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昆明金殿:吴氏金殿形制规模独特,铜柱与铸件精美

昆明金殿:吴氏金殿形制规模独特,铜柱与铸件精美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氏金殿形制规模又与陈氏金殿不同。吴氏金殿本体坐东朝西,面阔6.15米,分为3间;进深6.12米,平面形状接近正方形。加上殿内4根直径21.5厘米的金柱,这20根铜柱,托起了整个金殿。吴氏铜殿为重檐歇山顶,歇山的构造颇为独特,上檐山面采步金,较山花板外皮向内收。金殿内外构件全是铜铸的。陈氏金殿虽移于鸡足山,但吴氏金殿铸造时,未必不可模仿,所以其中供奉之“真武”,应是传说中朱棣的标准像。其塑形传神,堪称神品。

昆明金殿:吴氏金殿形制规模独特,铜柱与铸件精美

吴氏金殿形制规模又与陈氏金殿不同。这座金殿位于紫禁城中央崇台之上。崇台分两层:底层平台为砂石砌筑,须弥座上饰以瑞兽、花卉,勾栏华板上浮雕“二十四孝”故事。四面出台阶,与紫禁城四门相对。北、西、南三面台阶各九级,合于道教九九之数。西面台阶正中作斜坡御道,青石雕龙。东面地势升高,仅两级台阶即与东门道路相接。上层须弥座勾栏是大理石的,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修建。

吴氏金殿本体坐东朝西,面阔6.15米,分为3间;进深6.12米,平面形状接近正方形。四围12根檐柱,柱径20厘米,柱础铸12瓣莲花。地面以下的柱顶石与柱础一体铸造,也是铜质的。铜殿四角各有一根铜质擎檐柱,边长16.5厘米见方,倒梅花线角。柱身分三段,上端为镂空图案,中段镂空,镶有旋转八卦的铜球,柱础为双层莲座叠置,构造出人意想。加上殿内4根直径21.5厘米的金柱,这20根铜柱,托起了整个金殿。

金殿屋顶正脊铸云龙纹,两端是龙吻,正中一颗金色宝珠,通体裹着云龙纹火焰。戗脊鸱吻作人、马、鸡等形状,与一般鸱吻常用龙凤怪兽不同,显得更加平民化。更精致的是,下檐的平身科里拽蚂蚱头上,伸出一条玲珑剔透的龙形挑斡,也是铜铸的,挑起上檐。这在一般斗拱构造中比较罕见。这种挑斡不仅用在上下檐之间,也用在下檐檐内。

正面(西向)明间装3对门扇,两次间各装1对门扇,铸浮雕为云龙、龙凤呈祥图案,可以开启。其余南、北壁各镶8扇门,东壁镶10扇门,均设而常关。全殿一共36扇铜门。南、北、东三面的门都铸了“寿”字,一共330个。这些“寿”字,数字涉及“3”,这容易理解。道教文化中,“3”是个玄妙的数字,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了“三”,万物始成,“三”是“众妙”的直接开端。但是,何以这里只有330个?我猜想,原来应该是“333”,一贯到底。只是后来金殿经过兵燹之灾,曾经失去7扇门。重修时可能没注意,未能补全“333”之数。这个猜想对否,只能留待方家去考证了。

吴氏铜殿为重檐歇山顶,歇山的构造颇为独特,上檐山面采步金,较山花板外皮向内收。殿内关键地方都用销栓拴住,连接紧固。屋顶以板瓦、筒瓦覆盖。每块瓦都是独立铸成。椽子为板椽,瓦面铺设不用灰泥,为干挂构造。头板瓦、瓦当在水平方向上较滴水瓦悬挑出约8厘米,与昆明地区一般木构传统建筑一致,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金殿内外构件全是铜铸的。天花藻井为八角形,由四根蟠龙形金色挑斡挑起,仿佛四龙呵护的一条金光灿烂的龙王。这条龙王盘曲而起,须爪贲张,凌空欲下,准备战斗。此藻井悬挂之巧妙,铸造之丝丝入扣,令人不能不叹为观止。

供奉真武的神龛帷幔由铜片拼成,饰云龙戏珠图案,铸造拼接非常细致。帷幔里面,就是真武大帝神像。“真武”之说,源于战国,本为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总称,即“斗(南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涉及现代天文学的人马座、魔羯座、宝瓶座、小马座和飞马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其形如龟蛇,故称“玄武”。于是,“玄武”由星象化为神物。《楚辞·远游》有“召玄武而奔属”之句,洪兴祖补注:“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又一说,玄为黑,龟蛇色黑,故称“玄”。《礼记·曲礼》:“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讲行军方阵,模仿四象。但《史记·天官书》说:“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则“玄武”主要指虚危二宿,只涉及宝瓶座、小马座和飞马座了。

