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前的麋鹿分布及中国野生动物分布的变迁

20世纪前的麋鹿分布及中国野生动物分布的变迁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1.4山西古籍记载山西省有麋鹿分布,主要与晋南多地出土的麋鹿遗存一脉相承。

20世纪前的麋鹿分布及中国野生动物分布的变迁

文献记载反映,历史时期麋鹿虽在六大区生息繁衍,但宁夏回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未见。

4.1 华北

20世纪前,华北各省级政区皆有麋鹿分布。

4.1.1 北京

本阶段,北京市有麋鹿分布记录,主要在南部。

(元)熊梦祥《析津志·物产·兽之品》列举有:

狮、象、豹、虎、安答海、黄羊、骆驼、骡、驴、羚羊,獐、麂、糜、鹿、兔、野豕、包香子、獾、狼、豺(在所山谷俱于不述)。

按:所谓“糜”,即是麋鹿。虽具体产地不详,但据《析津志辑佚》看,主要在今北京市西部与南部一带[25],其中有麋鹿分布的似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房山区、大兴区等地。

4.1.2 天津

天津市在20世纪前也有少量麋鹿分布记录。

《宁河县志》追记(宁河县地方志编修委员会,1991):

商周时期(公元前602年),黄河(即传说中的禹河)北迁到今宁河县境之南入海。宁河地居海口,其南部黄土高地,就是黄河三角形冲积扇的北翼。这时宁河大部呈现洼淀棋布,麋鹿、野驴出没的荒凉景象。

按:据此反映,当地早期曾有麋鹿等野生动物栖息。

据称,法国猎手寇驰斯(M.Coutris)在1868年曾告诉潭微道[26],在天津西边的湿地有几只麋鹿(四不像),他本人甚至在那里打死过这种动物(David,1949;罗桂环,1996)。

按:此处所谓“天津西边的湿地”,虽位置比较含糊,但查看地图(参见“京津地区相关位置图”[27]),麋鹿最后消失地南海子[28]在北京市大兴区(图中红圈处),与天津市接壤的恰是武清区(图中绿圈处),故作为分布有麋鹿的暂定地。

4.1.3 河北

河北省历史上有麋鹿分布记录。

北齐书·李浑传》记述:

使还,拜平南将军、高阳内史。郡境旧有猛兽,民常患之。绘欲修槛,遂因斗俱死……河间守崔谋恃其弟暹势,从绘乞麋角鸰羽。绘答书曰:“鸰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逐飞追走,远事佞人。”

按:李绘,字敬文,赵郡柏人(今隆尧县)人,北齐大臣李浑之弟。北齐王萧宝夤(503~530)引李绘为主簿记室,兼散骑常侍,出使南梁;还拜平南将军、高阳郡(今高阳县)内史,转司徒长史。天平年间,卒于任,赠南青州刺史。河间太守崔谋恃其弟崔暹势力,从绘乞麋角鸰羽。李绘答书道:“鸰有六翮,飞则冲天;麋有四足,走便入海。下官肤体疏懒,手足迟钝,不能逐飞追走,远事佞人。”由此,可反映当时在今高阳一带有麋鹿生息繁衍。

(元)熊梦祥《析津志》列举有“糜”,即是麋鹿。据《析津志辑佚》看,包括今河北省的廊坊市、固安县等地。

清乾隆四十六年《热河志》记述:

鹿:塞山产鹿最盛,其角自两(义)[叉],四()[叉],六()[叉],至八()[叉]。年久,则数至八()[叉]以外。蒙古谓鹿,为布古。今围场中地及府属州县内之山多有称布古图者,皆以有鹿处得名。每岁行围时,获鹿不可胜计。山庄内孶息更蕃,有驯鹿坡之胜。

御制诗《寻鹿六韵(己卯)》:园内富麋鹿,寻踪遵逵。步行常十里,手铳那双施(一枪即中,不须再也)。大泽深山处,习劳奋武为。无虞自可耳,同往且卑之。所育戒多取(原来系园中育物,亦不多伤物命也),图餐岂藉斯。绳先具深义,乐此不为疲。

按:此处记述的“鹿”实际上有多种。从雄鹿角区分,梅花鹿(Cervus nip pon)一般达到4叉;马鹿(Cervus elaphus)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麋鹿的小叉较多。从御制诗看,不仅有“园内富麋鹿”,而且有“大泽深山处”,还有“系园中育物”注释,可见确有麋鹿生息繁衍。

清光绪十三年《承德府志》记述:

麋:牡,麏。牝,麎。其子,麀,其迹躔,绝有力狄《尔雅·释麋》。鹿属也。冬至解其角《说文》。与鹿相似,毛作梅花斑者为麋。围场内多鹿、麅,而少有麋。迤南,始有之《钦定热河志》。

按:此处前引《尔雅》与《说文》的麋鹿诠释,尤其是提到:“冬至解其角”最确切,而后提到“毛作梅花斑者为麋”,显然是梅花鹿,并非麋鹿。

4.1.4 山西

古籍记载山西省有麋鹿分布,主要与晋南多地出土的麋鹿遗存一脉相承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

县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其鸟多白翟、白。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按:所谓“县雍山”,在今太原市西南晋祠,一名悬瓮山、龙山;多“麋”,说明当时多麋鹿等野生动物栖息。

(汉)刘向《新序》记述:

晋文公逐麋而失之,问农夫古老。古老以足指曰:“如是往。”公问其故,对曰:“虎豹厌闲而近人,故得;鱼鳖厌深而之浅,故得。诸侯厌众而亡其国。”文公惧,归,有悦色。栾贞子问焉,公曰:“今日逐麋,失之;而得善言,故忻也。”

按:此处记述晋文公即位后,有一次追猎一只麋鹿,却跟丢了,便问路边农夫老古,获得颇有哲理的规劝。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以及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山东、陕西和内蒙古的一部分。晋文公(前636~前628)在位9年,狩猎逐麋似在国都曲沃(今曲沃县)一带。反映当时有麋鹿分布。

清乾隆二十五年《赵城县志》集解:

麋:《说文》:麋至冬至解其角。《尔雅·释兽》:麋:牡麏,牝麎,其子,其迹缠,绝有力狄。《周礼·天官》:兽入冬献狼,夏献麋。按:据此反映,当时当地有麋鹿分布。

4.1.5 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有麋鹿分布记录。

早在公元5世纪时,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境内的阴山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发现。他在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述。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1 400幅岩画,通过初步鉴定,可以确认的动物竟达40种之多,包括虎、豹、狼、狐、黑熊、野马、野驴、家马、家犬、岩羊、盘羊、北山羊、羚羊、藏羚、绵羊、黄羊、梅花鹿、马鹿、麋鹿、驼鹿、大角鹿、狍子、野猪、家牛、野牛、双峰驼、单峰驼、野兔鸵鸟、龟、蛇、鹰、螺等,另外还有骆驼、马、牛的足印以及难以分辨的其他偶蹄类足印等(龙进,1987)。我们可以从图中看到先民绘制的麋鹿形象:图25.23右侧中部的大“鹿”与图25.24中部的2只大“鹿”都有十分醒目的多叉角与长尾,是麋鹿的显著特征。反映当时有麋鹿等分布。

图25.23 阴山岩画中的麋鹿(一)[29]

图25.24 阴山岩画中的麋鹿(二)[30]

4.1.6 方志记载

方志记载可反映20世纪前华北多地的麋鹿分布情况(表25.2)。

表25.2 方志记载20世纪前华北的麋鹿情况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表示同前文。***表示本省级政区已有类似记录。

4.2 东北

20世纪前,东北3个省级政区皆有麋鹿分布记录。

4.2.1 辽宁

辽宁省历史上有麋鹿分布记录。

清乾隆元年《盛京通志》记述:

麋鹿:《月令》:仲冬,麋角解。仲夏,鹿角解。本二物,今通呼曰鹿。凡猎,春夏谓之青草围,秋日曰哨鹿围,冬日曰大围。进贡则有汤鹿,毛鹿,合子鹿及肠肚舌尾。夏秋贡干腌肉及茸角,筋,皮。按《渤海传》:俗所贵者,扶余之鹿。扶余,即今开原以北地,正为田猎之所。又外蕃鄂罗春,其棱地方不产牛马,多役鹿以供负载,性甚驯。

鹿大,麋小。《礼·月令》:仲冬,麋角觧。仲夏,鹿角解。今考麋鹿,俱于夏至解角。盛京,吉林有麋,无鹿见《御制鹿角解诗》。

按:此处“麋鹿”介绍中有“鹿大,麋小”[31]等说法,似混杂多种鹿科物种。“仲冬,麋角解”,显然是指麋鹿;“外蕃鄂罗春”“多役鹿以供负载”,当是指驯鹿;“俱于夏至解角”者,包括梅花鹿。反映其中含有麋鹿。

驯鹿是文献记载中易与麋鹿混淆的物种之一。驯鹿(Rangi fer tarandus),又名角鹿、四不像等(图25.25~图25.30),是鹿科驯鹿属的唯一物种。其体长100~125 cm,肩高100~120 cm。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支繁复(有超过30叉者)是其外观上的重要特征;蹄子宽大,悬蹄发达,尾巴极短。现生驯鹿在我国只见于大兴安岭东北部林区,鄂温克族使用驯鹿作为交通工具[32]

图25.25 驯鹿(夏)[33]

图25.26 驯鹿(冬)[34]

图25.27 驯鹿(春)[35]

图25.28 驯鹿(秋)[36]

图25.29 决斗[37]

图25.30 携仔[38]

4.2.2 吉林

吉林省在历史上也有麋鹿栖息记录。

清光绪十七年《吉林通志》集解:

麋:似鹿而色青黑,大如小牛,肉蹄,目下有二窍为夜目《本草纲目》五十一。麋角与鹿角不同:麋角如驼骨,通身可车却无纹。鹿顶骨有纹,上下无之,亦可熏成纹《松漠纪闻》。麋角顶根上有黄毛若金缐,兼旁生小尖,色苍白。麋、鹿茸角今人罕能分别,陈自明:以小者为鹿茸,大者为麋茸,亦臆见也。不若亲视其采取时为有准《本草纲目》五十一。人之服药。盖有同等药物而阴阳实相反者。又有一体气血而功用之不同者,如麋茸,鹿茸是也。二者之性原自有异:麋茸补阳利于男子。鹿茸补阴利于妇人。《月今》:仲夏日,鹿角解。仲冬日,麋角解。鹿以夏至陨角,而应阴。麋以冬至陨角,而应阳。故知,二者阴阳之性不同。鹿肉暖,以阳为体。麋肉寒,以阴为体。以阳为体者,以阴为末。以阴为体者,以阳为末。末者,角也。其本末之功用,又不同也《野客丛书》。按:此处选引的文献基本上就是麋鹿,反映其时还有麋鹿分布。

4.2.3 方志记载

方志记载可反映20世纪前东北多地的麋鹿分布情况(表25.3)。

表25.3 方志记载20世纪前东北的麋鹿情况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表示同前文。***表示本省级政区已有类似记录。①其中含有麋鹿。

4.3 华东

20世纪前,华东是麋鹿主要分布区,各省级政区皆有麋鹿分布记录。

4.3.1 上海

上海市早期有麋鹿生息繁衍。

《云间志》记载:

旧《图经》云:“吴王猎场在华亭谷。东吴陆逊生此,子孙尝所游猎,后人呼为陆茸”……按陆龟蒙吴中书事诗》云:“五茸春早稚媒娇”。注谓:五茸者,吴王猎所,茸各有名。按:《云间志》是一部专门记载南宋及较早时期今上海淞南地区的方志,约涉及今普陀区、闸北区、虹口区、杨浦区。所谓“茸”,乃麋鹿苑代称,进而反映之前这一带曾有麋鹿分布。

4.3.2 江苏

江苏省有较多麋鹿分布记录。

《海安县志》追记(《海安县志》编纂委员会,1997):

