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与教学文化变革案例分析

课程与教学文化变革案例分析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六年级的一堂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的预演,这堂课正式汇报时将会向全县开放,会有来自各个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教师前来听课。一个学生汇报,有最长的桥、最古老的桥等,汇报完毕(鼓掌)。“有请文学小组展示他们的风采”。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考察这堂课中的各种文化要素。带着这些问题,我对该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开展了的主题访谈和观察。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组织的影响。

课程与教学文化变革案例分析

2005年冬天,笔者在珠江三角洲的某小学,住校调研了45天,考察变革中的小学课程文化,每天都在听课、观察学生活动和参加会议中度过。学校里模式化的课堂、学生规范化的活动,使校园生活紧张而有序。课程确实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不同的课程又各有它的文化特质。下面介绍一个典型的课堂。它是六年级的一堂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的预演,这堂课正式汇报时将会向全县开放,会有来自各个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教师前来听课。

宽大的长方形教室里,摆放着8张不锈钢支架的玻璃方桌,每张方桌的四周有8位学生围坐,共有64位学生。上课预备铃响过,两位女学生走上讲台前,面向同学,声音拉长,声调高扬地说道:“静——息”[3]。绝大部分学生立即头朝下(有几个学生偏着头,眼睛向侧边张望),伏在桌上。两位教师走进教室,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教师坐在讲台旁,另一位二十多岁的男教师坐在靠墙角一点的电脑台旁。早已准备好的银幕上显示出一座立交桥和“多彩的桥”几个字。

上课铃响过,两位女同学像报幕似的说完开场白后,说道,“有请科研小组汇报他们所收集的桥之最。”一个学生汇报,有最长的桥、最古老的桥等,汇报完毕(鼓掌)。“有请文学小组展示他们的风采”。一个学生汇报,有对联、诗句、剪报,还有电影《魂断南桥》。汇报完毕(鼓掌)。“有请艺术小组汇报”。一个学生汇报,展现出他们收到的有关桥的邮票和《北京的桥》这首歌,汇报完毕(鼓掌)。在汇报的同时,多媒体演示了收集的材料,播放了诗朗诵和歌曲。那两位女同学做了简短的总结之后说道:“假如没有了桥,我们会怎样呢?各小组讨论之后,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点了三个同学发言之后,那两位女同学说道:“没有了桥,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便,那请大家介绍自己设计的桥。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各小组汇报。”各小组学生分别进行讨论,(8分钟之后)在两位女同学的主持下,每一小组都派一位代表汇报。各小组设计的桥的名称分别是:第一组,花桥;第二组,飘动的桥;第三组,弹弓桥;第四组,升降桥;第五组,多功能桥;第六组,好心之桥;第七组,美食之桥;第八组,心灵之桥。每一组都有制作好的画板,上面画着他们想象的桥。汇报完之后,那两位女同学说道,“大家有什么收获?请谈谈体会。”一位同学谈了许多。最后,那两位女同学说道:“请老师讲话。”老师讲了几句,并以这句话结尾:“通过这堂课,我们学会了怎样去构想属于我们自己的桥。”(www.xing528.com)

总结这堂课有如下几点:第一,教师充当旁观者,整堂课,教师仅有不到2分钟的讲话。第二,学生组织了整个课堂活动,安排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第三,课堂内容涉及多方面的丰富知识,涵盖了科学、文学、社会、绘画、音乐等多个学科。第四,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网络、图书等各种资源。这堂课给人的印象是,它组织得非常流畅,处于课堂组织核心地位的两位女同学对整个课堂设计的全部过程了如指掌,她们熟练地背诵着台词,导演着整个过程。可以看出,整个课堂活动过程就是按编好了的台词在演戏。学生讨论也是演戏,最长时间的一次学生分组讨论有8分钟,学生半倚在方桌周围,凑在一起交头接耳,每位代表的发言都是全面而正确的,似乎是事先精心准备好了的。这使我产生了几个问题:1.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是如何看待和准备这堂课的?2.教师为什么会按新课改的理念与要求来认认真真地演戏呢?3.什么力量促使教师演戏?这堂课是属于新课改文化的范畴,还是属于改革前的课程文化的范畴?也就是说,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文化转型在这个课堂上是否已经完成?如果文化转型没有完成,势必产生文化矛盾,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矛盾?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深入考察这堂课中的各种文化要素。了解课堂中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作用方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该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开展了的主题访谈和观察。主题包括:(1)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这堂课的态度。(2)教师对课程改革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理解。(3)教师新课改教学经验的获得。(4)教师对学生参与课堂组织的影响。围绕这些主题,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访谈,便于了解真实情况和访谈对象的真实想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