“玄武”七宿,在中国,往往现于春夏之交。其时正值雨水丰沛,万物怒长,加之龟蛇居于水乡泽国,所以,玄武又与水和生命相关,成为执掌生命之神,即所谓“南斗主生,北斗主死”。而古代,中国北方曾经气候炎热,水草丰美,森林茂密,河湖纵横,可与今日南方媲美,鳞介类爬虫特多(故商周之际占卜用龟)。龟蛇属鳞介类,包括鳄鱼、巨蜥、巨蟒等,生性凶猛好斗。因此,“玄武”又关乎战斗,成为武神。而中国古代文化的巫术思维传统,总要把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人格化、伦理化乃至政治化,才能理解和接受。所以,“玄武”在道教传承中,也逐渐被人格化,定型为足踏龟蛇的大神,旗帜尚黑,因为中国的五行学说认为北方属水,色黑。

中国道教兴于北方,以修炼长生为根本目的,崇拜主生的北方大神玄武,便很自然。修炼长生途径则分两派,即外丹派与内丹派。两汉魏晋时期,外丹派得势,玄武的人格化便是净乐国王子(这显然是抄袭释迦牟尼为净饭国王子之说),越东海来到中土,得玉清圣祖紫元君(女性)真传,练成外丹飞升。后来,丹药危害日益严重,所谓“服药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于是,内丹派兴起,以八仙中的钟离权、吕洞宾等为代表,主张修炼内丹,即导引之术。“玄武”又被内丹派接过去,到武当山修炼,经42年而功成,白日飞升。武当山也因此得名,即“惟玄武方足以当之”之意。巫术讲祖先崇拜和神鬼崇拜,凡权贵都须有神仙为始祖,甚至本身即神仙转世。赵宋王朝道教昌盛宋真宗给赵氏找了位神仙祖宗,名为“赵玄朗”,谥“圣祖”。赵玄朗既为当朝皇帝祖宗,神仙也得让他三分,所以,“玄武”避讳,改成“真武”。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夺取侄儿建文帝的政权,战争中很得道士卖力,往玄里说,就是很得武神“真武大帝”保佑,节节胜利,直到定鼎北京。天下大定,朱棣便降旨于武当山大建道教宫观,其中最灿烂者,即中峰金顶。相传铸金鼎真武大帝像时,朱棣有旨,铸像不当者斩。诸匠人惶惶不可终日,独有一匠人请旨面圣。朱棣准旨,沐浴更衣后,披发跣足接见此人。此人天生慧根,过目不忘,即仿朱棣沐浴后形象铸成真武大帝神像。朱棣大喜,重重赏之。明人无不以此为真,故陈用宾文中乃有“远方冠掖,瞻慕圣容”之说。不然,神无定型,随便捏个土偶,何处不可跪拜,而非要模拟武当“圣容”不可?陈氏金殿虽移于鸡足山,但吴氏金殿铸造时,未必不可模仿,所以其中供奉之“真武”,应是传说中朱棣的标准像。此像身材魁梧,披发跣足,着袍披挂,两手抚膝,安然端坐,衣褶如水,容貌则广颡方颏,长眉似月,弯弯入鬓,垂目凝神,不怒而威,但又宽厚仁慈,较之武当山那座如县官坐堂问案之真武像,多了几分生动,少了几分呆板。其塑形传神,堪称神品。

真武大帝及金童玉女

真武左侧金童掌册,右侧玉女捧印,仪态恭顺庄严。左右次龛,檀木制成,内供水火二将,一捧剑,一掌旗,一沉着,一威猛,较之金童玉女,更加栩栩如生。总体观之,金殿人物塑像偏重写实,形象逼真,风格庄严平和,在中国神佛仙道造型艺术中,更加切近人生,自成一格。铸造与雕塑不同,雕塑出了差池,可增可减,尚有补救余地,铸造则一次成型,除了打磨抛光,无可补救。因此,铸造就要求匠人具备观照未来的想象能力和造型能力。我们不能不佩服清代铸造金殿的大匠们那出神入化的想象能力与造型能力。(www.xing528.com)