早在6 000年前,这里草木茂密,麋鹿成群。境内双楼镇亚洲象化石的发现,对海安地区6 000多年成陆史做出了佐证。王垛乡出土大型麋鹿角为国内罕见,特别是1978年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土麋鹿角枝上,还发现清晰可辨的刻纹,史学家们将这些有规律的符号视为是中国易卦发展的早期形式。

《苏州市志》记述(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5):

吴江县梅堰镇北袁家埭村,1958~1959年,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层兽骨,动物遗骸可知当时这一带有水牛、斑鹿、麋鹿、野猪、狗以及鼋、麻龟、蚌、鱼等动物。

按:反映苏州市在全新世时有麋鹿等野生动物栖息。

(晋)张华博物志》描述:

海陵县扶江接海,多麋鹿,千百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民人随此而略,种稻不耕而获其利,所收百倍。

按:所谓海陵县,属泰州市;“多麋鹿,千百为群”,其数量之多不言而喻。

晋书·隐逸·郭文列传》记载: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

按:此中之“文”,乃指郭文;王导的西园,乃今南京市博物馆(在南京市)[39]。反映东晋时尚有麋鹿栖息。

《南通县志》追记(通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6):

据文献记载,明万历间(1590年左右)主要有狼、鹿、麋、狸等野兽

按:反映当时有麋鹿等分布。

清乾隆(1736~1795)《州乘一览》:

廖角咀,一名料角咀,在州东吕四场。……地产仙草。遇晴明,渔人每见海岛中麋鹿浮水至,衔其草,缠置角上而去。

按:所谓“廖角嘴”“吕四场”,皆在今启东市;渔人亲见麋鹿浮水衔草,可见清初这一带还有麋鹿分布。

嘉庆十三年《如皋县志》

麋:陶宏景云:海陵最多,千百为群。《吕志》谓:如皋,海陵故地。而今绝少。岂地气变迁耶?然海滨之麋是鲨鱼所化,即有之与北方殊性矣。按:虽存无稽之谈,但反映曾有众多麋鹿分布。

清嘉庆十五年《扬州府志》记述:

东阳县多麋:《博物记》曰:十千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名曰麋畯。民人随此畯种稻,不耕而获其收百倍《后汉书·郡国志》注。案《博物记》,即张华《博物志》也。今本有此一则脱落不祥。通泰盐池,麋食艾生茸入药,故人极力捕猎以邀善价周辉《清波杂志》上。

按:此处虽突出“东阳县”[40],却不属江苏,但可由此反映这一带皆有麋鹿。

清嘉庆二十二年《东台县志》记述:

麋:陶宏景云:海陵最多,千百为群,多牡少牝。今海滨尚间有之。

按:反映麋鹿延续到其时,仍有分布。

清嘉庆(1796~1820)《海曲拾遗·物产》记述:

麋鹿善居泽,鹿因与居,亦善济水。里老云:每见北堤外有越海来者,非耸肩泅于波面,即昂首抱足仰卧,乘流而渡。两角载海藻为裹粮,逢洲沚可憩,即捎下食之。又或衔草至町场栖止。

按:《海曲拾遗》乃今南通市志;而所称“北堤外有越海来者”,则似在今海门市,反映还有麋鹿。

清光绪八年《宜兴荆溪县志》:

鹿:如鹿而大曰麋。牡角,牝童。与鹿相似目上有眉,故称麋。麋,眉,古通。目下有二窍为夜目。麋角岐少于鹿,与鹿角皆以夏至解。冬至解角者,乃麋属之麈也。今《时宪书》已改正。

按:此处存有瑕疵,但所称“麈”乃麋鹿。

《泰县志》追记(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1993):

麋:即麋鹿。食草动物,高3尺许,毛色淡褐。公多母少,公性有角,性温驯。据《麋鹿生境考察》(英·牛津大学:玛垭·博伊德等)载,县里下河地区曾是麋鹿的故乡。后因捕猎和生活环境剧烈变化,逐步减少,约在100~120年前绝迹。1984年,曾在桥头乡西河村等处挖掘到麋鹿角化石。

按:反映当地麋鹿一直延续到清末才绝迹。

4.3.3 浙江

浙江省曾有较多麋鹿分布记录。

《水经注·渐江水》记述:

(长)湖北有三小山,谓之鹿野山,在县南六里。按《吴越春秋》:越之麋苑也。……湖北有射堂及诸邸舍连衍相属,又于湖中筑塘直指南山。北即大越之国,秦改为山阴县,会稽郡治也。

按:“长湖”,即镜湖,又名鉴湖,在会稽山北麓,唐以后逐渐淤浅;“会稽山”,在今绍兴市越城区;“山阴县”,即今绍兴市越城区。反映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有豢养的麋鹿。

《晋书·隐逸·郭文列传》记载: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有猛兽杀大麋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余杭令顾飏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

按:所谓“余杭”,乃余杭县,今属杭州市。据此反映,东晋时当地还有麋鹿栖息。

清光绪二十五年《慈溪县志》:

麋:《天启志》。《埤雅》:麋四目,其二夜目也。所谓目下窍夜即能视,故《淮南子》曰:孕妇见麋而子四目。

麈:《成化府志》。《祖庭事苑》:鹿之大者曰麈,群鹿随之,唯其所往,麈尾旋转为准。于文,从鹿主。古之谈者挥焉。

按:此“麋”与“麈”皆是麋鹿。

《浦江县志》追记(浦江县志编纂委员会,1990):

明清时,境内森林茂密,东山岭上古木参天……井坑岭一带万木争荣,麋鹿出没。按:反映当时有麋鹿分布。

4.3.4 安徽

安徽省在20世纪前也有麋鹿分布记录。《山海经·中山经》记载:

美山,其兽多野牛,多闾、麈,多豕、鹿。按:此“美山”似为大别山的第二高峰——天堂寨,在金寨县。提及较多数量的野兽有麋鹿等。

滁州市志》追记(滁州市(县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

宋代,因滁城西南峻岭碧障,草木蔚然,适宜生息麋鹿,故“岁有贡鹿止扰”。南宋以后,战乱频仍,植被渐疏,又因北民南迁,本地民居稠密,麋鹿渐少,至嘉泰四年,滁州军州事林奏免。

