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文化事业发展建议

重庆文化事业发展建议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将座谈讨论情况整理如下:一、重庆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与会同志认为,重庆直辖市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以提“长江上游文化中心”为宜。其实质是“与重庆直辖市地位相称的,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文化中心”。发展重庆文化事业可坚持以下方针:1.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重庆文化事业发展建议

1997年5月11日,重庆市计委、重庆市青年联合会约请我市部分中青年专家学者就在直辖市的新形势下如何发展重庆文化事业进行了专题座谈。

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重庆市社会科学院院长鲁济典同志出席指导。重庆市文化局副局长王川平,重庆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晓红教授,重庆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吴绍阶,重庆市委政策研究室政治文化处处长聂连文,重庆市计委综合处副处长胡际权,《人民日报》驻重庆首席记者李维平,《中国青年报》驻重庆记者站站长徐永恒,《重庆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夏启荣、广告部主任刘诗平,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牟群,重庆市青年联合会秘书长罗静虹等出席了座谈会。会议由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专家顾问组副组长、重庆市委党校副校长周勇教授主持。

与会同志根据蒲海清市长在4月28日《政府工作报告(初稿)》征求意见座谈会上提出的“如何发展重庆文化事业”的意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座谈讨论情况整理如下:

一、重庆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

与会同志认为,重庆直辖市文化事业的发展目标以提“长江上游文化中心”为宜。其实质是“与重庆直辖市地位相称的,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相适应的文化中心”。

主要理由是:

(一)重庆具有作为“文化中心”的条件。在古代历史上重庆就是川东的文化中心,辛亥革命以后是四川的文化中心,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大后方的文化中心,解放以后是西南的文化中心。后来,重庆文化中心的地位与作用衰落了,以至于今天重提把重庆建设成为文化中心而底气不足。这正说明了建设重庆文化中心的紧迫性。提出“文化中心”的目标,可以给全国一个回答,给全市一个鼓舞,为重庆的文化事业指明一个方向。

(二)直辖市的新市情决定了重庆必须提出建设“文化中心”的问题。直辖市必然是“综合性中心城市”——既是经济中心,又是文化中心,而不像省辖市的重庆,只是一个单一功能的“经济中心”城市;同时,中国西部只有重庆一个直辖市,重庆必须在西部,首先是长江上游地区发挥“文化中心”的作用。

(三)当前,西部地区,特别是四川省、成都市对“长江上游文化中心”地位的争夺,促使重庆提出建设“文化中心”问题。据了解,设立重庆直辖市以后,成都正尽一切可能与重庆并驾齐驱地进行竞争,其中“文化中心”就是争夺的内容之一。目前,已经将“四川美术学院”名称进行了注册,其竞争态势,可见一斑。重庆不提建设“长江上游文化中心”就等于将此地位拱手相送,最终也不可能真正建成“一流直辖市”。

二、“重庆文化中心”的基本内涵

这里的“文化”是包括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等内容的“大文化”。

重庆文化中心的基础是“巴渝文化”。它与“京派文化”“海派文化”一样,是现代化与历史积淀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内陆走向开放,古老走向现代的特色。

“龙头”上海的发展,以“海派文化”为背景。“龙尾”重庆的发展,应以“巴渝文化”为背景。

三、发展重庆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

发展重庆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可以表述为: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论述为指针,坚持“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继承弘扬民族文化和革命文化,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立足新重庆,面向大西南,辐射中西部,为建设富裕、文明、美丽的新重庆服务。

发展重庆文化事业可坚持以下方针:

1.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文化应有自己的地位。否则,在一个文化贫乏的地区根本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大都市就只能是一个“棒棒军”的所在。可以说,没有雄厚的文化基础,就没有现代化的一流直辖市。三大使命本身就不仅仅是经济任务,而包含有文化建设的任务。

2.发展重庆文化事业,仍然是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意识。

3.处理好特色与共性的关系。优秀的传统文化要继承,这是重庆文化的特色。但同时又要构建和发展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化的文化,这是重庆文化的时代特征。

4.普及与提高并重,两手抓,抓两头。要从市情出发,既要抓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设、拔尖人才的培养,又要把着眼点放在3000万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上。二者不可偏废。

