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新闻报道发现消息源

国际新闻报道发现消息源

时间:2023-10-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仅激发了民众参与新闻的热情,同时也推进了现代公民新闻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众多突发新闻的关键消息来源。第九层次和第十层次是专业新闻和公民新闻的混合与整合,这种媒体机构的新闻报道既包含专业记者生产的新闻也包含公民新闻。[19]而公民新闻的这种形式也正是新兴的商业模式“众包”在新闻生产中的体现。

国际新闻报道发现消息源

公民新闻[16](Citizen Journalism)又称参与式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或草根新闻,指的是“来自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即公民个体或群体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或信息的行为,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需要的独立、可信、准确、广泛及其他相关的信息”[17]。公民新闻的核心在于是普通受众(即公民记者,Citizen Journalist)主动传播自己所生产的新闻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这就使得新闻传播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者向受者单方向灌输信息的单通道模式,受者的地位因为公民新闻的发展得以显著提高,传者与受者的互动更为密切,信息的流动也由单向灌输进化为单向流动和双向互动相结合的双通道模式。因此,传者与受者的界定已经不像原来那样泾渭分明,受众的贡献凸显在新闻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中,而“自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在整个传媒生态环境中也越发重要起来。

“100多年以来,新闻业一直建立在一种限制性准入的模式上。只有很少的机构有能力派遣记者前往重大事件发生的地方或寻找人们感兴趣的信息。甚至能传送信息的机构都很少,报纸的纸张以及广播或电视的传送带宽通常受到了严格的管理。”[18]这些媒体机构决定着什么事件可以成为新闻以及看待这些新闻事件的视角,因此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民众的关注焦点和价值取向。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各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普通人有了越来越多的渠道和平台可以参与到新闻事件的讨论中,并在各种意见表达和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区别于媒体视角的社会舆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诞生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为普通公民提供了成为公民记者的绝佳机会,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仅作为事件的亲历者或者目击者去接受媒体的采访,更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中成了新闻信息的第一披露方,抑或正是他们的报道使得某一事件被媒体和社会普遍关注起来。这些提供新闻信息的普通公民不同于自由撰稿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仅仅是恰巧被卷入或者目击了某一新闻事件,他们提供新闻信息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得报酬,而只是希望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这些人虽然在媒介素养和新闻专业素质方面不及媒体记者和自由撰稿人,三者的关系就好比是正规军、雇佣军和民兵,但是正因为这些“民兵”恰巧身处新闻的第一现场,所进行的报道又很少出于商业目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现场感。而这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不仅激发了民众参与新闻的热情,同时也推进了现代公民新闻的飞速发展,使其成为众多突发新闻的关键消息来源。

美国著名新媒体评论家斯蒂夫·奥汀(Steve Outing)按照不同表现形式和发展轨迹将公民新闻划分为11个渐进的层次。第一层次是公共评论的开放,普通公民在博客和一些支持对文章进行评论的网站上参与讨论,有时还能为文章补充一些作者遗漏的信息,从而提高原始报道的质量。第二层次是公民对新闻报道的线索添加,对于一些选定的新闻故事向公众征集相关线索和经历,并将这些内容加入报道中,虽然这种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新闻故事,但对于那些合适的新闻报道来说,它比一个专业记者的独立报道更为全面而深入。第三层次是信源开放式报道,指专业记者邀请那些对新闻故事了解或者知情的读者加入新闻报道的工作中来,为记者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问题或是直接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第四层次是公民博客,媒体在自己的网站上为公民提供博客服务,网站编辑可以从普通博主发布的信息中筛选出有新闻价值的线索,或者邀请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和爱好者在网站开设博客,以此丰富新闻网站的报道内容。第五层次是编辑部透明化的公民博客,这是公民博客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新闻机构的透明性或者与读者分享编辑部的真实工作情况,媒体通过邀请读者对自身的新闻生产进行评价或是直接以编辑的博客向读者介绍编辑室工作的形式,与读者建立直接的对话平台。第六层次和第七层次是经过编辑的和未经编辑的独立公民新闻网站,这种新闻网站独立于主流新闻网站之外,新闻的采集者和报道者都是普通公民,而报道的内容自然也都是当地普通人所感兴趣的话题。其区别在于前者有专门的编辑对公民供稿进行把关和加工,而后者则完全保持了公民报道的原汁原味,更能体现公民新闻的精神所在。第八层次是公民新闻网站的纸版印刷品,印刷版的内容主要来自公民新闻网站上的优秀新闻报道,它以售卖或者附赠的形式流通到读者手中,这种印刷刊物是报纸媒体试水公民新闻的主要收入来源。第九层次和第十层次是专业新闻和公民新闻的混合与整合,这种媒体机构的新闻报道既包含专业记者生产的新闻也包含公民新闻。区别在于第九层次是以混合的形式出现的,如韩国的OhmyNews网站中70%的新闻由公民提供,另外30%是由专业记者撰写,而第十层次则是将专业新闻与公民新闻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构成一篇完整的报道,这种形式拉近了专业人士与读者的距离,并最终使读者受益。第十一层次是读者即编辑的维基新闻(Wikinews),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撰写和发布新闻故事,同时任何人也都被允许编辑和修改已经发布的新闻内容。[19]而公民新闻的这种形式也正是新兴的商业模式“众包”在新闻生产中的体现。