按:据此表明,当地曾有麋鹿栖息。

明嘉靖二十八年《宁国县志》记载:

鹿其大者曰麋,麋之大者曰麈,行速,性急。宁国山间有之。

按:表明“鹿”中含有麋鹿。

清道光七年《徽州府志》记载:

嘉庆……五年正月,绩溪大雪连四五日,平地三尺,山中高至丈余,麋鹿、野豕毙者无数……《绩溪县志》。

按:此处记载清嘉庆五年(1800)连日大雪,有麋鹿、野猪等野兽冻死。虽强调今绩溪县一地,但其范围显然要大于此一县之地。

4.3.5 福建

20世纪前,福建省也有麋鹿分布记录。

清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记述:

鹿:性惊防。分背而食,食则相呼。群居则环其角外向,以防物之害已也。《说文》曰:解角兽。《尔雅翼》曰:鹿与麋为友。鹿,阳兽,夏至得阴气而解角。麋,阴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诗》注:牝鹿为麀。

按:据此看,当地所谓“鹿”中含有麋鹿。

清乾隆三十年《将乐县志》记述:

麋:《朱注》:麋,鹿之大者。或曰,鹿,阳兽。麋,阴兽。故麋角以冬至解。然则麋与鹿实有二,但鲜能分者。将向多山鹿,亦百余斤。闻台湾及辽海者皆数百斤,千百为群。相传悉海鱼所变,以天地化生之理推之,或不尽诬欤。

按:此处虽存瑕疵,但特指出今台湾与辽宁省东南部一带麋鹿多且大,表明皆有麋鹿,并可相互印证。

清同治八年《宁化县志》记述:

麋:鹿属也。牡者有角。今猎人多不分别,往往以麋为鹿,牡者犹可以角退为辨。牝者通目为麀鹿矣。《左传》曰:泽有介麋。无偶,曰介。麋,阴兽,情淫而游泽,一牡能乘十牝,以冬至陨角而应阳。鹿,阳兽,游山,以夏至解角而应阴。《淮南子》曰:日至而麋鹿解。是也。鹿角挟阴之阳,故应阴而陨。麋角挟阳之阴,故应阳而陨。鹿肉暖,以阳为体。糜肉寒,以阴为体。以阳为体者,以阴为末。以阴为体者,以阳为末。角,末也。故应阴阳。如此,《埤雅》麋性述惑,故其迹缠而不解。

按:据此看,与麋鹿吻合,反映有麋鹿分布。

清光绪五年《长汀县志》记述:

麋:鹿属也。牡者有角。《尔雅》云:麋,牡麏,牝麎,其子。性最迷惑,极有气力。盖凡人骨髓二十年方坚,麋角一生即坚如石。计一日夜须生数两,神速如此。此所以能补骨血,坚阳强精也。又考《尔雅翼》曰:鹿与麋为友。鹿,阳兽,游山,夏至得阴气而解角,从阳退之象。麋,阴兽,游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从阴退之象也。

麈:《埤雅》曰:似鹿而大。其尾辟尘,[以]置[蒨]帛中,[能]令岁久红色不黦。又以拂毡,令毡不蠹。(故蝇点)[盖蝇防]变白,麈尾留红。(谈者执之以挥)[古之谈者挥焉良为]。

按:此“麋”与“麈”皆指麋鹿。

《宁化县志》记载(宁化县志编纂委员会,1992):

明清县志记载的丹顶鹤、鸥、青鸾、鵁鶄、貂、狼、鹿、麋已不复见。

按:表明当时有麋鹿等野生动物栖息。

4.3.6 江西

江西省历史上有麋鹿分布记录。

《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载:

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汵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

按:所谓“柴桑山”,在今九江市西南;“多麋”,反映当时多有麋鹿栖息。

(唐)柳宗元在《临江之麋》中记述道:“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此虽是讽刺散文,但所谓“临江”,乃今樟树市;所称猎人捕获麋鹿幼仔畜养,也是可行的。反映当时当地有麋鹿分布。

(宋)《太平御览》摘引:

《宣验记》曰:吴唐,庐陵人也。少好驱媒猎射,发无不中,家以致富。后春月,将儿出射,正值麋鹿将麑。[鹿]母觉有人气,呼麑渐去。麑不知所畏,迳前就媒。唐射麑,即死。鹿母惊还悲鸣。唐乃自藏于草中,出麑致净地。鹿母直来地,俯仰顿伏,绝而复起。唐又射鹿母,应弦而倒。至前场,复逢一鹿,上弩将放,忽发箭反激还中其子。唐掷弩抱儿,抚膺而哭,闻空中呼曰:“吴唐,鹿之爱子与汝何异?”唐惊听,不知所在。

按:此“庐陵”,在今吉安市与吉安县一带;记述吴唐先射幼麋,再射雌麋,最后殃及其子,反映确有麋鹿栖息。

南昌县的南宋嘉定二年(1209)陈氏墓出土有釉下彩绘跃鹿纹盖罐(图25.31),绘有跃鹿一只,口衔瑞草,四足腾空跃起,身旁点缀小草两株。值得注意的是,该“鹿”不仅有多叉角,而且有飘逸的长尾,显然是麋鹿。

图25.31 跃鹿纹盖罐(南宋)[41]

吉州窑位于吉安市永和镇,始建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衰于元代末年。从该窑宋元时期多种不同制式瓷器上显示的各种形态麋鹿(图25.32~图25.36)看,反映当时在今吉安市一带多有麋鹿栖息。

清同治十一年《安远县志》记述:

鹿:不常有,或数年而一遇。今乡间另有二种:曰麂,曰麋;麋比麂而较大,俱鹿属。按:说明当地还有麋鹿等存在。

清同治十二年《玉山县志》:

老农常述:乾隆初,怀玉开山,树木丛杂竹菁蒙密,有麋、鹿成群游卧道旁。

按:反映在清初,当地麋鹿不少。

图25.32 开窗奔鹿纹香炉(南宋)[42]

图25.33 黑彩奔鹿纹长颈瓶(元)[43]

图25.34 彩绘海水奔鹿纹执壶(元)[44]

