊阶级,学校在社会中成了一种特殊事业,社会上一般人眼中的学生学校,都是一种奢侈品、装饰品,不是他们生活所必需的东西”。旧教育最大的缺陷是不讲“实行”,致使“农学生只知道读讲义,未曾种一亩地给农民看;工学生只知道在讲堂上画图,未曾在机械上、应用化学上供给实业界的需要;学矿物的记了许多外国名词,见了本地的动植物茫然不解;学经济学的懂得一些理论,抄下一些外国经济的统计,对于本地的经济状况毫无所知”。(www.xing528.com)

为着改掉旧教育弊端,实施重实用的新教育,陈独秀肯定实学家“学贵实行”,并指出:

无论设立农工何项学校以及农工学校何种科目,都必须适应学校所在地社会的需要以及产业交通原料各种状况。即以广东教育论,广州附近丝业颇盛,即应设立蚕桑学校;潮、惠富于海物及渔业,即应设立水产学校;北江多森林,即应设立森林学校;倘然把森林学校设在惠、潮沿海地方,水产学校设在北江,那便违反了社会需要的原则,减少学术应用的效力了。

对于“学贵实行”,陈独秀本人深有感触。为了寻求一个教育与职业合一、学问与生计合一的法子,陈独秀与王光祈、毛泽东等人曾试图发起创办“上海工读互助团”,结果失败了。后来,陈独秀在总结经验教训时说:“完全是因为缺乏坚强的意志、劳动习惯和生产技能三件事,这是人的问题,不是组织的问题。”[9]他认为如果是“学贵实行”的教学,在学习中养成了劳动技能与习惯,那么工读互助团就不会失败。

其四,新教育是向全社会开放的,是“社会化的学校,学校化的社会”。陈独秀认为,旧教育“不但是贵族的,而且是神秘的”,“现代‘学校的个人主义’之教育,仍然是不脱贵族的、神秘的旧习惯”。通过结合教育实际,陈独秀指出,那种将学校与社会隔开,在校门口摆上“学校重地,闲人免进”的虎头牌就是这种思路的产物。针对旧教育的不足,陈独秀指出“新教育对于一切学校底(的)观念,都是为社会而设的,不是仅仅为一部分学生设立的”。

借着新教育的理念,陈独秀主张从幼儿园到大学,凡是图书馆、试验场和博物院都应该向社会广泛开放。

使社会上人人都能够享用。必如此才能够将教育与社会打成一片,必如此才能够使社会就是一个大的学校,学校就是一个小的社会,必如此才能够造成社会化的学校,学校化的社会。

其五,新教育之新表现在创造精神上。陈独秀看中创新精神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创造就是进化,世界上不断的进化就是不断地创造,离开创造就没有进化了。我们不但对于旧文化不满足,对于新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但对于东方文化不满足,对于西方文化也要不满足才好;不满足才有创造的余地。[10]

他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创造的,不是因袭的。一日无创造精神,即一日不能继续发展新文化。[11]既然社会发展离不开创造,则教育亦应该倡导创造精神及创新意识。

此外,陈独秀心中的新教育的“新”还表现在教学方法、教育内容的设计上。在他看来,新、旧教育在教授方法上是截然不同的。通过对“先生教学生”与“学生教先生”的区分,陈独秀区分了新旧教育的教学方法。“旧教育是教学生应当如何如何,不应当如何如何,完全是教训的意味,不问学生理会不理会,总是这样教训下去”,是先生教学生;而“新教育是要研究学生何以如何如何,何以不如何如何,怎样才能够使学生如何如何,怎样才能够使学生不如何如何,完全是启发的意味,是要虚心去研究儿童心理,注重受教育者之反应”,是学生教先生。

按照新的教授方法,陈独秀认为“学校里有许多学科要大加改革”。对此,他特别列举几个学科门类:

其一,伦理。陈独秀认为,旧教育的伦理课堂完全是灌输式的,未给学生的道德发展提供自由的环境。“伦理这科是教人应当如何如何,不应当如何如何,完全是教训式教育底(的)代表,完全是没有效果的……教训式底(的)伦理科应该废除。在游戏体操以及对人接物时,采用实际的训练方法,使儿童感觉道德之必要,使儿童道德的本能渐渐发展,这才真是伦理教育。”

其二,历史。陈独秀反对枯燥的历史教学,认为旧式的历史教学完全是史料的灌输,毫无趣味性可言。“历史教员拿着一本历史教科书,走上讲台,口中念念有词,什么蚩尤黄帝唐尧、虞舜、夏、商、周,小学生听了,真莫名其妙;唯有死记几个名词,备先生考问,毫无益处,毫无趣味;还不如叫他们去看戏,指着告诉他们,那个红花脸是黄帝,那个黑花脸是蚩尤,他们倒还有点兴趣。所以历史一科在小学校应该废去;就是教历史,也只可以教最小范围的乡土史。”

其三,地理。针对地理学科的特征,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陈独秀认为地理位置、名称的学习,不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有趣味、有意义的教学应该从认识、了解身边的事物着手。“天天向小学生说什么伦敦巴黎、柏林、北京、青海,他们懂得是什么?所以小学校只能教乡土地理……因为发展小儿观物推理力底(的)程序,只能够由已知推到未知,很难有凭空超越的机会”,通过身边的乡土地理教学,学生得了实际的观察方法,他们一出学校,便会把自己的知识应用到沿途所见及四面八方。

其四,理科。“理科各科目不用说更是要注重实物经验了,但是小学的理科还要注重乡土的教材,各省的物产不同,各省小学的教材便不能一样。”

其五,唱歌。陈独秀认为,唱歌与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不同形式的演唱有助于养成儿童不同的精神品质。“唱歌是发育儿童美的感想;合唱比单唱好听,可以养成儿童共同协作的精神;按节拍比不按节拍好听,可以养成儿童遵守规律的习惯。唯选用歌词不可文雅,哥哥妹妹,小猫小狗,树著花,蝴蝶飞,这些眼前事象都是歌词的好材料。现在有许多小学的唱歌中,填满了国家、人群、社会、互助、平等、自由、博爱、牺牲,种种抽象名词,这班人对于小学教育完全是门外汉,完全是迷信教训式的教育之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