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众包(Crowdsourcing)“是互联网带来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是《连线》(Wired)杂志记者Jeff Howe于2006年发明的一个专业术语,用来描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即企业利用互联网来将工作分配出去、发现创意或解决技术问题。通过互联网控制,这些组织可以利用志愿员工大军的创意和能力——这些志愿员工具备完成任务的技能,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工作,满足于对其服务收取小额报酬,或者暂时并无报酬,仅仅满足于未来获得更多报酬的前景。尤其对于软件业和服务业,这提供了一种组织劳动力的全新方式”[20]。它与外包[21]有着明显的区别:外包是把那些并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转移给其他专业程度较高的外包公司,以便企业能够将精力和资源更加集中于核心业务上;而众包则是依托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充分发挥社会差异性和多元性带来的巨大创新潜力,是一种汇集“草根”智慧的模式。

“‘众包’模式在新闻实践中的应用,最直接的影响是促使‘公民新闻’向‘专业余新闻’转变。Assignment Zero网站在其首页就表明了该网站是一个‘网络中专业余新闻的试验地’。‘专业余新闻’,在英文中是‘pro-am journalism’,Pro-am是‘professional-amateur’的缩写,指专业人士(professional)和业余爱好者(amateur)组合形成的‘专业的业余人士’。罗森教授认为,‘专业余新闻’中的‘业余’指那些愿意花费时间参与‘众包’模式新闻的人;而‘专业’指那些指导和编辑新闻内容、核实新闻事实、设立标准(setting standards)并最终决定定稿的记者。”[22]正如上文中提到的维基新闻,该项目与维基百科(Wikipedia)同属于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Inc.),维基新闻是一个内容自由的新闻媒体,它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任何人得以在此自由发布自己认为是新闻的任何信息,这些新闻或是发布者亲历的事件,或是其对各方消息来源进行的整合。该项目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球新闻事件的数据库,同时它还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除美联社和路透社等通讯社之外,新闻机构获取消息来源的另一个选择。该项目于2004年底开始对外公开测试,截至2005年3月13日,维基新闻的新闻发布条数就已经达到1000条,而到了当年的4月3日,其注册用户就已经飙升至2000人(图6.5)。

再以维基百科为例。美国东北大学博士后Brian Keegan“研究了7个重大事件,包括美国最近的枪击案、挪威枪击案等,结果发现这些事件的维基百科页面大都在事件发生后1-2小时内建立,1-2天内就获得了数千次的编辑记录,部分事件每小时会被编辑数百次。Keegan发现,在事件发生几小时之内,前往维基百科编辑百科条目的用户数量非常惊人,但是4小时之后,人数开始下降。Keegan解释说,起初编辑的都是网友或者事件目击者,三四小时之后,专业编辑(其中部分为维基百科员工)开始插手编辑百科条目,将一些琐碎重复的内容取出,让核心内容凸显出来,这样一来其他人也就没有增加内容的余地。在Keegan的调查中,最重要的要数条目创立之后3-4小时内的志愿者和知情者添加进来的细节,但是这些细节略显杂乱,需要专业人士来修改语法错误、排版等。为什么说有知情者参与进来了呢?因为在Keegan的调查中,编辑某一具体条目的‘知情者’几乎不会参与其他百科条目的编辑,而且事实证明他们添加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正确的。3-4小时就可以完成一条基本完整的突发新闻,这已经达到了大型媒体的水平,而且新闻报道的细节程度远远超过新闻媒体”[23]

图6.5 维基新闻报道增长趋势[24]

另外,随着2005年视频网站YouTube和2006年微博客Twitter的出现,普通公民的新闻报道热情被再次激发。借助于手机和便携设备,人们将自己拍摄的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供所有人分享,而发表微博客的字数限制和配图功能,更便于用户迅速发布新闻事件的核心信息,并同时分享自己拍摄到的事件图片。特别是当人们亲历了某些重大事件的时候,总是非常渴望能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历,而这些新媒体的出现恰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而便捷的发布平台。例如,“2006年8月美国旧金山地震发生时,当地有上百名市民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了简要报道,比CNN的电视新闻快了近20分钟”[25]。再如,2009年伊朗总统内贾德获得连任后,其竞选对手改革派领袖穆萨维指责大选存在明显的违规,要求宣布选举结果无效,并重新进行大选。支持改革派的民众随即走上街头进行大规模的抗议游行,与伊朗军方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自这场骚乱爆发后,伊朗政府16日宣布取消外国记者采访证,禁止他们走上街头进行现场报道,只能在办公室里工作。伊朗当局还暂停该国手机用户间的短信发送服务,并要求境内网站和博客删除所有‘制造紧张’的消息。在这种信息沟通受到严重限制、西方媒体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风靡全球的社交工具Twitter、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和图片相册服务商Flickr,成为伊朗网民彼此沟通并主动向外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26]而这些信息也成为了国际各大媒体报道伊朗大选抗议活动的最为重要的消息来源。

又如,在国内,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新浪腾讯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开始提供微博服务,大量国内民众开始使用微博记录和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当微博与移动互联技术相结合时,在手机终端上使用微博更成了一种日常习惯。关于微博,网上曾经流传过这样一种观点: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人时,你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人时,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人时,你就像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人时,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人时,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而当粉丝超过1000万人时,你就成为了电视台。2011年7月23日晚上8时许,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此次事故导致多节车厢脱轨,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中断行车30多个小时,被称为“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而这次事故的首发信息,正是一位乘坐D301次列车的普通乘客通过手机微博从车厢内发布的(参见图6.6),该条微博累计被转发、评论均超过了1000次。自那之后,微博成了广大民众获取该事件信息、发表个人观点、为逝者祈福、为铁路发展建言献策的重要阵地,而笔者本人也正是在那次事件之后才开始“投身”微博的。