图25.35 三奔鹿斗笠盏[45]

图25.36 卷草开光奔鹿罐[46]

4.3.7 山东

山东省早期有麋鹿分布记录。

《春秋·庄公十七年》云“冬,多麋。”杜预注:“周之冬夏之秋也,麋多则害五稼,故以灾书。”

按:麋鹿乃草食性动物,在农耕时代,其数量多,未免伤害庄稼,造成灾害。此记载反映春秋时期鲁庄公十七年(前677)鲁国发生的麋鹿灾害,鲁国在今山东省西部,国都曲阜(今曲阜市)。反映在今鲁西南一带颇多麋鹿。

《左传·僖二十八年》记述:

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畀余,余赐女孟诸之麋。”

又《哀十四年》记述:

宋桓魋之宠害于公……公知之,告皇野曰:“余长魋也,今将祸余,请即救。”司马子仲曰:“有臣不顺,神之所恶也,而况人乎? 敢不承命! 不得左师不可,请以君命召之。”……公曰:“可矣!”以乘车往,曰:“迹人来告曰:‘逢泽有介麋焉。’公曰:‘虽魋未来,得左师,吾与之田,若何?’”

按:前者记述春秋时期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晋、楚城濮之战,楚国令尹子玉自己制作了用玉装饰的马冠和以玉串成的缨子,但没有给马佩戴上。战争发生前,他梦见黄河神对他说:“你把这些马冠、马缨给我,我赐给你孟诸泽中的麋。”后者记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宋景公追杀反叛的向魋之事。宋景公得知向魋阴谋,向皇野(字子仲,时任司马)求助,皇野奉宋景公命乘着兵车去见左师向巢(向魋之兄,时任左师),说:“负责寻找野兽足迹的官吏前来报告说:‘遇到孟诸泽有零散的麋鹿。’国君说:‘虽然桓魋没有来,左师能来,我跟他一起打猎,怎么样?’”此两条史实皆表明孟诸泽有麋鹿。所谓“孟诸”,乃孟渚泽,又作孟诸、望诸、盟诸、明都,居中国九大古泽之首,地处今鲁豫交界处,位于今山东省单县西南。沼泽乃麋鹿最佳栖息地,其记载不谬。

值得注意的是,鲁庄公十七年(前677),鲁国麋鹿成灾;到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黄河神托梦愿将孟诸泽中的麋鹿相赠(亦即麋鹿数量仍多);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孟诸泽中麋鹿已零星分布。前者间隔约半个世纪,后者相距约一个半世纪,麋鹿数量变化如此之大。

4.3.8 台湾

台湾在20世纪前有麋鹿生息繁衍。

清康熙五十六年《诸罗县志》集解:

麋:鹿之大者。《左传》:泽有介麋。《尔雅翼》:麋,阴兽,游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从阴退之象。按:此乃所见台湾地区最早诠释麋鹿的记载(虽为集注),据有麋鹿遗存看,当是孑遗物种。(www.xing528.com)

清乾隆十二年《台湾府志》记述:

麋茸:鹿之大者。鹿茸补阳,麋茸补阴。

麋:孙元衡有《巨蛇吞鹿歌》云:一岛三千麋鹿场,甡甡出谷如牛羊。台山不生白额虎,族类无忧牙爪伤。野有修蛇大如斗,飕飕草木腥风走。气腾火焰喷黄云,八尺斑龙入巨口。九岐璚角横其喉,昂宵下咽膏涎流。狞蕃骇兽不相贼,犇窜林莽争逃钩。我闻巴蛇吞象不烦齩,三岁化骨何阴狡。尔鹿尔鹿甚微细,此蛇得之应未饱《赤嵌集》。

按:不仅明确“麋”乃鹿之大者,而且引用曾任台湾同知的孙元衡撰的《赤坎集》中“一岛三千麋鹿场”。可见清初,麋鹿还颇多。

清咸丰二年《噶玛兰厅志》引注:

麋茸:《药谱》云:九女春[47]。鹿茸补阳,麋茸补阴。

麋:《尔雅翼》:鹿,阳兽,游山,夏至得阴气而解角,从阳退之象。麋,阴兽,游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从阴退之象。

按:从引注看,就是麋鹿。

4.3.9 方志记载

方志记载可反映20世纪前华东多地的麋鹿分布情况(表25.4)。

表25.4 方志记载20世纪前华东的麋鹿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表示本省级政区已有类似记录。①(唐)《元和郡县图志》翁洲,入海二百里,即春秋所谓甬东地也。……其洲周环五百里,有良田湖水,多麋鹿。

4.4 中南

20世纪前,中南各省级政区皆有麋鹿分布记录。

4.4.1 河南

历史上,河南省曾有麋鹿分布记录。

前文提及春秋时期,地处今鲁豫交界处的孟诸泽有麋鹿,孟诸泽位于今河南省的商丘市东北、虞城县西北。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

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君子取其麋、鹿以间蔽邑,若何?

按:鲁僖公三十三年(前627),郑国皇武子巧对企图偷袭的秦国将领提及:“郑国有原圃,就如同秦国有具圃,大夫们可自己猎取麋鹿,使敝邑得有闲空,怎么样?”此处所谓“原圃”与“具囿”,分别是当时郑国与秦国畜养动物的狩猎场,“原圃”在今中牟县西,反映其中有麋鹿。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述:

夏六月,晋师救郑。荀林父将中军,先縠佐之……

晋师在敖、鄗之间。郑皇戌使如晋师……

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于前,射麋丽龟。晋鲍癸当其后,(乐伯)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

晋魏錡求公族未得,而怒,欲败晋师。请致师,弗许。请使,许之。遂往,请战而还。楚潘党逐之,及(荧)[荥]泽,见六麋,射一麋以顾献曰:“子有军事,兽人无乃不给于鲜,敢献于从者。”叔党命去之。