观赏完金殿本体,就该欣赏匾额和楹联了。正面(西向)上檐下“仁威之殿”,当然是金殿最主要的匾额,“仁威”二字赞颂真武大帝神性之所在,也是中国古代的施政纲领。此匾用字不落俗套,“殿”字前没有一般“宝”、“大”之类夸张性形容词,只落一个“之”字,典雅沉着,有魏晋之风,反而令人顿生敬畏之感。下檐下的匾额很有意思:“南无无量寿佛”,初看令人觉得奇怪,道教殿宇,何以挂上佛教匾额?一般传说是,武当山天柱峰建真武殿时,原来已有佛教无量寿佛殿,方寸之地,如何再容得下另一殿宇。但是既然建真武殿是当朝皇帝旨意,佛爷也只好让步。可是,佛祖驻锡中国之后,竟也染上中国特色,凡事“要面子”了,土地可以让,面子不能让,于是想出这么个折中办法:地盘给真武殿,但真武殿仍须挂一块“南无无量寿佛”匾额,叫作“让殿不让佛”,双方都保住了面子。传说有趣,但未必有理。其实,“无量寿佛”也可说源于道教。道教有福、禄、寿三星,还有福生无量原始天尊等尊神。“无量寿佛”本来应该是“无量寿福”之意,道士见人问询“无量寿福”,其实是祝福之意。佛教传入中国后,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这是音译,意译当为“无量之佛”,即已入涅槃境界,脱离生死轮回,不生不灭。译成汉文,不知是哪位善知识竟沿用了道教的“无量寿福”,只是把“福”字改为音近的“佛”,便成了“无量寿佛”。随着佛教影响越来越广,人们只知有佛教的“无量寿佛”,而淡忘了道教的“无量寿福”。这就跟罗马的“第一公民”译成中文竟变成了“皇帝”一样,因为中国自古没有公民意识,只好用“皇帝”代表“公民”。同样,佛教不讲长寿,因为有“寿”就意味着因缘未尽,苦恼未尽,甚至六根未净,只有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才是成佛境界。所以,“无量寿佛”的译名,其实是冤枉了“阿弥陀佛”。那么,把金殿匾额上的“无量寿佛”还原为道教的“无量寿福”,倒是很符合中国官民的传统心理。吴氏金殿这块匾额当然也是模仿武当山的,但现在看到的匾额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王继文题写的,正书,沉稳深厚,也是书法中的上品。

吴氏金殿匾额

吴氏金殿的楹联不少,多半歌颂真武大帝道法无边,只要了解前面所说的真武神性,这些对联都不难理解。但是,有三副对联很值得一提。第一副是“大道何私风霆雨露无非教,震雷普化动植飞潜总是春。”《老子》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联以反说的方式,阐明大道无私,对世间万物一视同仁。这是道家自然哲学社会哲学的基础,与儒家“亲亲尊尊”、“亲疏有别”、“先亲后疏”的社会观不同。所以,章太炎先生说,中国最早的平等观念出现在道家哲学中。正因为大道无私,体现大道的一切自然现象,譬如风霆雨露,当然也就是在给人以提醒、以教育,而非压迫、非摧残。所以,人应当有所醒悟,也像大道一样无私。倘若做到这一点,那么,风雷震电,也就不再是统治者吓唬草根小民的工具,而是化育万物的慈悲动力。世上一切有生命者,无论动物植物,都将熙熙然各得其所而一片春光和谐。这副对联虽然作于光绪三十三(1907年),距今百年有余,但颇有一点现代意识,今天读来并不觉得过时。第二副“金殿凤凰鸣晓日,玉阶鹦鹉春风”,则是早已蜚声于世的名联。上联由金殿高踞于“双凤联翼”的鸣凤山山形入手,化实为虚,写出想象中旭日东升,金殿一片金光灿烂,与旭日交相辉映的景象。寂静庄严中,传来凤凰“昆山玉碎”般清越嘹亮的啼鸣,唤醒整个世界去迎接新生。下联又由虚转实,写玉石崇台须弥座中,鸣凤山原生通灵的鹦鹉上下纷飞,陶醉于春风化雨之中,渲染出盎然的生机,正是对凤凰啼鸣的欢乐回应。区区十四字,动静相生,虚实相随,小大相形,情景相表里,对自然的顶礼,为人的创造而自豪,融而为一,出之以藻丽工整的对仗,不愧为上乘之作。第三副是清末民初云南名士赵藩的作品:“铜瓦一殿,岿若武当,此地升香同享帝;铁壁诸关,屹然腾越,前代筹边大有人。”这副楹联为铜铸,赵藩题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没有落名。起笔“铜瓦”很朴素,但一个“岿”字,便道出金殿的雄奇。“此地”与“同享”合用,不仅有庄生“万物齐一”之观念,也有众生平等的禅理,更有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意识。下联则是赵藩一贯的深思,由真武之战神地位想到云南边陲的安危。明代陈用宾在腾冲一带设八关九隘,令缅酋不敢窥视,受到极力的推崇;而清廷无人无能,将铁壁雄关划归英国与缅甸,也引起赵藩的悲哀。这种忧国忧时的情怀,在一般宗教场所的楹联中,是很不多见的。