图6.6 微博首爆“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

由此可见,公民新闻的主要优势在于:首先,由于公民新闻的首报者大都是新闻事件的亲历者或目击人,这便极大地增强了新闻发布的时效性,而专业记者除非是碰巧见证了某一新闻事件的发生,否则他所进行的报道总要因为不同程度的时间损耗(如抵达现场的时间以及现场采访和信息核实的时间等)而影响新闻的时效性;其次,它汇集了民智与广泛的信息来源,虽然普通公民不具备专业的新闻报道素质,这容易使新闻变成碎片化的“盲人摸象”,但专业编辑的整理与完善(如维基百科)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事件的本来面目;再次,公民新闻的传播速度与广度都十分惊人,网络社交工具的转发和评论功能大大提高了用户间的互动性和分享信息的积极性,使得一个新闻事件从首报到尽人皆知只需要一天甚至几个小时;最后,对于专业媒体机构来说,它显著降低了新闻采集的人力、物力成本,媒体编辑可以迅速地从公民新闻中获取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线索以及新闻现场的宝贵素材

作为国际新闻的消息来源,公民新闻的主要适用范围应是突发事件或是受到严格新闻管控的敏感事件等。一个有名的例子是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期的“萨达姆·帕克斯”。“萨达姆·帕克斯在dear_raed.blogspot.com博客网站上撰写博客,叙述在巴格达战火中的生活以及战争进展情况。每次炸弹要爆炸之时,他坐在房间里描述着外面发生的一切,房门紧锁,希望不要有颗炸弹炸到自己。他的帖子被《卫报》《纽约时报》和BBC采用,他的博客所传达的内容比任何西方记者的报道都确实可靠。”[27]

现如今,微博客(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是Twitter,在中国则是新浪微博)已成为包括新闻在内的全球最大信息集散地,其用户人数也屡创新高。法国一家名为Semiocast的社交网络分析公司于2012年7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截至2012年7月,Twitter的全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5亿,成为仅次于Facebook的全球用户人数第二的社交网站,而这些用户中的大部分都来自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如巴西、日本英国、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和加拿大,等等(图6.7),因此他们在Twitter上发布的消息也大都是关于世界各地的,其中的部分消息确实可以作为国际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

图6.7 Twitter用户国家分布[28]

然而,面对社交媒体上如潮水般涌入眼帘的海量碎片化信息,媒体如何关注并迅速筛选其中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是决定媒体能否有效利用社交媒体消息源的重要标准。对于媒体的这项需求,前美联社驻外记者伯特·赫尔曼(Burt Herman)等人于2011年开发了一项名为“Storify”的信息筛选、整合技术。该技术“能快速搜索和拉取特定主题的内容(支持中文),把来自Twitter、Facebook、Flickr、YouTube和Google的各种内容整合到一起,用户再撰写相关内容,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完成后,用户可分享到个人博客或其他平台上面。这一功能,让美国的媒体记者现在可以从社交媒体的海量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并进行编写。Storify已被美国25大新闻网站中的22家采用,用户总共已发布300万篇内容”[29]。在这方面,国内也有高科技公司提供了类似的服务,如2012年8月成立的北京宏博知微科技有限公司就提供网页端的微博传播分析服务,“可分析出水军比例、微博传播引爆点、传播情感倾向、传播参与用户部分指标、传播关键词等数据”[30],从而有助于提升媒体在信息筛选和采集过程中的效率。

与此同时,各大媒体也纷纷在Twitter上注册自己的官方微博,一来可以通过这种快速便捷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新闻,增加受众关注度和品牌知名度,二来也可以增加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以及用户的使用黏性,媒体鼓励他们在微博上发布公民新闻时@[31]媒体的官方微博,从而使媒体更加便捷地获得来自全球各地的更多消息来源。

新华社在2013年底时开始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上开设账号,试水海外社交媒体业务。经过一年多的运营和经验积累,新华社于2015年3月1日将这三家海外社交媒体上的账号统一更名为“New China”,每天24小时以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形式不间断地向全球用户推送中国、涉华和国际新闻。为此,新华社组建了一支100余人的专门队伍,负责对海外社交媒体统一账号进行运营和维护,总社编辑部和亚太、中东、非洲、北美、拉美、欧洲、亚欧七个海外总分社选派精干采编力量负责这项工作。[32]这正是在社交媒体风靡全球的新形势下,新华社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不断增强自身在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增进与海外受众互动交流的重要举措。

在国内,各大中央级媒体无一例外均在新浪微博上注册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以《人民日报》为例,《人民日报》的法人微博于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的第二天火速上线,该微博不仅时时更新、通报了救灾情况和各项数据,更通过对各种事件的理性评论和正向引导安抚了民众情绪、传递了社会正能量,从而赢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成为人民日报社的重要网络名片。与此同时,它也在不断尝试着挖掘普通公民的新闻渠道。2012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发布了名为“@人民日报面向网友征集《你好,明天》《微评论》稿件”的官方微博,公开向普通微博用户征集新闻线索和事件评论。虽然《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主要聚焦于国内事件,但这种通过新媒体平台增强媒体与受众互动、充分调动用户积极性,进而使其成为微博社区公民记者的有益尝试,实应被其他媒体借鉴。

在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扩大自身影响力、获取新闻消息源的同时,各大媒体也纷纷在互联网上设立专门的公民新闻发布平台或者互动平台,以汇集普通公民掌握的第一手信息,并对媒体专业记者报道的新闻事件进行信息补充。例如,英国BBC早在2001年时就设立了一项名为“数字化讲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的旗舰级项目。该项目将数字媒体制作引入英国的大小社区,通过当地的简易媒体工作室传授制作脚本、录音以及编辑照片和视频等技术,从而使普通人能够按照他们的想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则作为BBC新闻节目的素材或者成为某个具有类似主题的节目的一部分得以播出。2003年,BBC开设了名为“行动网络”(Action Network)的网站,使普通民众能够在此分享见闻、交流见解以及组织活动等,从而更加调动了公众通过BBC平台进行信息发布以及向BBC提供新闻线索的积极性。正是得益于这些尝试和努力,在2005年7月7日伦敦连环爆炸案发生后的六个小时内,BBC收到了来自爆炸案亲历者、目击者等普通公民发来的1000多张事件照片、20余个非专业的视频材料、4000多条短信和20000余封电子邮件。而第二天的BBC晚间新闻中有关恐怖袭击案的报道则完全使用了这些普通公民提供的新闻素材(图6-8),于是这起震惊世界的连环恐怖袭击案成了专业媒体和普通公民并肩完成新闻报道的经典案例。