按:此乃公元前597年,晋楚“两棠之役”[48]中的射麋纪事。晋师驻扎在敖山与鄗山之间,皆在今荥阳市西北。纪事一大意为:楚庄王派使者向晋国求和,晋国人答应了,约定了结盟的日期。楚国的许伯替乐伯驾战车,摄叔作为车右,向晋军单车挑战……晋国人追赶他们,左右两面夹攻。乐伯左边射马,右边射人,使晋军左右翼不能前进。箭只剩下一支时,有麋鹿出现在前面,乐伯射麋鹿正中背部。晋国的鲍癸正在后面,乐伯让摄叔拿着麋鹿献给他,说:“由于今年还不到时令,应当奉献的禽兽没有来,谨把它奉献给您的随从作为膳食。”于是鲍癸阻止部下,不再追赶,说:“他们的车左善于射箭,车右善于辞令,都是君子啊。”因此许伯等三人都免于被俘。纪事二大意为:晋国的魏锜请求做公族大夫,没有达到目的,因而发怒,想要使晋军失败。魏锜先请求单车挑战楚军,未被批准;再请求为使向楚求和,虽得到允许,但他却向楚军挑拨与晋交战而回。楚国的潘党追杀他到荥泽,魏锜看到六只麋鹿,便射杀一只麋鹿献给潘党,说:“您有军事在身,打猎的人恐怕不能供给新鲜的野兽吧? 谨以此奉献给您的随从人员。”这才得以脱身。据此纪事看来,今荥阳市一带当时有麋鹿分布。

《孟子·梁惠王[49]下》记载: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按:此似梁惠王(前369~前319)迁都大梁(今开封市)后的事,反映其时在今开封市的苑囿中畜养有麋鹿。

《史记·三十世家·魏世家》记述:

魏王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以求故地。无忌谓魏王曰:“……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间之。从林乡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文台堕,垂都焚,林木伐,麋鹿尽,而国继以围。”

按:魏安釐王十一年(前266),信陵君魏无忌想要亲近秦国,攻伐韩国,以便收回原来的土地,其中提及:“从前,秦国在河西晋国故地,离大梁有千里之远,既有黄河及高山阻挡,又有韩国可以把它隔开。自从林乡一战到现在,秦国七次进攻魏国,五次攻入囿中,边境城邑都被攻陷,文台被毁,垂都被烧,林木被砍伐,麋鹿被猎尽,国都接着被围。”魏国疆域约包括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其西邻秦国,西南与韩国接壤;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都大梁(今开封市),此后魏国亦称梁国。据此反映,在这一带当时有不少麋鹿分布。

《安阳市志》追记(河南省安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1998):

《战国策·信陵君说魏王》:秦十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垂都堕,林木伐,麋鹿尽。

按:此虽与《史记》记载的内容略有出入,但皆反映曾有麋鹿分布。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

中次二经济山之首,曰煇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

女几之山……其兽多豹虎,多闾、麋、麖、麂。朝歌之山,潕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荥,其中多人鱼。其上多梓、枬,其兽多麢、麋。

即谷之山,多美玉,多玄豹,多闾、麈,多麢。按:所谓“煇诸山”,似指今济源市一带的王屋山;“女几山”,似在宜阳县,又名花果山;“朝歌山”,似在今舞钢市与方城县一带;“即谷山”,似指今信阳市的鸡公山。所列举的野兽中多“麋”或“麈”,反映皆有不少麋鹿栖息。

《三国志·魏书·高柔传》记载:

明帝即位,封柔延寿亭侯……是时,杀禁地鹿者身死,财产没官,有能觉告者厚加赏赐。柔上疏曰:“……中间已来,百姓供给众役,亲田者既减,加顷复有猎禁,群鹿犯暴,残食生苗,处处为害,所伤不赀。民虽障防,力不能御。至如荥阳左右,周数百里,岁略不收,元元之命,实可矜伤。方今天下生财者甚少,而麋鹿之损者甚多。”

按:此乃魏明帝曹叡(226~239)间事。“禁地”,乃曹魏狩猎苑囿,在今荥阳市,“周数百里”(广轮且千余里),有颇多麋鹿[50]等动物。

4.4.2 湖北

湖北省历史上曾有麋鹿分布记录。

《墨子·公输》:“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按:既称“满之”,说明印度犀、苏门犀、麋鹿、梅花鹿等数量颇多;其地域,据谭其骧(1998)

考证,是当时楚国云梦游猎区,范围大致包括整个江汉平原及东、西、北三面一部分丘陵山峦,南则限于江北;大致在今武汉市、襄樊市、南漳县、荆门市、钟祥市、沙洋县、京山县、孝南区、应城市、安陆市、汉川市、孝昌县、云梦县、麻城市、红安县、鄂州市、荆州市、石首市、洪湖市、松滋市、公安县、监利县、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曾都区、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一带。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

荆山……其中多牦牛,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睢,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

纶山,其木多梓枬,多桃枝,多柤、粟、橘、櫾,其兽多闾、麈、麢。

按:此“荆山”在今南漳县;所谓“纶山”,似为今京山县的大洪山。此外,还有前文提及的“美山”(大别山脉的天堂寨),处于此处的则是罗田县。野兽中多“麋”或“麈”,说明有不少麋鹿生息繁衍。

清同治五年《来凤县志》记述:

麋、鹿:《旧志》载有此物。鹿,阳兽,喜居山;麋,阴兽,喜居泽。

按:反映当地曾有麋鹿栖息。

4.4.3 湖南

湖南省在20世纪前曾有麋鹿分布。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

暴山……其上多黄金玉,其下多文石铁,其兽多麋、鹿、

按:所谓“暴山”,似今平江县的幕阜山,属罗霄山脉;称数量多的野兽有麋鹿、梅花鹿、麂子等。

清同治七年《石门县志》记述:

麋:性淫迷。牡曰麏,牝曰麎,子曰,鹿属也。鹿喜山,属阳,故夏至解角。麋喜泽,属阴,故冬至解角。群食泽草,践处成泥曰麋畯。

按:据此反映就是麋鹿。

清同治八年《澧州直隶州志》集解:

麋:大于鹿。《月令》:冬至,麋角解。陆佃曰:鹿以阳为体,以阴为末。麋以阴为体,以阳为末。角,末也,故应而解。《博物志》:南方麋千百为群,食泽草,践处成泥,名曰麋畯。民随之种稻,收百倍。《格物论》:麋目下有二窍,为夜目,夜能视。《周礼》:兽人冬献狼,夏献麋。

