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族舞蹈文化保护研究的成果

民族舞蹈文化保护研究的成果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类文明的起源前期,舞蹈的社会意义通常都具有多重性特点,无论是在祭祀、庆典、战争等重大活动,还是在社交、娱乐、劳动、日常生活,都时常会出现舞蹈的身影,而在这些功能作用的影响下,很多民族的舞蹈也因此与本民族历史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这里以蒙古族、布依族、维吾尔族、藏族等民族为例,对民族舞蹈的历史起源进行具体分析。

民族舞蹈文化保护研究的成果

人类文明的起源前期,舞蹈社会意义通常都具有多重性特点,无论是在祭祀、庆典、战争等重大活动,还是在社交、娱乐、劳动、日常生活,都时常会出现舞蹈的身影,而在这些功能作用的影响下,很多民族的舞蹈也因此与本民族历史形成了紧密的联系,这里以蒙古族布依族、维吾尔族、藏族等民族为例,对民族舞蹈的历史起源进行具体分析。

(一)蒙古族舞蹈历史起源

蒙古族作为我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其民族舞蹈多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狩猎以及各种祭祀活动,其种类与艺术形式均十分多样,虽然从目前来看,传统意义上的蒙古族舞蹈已经逐渐融合,并形成了安代舞、盅碗舞、筷子舞以及查玛舞等几种主要舞蹈类型,但在蒙古族舞蹈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其他类型的舞蹈同样十分常见。例如,在新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当时的蒙古族先民就通过对草原上各种动物动作特征的模仿,逐渐创造出了白海青舞、熊舞、鹿舞等多种原始舞蹈,虽然受传承方式的限制,这些舞蹈形式大多都早已失传,但在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发现的相关图案,仍然可以充分证明这些舞蹈在蒙古舞历史传承中的存在,而在北方萨满舞中,也同样有着这类舞蹈部分特征的反映。而在此后,随着蒙古族的不断发展壮大,舞蹈逐渐成为庆典、祭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对祖先、神灵的祭祀,还是在缔结盟约、出师征战、凯旋庆祝等活动中,都需要进行一些特定的舞蹈表演活动,而这也使得蒙古族舞蹈的种类变得更加多样化。

例如,《多桑蒙古史》中明确记载,忽图剌汗时期的蒙古族军队在出师之前,通常会“祷于树下”,如果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还会将彩色的布条挂在之前的树上作为装饰,并“绕树而舞”;而聚居于新疆地区的蒙古族土尔扈特人也曾回忆称,古代的土尔扈特部军队在出师之前,大多会在誓师大会上跳“战旗舞”。除此之外,古代蒙古族的萨满巫师在举办各种宗教仪式时,也同样会将舞蹈作为“通神”的主要方式,其舞蹈形式既包括熊舞、虎舞等古老的舞蹈,也包括巫师在长期作法实践中逐渐总结创新出的新兴舞蹈种类。此后,随着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王朝,蒙古族的宫廷舞逐渐形成,并成为蒙古族诸多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类。从整体上来看,蒙古族的宫廷舞不仅吸收了汉族的很多舞蹈元素与文化内涵,同时还以本民族舞蹈为基础进行了一定的创新,经过上百年的不断改进,才最终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宫廷舞蹈文化,如起源于元代的灯舞、十六天魔舞等,正是当时蒙古族宫廷舞蹈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二)布依族舞蹈历史起源

布依族作为源于古“百越”的少数民族,其在现代的人口虽然仅为不到300万人,但却拥有着极为久远的民族历史,并且在布依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舞蹈,其历史传承自然也同样是十分悠久的。例如,氏族社会时期,当时的布依族先民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还比较简单,面对大自然中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及一些复杂的自然现象,都会将其融入各种原始舞蹈动作之中,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敬畏,这一点在黔西南地区的观音洞文化、飞虎山文化、水城人文化等遗址中都可以得到证实。

除此之外,原始社会的布依族先民还会从狩猎、祭祀等活动中对各种舞蹈形式进行创新。例如,在祭祀仪式中,村寨中的人民大多会双手执鼓槌或握拳,并按照鼓点的节奏做出前后摆动、左右移动、跳跃等有规律的舞蹈动作,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护送亡灵到达彼岸世界;而在狩猎结束后,布依族先民同样会伴随着木鼓、竹筒的敲击声,挥刀舞枪围圈跳舞,以表达对狩猎成功的庆祝。等到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由于当时聚居于贵州、四川等地的布依族部落已经逐渐进入奴隶制社会,不仅在文化上受到了中原王朝的较大影响,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随之大大提升,因此这一时期的布依族舞蹈逐渐与宗教仪式、传统习俗产生了联系。例如,在战国时期铜鼓逐渐传入各个布依族村寨,由于铜鼓本身既能够作为炊饮用具,又能够用于敲击伴舞,因此在布依族人的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铜鼓舞”这种以铜鼓为主的舞蹈便逐渐流行开来。及至隋、唐、宋、元时期,布依族与中原王朝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布依族舞蹈中也逐渐融入了很多来自中原舞蹈文化的元素,这不仅使当时布依族的舞蹈艺术水平大大提升,同时也让布依族舞蹈的种类逐渐趋于多样化。例如,在元代,布依族人每年不仅会向中原王朝统治者进献贡品,同时还会组织歌舞队进京向皇帝献艺,而芦笙舞、回旋舞、花裙舞等布依族舞蹈,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渐被创造出来的。(www.xing528.com)

