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PISA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估研究结果

基于PISA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估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研究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对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以及PISA对评估内容的界定,采取了一种综合的问题解决观点。其次,本研究将问题解决能力的问题情境划分为静态非互动的和动态互动的。这种互动式的问题解决更加接近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解决。根据本研究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理解,这些特征不仅是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包含的内容,也是影响认知方面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因素。最后,本研究也将PISA 2015所开展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测评进行简要分析。

基于PISA的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估研究结果

本研究结合心理学教育学对问题解决的相关研究以及PISA对评估内容的界定,采取了一种综合的问题解决观点。

首先,本研究的问题解决能力既包括特定学科领域的问题解决,也包括一般意义的(或称为非特定领域、跨领域)问题解决。通常情况下,前一种问题解决能力主要考查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后一种则主要考查狭义的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特定领域的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受到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还受到特定领域概念、事实、策略等的影响。[79][80]相反,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脱离了具体领域的一般问题解决能力,它只是相对意义上适用于不同领域的一般能力。

其次,本研究将问题解决能力的问题情境划分为静态非互动的和动态互动的。传统的测试方式由于无法呈现或模拟真正的问题状态,主要通过文字对问题的进行描述来达到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可能存在冗余信息的干扰,但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都会呈现在问题解决者面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可以将问题以动态互动的方式呈现,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并不一定完全出现,问题解决者需要通过探索来发现相关的信息。这种互动式的问题解决更加接近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解决。同样,静态非互动和动态互动也并非完全对立的概念,它们描述的也是同一维度上的两端点状态(见图2-3)。

图2-3 本研究考查的问题解决能力内容划分

根据以上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划分四个方面的能力:静态非互动学科问题解决,主要对应的是纸笔测试的数学、阅读和科学表现;互动学科问题解决,主要对应的是计算机测试的数学、数字阅读[81];静态非互动一般问题解决,对应的是纸笔测试的问题解决能力表现(PISA 2003)、计算机静态问题解决能力表现(PISA 2012);互动式一般问题解决,对应的是计算机互动式问题解决能力表现(PISA 2012)。

再次,本研究不仅考虑学生问题解决的认知操作方面,还将考查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开放性和坚持性等传统意义上的非认知方面的特征,在所考查的问题解决策略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根据本研究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理解,这些特征不仅是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包含的内容,也是影响认知方面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因素。

最后,本研究也将PISA 2015所开展的协作问题解决能力测评进行简要分析。但由于目前缺少这方面的测试数据,还无法对上海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行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学生在主要学科领域和一般问题解决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的出的策略运用、开放性、坚持性和合作特征。

【注释】

[1][英]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赵翠莲,邹晓玲,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176.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431.

[3]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2-93.

[4]转引自郭有遹.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法[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115.

[5]转引自[英]罗伯逊(Roberston,S.I.).问题解决心理学[M]张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4.

[6][英]罗伯逊(Roberston,S.I.).问题解决心理学[M].张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3-4.

[7]邵志芳.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验和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301.

[8][英]罗伯逊(Roberston,S.I.).问题解决心理学[M].张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6-13.

[9][美]斯滕伯格(Sternberg,R.J.),[美]威廉姆斯(Williams,W.M.).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第2版)[M].姚梅林,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280-282.

[10]邵志芳.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验和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307.

[11]B.F.Skinner.About Behaviorism[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4:67.

[12]同上,123.

[13]B.F.Skinner.About Behaviorism[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4:123.

[14]Bigge,M.L.Learning Theories for Teachers(Second edition)[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71:89.

[15]转引自[美]奥姆罗德(Ormrod,J.E.).学习心理学[M].汪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47.

[16][美]德里斯科尔(Driscoll,M.P.).学习心理学:一种面向教学的取向[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

[17]潘光花.完形视域与认知范式——论格式塔学派关于记忆与问题解决研究对认知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促进[D].山东师范大学,2004,26-27.

[18]袁维新,吴庆麟.问题解决:涵义、过程与教学模式[J].心理科学,2010,(01):151-154.

[19]Newell,A.&Simon,H.A.Human problem Solving[M].Englewood Cliff,NJ:Prentice Hall,1972.

[20]同上.

[21]Mayer,R.E.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A],in Corte,E.D.and Weinert,F.E.(eds.),International Encyclopaedia of Developmental and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C].Oxford:Elsevier Science Ltd,1996:26-33.

[22]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4):75-82,108.

[2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74-81.

[24][美]德里斯科尔(Driscoll,M.P.).学习心理学:一种面向教学的取向[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40-341.

[25]刘保,肖锋.社会建构主义——一种新的哲学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96-198.

[26]麻彦坤.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对维果茨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01:154-160.

[27]高文.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J].外国教育资料,1999,(04):10-14.

[28]Brown,J.S.,Collins,A.,and Duguid,P.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M].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18):32-42.

[29]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5-198.

[30]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5-198.

[31][英]罗伯逊(Roberston,S.I.).问题解决心理学[M].张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44.

[32]Sterberg,R.J.Cognitive conceptions of expertise[A].In Feltovich,P.J.,Ford,K.M.&Hoffman,R.R.(Eds.),Expertise in Context[C].London:MIT Press,1997:149-162.