按:反映当地有麋鹿栖息。

4.4.4 广东

20世纪前,广东省曾有麋鹿分布记录。

民国十年《东莞县志》:

麋:鹿是山兽,麋是泽兽《礼记疏》。按:邑近并无有。

按:明确是麋鹿,虽称当地“并无有”,但还是反映曾有麋鹿分布。

4.4.5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上曾有麋鹿分布。

清乾隆二十九年《柳州县志》与《马平县志》追记:

顺治……十八年辛丑,教场有野麋立于梓潼阁。似鹿较大,腮有二窍。知府刘永清令人执至府前。士民环睹,有书吏钟姓者来视麋,麋忽以角触之,扶归即死。

按:此乃清顺治十八年(1661)发生的野生麋鹿进城顶人而亡纪事,说明当地有野生麋鹿分布;此两县今皆为柳州市,故都有记载。

4.4.6 海南

海南省历史上也有麋鹿分布记录。

《汉书·地理志》记述:

自合浦徐闻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厓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男子耕农,种禾稻、纻麻,女子桑蚕织绩。亡马与虎,民有五畜,山多麈、麖。

按:据此看,当是指今海南省而非“粤地”(《尔雅翼》);“山多麈”,说明多麋鹿。

(宋)丁谓(966—1037)曾谪居崖州(今属三亚市)五年,留下大量诗句,其《有感》道:

今到崖州事可嗟,梦中常若在京华。

程途何啻一万里,户口都无三百家。

夜听猿啼孤树远,晓看潮上瘴烟斜。

吏人不见朝中礼,麋鹿时时到县衙。

按:曾辅佐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的宰相丁谓被贬崖州司户参军,此诗中崖州与京城的天壤之别的朴实景象赫然呈现,由于人烟稀少,野生麋鹿时时拜访县衙便不足为奇。

明正德六年《琼台志》记述:

鹿:,牡也。塵,牝也。麛,其子也。

山马:似鹿大,如马,苍褐色。土人疑为麋,但角亦午月解。

麖:小者为麂,《汉书·地里志》:山多麈、麖。按:师古曰:麈似鹿而大;又《说文》:麈色白,群鹿随之,皆视所往为准。今琼无。

麖皮:小为麂皮。西路多。贡。鹿皮。按:其中提及多种鹿科动物,所谓“麈”,当是麋鹿;“今琼无”,表明已然罕见。

1869年,斯云和(Swinhoe,R.)在海南岛搜集到2张幼鹿皮,收藏在英国自然博物馆[51]。1965年,经道布鲁罗卡(Dobroruka,L.J.)对它们进行研究,认为是麋鹿皮(Dobroruka,1970;景存义等,1992)。证实海南省确曾有麋鹿分布。

明万历四十六年《儋州志》记述:

麈:即麋。俗呼山马。其角午月解。按《汉[书]·地理志》:山多麈、麖。师古曰:麈似鹿而大。《说文》:麈色褐。曰,群鹿随之,皆视所往为准。

按:将其与《琼台志》对照,不难看出此时已将“麈”“麋”“山马”混杂,尤其是“其角午月解”,说明并非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而主要是指水鹿(Rusa unicolor)。其后我们所见的海南方志中基本上皆如此,尽管标本等证实海南麋鹿延续到20世纪初,但从方志中已难以区分出麋鹿。

水鹿(Rusa unicolor)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形最大的鹿类(图25.37~图25.42),体形粗壮接近马鹿。成年雄鹿肩高120~140 cm,体长140~260 cm,体重200~250 kg,最大的可达300多kg;雌鹿较矮小。面部稍长,鼻吻部裸露,鼻镜黑色,耳朵大而直立;眼睛较大,眶下腺特别发达,尤其是在发怒或惊恐时,可以膨胀到与眼睛一样大。雄鹿有角,分叉少,一般三叉角;雌鹿则无。颈毛较长,尾端部密生蓬松的黑色长毛。背呈浅棕色或黑褐色,雌鹿略带红色;冬毛深灰色;有黑棕色背线,臀周围呈锈棕色,无白色臀斑;颌下、腹部、四肢内侧、尾巴底下为黄白色[52]。我国现生水鹿基本上分布在长江以南。

图25.37 水鹿(雄)[53]

图25.38 水鹿(雌)[54]

图25.39 头部[55]

图25.40 侧视[56]

图25.41 后视[57]

图25.42 小家庭[58]

4.4.7 方志记载

方志记载可反映20世纪前中南多地的麋鹿

分布情况(表25.5)。

表25.5 方志记载20世纪前中南的麋鹿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

4.5 西南

20世纪前,西南各省级政区皆有麋鹿分布记录。

4.5.1 重庆

重庆市历史上曾有麋鹿栖息。

《山海经·中山经》记载:

风雨之山……宣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蛇,其兽多闾、麋,多麈、豹、虎。

按:此“风雨之山”,似为鄂渝交界的巫山,主要在今巫山县;列举的野兽中多“麋”与“麈”,说明当时当地有较多麋鹿分布。

(唐)杜甫《晓望》道: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

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

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

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按:此乃唐大历二年(767)秋,杜甫流寓夔州(治今奉节县)所作。白帝城,在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地坼江帆隐”,更进一步证实这一地理环境。“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字面意为与麋鹿为邻,与麋鹿为友。反映其时当地还有麋鹿分布。

4.5.2 四川

四川省历史上也曾有麋鹿记录。

《华阳国志》记载:

郪县:有山原田,富国盐井,濮疑当重濮字出好枣。宜君山出麋顾观光校作麈,尾特好,入贡。按:郪县,在今三台县;“麈”是古人对麋鹿的别称之一,以尾长著称;此特注明“入贡”。反映到晋代或之前,不仅曾有麋鹿分布,而且较著名。

《郫县志》追记(四川省郫县志编纂委员会,1989):

