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聚焦班主任发展模式:工作坊的个案效果与反馈

聚焦班主任发展模式:工作坊的个案效果与反馈

时间:2023-10-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表明,“班主任工作坊”是一种蕴含新意与诗意、具备实效与长效、散发活力与魅力的当代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模式。(本文主要观点曾发表于《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10期《工作坊:班主任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中,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

聚焦班主任发展模式:工作坊的个案效果与反馈

笔者及研究团队自2010年以来分别对高中、初中和小学的“班主任工作坊”进行实验探索,结果表明,基于“工作坊”的班主任专业发展模式确实具有独特而显著的作用,班主任工作坊里的班主任和班级都发生了普通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难以达到的效果——甚至治愈了一位工作近15年的班主任的“精神癌症”。研究者也曾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其中的“七色彩虹”“漫步者”2个班主任工作坊的发展效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班主任工作坊对班主任、学生和班级氛围、学校文化生态以及大学专业教育研究者均有明显的发展效果。

第一,班主任的变化表现为:“兴趣有了,动力足了”——自主专业发展理念更加清晰;“埋怨少了,理解多了”——专业情意更加浓厚;“思维活了,点子多了”——专业知识得到提升;“忙乱少了,淡定多了”——专业能力有所增强;“朋友多了,温暖多了”——同伴互助共成长;“幸福多了”——个体人格更加丰满。第二,学生和班级氛围的变化表现为:“理解多了,埋怨少了”——师生搭建起了沟通的“心桥”;“打开心结,劲头足了”——身心更加健康发展;“平台多了,自信多了”——学生个体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压抑少了,温暖多了”——在和谐的班集体中快乐成长。班主任和学生的变化使班级的氛围变了:在学生们心中,班级不再是充满竞争、压抑和令人排斥的“残酷”的“角逐场”,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温暖、分享到荣誉、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家园”集体,班级的凝聚力明显增强。第三,学校文化生态的变化表现为:学校内部多层次沟通渠道得以建立,内部氛围更为民主、开放、温暖;教师从“点头之交”变为“朋友伙伴”“兄弟姐妹”,教师关系更为融洽。第四,大学专业教育研究者的变化表现为:扎根一线,研究者开始探求理论构建与实践变革的内在统一;收获朋友,工作坊成为研究者自身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加油站”。

总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表明,“班主任工作坊”是一种蕴含新意与诗意、具备实效与长效、散发活力与魅力的当代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模式。

(本文主要观点曾发表于《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10期《工作坊:班主任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中,后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本次发表在原有基础上作了扩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鲁帅.工作坊: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新路径[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2]老子.道德经[M].苏南,注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1.

[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高德胜.生命·休闲·教育——兼论教育对休闲的排斥[J].高等教育研究,2006(5).

[5]约瑟夫·皮普尔.闲暇:文化的基础[M].刘森尧,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6]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译.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7]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8]张祥龙.朝向事情本身——现象学导论七讲[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

[9]张祥龙.当代西方哲学笔记(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11]简·麦戈尼格尔.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如何让现实变得更加美好[M].闾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2]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13]李伟,鲁帅,吴莎莎.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最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基于文献综述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2).(www.xing528.com)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6]P.A.Schutz,等.教育的感情世界[M].赵鑫,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7]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8]马卡连柯.教育诗[M].磊然,译.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19]莱夫,温格.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0]Lewin,K.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M].New York:Harper&Brothers,1951.

[21]洪丕熙.勒温的场决定论教育学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3(1).

【注释】

[1]李牧川,本名李伟,教育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兼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及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通讯研究员;鲁帅,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教师;吴莎莎,湖北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寄宿学校教师。

[2]“非连续性体验”是存在主义术语。德国哲学家博尔诺夫在其基础上提出著名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即连续生活进程中突然出现的、重大的遭遇(可能是某个人,可能是一件艺术品,也可能是某一著作,或某件事情)、危机(如疾病、婚姻危机)或召唤,使得人们“必须改变自己的生活”。具体参阅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李其龙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生命自觉”是人类生命的本体特征,在教育和教育学的视野里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生命自身的自我了解、自我领悟、自我把握与自觉实践。具体参阅李伟的《教育的根本使命:培育个体“生命自觉”》(载《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4]参阅李伟《工作坊:当代班主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能路径——基于“七色彩虹”“漫步者”班主任工作坊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2012年5月(未发表稿).

[5]包括笔者在内的班主任工作坊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主要创建人,以及目前班主任工作坊的所在学校、区域,在地域上都属于中部地区,其地域文化生态区别于典型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并且,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受楚文化影响较深。

[6]涂又光先生认为从历史与哲学的角度看,南方楚文化与北方周文化存在根本不同,北方周文化以“家”(集体)为本位,而有孔孟之道,南方楚文化以“自”(个体)为本位,而有老庄哲学。具体参阅涂又光的《楚国哲学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7]关于对班主任工作坊成员学习与角色等的理解吸收了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中的“学习网络”思想和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中的对话教学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