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中国的宇宙观:自然哲学对人类的相对化

古代中国的宇宙观:自然哲学对人类的相对化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视自身为优于自然的特殊存在,可是后来又产生了一种新的相对化思想,认为人类终究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种。可见,希腊神灵明显是以人类为原型创作出来的。说这些拟人的诸神带来各种自然现象,其实是人类的独角戏,同时分饰“神”和“人”两个身份罢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反对将世界的一切归结于水或火的物质主义,认为自然是永远持续的运动,主张人类应该探索运动的原理。

古代中国的宇宙观:自然哲学对人类的相对化

人类视自身为优于自然的特殊存在,可是后来又产生了一种新的相对化思想,认为人类终究只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种。这种看起来像是开倒车的思想是怎么产生的呢?

在西方,孕育出这种思想的是古希腊人古希腊人用神话来解释种种自然现象,例如下雨、下雪、打雷天气是至高神宙斯所为;干旱带来的歉收、饥荒则是因为地母神德墨忒尔发怒。以阿波罗、宙斯、盖亚、乌拉诺斯为代表的古希腊诸神不仅有意识、有感情,还有实实在在的肉体,他们上演的一系列狗血剧情连人类看了都要自叹弗如。譬如至高神宙斯和阿尔克墨涅生出了赫拉克勒斯之后,正妻赫拉心生嫉妒,在摇篮中放了两条大蛇,想要杀掉赫拉克勒斯

可见,希腊神灵明显是以人类为原型创作出来的。说这些拟人的诸神带来各种自然现象,其实是人类的独角戏,同时分饰“神”和“人”两个身份罢了。自然现象的核心其实是人类,只不过名义上称为神——这一思想无疑是人类本位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讲,古希腊神话和古代黄河流域中国人把干旱、暴风雨归因于上天鬼神的愤怒的思维异曲同工。

将自然现象从神话剥离,讨论自然本身结构的思想产生与伊奥尼亚海临海地方。公元前7—6世纪的思想家泰勒斯(公元前624—前546)出生于小亚细亚的一个港口城市——米利都。他认为万物的根本原理在于水。可惜,泰勒斯的著作已佚,我们无法得知他是如何论证水是万物的根本原理的。伯特兰·罗素在其著作《西方哲学史(上)》中,对泰勒斯的思考记述如下: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载,泰勒斯以为水是原质,其他一切都是由水造成的;泰勒斯又提出大地是浮在水上的。[30]

罗素强调:“关于泰勒斯我们知道得太少了,因而不可能完全满意地恢复他的学说。”泰勒斯自身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少量亚里士多德记载的传说残留下来,其详细的学说已无从知晓。[31]

另一位哲学家同样活动于前7—6世纪的米利都,名叫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0—前546)。他留意到世界是呈周期性变化的,永无止境,而且这种变化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如由明到暗再到明、寒到暖再到寒。他以这些观察到的现象为基础,提出宇宙的根源是一种物质,它超越了一切对立关系,无限地产生出我们现在观察到的所有相反性事物。他把这种物质称为“元质”。罗素如此描述阿那克西曼德的学说:

他认为万物都出于一种简单的元质,但是那并不是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或者是我们所知道的任何其他的实质。它是无限的、永恒的而且无尽的,而且“它包围着一切世界”——因为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只是许多世界中的一个。元质可以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各式各样的实质,它们又都可以相互转化。……

阿那克西曼德有一种论据证明元质不是水,或任何别的已知元素。因为如果其中的一种是始基,那么它就会征服其他的元素。亚里士多德又记载他曾经说过,这些已知的元素是彼此对立的。气是冷的,水是潮的,而火是热的。“因此,如果它们任何一种是无限的,那末这时候其余的便不能存在了。”因此,元质在这场宇宙斗争中必须是中立的。[32]

经罗素的解释,我们应该能明白阿那克西曼德为何认为元质是宇宙根源了。

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公元前?—前525)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他继承了老师的学说,但阐述得更具体,认为世界的根源是空气。他提出,物质是由不同浓度的空气组成的,稀薄的空气形成火,浓密的空气形成云、风、水、土等。罗素如此描述阿那克西美尼的学说:

