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想象需充满道德《追寻积极的教与学》实证研究

教育想象需充满道德《追寻积极的教与学》实证研究

时间:2023-10-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既然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就应该是有道德的,应该经得起道德的严格检验,不但应该符合当前的普世道德要求,也应符合人们对道德的所有想象和期待。于是,我们想象高尚的教育应该具有丰富多样的学习“菜单”,甚至形成学习项目“超市”。教育同样不应该是强制的。道德存在“杂质”时会严重削弱其感召力,甚至变成不道德的。教育也不应有“杂质”。教育应充满道德的想象,不仅因为教育是有道德的,也因为教育是离不开想象的。

教育想象需充满道德《追寻积极的教与学》实证研究

赫尔巴特曾说过,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既然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就应该是有道德的,应该经得起道德的严格检验,不但应该符合当前的普世道德要求,也应符合人们对道德的所有想象和期待。

道德是美好的,教育也应是美好的。这种美好不是通过各种名目的量化、评估获得的,不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包装获得的,不是通过所谓的品牌打造、特色创建获得的,而是一种纯粹的、基于心灵的普遍感受,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广泛认同和情感共鸣,因为这种教育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的想象:于社会而言,学校是社会道德的高地,教师都是“得道高人”,学校通过道德的手段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有德之人”“智慧之人”;于学校而言,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优雅地弥漫在校园中,悄然地融入学校的一草一木,无形地化作学生的一言一行,让学校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于学生而言,课堂是令人神往的,没有了话语强权,没有了意志强加,有的是观点碰撞、智慧交织。

道德是高尚的,教育也应该是高尚的。这种高尚并不意味着教育理念的超凡脱俗、各类荣誉的不断加持,也不意味着各类评价指标的争先进位、办学业绩的突飞猛进,更不意味着校园建筑的“高大上”、文化设计的“精雅特”。这种高尚意味着教育是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的,是基于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则、着眼于教育的本原意义的。于是,我们想象高尚的教育应该始终充满对生命的敬畏,始终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不会为了一些评估、指标等而舍本逐末,不会为了一些竞赛、考试等而急功近利,会悉心呵护每个生命,让每个生命都能自由享受“阳光”。这种高尚意味着教育是因人而异的,是基于个性、宣扬个性、成全个性的,而不是漠视个性、磨平个性、泯灭个性的。于是,我们想象高尚的教育应该具有丰富多样的学习“菜单”,甚至形成学习项目“超市”。学生可以像在“超市”购物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项目,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这种高尚意味着教育是随性的,而不是刻意的。“学的法子”决定“教的法子”。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可以自主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真正成为学习的“第一人称”。于是,我们想象高尚的教育应该是“异彩纷呈”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没有固化的教学流程,使学习结果真正恢复类似“数量性状”的点阵分布。

道德是柔软的,教育也应该是柔软的。道德从来都不是强制的。尤其在底线的道德准则之上,我们很难找到相应的标准来为道德划界,也很难找到相应的评价标准来界定人们的道德品质。“从心所欲不逾矩”是道德的魅力。正是这种高度的柔软性决定了人们对道德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也使人们对道德充满了想象。教育同样不应该是强制的。教育的柔软性决定了人们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们想象柔软的教育应该摆脱实用主义桎梏,始终以生命的名义追寻本原意义的教育,因为教育如果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教育质地变得单一而坚硬。我们想象柔软的教育应该是一种熏陶、一种浸润,必将抵达心灵的最柔软处,触动内心深处的那一根弦,倾听生命律动的过程,不再追求效率至上、结果为王,因为教育一味追求效率,缩短或忽视过程,会降低其存在的价值。我们想象柔软的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因为快乐往往与幸福相伴。我们应该摒弃“苦学”“累学”的教育观,把刻苦学习与痛苦学习区分开来,让学习快乐发生,追求“玩中做”“玩中学”的教学境界。(www.xing528.com)

道德是纯粹的,教育也应该是纯粹的。道德存在“杂质”时会严重削弱其感召力,甚至变成不道德的。教育也不应有“杂质”。一旦教育有了“杂质”,功利主义、各类指挥棒就会乘虚而入,而教育就可能“走偏”“变样”。我们想象纯粹的教育应该是无形的,是无处不在的,甚至是不经意的,因为学习的发生是神秘的,教育也应该有一种神秘感。然而当下的很多教育早已失去了神秘感,变得如此直白,甚至变成了灌输。我们想象纯粹的教育是没有目的的,至少是隐藏教育目的的,因为学生的成长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而明确的教育目的会限制这种可能性,使学生朝着教师指定的方向发展。教育的本质其实应是帮助学生实现各种可能性,但是当下的教育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教师用确定的教育目的来代替学生各自的目标,使教育变得越来越“同质化”“短线化”。

教育应充满道德的想象,不仅因为教育是有道德的,也因为教育是离不开想象的。当我们想象着教育的美好、高尚、柔软、纯粹,想象着理想教育的模样,憧憬着教育地平线上“那一轮升起的红日”时,我们就会自觉走上教育的寻道之路,不断增强教育的德性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