[33][美]戈尔斯坦(Goldstein,E.B.).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第3版[M].张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459-460.

[34][美]苏泽(Sousa,D.A.).教育与脑神经科学[M].方彤,黄欢,王东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5.

[35][美]安德森(Aderson,J.R.).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M].秦裕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210-211.

[36][美]安德森(Aderson,J.R.).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第7版)[M].秦裕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225-247.(www.xing528.com)

[37][美]加涅.学习的条件[M].傅统先,陆有铨,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8][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2-102.

[39]刘儒德.论问题解决过程的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23-24.

[40][美]奥姆罗德(Ormrod,J.E.).学习心理学[M].汪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07.

[41]转引自詹慧佳,刘昌,沈汪兵.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的神经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2):213-224.

[42][美]奥姆罗德(Ormrod,J.E.).学习心理学[M].汪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07.

[43]Steiner,H.H.,&Carr,M.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gifted children:Toward a more precise understanding of emerging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3,15(03):215-246.

[44]郭有遹.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法[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4:31-32.

[45]Wirth,J.&Klieme,E.Computer-based Assessment of Problem Solving Competence[J],Assessment in Education:Principles,Policy&Practice,2003,10(03):329-345.

[4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0.

[47]张积家.普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55.

[48][美]艾肯,格罗思-马纳特.艾肯心理测量与评估(第12版)[M].张厚粲,赵守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6.

[49]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修订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20-424.

[50]张积家.普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491-493.

[51]张积家.普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563-565.

[5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9-400.

[53][美]Robert,J.G..心理测验[M].游恒山,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165-166.

[54]Stadler,M.,et al.Complex problem solving and intelligence:A meta-analysis[J].Intelligence,2015,53:92-101.

[55]张博,黎坚,徐楚,李一茗.11~14岁超长儿童与普通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比较[J].心理学报,2014,46(12):18231834.

[56]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99-202.

[57]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06.

[58]Brown,A.L.&Kane,M.J.Young children's mental models determine analogical transfer across problems with a common goal structure[J].Cognitive Development,1986,(01):103-122.

[59][美]奥姆罗德(Ormrod,J.E.).学习心理学[M].汪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00.

[60]Anderson,J.R.,Reader,L.M.,&Simon,H.A.Situated learning and education.Educational Researcher[J],1996,25(04),5-11.

[61][美]奥姆罗德(Ormrod,J.E.).学习心理学[M].汪玲,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328-329.

[62]OECD.PISA 2012 Results:Ready to Learn:Students’Engagement,Drive and Self-Beliefs(Vlume III)[M].Paris:OECD publishing,2013:64.

[63][美]Borich,G.D.&Tombari,M.L.中小学教育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49-150.

[64]Jonassen,D.H.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An Instructional Design Guide[M].C.A,Pfeiffer,2003:2.

[65]同上,145.

[66]孔凡哲,李清,史宁中.PISA对我国中小学考试评价与质量监控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5,(05):72-76.

[67]冯渊.PISA考试对我国中考命题的启示——以阅读题的命制为例[J].中国考试,2014,(02):30-37.

[68]李俊,黄华.PISA与上海中考对统计素养测评的比较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39-42.

[69]陈吉,严文蕃,徐炜蓉.上海市中考数学与PISA数学素养评估内容的比较分析——基于SEC的方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10):6-11.

[70]Wallace,B.Thinking Skills and Problem-Solving:An Inclusive Approach[M].NY:David Fulton publishers,2004:52-54.

[71]转引自刘友霞.高中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72]Greiff S.,et al.Computer-based assessment of complex problem solving:Concept,implementation,and applicatio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Development,2013b,(61):407421.

[73]Fischer,A.et al.Assessing Analytic and Interac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 Competency[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39):172-179.

[74]Buchner,A.Basic topics and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complex problem solving[A],in P.A.Frensch&J.Funke(Eds.),Complex problem solving:The European perspective[C].Hillsdale,NJ:Erlbaum.1995:27-63.

[75]OECD.PISA 2012 Assessmen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Mathematics,Reading,Science,Problem Solving and Financial Literacy[M].Paris:OECD Publishing,2013:124.

[76]Funke,J.Dynamic systems as tools for analysing human judgement[J].Thinking&Reasoning,2001,7(01):6989.

[77]Greiff,S.Assessment and Theory in Complex Problem Solving—A Continuing Contradic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2,2(01):4956.

[78]Jonassen,D.H.Learning to Solve Problems:An Instructional Design Guide[M].C.A,Pfeiffer,2003:xxii.

[79][美]戈尔斯坦(Goldstein,E.B.).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第3版)[M].张明,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457-459.

[80]OECD.PISA 2012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Students’Skills in Tacking Real-Life Problems(Volume V)[M].Paris:OECD Publishing,2014:1.

[81]严格意义上来讲,基于计算机的数学测试和数字阅读并非全部是动态互动题目,特别是在数学测试中。但由于都需要借助计算机工具来解决问题,本研究将基于计算机的数学和阅读视为人机互动要求较强的测试类型,后文将对此进行进一步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