他(阿那克西美尼)说基质是气。灵魂是气;火是稀薄化了的气;当凝聚的时候,气就先变为水,如果再凝聚的时候就变为土,最后就变为石头。这种理论所具有的优点是可以使不同的实质之间的一切区别都转化为量的区别,完全取决于凝聚的程度如何。[33]

综上,米利都学派的最大特征在于,他们不用神话去解释自然,而是以剥离人格神的方式尝试探索自然的结构。无论是水也好,元质也好,空气也好,都是物质性存在,而非人格神——改变了形态的人,或者是模仿人类的神。用物质取代神灵坐上宇宙根源的位置是一项划时代的变化,表明人类不再是自然现象的中心,人类第一次跳出了自我中心思维,开拓了思考自然本身及自然整体秩序的自然哲学领域。

诞自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历经一系列哲学家的完善,如认为宇宙根源是火的赫拉克利特,认为土、水、火、气四元素是宇宙根源的恩培多克勒,主张宇宙由不可分割的原子组成、提倡原子论的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及试图使一般概念实体化的柏拉图,终于在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5—前322)的《物理学》[34]《论天》等著作中取得大发展,为日后的西欧和伊斯兰世界自然哲学夯实了基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反对将世界的一切归结于水或火的物质主义,认为自然是永远持续的运动,主张人类应该探索运动的原理。而亚里士多德这一思想基础正是源于米利都学派。

那么,自然哲学在中国是怎么产生的呢?在古代中国,首次提出宇宙生成论的是道家学者。一直以来,《老子》被视为道家始祖,书中提出宇宙的根源、本体为“道”,其第14章如此描述道的性质: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35]

《老子》花了大笔墨去描述道是不可知的存在,人类无法得知其实体如何。第25章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36]像是一团雾状星云的道在天地诞生之前已经存在。第4章又云道“象帝之先”[37],甚至比上天更早出现。明显,宇宙的起源、本体就是道,进而推出道“似万物之宗”[38](第4章),是“天地母”[39](第25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0](第42章),是生成万物的造物主

道不只是宇宙起源、万物生成者这么简单,它还是一个主宰,统治着自己生出的世间万象。有形象的万物以自身为优先,为了实现欲望而相互竞争。道虽然演化出了适应现状的形态,但它并没有失去其作为宇宙起源的特征。第6章云:“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41]道对万物一直冷眼旁观,不管采取如何激烈的手法来实现自己的主张,不管如何相互竞争,最终一切还是要归于无,回到原始的状态。

沙漠一神教中,上帝是造物主,要求信徒深信他们存在于世是托了自己的功劳,所以要诚心祈祷,供奉供物以图报恩。若是有人胆敢违反命令,上帝就会降罪于这些忤逆的人。然而《老子》的道和这些神祇的性质迥异,虽然生养万物,但不要求报恩,同时也不会爱他们,不会给予救赎,只是冷眼在旁看着他们生老病死。[42]

那么《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呢?一般认为,《老子》的作者是老聃。《史记》记载老聃和孔子是同时代人,孔子曾在周室王都洛阳拜老聃为师,学习礼学。传统观点相信《史记》记载为真,认为老子是春秋末期人,《老子》是老子写成的著作。然而,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学术界对传统观点的质疑声音甚嚣尘上,认为《老子》成书晚于战国中期孟子的观点成为主流,普遍认为《老子》成书最晚应在战国末期至汉初。[43]

1993年,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挖出了一批记于竹简上的战国写本(郭店楚简),当中有三份《老子》抄本。郭店一号楚墓的修筑时间推定为公元前300年左右[44],从而《老子》很有可能在战国中期(公元前342—前282)前已经成书。

