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不想说》:初心未改,音乐对话与李海鹰

《我不想说》:初心未改,音乐对话与李海鹰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于对这一心理状态的揣摩,两位词作者经过仔细讨论与推敲,最终将歌曲定名为《我不想说》,让歌词的主旨从“我很想说”转变为“我不想说”。回顾《我不想说》这首歌曲的创作经历,可以说是几经曲折。如今这首作品已历经27年,依然耐人寻味,外界对这首歌曲也始终保持着高度评价:《我不想说》的歌词工整、含蓄,余味十足。而《我不想说》恰好符合这三点。“《我不想说》于2006年

《我不想说》:初心未改,音乐对话与李海鹰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文化交流更为频繁,音乐创作中不同元素的组合使用也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变得深入。然而,多元化的形成也促使音乐创作,尤其是流行音乐创作紧跟时代,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也越来越强调音乐作品的时代属性。

音乐作品的时代属性通常通过它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体现,通过对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及其对应创作手法的分析,观察其中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时代风貌、时代精神、时代气质等。在内容上,通过反映现代社会生活,可以使聆听者感受到现代社会生活的脉搏,从中认识当下社会,同时通过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所产生的音乐审美引导听众热爱生活,激发听众投身于社会现实的热情。在创作手法上,还可以促进新形式的产生,基于听众与大众审美创造出符合当下时代的音乐语言。例如,将代表传统民族性乐器京胡与体现时代特征的电子音乐结合,从而创新作品的声音材料、音乐语汇、表现形式等。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创新实际上是来自于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反观李海鹰的流行音乐作品,这种来自于时代属性的创新也反映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乐记》云:“乐与政通。”流行音乐则更具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本质,它具有敏锐的触角,总是能最先捕捉到社会最普遍的意识形态和人们的社会活动。比如歌曲《我不想说》,其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初,表现了当时的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外来打工仔、打工妹的数量之多以至于形成那个时代的一大社会现象。与此同时,许多影视作品都以此作为创作素材电视剧外来妹》就是对这一社会现象最真切的记录。有不少曾经追过这部电视剧的观众都记得当年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这首歌曲备受追捧的场景。可以说,当年此片的播出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人从此走上创业之路,也助推了那个时期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该电视剧的主题曲《我不想说》还成就了杨钰莹的演唱事业!时至今日,再谈起“外来妹”现象,仍然令人记忆犹新,它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具代表性的现象之一。但是,如前文所提到的,这首歌曲虽然是1993年通过电视剧《外来妹》的播出而与公众见面的,但是该作品的创作实际上开始得更早,而且最终成为《外来妹》的主题曲也是出于巧合。因此,完全可以脱离电视剧《外来妹》的剧情来看这首作品的题材选择。该曲的歌词是由陈小奇与李海鹰共同完成的,歌词的初稿由陈小奇完成,最初使用的曲名是《我很想说》。在初稿中,歌词的基本内容表达打工者群体内心深处的情绪,向社会发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声音。在初稿的修改过程中,李海鹰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他认为,当人们长期在不被理解甚至是由于解释无效而被误解的处境时,他们对于诉说已经失去了欲望,内心也许早已经竖起了一道用来隔绝外界的屏障,与其让无用的诉说消耗他们的自尊,倒不如继续自己的行动而保持沉默。由于每一种心理状态都来自于一个与之相对的时代背景和生存环境,那么,李海鹰所分析的这种心理状态,绝不会仅凭自己的经验或感觉,而是在把握整体时代环境与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得出的。出于对这一心理状态的揣摩,两位词作者经过仔细讨论与推敲,最终将歌曲定名为《我不想说》,让歌词的主旨从“我很想说”转变为“我不想说”。然而,在“我不想说”的表象中却隐藏着“我很想说”的冲动,延伸了歌词的言外之意,将特殊时代下特殊人群的内心情感表现得真切而鲜活,也让更多人听到了“我不想说”背后的真相,对真相最好的注解就在这歌词当中:“我不想说,我很亲切,我不想说,我很纯洁。可是我不能拒绝心中的感觉,看看可爱的天,摸摸真实的脸,你的心情我能理解。许多的爱,我能拒绝,许多的梦,可以省略。可是我不能忘记你的笑脸,想想长长的路,擦擦脚下的鞋,不管明天什么季节。一样的天,一样的脸,一样的我就在你的面前,一样的路,一样的鞋,我不能没有你的世界。”回顾歌词,被更改后的标题反而起到了突出被描写对象的言外之意和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歌曲旋律所营造的情绪结合在一起,更容易使人产生共鸣。这首作品至今仍然是那一代人最深刻的时代记忆,不仅如此,当下的年轻人也依然能够通过歌词了解到改革开放初期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那个特殊的人群内心的情愫,并从中找到与自己情感相关联的那个部分,最终产生共鸣。由此可见,李海鹰音乐作品的情感牢牢地系于现实生活与所处时代的基础上,他有意识地从整体时代出发,提炼出时代精神,并通过细致观察当代人的情感特点,创造出符合时代特征的音乐语言,并尝试着实现普适性的审美价值观。通过创作实践来说明音乐作品与时代之间的关系:音乐作品源于生活,始于脚下的土地,刻画于时代当中,在它之上有着生生不息的生活气息。另外,反映社会生活、描绘大众生活图景,从当代社会与大众的普通生活中提炼艺术美,也是体现音乐作品时代性的主要方面。如果从作品创作形式上观察其时代性,则主要体现在李海鹰对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的审美特色和内在精神的整体把握,以及音乐语言上大量吸取现代元素,并从流行音乐的创作理念出发,从现代元素中抽象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流行音乐语言。除此之外,李海鹰音乐创作的时代性还体现在,他善于运用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形式表达传统音乐,即他有意识地将创新根植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沃土当中,充分运用民歌以及传统曲艺的行腔结构,在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将民族民间音乐与流行音乐进行嫁接、创新,从而展现作品中的时代特征,例如第四章中提到的带有山东音乐特征的《走四方》和具有东北二人转特色的《过河》等。(www.xing528.com)

