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吸纳客体探究教学知识: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变革

吸纳客体探究教学知识: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变革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西方教学知识在中国才具有合法地位。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五次会议,提出《革新学校教学方法案》。1921年第七次会议,又议决《组织客观测验方法研究会案》与《推行小学设计教学法案》。俞子夷等领先开始设计教学法的实验研究。科学知识称为“赛先生”,被人格化、神圣化,受到追捧。追索西方教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历史,发现它与中国传统教学知识具有相同的认知结构。

吸纳客体探究教学知识:课程与教学的文化变革

仅以道德修炼作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其局限性非常明显,早就引起了知识界的批判。汉代王充、王符、崔缇等人曾批评儒家教学。宋代发展实用知识,到了明清时期,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人为代表的“经世致用”派,批判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观,认为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教育就是形成人性的过程,教育不是重复已成之性,而是“日生而日成之也”[21],反对理学教育的空疏无用,(颜元)主张培育“实才实德之士”,为的是培养利济苍生的真儒,“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

近代以降,西方列强武力入侵,给中华文化以强烈冲击,科学技术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关系密切,人们逐渐看到了科学技术知识在应用价值方面的巨大优势,引进西方教学知识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鸦片战争之后,魏源林则徐等“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作为学习内容。随后,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办起了洋务学堂,认为教育要“通经致用”“中体西用”,为继续维护中国传统的伦理社会培养“精通名教以及经世大法”[22],又具有西方“制造之长”的实学人才。他们一方面抱着传统儒家的教学目标不放,另一方面又被迫积极学习西方知识,即主张“崇正学,名人伦”;又认为“凡天文、舆地、兵法、算学等经世之务,皆儒生分内之事”。[23]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西方教学知识在中国才具有合法地位。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主张,把培养完全人格作为教育目的,他的教育目的观作为教育方针,写进了中华民国颁布的教育法令,我国教育目的首次表述为培养共和国公民的健全人格,从培养统治者需要的辅佐人才和教化以养成顺民,转变为培养具有自由独立精神的现代国家公民。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继续对儒家教育展开猛烈的批判。教育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不再是培养为君主服务的“济世之能臣”,而是“用民主主义的教育来取代专制主义的教育”[24],教育目标从培养某一特殊社会阶层的人,转到培养“生民”,他们意识到,只有彻底清除旧思想、旧道德,用民主与科学才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黑暗”。[25]教育开始从塑造特殊阶层走向平民百姓,一些留学欧美归国的知识分子,积极引介欧美的教育,推行平民教育。

教学内容改革也随着学制改革而不断深化,科学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已经不容争辩地进入了新式学堂,人文知识也开始从西方引进。如1923年编写的中小学课程纲要,规定小学课程为国语、算术、公民、卫生、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艺术音乐体育等12个科目;初级中学分为社会科、文言科、算术科、自然科、艺术科、体育科等六科;高级中学(普通)分为公共必修科目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社会问题文化史、科学概论、体育等。(www.xing528.com)

民国以前,学校教科书主要是《四书》《五经》,民国以后,教学内容发生巨大的变化,国语运动推动了语文教育的改革,五四运动以后,各级学校教材逐渐采用语体文,实际上拆除了学校教育作为士进之阶的语言门槛,进学校接受教育的人再也不会“之乎者也”地具有一种特殊身份了。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变化基本同步。辛亥革命以后,西方教学方法如五段教学法、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等陆续引进我国。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五次会议,提出《革新学校教学方法案》。1921年第七次会议,又议决《组织客观测验方法研究会案》与《推行小学设计教学法案》。1922—1924年编制教育测验形成高潮。陆志伟、俞子夷、廖世承等编制了多种中小学各科测验。1922年,舒新城在上海吴淞公学实验道尔顿制,后推行学校多到上百所。俞子夷等领先开始设计教学法的实验研究。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是引进试验西方的某种教学方法,盛行一时。“表现出一种追求时髦,照搬抄袭外国教学方法的倾向”。[26]

西方教学知识被介绍进来,以一种天生高贵的身份呈现在人们面前。表面上,输入西方教学知识成为中国教学知识谱系生长的主要方式,并产生了路径依赖,逐渐失去了教学知识生产的文化自信;骨子里,科学技术知识教学的实践却仍然无法摆脱中国传统的教学心理结构,即把科学知识当成不变的“规定”,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去。从“无违”伦理纲常,转移到“无违”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称为“赛先生”,被人格化、神圣化,受到追捧。但教学注重的是它的实用技能,即是“有用的”知识。学校注重培养实用人才,迅捷掌握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追求的近期目标。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效果通常用“是否学懂”,“是否会做题”作为评价的标准。知识是主体,学习者要努力学习,学懂知识,学习成为训练。学校教学的关键是弄懂学会,“双基”成为教学目标。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成为教学改革实验的重要研究对象。

追索西方教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历史,发现它与中国传统教学知识具有相同的认知结构。西方与中国传统伦理教学认识相似,也非常重视灌输模仿在体格训练、精神和意志锻炼、人格养成等重要价值。斯巴达人的教育就是通过残酷甚至是血腥的训练,培养个体勇敢的品性。它重视的是训练所得来的品格。“教育主要用于传送技艺和磨炼性格,”那时,“对人的智力活动的要求远不如人的勇气和性格。”[27]古罗马的普鲁塔克在《论儿童教育》中引用诗人福西利德的诗句“若要孩子德行高,良言善行灌输早。”[28]中世纪,教会教育强制灌输宗教教义。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还声称,“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学生就是放在这个源泉下的水槽[29]这样,教育重任就是传承前人积累的知识,注重“塑造知识人”。[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