图6.8 BBC“伦敦连环爆炸案”报道[33]

在美国,IT专栏作家肖恩·奥尼(Sean Aune)于2008年总结的当年美国互联网的20大事件中,就包括CNN的iReport和CBS的EyeMobile的上线标志着“公民记者”的真正崛起[34]这一事件。iReport邀请全世界的人们向CNN上传他们认为值得更多人关注的新闻故事、照片和视频等。在网站上线的前两年里,就“接到175000个视频和图片,每月有2300万访问量”[35],平均一天产生iReport近240条,而这一数据到了2012年则翻了一番,达到每天500条。所有用户上传的新闻都会在明显位置被标明“CNN未审核”的标签,同时有一组网站管理人员会根据“iReport社区指南”对所有上传的新闻进行管理。在这其中,有一部分新闻会受到CNN的专业审核(包括事件核实和细节验证等),当这则新闻被验证通过后,它的“CNN未审核”标签会被一个红色的“CNN iReport”标签所替换,从而使整个网络社区知晓该条新闻已被证实。当然,有些人会故意在iReport上发布假新闻。比如在2008年(网站上线第一年),iReport上一个名叫Johntw的用户发布消息称,“数小时前,乔布斯心脏病严重发作,已火速送往急救室。苹果内部人士称,乔布斯出现了严重的胸痛和呼吸短促症状,呼叫了医务人员紧急治疗”[36]。这则虚假报道在iReport上发布后便在互联网上快速散播开来,甚至使苹果在纳斯达克的股价遭遇过山车。所幸这种虚假新闻在iReport上越来越少,而那些针对重要事件的出色报道越发多了起来。例如,有关“科罗拉多山火蔓延”(图6.9)、“最高法院对医改法案的裁决”以及“墨西哥总统选举中的投票人”的第一手照片、视频和新闻故事,等等。

CNN iReport的成功使美国的其他电视媒体迅速跟进,于是福克斯广播公司(FOX)有了自己的uReport,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也上线了First Person。公民新闻已越发成为美国媒体获取新闻消息源的重要途径。

图6.9 CNN iReport“科罗拉多山火蔓延”报道[37]

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EyeMobile不仅如iReport一样是个公民新闻网站,而且CBS还在2008年与苹果公司合作,上线了一款名为EyeMobile的iPhone手机应用软件(图6.10)。安装了这款应用的iPhone用户可以将自己拍摄到的新闻事件的图片和视频通过手机的移动互联网上传到EyeMobile网站,并能随时对该事件进行最新报道和跟踪评论;同时,它还可以让用户对其他公民记者发布的新闻进行评论,并更新或者补全相关的新闻信息。这款苹果手机的应用软件使普通公民可以随时随地发布自己的见闻,从而成为全天候的公民记者。

图6.10 CBS EyeMobile公民报道手机应用界面[38]

无独有偶,英国《卫报》(The Guardian)也采用相同的消息获取策略,打造了GuardianWitness公民新闻网站以及相应的苹果手机应用软件(图6.11),读者们可以将按照《卫报》所提供的主题要求采写的新闻或者自己发现的新闻上传至GuardianWitness网站,经网站编辑审核通过后发布。

图6.11 GuardianWitness公民报道手机应用界面[39]

由此可见,通过新媒体的技术和渠道优势搭建公民新闻平台,从而聚合公民记者的巨大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各大新闻媒体的共识。具体到平台的建设层面,在结合了国外媒体搭建公民新闻平台的经验后,笔者认为:第一,平台须实现公民新闻的快捷上传。上传新闻所需的步骤和技术应竭力简化、易操作,让尽可能多的用户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会如何使用,而且该平台还应同时支持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的组合上传。第二,在各类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公民新闻平台应开发适合PC、手机、平板电脑等多个终端的应用程序和客户端,让用户可以利用手边的任何工具接入平台。第三,该平台应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审核机制,以遏制虚假新闻和不良信息的蔓延,可以结合政策法规规定,通过事先审查、事后删除、关键词管理等多种手段实现信息的有效管理。但管制应该遵循权限最小化原则,因为过严的管控将影响用户参与的积极性。第四,应建立起信息集成分析后台,综合利用智能软件和人工编辑对用户发布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整合,进而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且每隔一段时间(越短越好)便提供一份公民新闻汇总报告给母媒介以供参考。第五,平台应设计良性的互动反馈机制,如某用户发布的新闻一旦被媒体所采纳,便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增加威信等虚拟的精神鼓励),而且各用户之间也可以通过互相关注、评论、点赞、补充信息来实现横向互动,增加平台的社区体验和用户黏性。第六,平台应持之以恒地完善用户体验。良好的用户体验是从日常使用的点滴中积累起来的印象,便捷的操作、清爽整洁的页面、个性化的设置、流畅性的提升,都能够为用户体验加分。第七,平台应设置本媒体职业记者的专用入口和面向广大受众(包括公民记者)的普通入口,将媒体自己的新媒体采编平台(如前文提到的ABC的“GoStream”)与面向公众的公民新闻平台有机整合,从而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显著提升普通公民的使用兴趣。