在讨论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方面,除了《老子》之外,郭店楚简还有其他珍贵文献,例如道家文献《太一生水》。《太一生水》的前半部分写道:“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太一是宇宙根源,生出了水;水又和太一结合生出了天;天再和太一结合生出地;然后天地生出神明;神明生出阴阳;阴阳生出四季;四季生出寒暑;寒暑生出湿燥;湿燥标志着刚好一年到头。《太一生水》强调太一是特别的存在:“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生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纪为万物经。”太一潜藏于水中周游世界,生成万物,同时制御之。(www.xing528.com)

《太一生水》所谓的宇宙生成过程统一于以太一为宇宙主宰的体系中,完全不见《老子》的道。从这一点来看,和尊道为宇宙主宰的《老子》不同,《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完全是另外一个体系的思想。[45]

郭店楚简的出土给学术界带来了很大冲击,但更大的冲击还在后头。1994年,上海博物馆香港古董市场上买进了1200余枚战国楚简。这批战国楚简有一份名为《恒先》的道家著作[46],记载了这样的宇宙生成论:宇宙根源名为“恒”,它的本质是无,只有质、静、虚存在。“质,大质;静,大静;虚,大虚。自厌不自忍,或作”,这三者不断膨胀,分别形成了大质、大静、大虚,且不满足于现状,终于离开了“恒”,开创了“或”的阶段。进入“或”阶段后,“有或焉有气”,气随之产生。既然有了气,世界便不再是无,而是向着有的方向演化。在有的世界中,物质的变化由始至终,一刻不停,产生了“开始”的概念。有了“开始”之后,世界便脱离了原始状态。

在“恒”的阶段,天地还未形成,没有事物运动这一说法。后来虽然气产生了,但是世界依然没有分化,还是处于原始状态,“或”世界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模样,未能演化出万物百态。所谓“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气是自行产生的,而非由恒所生。

然后气开始分化,浊气下沉形成地,清气上升形成天。气不断蔓延,万物繁衍,充盈天地。臣下为了讨好君主,欲兴大业,于是建筑起奢华的宫殿,打造豪华的马车,织出艳丽的服装,制作稀有的器物。这种事情并未得到“恒”的允许,是人类自作主张,故无法停止。在人类诞生之前,世间有善、有治、无乱,偏偏人类诞生之后,就有了不善。人类是一切乱的根源。

综上可知,《老子》《太一生水》《恒先》之间有着很多的相同点:

第一,三者的思想均从宇宙起源说起,不过《恒先》更进一步,云“有人焉有不善,乱出于人”,批判了当下人类社会,将宇宙生成论与文明批判结合起来。

第二,《恒先》和《老子》均认为宇宙起源是无,如《老子》第40章:“有生于无。”《恒先》:“恒先无。”《太一生水》虽然未直言宇宙起源是无,但是在原初阶段,世间只有太一存在,天地万物均不存在,可推知其实质上也是认为宇宙起源是无。

第三,《老子》的“道”、《太一生水》的“太一”、《恒先》的“恒”,三者性质极其相似。这三者都是宇宙起源,同时也是宇宙主宰,统括着万物诞生后的当今世界。这三者堪称是宇宙的至高神,但是像上天、上帝这样的人格神因素却被极力削减。

第四,《老子》《太一生水》《恒先》三者分别以道、太一、恒为宇宙主宰,又吸纳了推算天体周期运动、四季推移的天道思想。《太一生水》和《恒先》完全没有上天、上帝的描写,换言之,更早的上天、上帝思想反而被排斥了。至于《老子》,也只有在第4章中提了一句“象帝之先”[47],这也是《老子》全书唯一一次提及上帝,但即便如此,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将道置于上帝之前,地位高于上帝之意。在《老子》中,上天、上帝并非宇宙主宰。

第五,三者均强烈反对人类为了强大、为了攫取的所作所为。《太一生水》因为这一部分的竹简破损较多,未能获取直接证据,但从“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的描述来看,《太一生水》的确与其他两者持相同立场。

综上,我们归纳了三者之间的相同点,为我们思考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展开提供了不少帮助。《老子》《太一生水》《恒先》三者分别以道、太一、恒为宇宙主宰,提出了各自的宇宙生成论。三者之间就如同《老子》和《列子·天瑞》及《韩非子·解老》一样,似乎是受了当中某一个的影响,余下二者成为支流,但无法明确谁受了谁的影响。

