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专题和纪录片:传媒泛娱乐化批评研究

专题和纪录片:传媒泛娱乐化批评研究

时间:2023-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渠道重要但内容为王,新闻的地域性、思想观点的宣传性、广告的消费性、娱乐的习俗性等很表面的呈现,注定了只有专题和纪录片的文本样式才是传承文化最优秀的载体,是传播中国感知世界的最佳渠道,是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传媒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展开国际软实力竞争的最佳选择。

专题和纪录片:传媒泛娱乐化批评研究

持续深入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与世界的关联越来越深、互动性越来越强,与世界无关的纯国内问题越来越少,与国内无关的纯国际问题也越来越少,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呈现一种跨越时空跨越疆界的态势,对内对外传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无论是国内问题报道还是国际问题报道,“必须同时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种背景和两种语境。既要讲中国立场,又要讲人类情怀;既要有中国视角,又要有世界视角;既要有中国思维,又要有世界思维;既要讲中国话,又要讲世界语;既要唱中国调,又要唱国际歌;以求既做到在国内语境下的得体表达,又做到在国际语境下的得体表达,从而保证我们在两个语境下的正面的宣传效果。总之一句话,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广播电视,既要以中国与世界的双重视角看中国、报中国,又要以世界与中国的双重视角看世界、报世界。”[58]

传播中国感知世界,大众传媒起急先锋的作用。在提高我国国际竞争软实力的背景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我国目前的国际传播能力,有五个“不相适应”: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迅猛发展不相适应,与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相适应,与日趋激烈的国际媒体竞争形势不相适应,与境外受众日益增长的了解中国的需求不相适应。[59]中央强调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顺势出场,是加强我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软实力是指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制度等方面的无形力量,是一种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这种力量需要传播力的推动,否则难以久远。软实力=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传播力,这个直观的公式全面而又简洁地揭示了软实力的具体内涵和要求。我国政府举办的“法国年”“俄罗斯年”“意大利年”“孔子学院”以及媒体举办的各种电视节、电影节等都是为了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升国际软实力影响的重要举措。

在加强我国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尤其是电子传媒不光有着技术上的传播优势,传播时效上的快捷、有图有真相的客观、接收终端的便捷等使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成为主要平台。渠道重要但内容为王,新闻的地域性、思想观点的宣传性、广告的消费性、娱乐的习俗性等很表面的呈现,注定了只有专题和纪录片的文本样式才是传承文化最优秀的载体,是传播中国感知世界的最佳渠道,是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传媒参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展开国际软实力竞争的最佳选择。

专题和纪录片是装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信仰习俗的结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走进世界被世界所认同,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行政作用,加大传统文化经典的翻译传播,最快捷的是加强电子传媒的建设,电视专题和电视纪录片理应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

《故宫》《新丝绸之路》《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大明宫》《千年菩提路》《敦煌》《复活的军团》等一批优秀的人文纪录片脱颖而出,加上《邓小平》《孔子》《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一带一路》《China瓷》《国家宝藏》《记住乡愁》《舌尖上的中国》《黄山奇观》《百年中国》《百年巨匠》《创新中国》《本草中国》《巡视利剑》《超级工程》《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以及《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等一批影响深远的电视纪录片,结集成“一部国家的纪录相册”,意味深长的抒情技巧、灵彻通透的哲学思考、凝重雅致的人文景象、细腻温馨的百姓情怀,从对日常小事的关注到对文化根系的追溯,融抒情、叙述、思辨为一体,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讲好中国故事,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寻找人类精神上的文化家园,树立起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确立起开放大国应有的国际威望。

尤其是纪录片《故宫》全面展示故宫的历史、今天与未来。美轮美奂、神秘沧桑的宫廷建筑和馆藏文物,许许多多不为人知又生动鲜活的人物命运和历史事件以及丰厚的艺术文化和思想内涵,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引领观众经历一次激动人心的超级文明之旅:[60]

——它对世界上规模最大并且代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最高水准的皇家建筑群落,进行了整体的呈现;(www.xing528.com)

——它对故宫珍藏的近150万件各类珍贵文物中经典的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作品,进行了完美的展示;

——它对世界各国不同时期的工艺精品、科学仪器等中外文化交往的直接证物,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它对故宫建院80年中所经历的风云变幻、创业艰辛、国宝颠沛流离等历史,进行了翔实的回顾;

——它对古老的故宫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和发展、浩大的百年大修的实施过程,进行了独家的纪录。

由于人类共同的本质特征共同面临的生存环境等因素使纪录片在文化上具有相似性与共通性,有了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交流和获得认同的可能。[61]它所涉及的内容不一定是整个的世界历史人类文明的全过程,可能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人种和民族、不同的历史和文明进程,但都将带给文化层次较高的观众以各种不同的反思、启迪、知识、信息、经验、借鉴、指导。从电视营销的角度上看,此类题材的纪录片,不仅电视台购买,以满足部分观众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探秘性的观赏需求,而且一些海外的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也可能购买,作为可参考、借鉴的生动鲜活、可视性强的历史文献资料加以收藏[62]

何苏六教授认为:“纪录片正在被老百姓越来越多地关注,这对于净化电视荧屏、提升媒体形象、引导民众文化消费、提升国民素养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是,相对于中国悠远厚重的历史以及纷繁多彩的社会现实来说,中国纪录片的产量、传播平台和影响力还都远远不足。事实上,纪录片在对外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力,纪录片的创作还应得到更多的支持。”[63]

纪录片是国际化的语言,它能让我国在国际传媒市场上有一定的话语权,而且能推动中国观众的阅读欣赏品位逐渐向高质量节目倾斜。这对接收终端遏制传媒泛娱乐化起了很好的把关作用,也是我国传媒彰显文化品位、参与国际软实力较量、做大做强自身、进行功能形塑的重要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