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数字信息资源配置

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数字信息资源配置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认为,从狭义角度理解,信息是一种消息、信号、数据或资料;从广义角度理解,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运动和变化的方式、特征、规律及其表现形式。科技信息是人类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积累的大量信息,包括各种理论、学说、发明、专利以及大量的研究资料、数据等。科技信息中的技术信息本身就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数字信息资源配置-数字信息资源配置

人类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关注源于对信息概念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高度重视。

一般认为,从狭义角度理解,信息是一种消息、信号、数据或资料;从广义角度理解,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运动和变化的方式、特征、规律及其表现形式。由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因而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产生不同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最普遍、最广义的概念,可与物质、能量并驾齐驱。但客观事物存在、运动和变化的方式、特征与规律有赖于人的认识,因而信息又是相对的、主观的。即没有人的作用和认识,就不可能存在信息。正是因为如此,信息的定义才如此复杂纷纭,在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信息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信息进行不同划分。例如,按信息描述的对象,信息可分为自然信息、社会信息和机器信息;按信息内容,信息可分为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医疗健康信息和政策法规信息;按照信息流动方向,信息可分为纵向信息、横向信息和网状信息;按信息形态,信息可分为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按信息运行状态,信息可分为连续性信息、离散性信息、常规性信息和突发性信息;按信息来源,信息可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对信息进行划分的各个角度还可以进一步的细分,从而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信息的特征,但无论是哪一种角度的划分,不同种类的信息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彼此间互有交叉重叠。

从“结绳记事”尝试直至现在信息带来“利益”,人类对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认识如同认识大自然一样,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早期,人们对信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把信息看作消息的同义词,与经济活动无直接关联。最早把信息作为科学对象来加以研究的是通信领域。哈特莱(R.V.Hartley)1928年在《贝尔系统电话杂志》上发表的“信息传输”的论文把信息理解为选择通信符号的方式,并用选择的自由度来计量信息的大小。1948年,通信专家申农(C.E.Shannon)在定量测度信息时,把信息定义为随机不确定性的减少,亦即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根据这一思想,布里渊(L.Brillouin)提出,信息就是负熵。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N.Wiener)把信息看作广义的通信内容,把人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的过程看作一种广义的通信过程,即泛指人与人、机器与机器、机器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换。

经济活动中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是社会信息,是指产生于人类社会实践并在人类社会中交流、传递的信息,如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政治信息等。由于在经济活动中普遍存在着不确定性,而上述信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甚至消除这些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性”和“负熵”概念的提出,加速了信息与经济活动的融合,促使人类充分认识到经济活动需要信息的广泛参与和渗透。在各种信息中,经济信息和科技信息(尤其是技术信息)是两类非常重要的社会信息。经济信息是指在生产、消费、流通、分配等经济活动全过程中产生、搜集、处理及利用的信息,是人类所处理的信息中最基础、最多的信息。它反映了经济活动并直接或间接作用与影响着经济活动,是经济决策的依据和基础。科技信息是人类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积累的大量信息,包括各种理论、学说、发明、专利以及大量的研究资料、数据等。科技信息中的技术信息本身就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www.xing528.com)

信息资源中的“信息”,除了沿用已久的“信息”提法以外,还在不同的场景里有各种具体而实在的提法。例如,当计算机出现后,信息常常被称作“数据”,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许多基础理论中使用,并应用于数据库的开发和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信息工作成为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服务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独立的产业。信息又被看作“知识”、“经验”和“资料”。

这些不同种类的社会信息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一旦这些信息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便成为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组成要素,被理解为一种经济资源,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资源。经济活动离不开资源的转换。在传统的质能经济时代,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都非常明显地表现为被占有性和消耗性。古代世界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形态必然对农业社会的重要资源土地展开争夺;现代世界的高度工业化社会使得土地不再是重要的生存和发展资源,但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却越来越高,一个国家的能源状况决定了一个国家长久的生存与发展状况。[2]物质资源,如金属矿石,在经过采矿、烧结、冶炼并成为金属材料之后,原来的矿石便不复存在了;能源资源,如石油,随着大规模的开采和利用,世界储油量正日趋减少。换而言之,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各资源利用者总是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某人对某资源的利用是以他人少利用甚至不利用该资源为前提的。伴随着人类对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利用,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麦多斯(D.L.Meadows)受罗马俱乐部委托,与他人合作研究并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即罗马俱乐部第一份报告)。在这份研究报告中,作者采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定量分析,提出了“世界末日模型”。该模型认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按当时的趋势继续下去,人类增长的极限将在此后的100年中发生,最有可能的结果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这种人类前途暗淡的观点曾一度引起了全球性的轰动,并在局部范围内使人类产生“世界末日”来临前的恐慌心理。尽管罗马俱乐部后来发表的第二份研究报告《人类处于转折点》(1976年)、第三份研究报告《重新制定国际秩序》(1976年)和第四份研究报告《超越浪费的时代》(1978年)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问题上观点有所变化,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仍然是关注的焦点。短缺经济使纺织、钢铁、机电汽车化工建筑等传统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种种困境。

正是在这样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资源脱颖而出,并开始在经济活动资源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信息资源是当代社会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可以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同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是支撑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一样,信息资源在人类迈向信息经济时代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