四、对发展重庆文化事业的具体建议

1.确立精神支柱,就要挖掘古代文化,弘扬现代文化,找到二者的结合点。

要从根本上研究重庆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

改革文化体制,建设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新体制与新机制。

当前,一要抓文化服务体系、艺术表演、图书馆信息、文博、旅游、艺术培训、影视文化娱乐艺术品生产;二要抓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创作,力争三五年内拿出一批文化精品,树立重庆的文化形象。

2.体现现代文化水平,就要抓文化拔尖人才工程和提高市民素质、文明程度的工程。

在主城区,主要抓文化拔尖人才,抓高、精、尖的文化产品,以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争取重庆在全国的地位;在区市县,主要抓普及,抓基础,着重解决广大农村在脱贫的同时完成“普九”任务,提高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其中要处理好提高农民文化程度与农村学校硬件达标的关系)。(www.xing528.com)

3.努力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

尽快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可考虑以重庆大学为基础,巩固工科,增加理科,着力培植文科

注意在城市规划的空间中留下高雅文化区域,重视文化对市民的潜移默化作用。现在的重庆,身在山城看不到山,身在江城看不到江,原因是密密麻麻的建筑阻隔了视线。要让人民真真实实地感觉到我们城市的美。“人民广场”就是引导人民向高雅的生活方式转变的一个典型,是一件大好事。

强化自我宣传的意识,对重庆城市形象进行整体的文化包装,树立城市的文化形象,以独特的形式出现在世界面前。但决不能搞妄自尊大。

在文化部门内部,要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解放思想。

4.从世界旅游的角度来规范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

在文化发展的软、硬两个方面,应当具有大视野、大思维、大规划、大动作。所谓“大”,就是要有突破性的进展。例如:

可考虑市委、市政府同时北移,把这个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大院用于城市文化建设使用,如可搞重庆市博物馆、图书馆、大后方抗战文化公园等,与人民广场配套使用,创造与直辖市相适应的,历史与现实相辉映的文化建筑群。

重庆的“雾季艺术节”具有悠久历史和巨大的影响,可赋予其新的时代特色,发展成为综合性的中国西部文化节。

重庆的袁家岗体育中心可按照承办区域性综合性国际运动会和世界性单项运动会来设计,争取举办相应的运动会。

五、拔尖人才的培养

重庆拔尖人才少,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堪称“著名”的,能够担当大任的人才,更为缺乏,这是不争的事实。

据市委研究室的调查:

断层、缺档、老化——这是重庆文化人才队伍的现实状况;

引进少,流出多——这是重庆文化人才队伍的症结。

出路是:“安内”与“引外”并重,以人为本,创造文化名牌,这是重庆文化拔尖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

安内,即稳定现有队伍,让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当前要调整物质利益的分配方式,如在住房、职称方面应有特殊政策。同时,物质利益的鼓励也不能终身制,要动态化,如对具有正高级职称或享受国家政府津贴人员中特别优秀者,实行高额津贴,一两年评定一次,能上能下,连续五次保持获得者,可转为工资。其目的是让他们能够安心于文化事业的创造,造就大师级的人物。

引外,即文化名人的引进。

同时,要提高文化人自身的素质,要引导他们自省、自励。

拔尖人才的培养,关键是要真正贯彻双百方针,创造平等竞争的机制,以成果论英雄。要刻意营造宽容、宽松、民主、平等竞争的文化人才成长的环境,使拔尖人才在平等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是靠领导的钦定。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决策咨询系统中,应有文化型专家。

与会中青年专家认为,重庆直辖市的文化发展问题远不是开一两次座谈会所能讨论清楚的。以上几点,也只是目前认识所及,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和深度。大家建议市政府把它纳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中作为一个专题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用以指导今后15年的工作。

与会同志愿意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为此而努力工作,报效我们的新重庆。

【注释】

[1]根据重庆市代理市长蒲海清同志的指示,部分中青年专家学者就在直辖市的新形势下如何发展重庆文化事业提出建议。这是1997年5月13日上报蒲海清市长的建议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