在这方面,新华社于2014年上线了一款手机应用“我在现场”(图6.12),它不仅是新华社记者采编新闻的移动客户端,同时也是普通公民关注新华社新闻,主动分享、发布身边新闻的工具。

作为新华社记者采编新闻的移动客户端,“‘我在现场’是一个全新的移动采编解决方案,实现了新闻报道的‘即拍即传’:不再需要等电脑、摄像机等各种设备到场,一个手机就能完成发稿;不再需要等报社排版、电视剪辑,一个简单的‘发送’,就能将现场所见所闻传递给受众。‘我在现场’的移动签稿,既能保证现场新闻的真实性,同时,又能突破编辑的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核实、签发新闻,第一时间满足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40]。在2014年“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中,“我在现场”大显身手。虽然此前的日均访问量只有不到两万,但该事件一发生,新华社动员其全球资源对失联事件进行现场报道,从而迅速吸引大量用户的关注,“我在现场”客户端的访问流量随即暴涨。到24日晚上10点,当马来西亚官方宣布MH370坠毁于南印度洋,机上乘客无生还可能时,“我在现场”的访问量甚至攀升至每秒12000多次。而根据4月初的统计,“我在现场”关于马航的报道累计访问超过了1200万人次。而随后在2014年6月开始并持续一个月的“巴西世界杯”,“我在现场”团队也参与其中,这成为新华社历史上首次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进行报道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41]

图6.12 新华社“我在现场”移动客户端

作为普通公民关注新华社新闻,主动分享、发布身边新闻的工具,“我在现场”的目标是将自己打造成专属于用户的个性化新闻客户端。它是一个基于定位的媒体,对于有公共关注度的事件,用户可以把自己在可定位现场的真实所见、所闻、所听加以分享,使公众以非常低廉的成本(流量费用)及时获悉事件真相。“我在现场”客户端给用户提供了尽情发挥的机会,通过“我来报料”“我在现场”“我来解读”和“我的观点”等栏目,使“草根的声音”融入专业传播。由此,用户变身成一个个公民记者,并获得了在新华社的平台上发布新闻和信息的机会;同时,在应用的“周边”选项里,用户还可以发起话题、创建现场,并邀请好友来一起报道,从而极大地调动起了普通民众的新闻热情。

1.直播、短视频等新技术使公民新闻如虎添翼

随着移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从2015年开始,众多明星纷纷通过手机在各大直播平台以“明星主播”的身份与粉丝互动、直播自己的活动等,这显著提升了大众对观看直播的兴趣。同时,直播平台的快速发展也打破了“主播”的准入门槛,给普通人以同样的权力,向平台受众随时随地直播身边的新闻和期望分享的活动。这一方面激发了普通人的“开播”热情,另一方面也使全世界变成了一个“24小时直播间”,公民主播们将世界各地的新闻事件、奇闻趣事纷纷搬上直播平台,从而进一步推进了全球消息源的聚合。正如扎克伯格对Facebook Live的评价,“Live就像是在你的口袋放了台电视摄影机。所有拿手机的人,都有能力向全世界做推送。当你在直播中互动时,感觉用了更人性的方法与人做联结,这是我们在沟通上的重大进展,也创造了人们聚在一起的新机会。”

然而,当直播被广泛应用于新闻报道、娱乐互动的同时,它也在经历着“泥沙俱下”的困扰。国内,有斗鱼直播造娃娃、四川凉山直播诈捐等;国外在Facebook Live上,仅2017年就发生了多起直播恶性事件,1月份时一名12岁的格鲁吉亚女孩直播上吊自杀,4月份时一名克利夫兰男子向全世界直播枪杀一名74岁的老人,10月份时一名54岁的土耳其男子因他的女儿擅自订婚,让他悲痛欲绝便直播用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等等。这些违背道德伦理、触犯法律、影响极其恶劣的直播事件已经引起了直播平台乃至广大受众的警惕。在这种情况下,直播平台都在忙着“亡羊补牢”地删视频、封账号,如Facebook不仅增加了社区运营团队的工作人员,还使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实时分析直播内容以便及时预警。然而即便如此,Facebook的发言人还是对《纽约时报》坦言,庞大的数字内容在拥有20亿用户的社交网络上播放,实际上几乎不可能有效监控,公司无法确保其直播平台完全不出现自杀和自我伤害等直播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直播的UGC(User-generated Content)向着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的转向发展就显得势在必行。而短视频作为直播的天然互补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如视频长度一般不超过5分钟,流量占用少,通过智能手机就能轻松实现拍摄和编辑制作,从而在大幅度降低视频制作门槛的同时,实现了视频的即时制作与上传;在传播速度快的同时,因其更能满足受众碎片化的时间需求,使得受众的传播到达率更高、参与人群更加广泛,进而成为一种公众议题设置的有效办法。特别是各大平台着力培育和资助的短视频PGC,不仅是平台升级内容和沉淀受众的重要手段,更因为其内容优质,可以成为国际新闻(特别是临场感要求更高的突然事件)的重要消息来源。

2.事实核查风潮不断提升公民新闻的可信度

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社交网站(尤其是Facebook和Twitter)上出现了大量抹黑希拉里、支持特朗普的假新闻,比如“泄露希拉里贪腐的FBI探员死了”“如果特朗普当选希拉里将会号召内战”“重磅新闻:希拉里正式申请与克林顿离婚”“小野洋子:我和希拉里·克林顿的婚外情”“教皇支持特朗普,震惊世界”等。根据BuzzFeed News的调查显示,在总统竞选最后冲刺的三个月里,Facebook上的假新闻比真新闻更受关注,互动也更多。在特朗普胜选后,对选举结果愤愤不平的美国主流媒体纷纷指责Facebook上传播的大量假消息是特朗普入主白宫的强力助攻手,干扰了大选结果。扎克伯格虽然极力辩解说,“Facebook上的假新闻以某种方式影响了选举是非常疯狂的想法,改变大选结果不可能”。但特朗普总统却公开表示,Facebook等社交媒体是帮助他胜出的重要因素。[42]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大选的假新闻,其中很多都产自马其顿中部的韦莱斯小城。