一直以来,我们使用的先秦道家思想文献几乎只有《老子》《庄子》两份,导致大部分情况下误以为道家思想始于《老子》。但随着战国楚简的相继问世,我们渐渐知道了《老子》《太一生水》《恒先》的宇宙生成论是独立并存的。

那么,这种并存的局面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一般认为,《老子》的成书要晚于孟子的活动时期,即公元前300年左右,也有观点认为《老子》要晚至汉初才成书。但是马王堆出土的两份帛书《老子》和郭店一号战国中期楚墓出土的三份《老子》抄本颠覆了传统观点。目前而言,《老子》很有可能在战国前期(公元前403—前343)已成书。同样出土自郭店一号楚墓的《太一生水》的成书时期也同理。至于上博楚简,推测其与郭店楚简同时期,故《恒先》也应成书于战国前期。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老子》《太一生水》《恒先》三者在战国前期已是自成体系,相互并存的思想。当然,我们无法排除三者在春秋末期成书的可能性。再考虑到两座偶尔挖掘的墓中竟然出土了《太一生水》和《恒先》两份自成体系的文献,不排除三者之外还有另外的道家思想,提出新的宇宙生成论。

从而,这一类道家思想是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前期同时在各地开花的。那么,这些具有宇宙生成论的道家思想开花的各地,又是属于哪一片区域呢?从传说描写来看,大部分都说老子出生于楚国北部,很有可能这些道家思想就是形成于楚国北部。

中原文化圈尊《诗经》《书经》为先王之书,有意志的人格神——上天、上帝是宇宙主宰的观念根深蒂固。上天、上帝信仰不思考宇宙起源,到顶了也不过是说句“天生烝民”,从人类诞生讲起。在春秋末期形成于中原的儒墨两家学派沿袭了传统的上天、上帝信仰路线,视《诗经》《书经》为经典,也是从人类诞生说起,其思想自然不会去思考宇宙生成论。如《墨子·尚同上》:“古者民始生……”[48]同样是中原文化圈内形成的史官天道思想,以占星术代替了上天、上帝,但依然不具备解释宇宙起源的宇宙生成论体系。[49]

周王朝体制下,人们信奉文武二王上承天命推翻殷商的建国神话。在这种体制之下,不大可能孕育出忽视乃至否定上天、上帝,解释宇宙起源的宇宙生成论思想。毕竟假如肯定了宇宙生成论,殷周革命就失去了理论依据。因此,《老子》《太一生水》《恒先》中的宇宙生成论极有可能产生于中原文化圈外部的文化圈。

周王朝体制下,能够称王的只有周王一人。然而吴、楚、越等长江流域的诸侯国从春秋时代起已经称王,与周室分庭抗礼。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兵进驻周都洛阳,向周王问鼎轻重就是典型例子。吴越相争,越国胜利,吞并了吴国,后来楚国又在公元前334年吞并了越国,最终楚国囊括了长江流域的各个文化地区。拥有宇宙生成论的道家思想很有可能形成于楚国境内与中原文化接触机会最多的北部地区。

儒墨二家继承了上天、上帝信仰,而道家思想的宇宙生成论提出了迥异的观点。儒家墨家的历史观绝大部分都从尧舜时期等文明产生的时期谈起,如《墨子·尚同中》:“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50]由于儒家和墨家的关注点集中于如何维系文明社会,所以不管怎么写,到顶了也只能追溯到人类诞生时期。

与之相反,拥有宇宙生成论的道家思想从宇宙诞生时谈起。换言之,道家的历史观将人类诞生和文明产生置于宇宙诞生之后的位置上。从而后出的人类和文明相较于先行的天地万物便被相对化了,不像儒家或者墨家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价值。《老子》和《太一生水》甚至一句话都没提到人类诞生,这体现了道家所尊的宇宙主宰是观念上的物质性存在,而非上天、上帝那般模仿人类的人格神,同时道家还对人类文明发展持批判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