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改: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变革

新课改: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变革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价值取向已发生转变,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文化取向。正是在向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学习,发展科学文化,追求民族文化创新的核心文化价值取向的指引下,新课改的文化取向呈现出如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

新课改: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变革

课程改革的文化价值取向是指课程倾向于什么样的文化,它包括课程所推崇的文化价值观、符号、知识内容、活动习惯等最核心的课程文化要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共和国成立初期,以“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指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了其文化定位,做到了以科学文化价值取向为核心,兼顾民族文化和民主精神。但是,1957年以后,“反右”扩大化,情况发生了变化,到“文革”时期,极左思潮泛滥,以意识形态作为课程的价值取向。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倡导:“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价值取向已发生转变,现代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文化取向。

现代化免不了要向西方学习,向西方学习必然有一个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关系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已经存在一个半世纪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理论冲突,更有各种文化实践的斗争。无疑,新课改又要在新的世界文化背景下,重新审视和处理中西文化冲突的问题。从新课改的理论支柱——素质教育理论和改革方案来看,它的文化取向无疑是偏向于西方文化价值的。这并不是说,课程改革不注重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其实新课改方案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比以往几十年更注重了,但现代化是从西方文化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而且西方文化至今仍然走在现代化发展的前列。现代化是以理性主义哲学追求,以现代科学为知识内容,以西方文字和传媒为符号体系,以民主法治为政治诉求的文化变革过程。20世纪后期,我国的现代化始终没有脱离社会主义政治和中国文化的大背景,可见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取向是在社会主义政治的大框架内,不脱离中国文化的感情联系的大前提下进行的。这种文化取向对新课改具有决定性作用,新课改就是希望通过更深刻地理解现代学校课程文化,把握现代学校课程的核心文化要素,从而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达到教育发展和文化创新的双重目的。

正是在向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学习,发展科学文化,追求民族文化创新的核心文化价值取向的指引下,新课改的文化取向呈现出如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我国传统的学校课程以凯洛夫教育学为理论基础,把书本知识传授作为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如认为教学过程即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所谓特殊就是它是以认识间接知识、书本知识为主的。因此,学校课程特别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积累。这是基于唯物主义哲学,把知识看成客观世界的反映。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具有客观性的知识,学校把科学知识当成真理传授,而这些在学校里是以书本的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的,这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学习书本知识等于掌握客观真理。(www.xing528.com)

但是,现代科学哲学告诉我们,“一切科学知识都是假设的或者猜想的”,“科学知识的增长,在于从我们的错误中学习”[8],是一个不断否定的过程。建构主义就是这种知识观的代表。即认为知识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建构的。个人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是个人在学校环境中不断建构形成的。建构主义知识观为基础的建构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倾向于否定知识的客观性,否定固定不变的现成的书本知识,而把知识的学习当成一个个性化的体验与领会的过程。建构主义更为重视知识的动态性,关注知识生产的过程,它更为全面地解释了人类知识生产的过程,而不是只看到人类知识生产的结果。以建构主义为知识价值取向,要求更为重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第二,以能力主义为价值追求。中国学校教育实践中存在以学历主义作为价值追求的倾向。尽管教育改革总是针对学校和社会过分追求学历,采取一些变革举措,总是朝着实际能力培养方向进行不断的调整,但历次教育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人们重视知识积累,并设计了以检验知识掌握程度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机制,即以检查知识掌握程度为主的考试制度。新课改主张从学历主义转向能力主义,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是中国教育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取向的要求。能力主义价值取向还是社会资源再分配的要求。能力取向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社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以能力主义为取向的课程要求学校课程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创建学生能力培养与成长的环境,培养具有参与世界经济竞争能力,参与社会民主决策与科学发展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国家公民。

第三,以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培养为改革目标。新课改理论认为,学校过分重视考试,学生被迫忙于应付考试,这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积累,学校教学活动以考试为中心,学生除了学习考试需要的知识,就是接受应考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训练。这造成了学生过分重复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为了改变应试教育的现实,就须要改变以应付考试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提倡把培养创新能力、实践精神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

第四,以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为实现手段。探究性学习是西方尤其是美国课程改革所倡导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与课程改革总是把探究性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理念。如《美国2061计划》《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都以探究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重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