在大选过程中,韦莱斯涌现出了一批“家庭作坊”,这些“作坊”专门制造支持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的假新闻,而小镇青年则成了这些“家庭作坊”的主要劳动力。他们创建了一批假新闻网站,譬如“世界政治”“美国政治日报”“今日美国保守派”等,并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分享假新闻,进而获得广告分成。19岁的葛兰就是其中的一员,“美国人喜欢我们的故事,而我们则从他们那里赚到钱。谁会在乎那些故事是真的假的”。当被问起美国大选期间曝出的那些耸人听闻的假新闻时,19岁的葛兰笑着说:“这儿的年轻人才不管美国人是怎么投票的呢!他们只关心自己能赚到足够的钱。”他从美国右翼网站上寻找素材并将其拼接成一篇文章,随后起个骇人听闻的新标题发布到Facebook上,当支持特朗普的美国读者阅读了葛兰制作的假新闻,点赞并继续分享后,葛兰就可以依靠点击率获得广告收益了。新闻网站BuzzFeed的报道指出,Facebook为了针对用户精准推送新闻而依赖的复杂算法让假新闻钻了空子。这套算法可以计算流量、互动(如点赞、评论、分享)、广告提成等,却无法判断推送内容的真伪。而这些耸人听闻的假新闻又使受众们自愿点赞和分享,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假新闻的影响力。

为此,BuzzFeed新闻编辑克雷格·希尔弗曼提供了一份指南,罗列了十条辨别假新闻、假网站的要诀:(1)标题字母统统大写。(2)正文本身提供的资料并不足以支持标题下的结论。(3)没有署名,或者署名本身只是个笔名。(4)网站没有“关于”这个页面,或者虽然有“关于”页面,但并没有清楚地说明网站的运营者。(5)如果你点击“关于”或“不承担责任声明”页面,其中说明这是个“假象新闻”网站或讽刺新闻网站,这就等于清楚告诉你这个网站发布的内容是不真实的。(6)文章没有任何链接。(7)文章有链接,但链接到的不是你熟悉的可靠消息源,或者只是把你“链”回了首页,而不是什么特定的文章。(8)Google新闻上查不到任何相同的信息。(9)网址伪装成真实的新闻网站,比如ABCNews.com.co,真实的应该是abcnews.go.com。(10)如果你用Google检索网址,得到的却是来自Snopes.com(一家专门核查并揭穿谣言和传闻的网站)的反馈,那它一定是假的。[43]

我们在对消息源进行人工筛查的同时,应该意识到假新闻满天飞的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已经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后真相”(Post-truth)的时代。相比于事实和真相的报道,受众更加在意主张和情绪的表达。更有学者提出,传统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奉为圭臬的“真相”已经衰落,它们正在逐渐失去主导社会共识的力量,这从互联网巨头与传统媒体在广告收入的比较上可见一斑。而造成这种“后真相”泛滥的一个重要推手正是上文中提到的社交媒体为了针对用户精准推送新闻而依赖的复杂算法。这套算法侧重计算流量、互动(如点赞、评论、分享)、广告提成等,却无法判断推送内容的真伪,因此它遭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指责;同时,为了扭转局面,世界各地的媒体、机构均开始探索和开发新闻事实的自动核查工具(Automated Fact-checking)。

目击者媒体中心(Eyewitness Media Hub)创办者Sam Dubberley与非营利性国际新闻开源组织Sourcefabric合作建立了一个名为Verified Pixel(像素验证)的平台,人们只要将图片上传至该平台,它就会自动使用TinEye反向图片搜索引擎、谷歌图片搜索引擎查找其是否在网络上出现过,接着通过检测图片拍摄时间、光圈、快门等EXIF信息来判断图片真实性,并通过Izitru等验证工具检测图片是否经过处理,最后向记者提供结果(参见图6.13)。

图6.13 Verified Pixel运作流程

由欧盟委员会建立的项目The Reveal Project也致力于研究证实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能够被自动化的部分,Reveal网站原本就提供和分享能够检测社交媒体上信息真实性的工具和服务。2016年4月4日由杜克记者实验室(Duke Reporter’s Lab)赞助的“技术&验证”会议(Tech & Check Conference),一个叫作Full Fact的英国网站展示了他们的言论监测工具,它可以监测政治家使用一种表达或是谈论一种观点的频率。而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则展示了一个叫作ClaimBuster的项目,该产品可以通过算法替记者监测海量文字中事实性的表达。[44]作为虚假新闻的“重灾区”,Facebook也开发了一款用于新闻事实核查的App,以遏制虚假新闻的蔓延势头。虚假新闻虽然无法完全铲除,但是随着受众对虚假新闻警惕性的不断提高和新闻事实核查工具的升级发展,公民新闻的可信度和利用效率必将得到极大的提升。(www.xing528.com)