回顾《我不想说》这首歌曲的创作经历,可以说是几经曲折。该作品李海鹰用了9个月写初稿,并且进了三次录音棚录制,用了三版配器,而且最终选定的歌手杨钰莹其实已经是第四位了。这首作品的创作过程与当年仅用半小时就完成的《弯弯的月亮》相比,显得相当曲折。如今这首作品已历经27年,依然耐人寻味,外界对这首歌曲也始终保持着高度评价:《我不想说》的歌词工整、含蓄,余味十足。创作一首好的流行歌曲,要诀就是“三点一线”——要有一个好的歌名、一句经典的歌词以及一段好的旋律。而《我不想说》恰好符合这三点。另外,这首歌曲还多次被翻唱,甚至有公司冒着侵权的危险将此曲用作手机铃声。“《我不想说》于2006年被改编成flash作品,受到网络的热捧,在手机铃声下载量中较高,李海鹰同年因歌曲被侵犯版权,起诉了北京空中信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最终李海鹰胜诉,而《我不想说》被侵权而受到网络的热捧,也反面衬托出该曲的音乐在创作流行多年以后仍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13]虽然以上的描述属于非正面报道,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大众对这首歌曲的喜爱程度。流行音乐固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和内容的时代性,这是流行音乐的本质属性,我们难以改变。但是,也因此让流行音乐可以较为直白而真实地记录人们的过往岁月,透过它们,往日似乎依旧。同时,流行歌曲也有其艺术的层次之分,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可以深度挖掘社会现实,其强烈的时代属性为听众留下对过往最深刻的记忆,其难忘的旋律带来的是精神上的娱乐而非耳朵上的厮磨,因为它们是历史上某个时代的真实体现,是有根可寻、值得记录的人类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