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学课教师实践与探索:借助物力量的新理念

数学课教师实践与探索:借助物力量的新理念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此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问题,把学生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数学课教师实践与探索:借助物力量的新理念

绍兴市文澜中学分部陈晓丽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与新课标的实施,素质教育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好新教材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周围的问题与数学相结合,借用一切可用之物,为学生营造一个合作互助、轻松有趣又贴近生活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会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关键词]:新课程多媒体活动游戏矛盾故事社会兴趣与信心

新课程摆脱了传统数学课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机械解题的训练,扩展了数学课程的领域,增强了实践性、操作性和探索性。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知识体验,学习要在一个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氛围中进行。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怎样去看待数学,怎样去面对学生,怎样去对待课堂,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的高昂和智力的振奋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因此,教师须使十八般武艺,善借于物,切合实际地创设情与境,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才能让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手脑并用听说写,心中悟出始知深”。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成为一个至关重要重要的问题。以下列举几个可借之处,以期抛砖引玉

一、借用多媒体技术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让学生从中动手操作,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亲身探索知识发展的过程,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验。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还能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的刺激与享受。

1、动态展示

几何画板被誉为“21世纪的动态几何”工具。它可以画出各种几何图形,使之既是动态又可保持几何关系的不变,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动态中观察几何规律的图板。这是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所做不到的。例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教学,学生可利用几何画板中的画图工具画出任意三角形△ABC及其内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线和中线。随后随意拖动A点,在移动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使得三线合并,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了直观体验的基础。再如利用几何画板的简单动画可探索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在等腰三角形判定中可使三角形对折;在探究梯形的中位线性质时,可拖动其中一条平行线的一个顶点,使它慢慢演变成三角形,在这过程中观察中位线的变化,然后可顺利地由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得出梯形中位线的性质等等。

2、测算发现

几何画板提供了测量与计算功能,当被测的对象变动时,显示它们大小的数据也随之改变,因此可以动态地观察它们的变化情况,从而进行定量分析、探究、发现问题的解决途径。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了解了3、4、5这一特殊三角形后,可用几何画板的画图工具画出一个Rt△ABC,用测量工具测量出三边AB、AC、BC的长,再用计算功能分别算出AB2、AC2、BC2,学生拖动任意点改变边的长度(不能改方向),测量结果与计算结果同时改变,经过多次试验,学生讨论后会发现任何直角三角形都具有的一个三边关系,这一定理当然也会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

又如:在讨论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性质时,可以先利用作图工具画出两个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再用测量工具量出两个图形中每一条线段的长,然后拖动任意一个图形的任意一点,此时会发现不仅图形同时变化且数值变化也一模一样,目睹这一过程后,学生对关于直线对称的图形所具有的性质便可自行总结。

3、音频、视频效果

利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效果也可激发学生的兴趣。曾有一次公开课,一开始教师用了一段学生都喜欢的动画片“机器猫”的插曲与图片,并巧妙地插入课堂需引入的内容。这画面、音乐一出现,学生个个都无比兴奋、抬头挺胸,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画面上,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再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有一教师利用图文与音乐,在“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背景音乐下,在一个绿色环绕的池塘里,荷花亭亭玉立,在微风的吹拂下,频频点头示意,然后打出一首诗,诗中有“……面上半尺坐红莲,忽被强风吹一边,花离原位两尺远,湖水如何知深浅?”面对如此美妙的诗情画意,学生早已对这问题跃跃欲试了。(www.xing528.com)

二、借活动设悬念

悬念是学生的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对象感到疑惑不解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丢不开放不下。如: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课前准备三根细棒,试着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把最短的一根折去一部分,再试,再折去一部分,再试……。学生会发现自己的小棒已不能围成三角形,教师及时提问,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怎样的三条边才能组成三角形呢?此时的学生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再如:学习“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让学生任意画一个凸四边形,然后顺次连接四边的中点,观察所得到的图形,学生交流后发现不管画的形状如何,中间都构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既兴奋又惊奇,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此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问题,把学生引入一个新的境界。又如在探讨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时,也可先设几个不同解、同解、无解方程让学生试着去解,对无解方程他们缩手无策,正当学生处于困惑、迷惘之时,提出让学生观察这一方程与一般方程的△=b2-4ac有何不同?如何判定方程解的情况呢?急于知道结果的学生会以饱满的激情继续探索、总结。

三、借游戏促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游戏,学生会感到新奇无比,妙趣横生,教学效果很好。如学习了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可设计游戏如下: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组准备三个空盒,分别标上“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两者都不是”的字样,每个同学尽可能多地画出已学的几何图形或几何组合图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换所画图形,由组长负责,依此发给自己小组成员每人一个图形,学生拿到后经判断投入到相应的空盒内,如此循环进行,直到所有图形都用完。又如利用七巧板,用小组竞争与合作的形式拼出各种有规律又有趣的图形,这不仅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体会合作的重要,还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的艺术美,拼出的图形还能用来判断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或中心对称图形,可谓一举多得。

四、借矛盾促发展

事物都是在矛盾与统一中发展的,数学也一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把发展过程加以引导,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将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无理数时,可让学生先画两个边长为一的正方形,然后剪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教师提问,此时大正方形的边长要满足什么条件?它可能是整数吗?可能是分数吗?此时,学生会发现数“不够用”。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数的概念就很自然地得到又一次的发展。

五、借用有趣的故事

好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故事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解决问题的动力。所以,能把所学内容与有趣的故事相结合,无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角度计算时,可用这样一个故事,让学生课后去思考、探究。泰晤士河的一座公寓发生了一起偷盗案,罪犯十分狡猾,当福尔摩斯赶到现场时,发现连时钟都砸碎了,长针与短针正好各指在一个相邻刻度上,长针在左短针在右,福尔摩斯从这仅剩的完整一格中分析出了作案时间,你知道他是如何分析的吗?又如在学概率初步时,可先讲个小故事,有个爷爷叫孙子去买火柴,并再三叮嘱一定要买好的能点着的,过一会儿,孙子高兴地回来说:“爷爷,我买了一盒很好的火柴,我试过了,每一根都能点着”。在大笑之后,问学生如果买火柴的是你,你会怎样去做?在七嘴八舌中教师及时提出总体与样本的概念。这样出来的概念将不再是拗口的文字逻辑。

六、借用社会这一大课堂

面向新世纪的数学理念“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教师可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如:股票利息保险电费分段付法、分期付款等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又如在学“100万有多大”时,让学生回家“数”出一千粒大米。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哪一种方法更好。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大数,将自己的方法与同学进行交流,也能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及方法、算法的选择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在感知其他数时,也可让学生走进社会,如调查小区的人口,测量家的面积等,并可让学生对结果分类统计等等。

当然,数学课上教师能借之物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六点,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做个有心人,留心处处有数学;同时,数学发展到今天,它自身也有很多可借之处,如它的逻辑性、类比性等等。总之,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通过对新教材的研读,教师善借于物,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游戏合作等过程中探索数学知识,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只有这样,数学教学改革才能真正体现在课堂这一舞台上,才能使学生在不断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才能让学生对数学充满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