3.媒体智能化为公民新闻带来全新可能

随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日新月异,在媒体领域我们正在迈入“智媒时代”,AI技术正渗透进新闻生产的全链条,甚至媒体环境的全领域中。在这方面,国外媒体已经先行一步。作为最早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新闻写作中的媒体之一,美联社2014年时就与科技公司Automated Insights(简称AI公司)达成合作,使用他们的Wordsmith平台自动编发企业财报。具体流程是每当公司发布财报,Automated Insights会自动抓取收到的财报,基于美联社预先编辑好的写作结构,几秒钟之内生成一篇150-300字的新闻快讯。这套系统每季度能生产近4000篇财报新闻,而在此之前美联社的编辑们每季度只能写出400篇财报。到了2015年,美联社将自动化新闻报道的范围扩大到了体育板块,尝试与MLBAM(美国职棒大联盟媒体)合作报道棒球比赛,将观众习以为常的比分式报道转换为文字故事。英国《卫报》也于2014年推出了一份名为“#Open001”的纸质报纸,报纸内容几乎完全由算法生成。机器人在对社交网络上的热门分享进行统计分析后,基于此进行内容筛选、编辑与排版。

与此同时,AI还在帮助媒体监测甚至预测热点。Mashable是美国的一家知名互联网新闻博客,关注各大社交媒体和科技公司的新闻动态。2016年2月,Mashable的执行董事Ben Maher在出席活动时称,Mashable如今开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发现故事。为吸引用户,Mashable启动了一个名为Velocity的数据分析工具平台,通过分析链接识别文章的传播趋势和可能存在的爆点,除此之外,Velocity还可以帮助编辑们发现“饱和点”,如果一个事件的分享率达到95%,编辑就不再投入关注。2016年8月,路透社宣布与语义技术公司Graphiq合作,为有合作关系的新闻媒体及发行商提供Graphiq庞大的可视化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基于智能算法进行实时更新。据Graphiq的副总裁Alex Rosenberg介绍,他们的解决方案是预先假设哪些事件将被报道,之后人工智能可在极短的时间内从数据库中抓取数据,建立可视化图像,然后打包这些图像使其与所做的报道匹配。[45]

反观国内,AI的运用尚处于比较初级的机器人写作阶段,并多以财经和体育新闻为主,其主要代表是腾讯、新华社和今日头条。2015年9月,腾讯财经用机器人Dreamwriter发布了一篇关于8月份CPI的稿件,题名为《8月CPI同比上涨2.0% 创12月新高》。稿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数据本身,第二部分是各界人士对数据的分析解读。之后,Dreamwriter持续发布新闻稿件,到2016年的第三季度,腾讯财经机器人写作文章的数量已达4万篇。2015年11月,新华社也与时俱进,由总编室、技术局、经济信息编辑部、体育部、《中国证券报》等多个部门共同协作推出了机器人写稿系统“快笔小新”。该系统实现了采编业务与技术手段的深度融合,主要应用于体育赛事、经济行情、证券信息等快讯、简讯类稿件的写作,并已经在2016年的两会报道、里约奥运会报道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今日头条则是借里约奥运会的东风,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张小明(xiaomingbot)”。其特点是在数据库更新的两秒之内,即可生成新闻稿并发布;同时,“张小明”的样式较多,能够根据赛前预测和实际赛果的差异调整新闻生成的语气。[46]

综合来看,人工智能作为新闻生产的全新工具,其核心价值正是算法和数据。当人们的各类场景都可以被数据化时,这也意味着人们的任何行为,甚至人类本身也可以被数据化。[47]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生产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对于媒体来说,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更加高效的热点监测、事实核查、事件预测与新闻的自动写作,而且AI在与人们的互动中可以不断完善新闻报道的质量与准确性,最大限度地还原事件本身,从而实现媒体与受众的良性互动。

[1] 赫斯.国际新闻与驻外记者[M].陈沛芹,吴国秀,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51.

[2] 赫斯.国际新闻与驻外记者[M].陈沛芹,吴国秀,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51.

[3] 赫斯.国际新闻与驻外记者[M].陈沛芹,吴国秀,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51.

[4] 欧文,普迪.国际新闻报道前线与时限[M].李玉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3.

[5] 欧文,普迪.国际新闻报道前线与时限[M].李玉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3.

[6] 资料和图片来源:欧文,普迪.国际新闻报道前线与时限[M].李玉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9-40.

[7] 资料和视频截图来源:特约报道员探访班加西医院[EB/OL].(2011-03-25)[2013-02-25].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1-03/25/c_121231174.htm.

[8] 资料和视频截图来源:利比亚战乱持续:本台特约报道员探访战后的的黎波里[EB/OL].(2011-08-31)[2013-02-25].http://tv.people.com.cn/GB/166419/15550179.html.

[9] 张晓红.《环球时报》研究[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09:137.

[10] 何崇元.把握导向,力求可读:办《环球时报》的点滴体会[J].新闻战线,2004(9):26.

[11] 读者最喜爱的十佳记者[N].环球时报,2005-07-22(32).

[12] Working group of Freelance Industrial Council of the 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The “Wellbeing Initiative”——Freelance Journalists,Health and Trade Union Support[EB/OL].(2013-04-15)[2013-12-01].http://www.nuj.org.uk/index.html.

[13] 赫斯.国际新闻与驻外记者[M].陈沛芹,吴国秀,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54.

[14] 赫斯.国际新闻与驻外记者[M].陈沛芹,吴国秀,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53.

[15] 赫斯.国际新闻与驻外记者[M].陈沛芹,吴国秀,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56.

[16] 公民新闻区别于公共新闻,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又称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指的是“记者有责任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民主进程的热情;新闻事业不仅应该提高而且还应有利于改进公共或公民的生活质量。其中一个中心论点在于,公共记者应该从普通公民的视角来报道新闻和事件,而不应该为高级政治人物或当地的精英人物代言。与大多数记者不同,公共记者应该为公众提供一个公共论坛或公共领域,在那里,普通公民可以认清并解决公共问题。”(富兰克林,哈默,汉纳,金西,理查森.新闻学关键概念[M].诸葛蔚东,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5.)

