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乐乡关文昌阁:荆门古名胜,历史文化遗址

乐乡关文昌阁:荆门古名胜,历史文化遗址

时间:2023-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2013年6月8日考察乐乡关文昌阁,并拓下了有关碑文。可见,在清代,乐乡关属荆门管辖。据文字记载,乐乡关的文昌阁,始建于清嘉庆元年。大致上讲,清代嘉、道年间,是乐乡关文昌阁的鼎盛时期。文昌阁和奎星楼修复后,王庭桢特地写了一篇《重修乐乡关文昌阁、奎星楼记》,以纪其事的原委。听乐乡关村的老支书王正林老人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文昌阁和关帝庙曾遭日寇的飞机轰炸。

乐乡关文昌阁:荆门古名胜,历史文化遗址

钟祥市双河镇乐乡关村老街的东头街口北侧,有处残旧的建筑群,四周以砖瓦廊屋围成了一座四合院。在临街南面的大门横额上,残留有“双河福利院”5个水泥阳文行书大字。这里就是乐乡关文昌阁的遗址。笔者2013年6月8日考察乐乡关文昌阁,并拓下了有关碑文

乐乡这块宝地,历史上曾设为乐乡县。系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置,又为武宁郡的郡治。隋属竟陵郡,唐属襄州。五代周显德二年(955年)废。乐乡设关,传为唐尉迟恭所设。清乾隆版《荆门州志》载,“乐乡关,在州北八十里。俱唐尉迟敬德立。久废。”可见,在清代,乐乡关属荆门管辖。

据文字记载,乐乡关的文昌阁,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建阁的目的,是为了振兴文风,开发人才。嘉庆十三年(1808年),时任荆门直隶州正堂的王澍,首倡捐廉,并号召各镇客商踊跃捐资,以助文昌阁维修之事。道光六年(1826年),因暴雨连绵,洪水泛滥,致使文昌阁倒塌毁坏。道光七年(1827年),由乡绅余自超和丁光甲二人领衔倡捐,并担修建之责,众善乐输,鸠工庀材,不数月工竣而新阁落成。还招请了二僧通真、通先住持管理。这次重修的文昌阁,较前更加宽阔宏敞,壮丽辉煌。于是,乐乡关一时人文蔚起,民风醇厚。“登贤书、列仕籍者间亦有人。”后于道光九年(1829年),由授馆先生丁文智撰写了《续修文昌阁碑记》一文,以叙其建阁之颠末。大致上讲,清代嘉、道年间,是乐乡关文昌阁的鼎盛时期。后来虽经过几次重修,但均没超过原来的规模和盛况

乐乡关文昌阁遗址

和文昌阁相邻的建筑是关帝庙,其始建年代要比文昌阁早得多。关庙遗址上还存有《重修关、周二将碑》等实物。

文昌阁的东边约五十米处,就是著名的荆襄古道。唐代诗人陈子昂(661—702年)从故乡蜀地东行,经过荆襄古道,由南而来,进入乐乡县城内,写下了著名的《晚次乐乡县》五律诗:“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诗题中的“次”字,即停留之意。诗的首联说,故乡早已在远方消失,而自己还孤独地前行在暮色苍茫之中。颔联接着写道:故乡(旧国)看不到了,眼前是陌生的河流、平原,行之若迷。自己沿着古道之路,暮霭中总算进入了这边远的乐乡城内。颈联则放眼四周:入城前所看见的那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此时已无影无踪,而深山上那参差不齐的荒林,现在看去已是一片朦胧。尾联的末一句,则妙用南朝沈约的《石塘濑听猿》诗中之句,而表达完全不同的情景:为什么此时最动情?因为深山密林中传来了猿鸣的“噭噭”之声。全诗笔法细腻,寓情于景,先含不露,末尾自问自答。抒发了诗人无尽的乡思之愁。至于说当年陈子昂是不是夜宿于文昌阁?这无关紧要,我们权当是民间传说就行了。嘉庆年间,黄冈人万承宗《次荆门乐乡关读陈子昂碑记》两首七言绝句云:“乐乡关外石虹新,读罢遗碑识去津。一径枳花浑似雪,香吹满路寂无人。”“一代诗人合铸金,也因栖息此追寻。衣沾斑竹冈前雨,何事鸠啼过客心。”诗人过新桥,读古碑,辨去路,感叹寂寞无人。又逢雨沾衣,竹冈鸠啼,为什么要使过客之心平添一些愁绪呢!这也有点像陈子昂一样,因栖息而在此追古寻幽吧!从诗中“读罢遗碑”之句可知,在嘉庆年间,陈子昂所题诗碑还是遗存于世的。(www.xing528.com)

清同治十年(1871年)初夏,荆门知州王庭桢出巡乡里,将抵乐乡关。其时落霞沈照,见关内有杰阁危楼耸峙峥嵘,恰与烟峦林木相掩映。但他并不知道此处的阁楼已敝旧迨毁了。在暮色中,王庭桢进入驿馆投宿。时有管理文教的学官丁培钧及其兄弟光蟠、履坤前来拜见,专门汇报文昌阁和奎星楼乃其先世所建的事情,讲述地灵钟孕才登科代兴的往事,及因历经战乱,长期以来未经修葺,故已渐渐摧朽了的现状。并说:乐乡关乃古县治之地,唐有陈子昂留下《晚次》之诗。而今残碑断碣,藓涩苔封,令人感慨不已。于是王庭桢和他们几人观摩凭吊了好一会。继而一同行至高台之亭上,披襟远眺,只见群峰拱揖,万壑争趋,其山脉发自雨霖观蜿蜒数十里而来,下临溪涧,吐纳众川。西北奔流,朝宗交汇,山川雄秀之气,盘礴而纡回。阁与楼实属名胜,怎么能叫名迹变成废墟呢?因而一同商量重修之事,议定倡首捐廉。而丁培钧很快以掌管文教的学官提出意见,责成光蟠和履坤担起重修的任务,其弟丁履瀛及生员赵鼎臣协助其事。于是集资请工,土木备齐而用。倾斜的部位正立起来,毁失的部位完善起来,彩绘丹漆,全部修复成原样。而旁边的关帝庙也一并重修变新。这样足以让神灵安妥,使宏愿得以实现,人才蔚起,上应众星,因以立明堂而壮庙社,成为初创的基地。文昌阁和奎星楼修复后,王庭桢特地写了一篇《重修乐乡关文昌阁、奎星楼记》,以纪其事的原委。

文昌阁的北边不远处,有一座名声早播的乐乡关桥。相传建于明代,后毁。1929年,由国民党鄂省路局负责,重建成了一座钢筋混凝土8孔漫水木面平桥,桥长42米,宽3米。被国民党当局列为襄东公路重要桥梁,属荆门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将木面改建为钢筋混凝土面。随着车流量的加大,老桥已不适应需要。因于1978年11月6日动工,历时3年零5个月的时间,在老桥的上游,即现在的207国道上重建了一座新型大桥。

听乐乡关村的老支书王正林老人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文昌阁和关帝庙曾遭日寇的飞机轰炸。1966年,文昌阁和关帝庙被一起改造成学校。后来,又被改建成了双河镇的福利院。随着这座福利院的停办,此处建筑便闲置冷落下来。

如今,院内呈现破败不堪、一片荒芜的景象。只有东北角那棵立地擎天的古银杏,仍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好似一把撑开的绿色大神伞,给人以追昔怀古的遐想。树下香烟缭绕,时有虔诚者前来焚香礼拜。院内院外有的地段上,还遗存一些古代碑石,等待人们去叩问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