(三)维吾尔族舞蹈历史起源

维吾尔族舞蹈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舞蹈艺术,最初的维吾尔族舞蹈主要以古鄂尔浑河流域、天山回鹘乐舞文化为根基,在长期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又先后吸收了古西域乐舞、中原汉民族舞蹈文化、印度舞蹈文化、伊朗舞蹈文化的精华,最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舞蹈文化传承,与蒙古族、布依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相比,维吾尔族受民族起源、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其民族舞蹈的起源相对较晚,但在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伊朗文化的综合影响下,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一般来说,维吾尔族的起源时间通常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当时臣服于匈奴的敕勒人受汉匈战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分为两部分,其中仍留居于贝加尔湖一带并在匈奴灭亡后南迁的部族被称为“丁零”,而这正是维吾尔族的前身。由于丁零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被同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匈奴所征服,因此其民族舞蹈并未得到太好的发展,即便部落中仍有着比较简单的图腾舞、狩猎舞、祭祀舞(主要为萨满祭天仪式中的舞蹈)传承,但总体上流传较少,形式比较单一。

一直到隋唐时期,统治回鹘部(维吾尔族祖先,又称回纥)的突厥汗国在中原王朝打击下逐渐衰落、灭亡,回鹘部又在唐朝的帮助下建立回纥汗国,此后维吾尔族舞蹈才在与伊朗、印度等地区舞蹈文化的频繁交流中迅速发展起来,如唐朝时比较著名的“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等表演活动,在艺术形式上都具有着乐舞结合的特点,而其中的舞蹈部分,也大多是在回纥汗国时期得以完善。另外,历史上的维吾尔族在宗教信仰上比较复杂,从最初的萨满教至之后的摩尼教、佛教等,都曾经为不同时期的维吾尔族人所信奉,而在多种宗教文化的综合影响下,维吾尔族先民也同样创造出了很多与宗教仪式密切相关的舞蹈,如萨玛舞就是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才逐渐完成了舞蹈形式的转变,最终成为宗教节日中的男子集体表演舞蹈。

(四)藏族舞蹈历史起源

藏族舞蹈作为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传承同样十分悠久,虽然相对于中原王朝以及西域、西南等地区,西藏地区的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比较缓慢,直到唐朝时才逐渐进入封建社会,但在此之前的氏族社会与奴隶制社会时期,生存于西藏高原地区的各古代部族仍然在狩猎、放牧、迁徙、宗教祭祀等生产生活的活动中创造出了最原始的舞蹈,其中的很多舞蹈形式在西藏地区古代岩画中均有记录。例如,在藏族苯教的经书《赛米》中曾记载:“辛饶祖师的随员们,有的击神鼓,有的摇香(铃),有的吹海螺,有的举经幡,有的点神灯,有的供鲜花,有的供净品,有的蹈神舞,有的弹毕旺(一种弦乐器),有的吹笛子,有的跳“佳巴”(面具舞)……”[1]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巫舞、图腾舞已经在西藏各部族中得到了广泛流传,而如面具舞、嘎尔舞等其他民族舞蹈品种,也都被创造了出来。而在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由于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间的交流不断加深,经济、文化等领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因此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如土风舞、拟兽舞、鼓舞等舞蹈种类基本都在中原汉族舞蹈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了良好发展。例如,在藏王赤松德赞时期,桑耶寺的落成典礼上曾出现过“野牛舞”“狮子舞”“扎西雪巴”“卓”“谐”等多种舞蹈的表演,其中“野牛舞”“狮子舞”属于当时十分常见的拟兽舞,“扎西雪巴”为藏戏白面具流派中的黄面具戏种,“卓”是戴面具的鼓舞,而“谐”则是一种既唱又舞类似哑剧形式的舞蹈。这些舞蹈形式的出现,充分说明在吐蕃王朝时期,各种形式的藏族舞蹈均得到了繁荣发展,舞蹈种类也变得丰富多样。此外,在之后的古格王朝时期、米拉热巴时期(公元11世纪)、萨班·贡噶坚赞时期(12、13世纪)等各个时代,藏族舞蹈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且与藏族的历史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