[17] 赵俊峰,张羽.公民新闻的发展与传媒生态的再建构[J].国际新闻界,2012(6):79.

[18] 欧文,普迪.国际新闻报道前线与时限[M].李玉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3.

[19] Steve Outing.The 11 layers of Citizen Journalism[EB/OL].(2005-05-31)[2013-04-10].Poynter.org:http://www.poynter.org/uncategorized/69328/the-11-layers-of-citizen-journalism/.

[20] 众包[EB/OL].(2013-04-09)[2013-04-22].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97%E5%8C%85.

[21] 外包(Outsourcing)是20世纪80年代流行起来的商业用语,是商业活动决策之一,指将承包合约之一部分或甚至全部,委托或发交给承包合约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以节省成本,或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或善用资源、或为获得独立及专业人士的专业服务等。参见外包[EB/OL].(2013-04-03)[2013-04-22].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96%E5%8C%85.

[22] 吴乐珺.“众包”模式推进美国公民新闻再发展[J].国际新闻界,2007(8):43.

[23] 张珑馨.众包新闻你好,请叫我“维基通讯社”[EB/OL].(2012-12-20)[2013-02-01].http://tech2ipo.com/57088.

[24] 资料和图表来源:维基新闻[EB/OL].(2013-04-19)[2013-04-23].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B%B4%E5%9F%BA%E6%96%B0%E9%97%BB.

[25] 卫蔚.新媒体时代国际新闻“解困”之道:地方报纸“众包”报道模式探析[J].新闻记者,2010(5):81.

[26] 董玮.网络成为伊朗大选抗议活动的最新战场[N].中国青年报:2009-06-21(国际版).

[27] 欧文,普迪.国际新闻报道前线与时限[M].李玉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7.

[28] 资料和图表来源:Twitter注册用户量超5亿:仅次于Facebook[EB/OL].(2012-07-31)[2013-04-10].http://tech.sina.com.cn/i/m/2012-07-31/00387445367.shtm.

[29] 章建森.未来的新闻将是一个加工业[EB/OL].(2013-04-26)[2013-04-28].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201304/0025427_all.shtml.

[30] 邓超.知微:数据化分析你的微博传播[EB/OL].(2012-11-28)[2013-04-28].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8/1NMDQ1XzU3MjM1NA.html.

[31] 在微博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当用户发布的微博中包含“@某用户的昵称”时,则表示这条微博是针对该用户定向发送的微博,对方会因此收到来自微博平台的提醒通知以方便查看,从而使双方实现一对一的沟通,避免使特定的信息淹没在海量的微博中。(作者注)

[32] 新华社海外社交媒体统一账号“New China”正式运行[EB/OL].(2015-03-01)[2015-03-03].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3/01/c_127530930.html.

[33] 资料和图片来源:Richard Sambrook.Citizen Journalism and the BBC[EB/OL].(2013-04-10)[2013-05-10].http://www.nieman.harvard.edu/reports/article/100542/Citizen-Journalism-and-the-BBC.aspx.

[34] 美博客评出2008年美国互联网20大事件[EB/OL].(2008-12-08)[2013-04-02].http://tech.sina.com.cn/i/2008-12-08/13152633750.shtml.

[35] 刘笑盈.国际新闻学:本体、方法和功能[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209.

[36] CNN网站乔布斯虚假报道引发公民记者讨论[EB/OL].(2008-10-04)[2013-04-02].http://tech.sina.com.cn/i/2008-10-04/03302488829.shtml.

[37] 资料和图片来源:How CNN iReport works[EB/OL].(2012-07-02)[2013-04-02].http://ireport.cnn.com/blogs/ireport-blog/2012/07/02/how-cnn-ireport-works.

[38] 资料和图片来源:CBS EyeMobile:让您过把公民记者的瘾[EB/OL].(2008-09-23)[2013-04-02].http://iphone.tgbus.com/news/class/200809/20080923160504.shtml.

[39] 北大新媒体(北京大学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室官方微博).《卫报》打造“Witness”,人人都能生产新闻[EB/OL].(2013-04-19)[2014-04-06].http://s.weibo.com/weibo/GuardianWitness?topnav=1&wvr=5&b=1.

[40] 钟慧丽.新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的融合创新:以新华社“我在现场”为例[J].中国记者,2014(10):113.

[41] 钟慧丽.新媒体时代新闻客户端的融合创新:以新华社“我在现场”为例[J].中国记者,2014(10):113.

[42] 环球网.美国大选被社交媒体的假新闻毁了?[EB/OL].(2017-01-19)[2017-11-01].http://world.huanqiu.com/weinxingonghao/2016-11/9983775.html.

[43] 齐旭.马其顿小镇:靠制造假新闻“致富”[N/OL].新民晚报,2017-01-09(B09)[2017-11-01].http://xmwb.xinmin.cn/html/2017-01/09/content_29_3.htm.

[44] 周佩雅.没去国际新闻节?全球记者们讨论的干货在这里[EB/OL].(2016-04-15)[2017-11-01].http://media.sohu.com/20160415/n444253845.shtml.

[45] 刺猬公社.在人工智能和新闻的结合上,国外媒体已经飞起来了?[EB/OL].(2016-12-06)[2018-02-01].http://36kr.com/p/5058392.html.

[46] 刺猬公社.在人工智能和新闻的结合上,国内媒体到底做得怎么样了?[EB/OL].(2016-11-28)[2018-02-01].http://36kr.com/p/5057632.html.

[47] 刺猬公社.新闻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我们担心的绝不应是工作[EB/OL].(2016-12-26)[2018-02-01].http://36kr.com/p/5060281.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