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教育:从娱乐到文化自觉

音乐教育:从娱乐到文化自觉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动荡,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令人颇为担忧。大筒箫先后被确认为六盘水市、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为盘县马场乡滑石板村的支部书记陶春学。一系列成果及相关报道充分显示出,在21世纪相关职能部门、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重视。

音乐教育:从娱乐到文化自觉

据我们现在的了解,大筒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盘县老艺人王连兴那里。他从小习得了直箫乐的演奏技法,后其长子王友芳及寨上的青年杨正龙、杨正银、杨和应、杨和翠相继习得此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动荡,民间艺人的生存状况令人颇为担忧。在衣食等物质条件尚未满足人们需求的时候,艺术这一纯粹形而上的精神需求焉能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大筒箫的传承也仅限于艺人们生活之余的自娱自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浪潮不断卷席全国,接下来的西部大开发影响了原本偏僻而贫穷的中国西部农村,市场化的观念不断浸润着人们的心脾。大批中国西部农村的村民离开了熟悉而又令他们无可奈何的土地,开始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有些为了多赚些钱甚至几年都不曾回家蜗居大城市的角角落落,他们中的许多人慢慢开始习惯了城市生活给他们带来的便利,中国的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在以市场和经济为导向的市场经济社会,许多的价值评价以及人们的行为取向都以市场和经济为衡量标准,那些不能够带来效益、不能改变人们生活现状的行为大都被忽视。大筒箫这一乐器的传承更是如此,她那粗笨的身影和不寻常的演奏方式(大筒箫的演奏需要脱鞋光脚用脚趾按孔)似乎不能唤起人们的注意,逐渐成了一种被人们遗忘的“古董”。

进入21世纪,随着文化均质化的迅猛发展,人们意识到了文化的多样性犹如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是需要下大力气去保护和发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文化部门制订了相应的文化制度,大力宣传、保护地方特色的物质、非物质文化,以抵制文化的均质化、单一化进程。我国确立了各种级别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名录,给他们以相应的待遇,保护、传承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的政府电台、电视台也都注意到了文化对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和地方软实力所具有的潜在价值。一些经过学院科班教育的文化人士也主动参与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过程中。一时间,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成了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大筒箫先后被确认为六盘水市、贵州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为盘县马场乡滑石板村的支部书记陶春学。

陶春学,男,苗族,1975年12月出生于滑石板村,高中文化,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党支部工作,擅长大筒箫的演奏。他自幼受到当地文化的熏陶,不断研习大筒箫的演奏技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当我们轻轻点击鼠标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盘县陶春学”时,就会出现许多的相关报道。

2006年6月,大筒箫参加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场演出,大筒箫演奏作为开场节目上台,传承人陶春学独特的演奏方式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

2010年,贵州盘县大筒箫进驻上海世博会,在世博园区宝钢小舞台的成功亮相给中外宾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www.xing528.com)

2011年12月盘县文化馆李垚、陶春学、崔庆峰大筒箫合奏喜获原生态类器乐组三等奖……

一系列成果及相关报道充分显示出,在21世纪相关职能部门、民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重视。陶春学这一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村支部书记、大筒箫传人正被社会和世人所认知。

2009年,笔者在一次民间艺术调研会议的间隙认识了盘县文化局群众艺术馆的李垚。李垚,男,1982年生于贵州盘县。他是一个从学院走出来的青年群众文化工作者。当时笔者与李垚进行了一次时间很短的交谈,但是能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他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他谈到了许多盘县当地民间音乐文化的生存状况,对其中一些濒危的音乐品种也谈了他的一些保护措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后我与他又有过多次交流,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应该是2011年11月在六盘水市举办的贵州省第二届专业器乐暨首届原生态器乐演奏比赛六盘水赛区选拔赛。时隔两年,李垚已经能够熟练地演奏大筒箫了,他代表盘县文化馆与陶春学、崔庆峰进行了大筒箫的合奏,当时就得到了在座评委的一致好评。2011年12月他们三人代表六盘水参加全省的原生态器乐演奏比赛,获得了原生态类器乐组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从学院走出来的、经过科班训练的青年学者由于受到学院派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模式化塑造,很多会对民间音乐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但是李垚却通过自己对民间艺术的深入了解深深地爱上了民间音乐,并对其中濒危音乐品种的保护有了自己的想法,主动地参与到了民间音乐的传承活动中。这当然与他的工作性质有关,但这也体现出在当今的社会大背景下,区域化、特色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逐渐在民众中觉醒并激励着许多人付诸实践行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