斗宿太常

离金殿西北角不远的左厢房前,竖着一根旗杆,粗如童臂,在离地八九米处,从一个大斗中穿出,直达十余米的高空。斗下一条链子,斜挂一根“弧”(现在是一根直的杆),“弧”张开一面旗帜,三角形,两条斜边镶着二十八颗星,象征二十八宿。旗边镶火云牙,近“弧”顶之处垂下一条长旄,共有八个旄节,每个旄节上一个大字,合起来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紧挨着“弧”的旗面有四个大字“天下太平”,字两端分别是日月两曜,字下七颗大星。所有这一切,即旗杆、斗、链子、弧、旗面和旄,全为铜铸。这面旗帜,俗称“七星旗”,其实不正确。正确的名称应该是“斗宿太常”或者“南斗太常”。

中国古制,旗分九种:常、旂、旜、物、旗、旟、旐、旞、旌。从旗面(古称“”)图案分,“日月交”者为“太常”,帝王专用。这面旗帜上的图案正是“日月交辉”,应该是帝王专用的“太常”。真武大帝身份为“帝”,使用“太常”是理所当然。旗面上日月两曜之下的七星,并非北斗(北斗不属二十八宿,而属紫微垣),而应该是二十八宿中的“斗宿”,斗宿即玄武第一宿。真武大帝管北方玄武七宿,并不管北斗。唐刘方平诗《月夜》云:“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那时早春季节就可看到南斗,且与北斗同时出现。现在,南斗要到七八月入夜时分才能看到。这里有个问题:南斗现于南方,何以会归入北方玄武之象?原来,中国古代天空象限之分,不以地面方向为准,也不以人头上的天顶为准,因为这些坐标原点都会变化。天空象限之分,必须在天空确定一个比较固定的坐标原点,那就是北极星。极星之上为北,之下为南,之左为东,之右为西。北方玄武在北极星之上,所以斗宿归北方。而北斗属于紫微垣,不在北方玄武之列。站在地上看斗宿(南斗),按地面标准是在北斗之南,但按天空象限标准则在北斗之北。

但是,“南斗”既然是“六星”,这面旗上何以会有七颗星呢?一方面是一般道士不具备真正的天文学知识,以讹传讹,把北斗七星与斗宿混为一谈。另一方面,即使将错就错,说斗宿有七星,也说得通,因为斗宿其实不止六星,人马座“南斗”中只有σ星是二等星,其余各星只是三四等星,一般肉眼能看到的最明显的是六颗。但眼力若好,这里天空背景是银河中心,星团星云极多,看到七颗乃至更多天体并非难事。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职责是观察是否有“客星犯帝座(紫微垣)”。因为紫微垣是皇帝的专用天区,若有客星进犯,就象征有人想夺权。所以,天文学由政府垄断,平民百姓不准学习天文。一般道士官绅乃至小民把“玄武七宿”和“北斗七星”混为一谈,不足为怪。实际上,这面旗帜上的七星,即使铸造者误会为北斗,其实也应该是“斗宿(南斗)”。所以,这面旗帜应该称为“斗宿太常”或者“南斗太常”。

关于这面旗帜,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说明。“斗宿太常”通体铜铸,不仅为了与金殿用材保持一致,还有另外的含义。中国古代旗帜,“通色为帛,杂色为物”,“斗宿太常”通体为铜,属于“帛”一类高级旗帜。古代旗帜展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附杆式”,即旗帜套在旗杆上;另一种为“悬挂式”,即用一把竹制的弓把它张开,然后把弓悬挂在旗杆上。那把张旗的弓形如弧线,所以又叫“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弓状的“弧”逐渐被直棍代替,旗帜展开,直接附在“弧(直棍)”上,再把“弧”挂在旗杆上。金殿的“斗宿太常”采用的就是这种悬挂方式。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乃文事,祭祀祈福;“戎”乃武事,田猎战争。“祀”用旗,悬挂较为庄严;戎用旗,附杆较为方便。金殿的“斗宿太常”显然用于祭祀,悬挂式更显庄严。另外,祭祀又可分两类,一为祈福,另一为祓除。金殿的“斗宿太常”上书:“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应为“祈福”一类,所以必须庄严。而主持营造者与大匠们把旗帜悬挂起来,合乎古制,确实庄严。

这座金殿的用材经专业部门鉴定,是铅铜合金。金相结构比较稳定,成型耐久,光泽明亮。所以,金殿建成至今已历三百多年,虽经风雨剥蚀,色泽未免暗淡,但仍然屹立如初。大匠们选材冶炼铸造之认真,的确令人钦佩。而用料之数量,历史记载为“范铜五百余万斤”,折合250吨,比北京颐和园宝云阁完整,较武当金顶更大。世界上以“金殿”著称者,有印度的锡克教金殿,但那只是在石材建筑上贴了一层铜合金而已,跟鸣凤山金殿无法比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