(汉)扬雄《蜀都赋》和(晋)常璩《华阳国志》中,动物有:虎、豹、犀、麋、牛、马等走兽。

按:所谓“蜀都”,通常指今成都市;而《华阳国志》记载有“麋”,出自《蜀志》。《郫县志》将其引为当地早期有麋鹿分布的佐证,从历史时期动物分布角度看不无道理;但汉、晋间“蜀郡”范围多次变动,暂以较小的晋“蜀郡”(成都市、邛崃市、郫县、大邑县)略扩展为麋鹿至晋代[59]的分布地点。

清嘉庆二十三年《邛州直隶州志》记述:

麋:鹿属。牡者有角。今人往往以麋为鹿。鹿,阳兽,以夏至解角。而麋,阴兽。《淮南子》曰:日至而麋鹿解角也。

按:反映当地有麋鹿栖息。

4.5.3 云南

20世纪前,云南省有麋鹿分布记录。

清嘉庆十三年(1808)《滇系·赋产·常产》列举:

毛之属:獐[麝]、麂、兔、鹿、麋、猿、猴、虎、豹、熊、豺、狼、獭、狐、狸、麢羊[羚羊]、野猪、蝟、鼠。

按:此“麋”,当是麋鹿。尽管是“常产”之一,但其在鹿科动物排列较靠后,距今仅200余年,可佐证的资料不多,尚不宜作为全省皆有分布的动物。

4.5.4 方志记载

方志记载可反映20世纪前西南多地的麋鹿分布情况(表25.6)。

表25.6 方志记载20世纪前西北的麋鹿情况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①疑似“麋”。

4.6 西北

20世纪前,西北仅3个省级政区有较确切的麋鹿分布记录。

4.6.1 陕西

陕西省是西北历史上麋鹿主要分布地之一。

《孟子·梁惠王》称: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按:周文王六年(前1093),周灭崇而建立丰邑(今西安市长安区沣河西岸),筑灵台、灵沼,将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东迁渭水平原,称丰京。可见当时在今西安市就有畜养麋鹿、梅花鹿等动物。

前文《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中提及的“具囿”,乃当时秦国畜养动物的狩猎场,在今凤翔县境内,反映其中有麋鹿。

《史记·田叔列传》:

任安,荥阳人也。……武功,扶风西界小邑也,谷口蜀刬道近山。安以为武功小邑,无豪,易高也,安留,代人为求盗亭父。后为亭长。邑中人民俱出猎,任安常为人分麋、鹿、雉、兔,部署老小当壮剧易处,众人皆喜。

按:任安,字少卿,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人;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终被武帝杀死。据此述看,当是记载其在武功(今武功县)任亭长时常为人分猎物,其中就有麋鹿与梅花鹿。据此反映,在汉初当地还有麋鹿生息繁衍。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沉牛麈麋”之句。按:“麈、麋”,皆指麋鹿。上林苑秦朝始建,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扩建,地跨长安、咸阳、周至、户县、蓝田五县(亦即今西安市、蓝田县、周至县、户县、咸阳市),纵横150 km。据《汉书·旧仪》载:“苑中养百兽,天子春秋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可见,其中放养有麋鹿不足为奇。

《三国志·魏书·张鲁传》记载:

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众数万人拒关坚守。……夜有野麋数千突坏卫营,军大惊。

按:此指建安二十年(215)曹操(魏太祖)至阳平关(今属宁强县)与张鲁(据汉中近30年)交锋,因其弟张卫初不肯降,而用数千野生麋鹿冲营之事。反映在今渝陕交界一带有麋鹿分布。

《太平御览》摘录:

戴延之《西征记》曰:徽音殿西南,姚兴起波若台,有逍遥园。西去三百步有鹿子苑,羌王养麋、鹿数百头。

按:此处记载后秦皇帝姚兴(393~416)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修建的居所逍遥园,并有鹿子苑放养麋鹿与梅花鹿数百只。

杜甫(712—770)《三川观水涨二十韵》中有:按:此乃杜甫盛夏(“火云无时出”)从华原(唐县名,在今铜川市耀州区)到三川(唐县名,在今洛川县西)观洛河[60]在暴雨后洪发情景。由于杜甫是从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的交接地带铜川市来到沟壑纵横的洛川县,故不再见平原,而只是黄土沟壑连绵的荒山野岭;雷电交加,暴雨倾盆,引发滔天洪水,浊浪排空,土坡滑落,水中携泥带石,浮木杂物……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提及麋鹿登高避险,反映当地有此物种存在。

我经华原来,不复见平陆。

北上唯土山,连山走穷谷。

火云无时出,飞电常在目。

自多穷岫雨,行潦相豗蹙。

蓊匌川气黄,群流会空曲。

清晨望高浪,忽谓阴崖踣。

恐泥窜蛟龙,登危聚麋鹿。

枯查卷拔树,礧磈共充塞。

清乾隆十八年《镇安县志》记述:

:鹿之大者,尾长似马。山民呼鹿为,呼麋为马鹿。冬至角解,其取茸之法与鹿同。

按:此“”,疑似“麋”之误。尽管此处出现“马鹿”称谓,但有明确的“冬至解角”,当是麋鹿。

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安府志》记述:

麋:《上林赋注》:似水牛。《西京赋注》:糜子,曰。《名医别录》:生南山山谷。《兴平志》:顺治五年,兴平河得一物,色青黑,头角如鹿,尾如马之秃者,目下别有二窍,深寸余,夜能视物。识者云,糜也。

麈:《上林赋注》:似鹿而大。《名苑》:鹿之大者曰麈,群鹿随之,皆视麈尾所转为准。《马志》:出终南诸山。

按:此处所谓“麋”与“麈”,皆指麋鹿。

4.6.2 甘肃

甘肃省也有麋鹿分布记录。

《平凉市志》追记(平凉市志编纂委员会,1996):

旧志记载今已绝迹的有虎、麋、麏[麝]、猴等。按:所谓“麋”,即麋鹿。由此反映当地曾有麋鹿等动物分布。

4.6.3 方志记载

方志记载可反映20世纪前西北多地的麋鹿分布情况(表25.7)。

表25.7 方志记载20世纪前西北的麋鹿情况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①前文遵原文献,称其“潭微道”。“”疑似“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